科學家們研究揭示了大腦中5-羥色胺的作用

2021-01-12 騰訊網

我們都去過那裡。無論我們在漫長的一天結束時遇到交通堵塞,還是急切地期待著新書、電影或專輯的發行,有時我們都需要耐心等待。學習抑制即時滿足的衝動往往是未來成功的關鍵,但對耐心在大腦中的調控方式還知之甚少。

現在,衝繩科技研究生院(OIST)的神經計算組對小鼠進行了一項研究,作者宮崎駿博士和宮崎駿博士通過血清素的作用,明確了大腦中個別促進耐心的特定區域。他們的發現發表在11月27日科學進步.

宮崎駿博士說:「5-羥色胺是最著名的行為調節因子之一,有助於調節情緒、睡醒周期和食慾。」「我們的研究表明,釋放這種化學信使在促進耐心方面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增加了老鼠等待食物獎勵的時間。」

他們最近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以前的研究,其中該單位使用了一種強大的技術,叫做光遺傳學--利用光刺激大腦中特定的神經元--建立血清素和耐心之間的因果關係。

科學家們培育出具有釋放血清素神經元的基因工程小鼠,這種神經元表達的是一種光敏蛋白。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在大腦中植入一根光纖來激發這些神經元在精確的時間內釋放出5-羥色胺。

研究人員發現,在老鼠等待食物的時候刺激這些神經元會增加它們的等待時間,當得到獎勵的概率很高時,但當獎勵的時間不確定時,就會產生最大的效果。

宮崎駿博士說:「換句話說,為了提高血清素的耐性,老鼠們必須對獎勵的到來充滿信心,但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到來。」

在先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集中在大腦的一個叫做中縫背核的區域--血清素釋放神經元的中央中樞。中縫背核的神經元延伸到前腦的其他區域,在他們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專門探索了哪些其他腦區有助於調節耐心。

研究小組將注意力集中在三個大腦區域,這些區域在被破壞時會增加衝動行為--一個稱為伏隔核的深層大腦結構,以及額葉的兩個部分,即眶額皮質和內側前額葉皮質。

宮崎駿博士解釋說:「衝動行為與耐心有著內在的聯繫--一個人越衝動,就越沒有耐心--所以這些大腦區域是最佳人選。」

那些等待(或不.)的人會得到好的東西。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將光纖植入中縫背核以及伏隔核、眶額皮質或內側前額葉皮質之一。

研究人員訓練老鼠完成一項等待任務,在這個任務中,老鼠用鼻子夾在一個叫做「鼻子戳」的洞裡,直到一個食物顆粒被送到。科學家們在75%的試驗中獎勵了老鼠。在某些測試條件下,獎勵的時間固定在六到十秒後,老鼠開始鼻子戳,而在其他測試條件下,獎勵的時間不同。

在其餘25%的試驗中,科學家沒有給老鼠提供食物獎勵。他們測量了老鼠在不作為試驗中持續做鼻子戳的時間--換句話說,他們有多耐心--當血清素釋放神經元受到刺激和沒有受到刺激時。

當研究人員刺激到達伏隔核的5-羥色胺釋放神經纖維時,他們發現等待時間沒有增加,這表明大腦這一區域的血清素在調節耐心方面沒有作用。

但是,當科學家們刺激在眶額皮質和內側前額葉皮層釋放5-羥色胺的時候,當老鼠拿著鼻子戳的時候,他們發現老鼠等待的時間更長,但有一些關鍵的區別。

在眶額皮質,5-羥色胺的釋放與中縫背核的5-羥色胺激活一樣有效地促進了耐心,當獎勵時間固定時和獎勵時間不確定時,後者的作用更強。

但是在內側前額葉皮層,科學家們只看到當獎勵的時間不同時,耐心增加,而在固定時間時沒有觀察到任何效果。

宮崎駿博士說:「大腦各區域對血清素反應的差異表明,每個腦區對老鼠的整體等待行為有不同的貢獻。」

建模耐心

為了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建立了一個計算模型來解釋老鼠的等待行為。

該模型假設小鼠有一個內部模型的時間回報交付,並不斷估計的概率,獎勵將交付。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可以判斷自己是否在接受懸賞或非懸賞審判,並決定是否繼續等待。該模型還假設眶額皮質和內側前額葉皮質使用不同的內部獎勵時間模型,後者對時間的變化更為敏感,分別計算獎勵概率。

研究人員發現,在5-羥色胺刺激下,通過將預期獎勵概率從75%提高到94%,該模型最適合於等待時間的實驗數據。簡單地說,5-羥色胺增加了老鼠對獎勵試驗的信心,所以他們等待的時間更長了。

重要的是,刺激中縫背核使眶額葉皮質和內側前額葉皮質的概率從75%增加到94%,而對大腦區域的刺激只增加了該區域的概率。

宮崎駿博士解釋說:「這證實了這樣的觀點,即這兩個大腦區域獨立計算獎勵的概率,然後將這些獨立計算結合起來,最終決定老鼠的等待時間。」「這種互補系統使動物能夠更靈活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最終,增加我們對大腦不同區域或多或少受血清素影響的認識,可能會對藥物的未來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例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是提高大腦中5-羥色胺水平的藥物,用於治療抑鬱症。

宮崎駿博士說:「通過使用老鼠的抑鬱模型,這是我們在未來渴望探索的領域。」「我們可能會發現,在特定的遺傳或環境條件下,其中一些已識別的大腦區域已經改變了功能。通過將這些區域固定在一起,可以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對大腦的特定區域而不是整個大腦起作用。」

相關焦點

  • 5-羥色胺在大腦中釋放的位置與耐心的關係
    for future reward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確定了促進耐心的大腦特定區域通過5-羥色胺的作用。在該研究中,科學家將光纖植入了背縫核,並且將伏伏核、眶額皮層或內側額前皮層之一植入其中,通過照射光來刺激這些神經元在準確的時間釋放5-羥色胺。研究人員訓練老鼠執行一項等待任務,讓老鼠把鼻子放在一個被稱為「鼻子戳」的洞裡,直到食物顆粒被送到。科學家們在75%的試驗中獎勵了這些老鼠。
  • 腦科學日報:實時跟蹤5-羥色胺、多巴胺,為大腦打開新窗口
    1,本周,《神經元》最新研究!實時跟蹤5-羥色胺、多巴胺,為大腦打開新窗口 來源:腦友記BrainUp 實驗框架 在對人腦的觀察中,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小組首次揭示了兩種著名的神經化學物質-多巴胺和5-羥色胺以亞秒級的速度運轉,以塑造人們對世界的感知並根據感知採取行動。
  • 腦科學日報|超聲波助力老年痴呆治療;5-羥色胺平衡大腦內部交流
    3,5-羥色胺如何平衡大腦內部的交流來源:大話精神我們的大腦一直在不停地「自言自語」。這些內部交流通常也會受到外部感官事件的狂轟濫炸。因此,這兩個神經過程的影響需要進行永久性的微調,以避免它們的不平衡。
  • 大腦如何分泌多巴胺, 羥色胺, 催產素?
    大腦中的丘腦是人類的情愛中心,貯藏著丘比特之箭,並含有多種神經遞質,包括多巴胺,羥色胺, 催產素,腎上腺素等。多巴胺能左右人們的行為,還參與情愛的過程,激發人對異性情感的產生。        200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瑞典的阿爾維德·卡爾松的研究成果說明,多巴胺不僅有左右人們行為的作用,也參與了人的情愛過程並激發人對異性情感的產生。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Cell:斯坦福華人科學家駱利群組最新進展-揭示大腦血清素系統至少由兩組血清素能神經元亞群組成
    但是迄今為止,人們還遠未明確血清素對哺乳動物大腦的影響。科學家們給出了不同的結果。一些人發現血清素能促進快樂。另一些發現它增加焦慮的同時抑制運動,而其他人持相反的觀點。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Liqun Luo教授及其團隊著重關注腦幹中的一個被稱作中縫背核(dorsal raphe)的區域,這個區域含有哺乳動物大腦中最大密度的都通過釋放血清素傳遞信號的神經元(大約9000個)。
  • 多篇文章解讀血清素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血清素,又名5-羥色胺,其廣泛存在於哺乳動物組織中,特別在大腦皮層質及神經突觸內含量很高。血清素一種能夠抵抗悲傷的物質,這種產生於腦幹神經元裡的神經遞質對於調節我們的情緒不可或缺。近年來,科學家們在對血清素的研究上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首次揭示大腦血清素系統至少由兩組血清素能神經元亞群...
    2018年8月29日/生物谷BIOON/---化學信使分子血清素(serotonin,也稱作5-羥色胺)與從情緒到運動調節的一切相關。但是迄今為止,人們還遠未明確血清素對哺乳動物大腦的影響。科學家們給出了不同的結果。一些人發現血清素能促進快樂。另一些發現它增加焦慮的同時抑制運動,而其他人持相反的觀點。
  • 研究證實:血清素增強大腦可塑性
    血清素(5-羥色胺)是神經細胞用來相互交流的單胺類神經遞質,其對行為的影響尚不明確。長期以來,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論來描述血清素在正常大腦中的作用機制。小鼠大腦中產生血清素的神經元(粉色)的顯微成像。
  •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朊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朊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朊病毒疾病主要是通過引入編碼朊病毒蛋白且攜帶致病突變的基因在小鼠機體中進行模擬的,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並沒有直接在人類朊病毒蛋白基因上進行致病突變的研究,而是將等效的基因引入到小鼠的朊病毒蛋白基因中,這種併發症就會導致一種錯誤摺疊蛋白的形成和傳播,而這是在人類疾病中並未發現的,從而就限制了科學家們對人類朊病毒疾病的理解。
  • 睡眠可以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科學家從果蠅的研究中驗證了這個事實
    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再次強調了睡眠對大腦的意義——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睡眠是一種進化工具,增加大腦的可塑性,幫助動物去適應具有挑戰性的新環境。在這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剝奪了果蠅的飛行能力後,他們發現這些果蠅是通過睡眠來適應無飛狀態的。
  • 人體產生的愛情藥——多巴胺 催產素 羥色胺及其它
    當這個渴望持續進而墜入情網的時候,會分泌多巴胺和羥色胺。男女因關係持續而渴望更加親密,進而發展成性愛,這時候大腦會分泌出腦垂體後葉荷爾蒙,又稱為催產素。男女第一次渴望對方的時候,會分泌所謂性荷爾蒙的睪丸素和雌激素。當這個渴望持續進而墜入情網的時候,會分泌多巴胺和羥色胺。
  • 科學家發現大腦睡眠質量調控機制 睡得久≠睡得好 睡不好會變「傻」
    「已有研究表明,在睡眠質量高的情況下,即便時間相對較短,也不會影響大腦整體的認知功能。相反,睡眠片段化則可能嚴重影響生理機能。」劉暢說。  據了解,長期的低質量睡眠,可導致疲勞、學習和認知障礙,也是誘發阿爾茲海默症、抑鬱症、心血管疾病等病症的重要因素。  在探究睡眠質量的奧秘時,研究團隊關注到一類重要的神經遞質——五羥色胺。
  • 近期人類大腦神經元研究重磅成果之梳理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馬克普朗克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小鼠大腦中特殊類型的神經細胞或能促進其對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如果小鼠下丘腦中所謂的痛敏肽神經元(nociceptin neurons)被激活的話,小鼠就會攝入更多高脂肪食物。
  • 你的抑鬱,真的是缺少5-羥色胺嗎?
    其實,抑鬱症與大腦內的「快樂素」有關!到底大腦內的「快樂素」是什麼?快樂素————5-羥色胺是一種能產生愉悅情緒的信使影響整個大腦的活動。調節情緒、精力、記憶力到塑造人生觀。缺少它的人群更容易發生抑鬱、衝動行為、酗酒、自殺、攻擊及暴力行為。笑是一個非常積極快樂的情緒。
  • 你大腦中的DNA拼圖!
    大腦的遺傳變異事實證明,你大腦的神經元比最初想像的更忙於處理他們的DNA。高達40%的神經元含有DNA,大部分被刪除或複製。這意味著你的神經元中的基因組在你的一生中已經被剪短、修改或複製。更重要的是,從一個神經元到另一個神經元,這種情況發生的方式略有不同。總的來說,這在你的神經系統中導致了數千個突變,這幾乎不是科學家們先前想像的最典型的DNA順序實現。
  • 探索大腦生物鐘的奧秘 上海科學家有了新發現
    但是,你可知道生物節律在大腦中有一個「起搏器」?答案是:位於大腦中的一個微小核團——視交叉上核(SCN),驅動著我們的晝夜節律。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上海科學家有了新的發現:原來,SCN能像稜鏡一般,把光信號轉換為節律信號,不同亞型的神經元扮演不同角色產生不同相位的振蕩,如同日晷上的不同時辰,使我們能夠感知時間。
  • Cell Stem Cell:新研究揭示新冠病毒主要感染大腦中的脈絡叢上皮細胞
    2020年12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利貝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細胞生物學家Anne Bang及其團隊研究了SARS-CoV-2如何影響大腦。為了了解科學家們到目前為止對COVID-19及其對大腦的影響,Bang團隊研究SARS-CoV-2是否會感染腦細胞。不幸的是,科學家們對大腦和COVID-19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有報導稱,在有神經系統症狀的COVID-19患者的大腦和脊髓液中存在病毒複製。但是,可以想像,從COVID-19患者身上進行大腦活檢是不現實的。
  • 科學家揭示外周免疫細胞「殺傷」漸凍症患者大腦
    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是一類重要的固有免疫細胞 ,佔外周血淋巴細胞的2% ~18% ,該細胞通過直接殺傷靶細胞,在機體早期抗腫瘤 、抗病毒中發揮重要作用。另外NK細胞活化後可產生多種促炎性細胞因子以及免疫抑制性細胞因子 ,對固有和適應性免疫應答發揮重要的免疫調節作用。隊列研究表明ALS患者外周血的NK細胞數量增加,但是關於NK細胞在ALS中免疫調節作用尚未清楚。
  • 科學家揭示深度睡眠加快大腦「排毒」
    最近,《科學》旗下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就向我們強調了深度睡眠的重要性。通過研究果蠅的大腦活動和行為,科學家們發現,深度睡眠有一種古老的功能:清除腦中的垃圾。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垃圾也包括對神經細胞有毒的蛋白質,如果長期堆積,可能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