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可以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科學家從果蠅的研究中驗證了這個事實

2020-12-18 寰宇科學新觀察

我們知道,當遠古人類和動物們在陷入睡眠的時候,它們就沒法察覺周圍的危險,很有可能會被天敵捕食。問題來了,為什麼人和動物寧可冒著被吃掉的風險,也要睡覺?為什麼幾億年來自然界幾乎沒有進化出不用睡覺的動物?

事實上,睡眠對於動物的生存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就像如果不能進食動物們就無法生存一樣,如果不能睡覺,它們也同樣無法生存。如果不能得到充足的睡眠,動物的機體就沒法休息,無法有序地進行新陳代謝,大腦皮層的神經元也沒法進行有效的信息整理。

總而言之,睡眠對人類和動物來說,都是必須的。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再次強調了睡眠對大腦的意義——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睡眠是一種進化工具,增加大腦的可塑性,幫助動物去適應具有挑戰性的新環境。在這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剝奪了果蠅的飛行能力後,他們發現這些果蠅是通過睡眠來適應無飛狀態的。

「我們知道睡眠與創造力和洞察力有關,」神經科學教授保羅·肖博士(Paul Shaw)說:「你有沒有在睡前思考過一個問題,當你醒來時,你突然找到了答案?如果你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危險的環境中,或者處於一種不知如何應對的境地,睡眠可能可以幫助你度過難關。」

果蠅的睡眠看起來很像人的睡眠。小果蠅需要大量睡眠,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對睡眠的需求減少。果蠅攝入咖啡因後會變得更警覺,而攝入抗組胺藥後則昏昏欲睡。如果有一天你讓一隻蒼蠅保持了很長時間的清醒,它會在第二天睡得更多。這些相似之處表明,果蠅的睡眠習慣可能揭示了人們的睡眠習慣。為了探索具有挑戰性的環境與睡眠之間的關係,肖和他的同事克裡希納·梅爾納圖爾(Krishna Melnattur)博士剝奪了果蠅的飛行能力。

幼蠅從蛹殼中出來後的前半小時左右,必須展開翅膀,否則它們的翅膀會發育不好。研究人員把一些新生的果蠅放在小容器裡,這樣它們就無法展開翅膀,他們還對另一組果蠅進行了基因改造,使這些昆蟲的翅膀無法展開。這兩種情況都將使新生的果蠅永遠無法飛行。此外,研究人員還剪掉了第三組蒼蠅的翅膀,使其無法飛行。實驗結果表明,在所有情況下,面對無法飛行的情況,這些動物都比平時睡得多。

在隨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追蹤了神經迴路,該迴路向大腦發出信號,表明當翅膀不起作用的時候,神經迴路觸發了更多睡眠的衝動。梅爾納圖爾博士說:「當我們鑑定出被切下翅膀的成年果蠅的被激活的神經元時,我們發現這些神經元與其他兩組幼年果蠅的神經元是相同的。」

研究人員說,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翅膀損傷和翅膀發育受阻通過相同的神經迴路與睡眠聯繫在一起是有意義的。這種迴路在幼小的蒼蠅中很活躍,因為它們發育中的大腦需要睡眠,因為動物會展開翅膀,學會飛行,並開始在周圍的世界中導航。

肖博士認為:「當一些事情迫使成年蒼蠅適應一種新的常態時,整個電路可以在以後的生活中重新啟動。突然間,它的大腦需要像年幼時一樣靈活。它不能再飛了,但它仍然需要食物,它需要競爭配偶,它需要避免死亡,因此它們必須重新去適應環境。我們認為睡眠能增強蒼蠅生存所需的大腦可塑性。」

人們的睡眠時間差異很大。有些人每晚只需要睡五個小時;有些人則需要九個小時。睡眠是一個古老的過程,我們已經進化出改變睡眠-覺醒平衡的機制,來幫助我們滿足我們適應新環境的需要。但是如果這些機制被不適當地激活,比如說被一個引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創傷事件激活,它會造成你睡得太多或太少,不再符合你的需要的情況,然後你就會出現睡眠障礙。

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麼人和動物寧可冒著被吃掉的風險,也要睡覺?因為在萬物競爭的自然界,遠古人類和動物們經常需要面對新的環境或新的常態,它們必須通過睡覺來增加大腦的可塑性,進而適應這一切。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科學家揭示深度睡眠加快大腦「排毒」
    通過研究果蠅的大腦活動和行為,科學家們發現,深度睡眠有一種古老的功能:清除腦中的垃圾。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垃圾也包括對神經細胞有毒的蛋白質,如果長期堆積,可能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因此,果蠅已經成為神經科學家研究睡眠、晝夜節律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一種典型實驗動物,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為什麼所有生物都需要睡眠。在這項研究中,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Ravi Allada教授就帶領研究團隊觀察了果蠅的深度睡眠。
  • 科學家發現大腦睡眠質量調控機制 睡得久≠睡得好 睡不好會變「傻」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暢與美國布蘭迪斯大學教授萊斯利·克萊爾·格裡菲斯合作,利用果蠅這一模式生物,發現了大腦中調節睡眠質量的神經環路,進一步解析了調控睡眠的神經機制,為應對睡眠問題提供了新的治療幹預靶點及潛在的治療策略。  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細胞》子刊《現代生物學》雜誌。  睡眠片段化才是「真兇」?
  • 研究證實:血清素增強大腦可塑性
    長期以來,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論來描述血清素在正常大腦中的作用機制。但是確定血清素的功能非常具有挑戰性,尤其是它對學習的影響。現在,研究人員們利用一種新的數學模型發現了原因。該研究的領導者之一Zach Mainen教授說:「研究發現,血清素能夠加快學習速度。如果利用雷射人為地激活血清素神經元,小鼠就能在需要靈活性的情況下更快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 Cell:要想記憶好 睡眠不可少
    2015年6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來自佛羅裡達的Scripps研究所(TSRI)的研究人員們發現,睡眠可以抑制一些促進遺忘的神經細胞的活性,從而確保記憶得以保存。此項研究在線發表於Cell雜誌上。
  • 科學家揭示果蠅選擇「產房」的秘密
    自然界裡,雌性果蠅喜歡挑選軟爛的水果產卵,讓孩子們一出世就能「泡在蜜罐」裡。同時,水果較軟的表面質地也方便它們把產卵器插進去。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
  • 科學家揭示食物決定睡眠鞏固記憶的機制
    在正常情況下,果蠅的睡眠-覺醒周期是穩定的,但是在長期飢餓的狀態下,寧願不睡覺也要去尋找食物。事實上,人也是如此。在飢餓的時候,睡眠中大腦什麼都不想幹,連本職工作(鞏固記憶)都做不好,就想著吃的;相反,在正常狀態下睡眠繼續堅守崗位,鞏固記憶。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究竟發生了什麼?
  • Cell重磅:熬夜致死,問題不在大腦或心臟,而是腸道!
    大腦不是關鍵,腸道才是以往的研究雖然證明了長時間睡眠抑制會不可避免地導致動物過早死亡,但是為了找到睡眠剝奪致死的背後機制,大部分研究者都把精力放在了大腦上。畢竟大腦是控制我們睡眠的主要器官,然而,基於對大腦的研究,並沒有一個研究人員發現有用的線索。
  • 科學家們研究揭示了大腦中5-羥色胺的作用
    科學家們培育出具有釋放血清素神經元的基因工程小鼠,這種神經元表達的是一種光敏蛋白。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在大腦中植入一根光纖來激發這些神經元在精確的時間內釋放出5-羥色胺。 研究人員發現,在老鼠等待食物的時候刺激這些神經元會增加它們的等待時間,當得到獎勵的概率很高時,但當獎勵的時間不確定時,就會產生最大的效果。
  • 【Brain】Nature:新聘「諾獎級泰鬥」研究揭示大腦中執行不同認知...
    編碼是指大腦將感覺運動信息轉化為廣泛的神經表徵的能力,涉及大腦中不同的感覺皮層、聯合皮層和調控相關的腦區及結構。一旦信息編碼完成,通過突觸連接的變化而體現出的廣泛分布的神經模式的狀態就可以被儲存起來,並在之後可能被重新檢索出來。記憶可以是短暫而有限的,也可以是看似有無限容量的,分別被稱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 隨處可見的果蠅憑什麼幫助科學家拿下六次諾貝爾獎?
    即便果蠅在現實生活中給許多人帶去了困擾,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們確實為科學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畢竟科學家們因為對果蠅的突破性研究而獲得了六次諾貝爾獎。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傑弗裡·霍爾 (Jeffrey C.
  • 哈佛揪出「熬夜猝」死元兇:問題不在大腦在腸道
    不僅如此,動物實驗已經證明,長時間的睡眠剝奪會導致實驗動物過早死亡。由於睡眠是由神經元產生的,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尋找大腦跟這種致命性之間的關聯。通過基因控制的方式,研究人員讓一種可以抑制睡眠的熱敏蛋白在果蠅身上表達。實驗過程,這些果蠅被安置在29℃的環境中,這樣熱敏蛋白就能誘導神經元保持活躍,阻止果蠅入睡。在這樣的環境中,正常作息的對照組果蠅最多可以存活40天。
  • 科學家在果蠅身上找到答案
    但是科學家卻告訴我們,眼見的也不一定為實,因為有的時候眼睛會欺騙我們。就拿下面這張圖來說,雖然我們潛意識裡都知道這是一張靜止的圖,但是為什麼在看上去的時候,它卻是像水波紋一樣起起伏伏的呢?這種現象已經困惑了科學家們幾十年,他們一直在尋找能夠完全解答這個現象的科學理論,最後終於在小小的果蠅身上成功了,真的很不可思議。
  • 熬夜猝死「真兇」,終於被哈佛科學家揪出
    在一項動物實驗中,果蠅(果蠅與人類共享許多睡眠調節基因)被暴露於持續睡眠不足的條件,科學家們在包括大腦在內的大多數組織中,都沒有發現細胞損傷的標誌物。但只有一個例外:它們腸道中的ROS分子會逐漸積聚,這些分子可以大量破壞細胞內的DNA和其他成分,導致死亡。
  • 長期熬夜、睡眠不足,為何會引發「猝死」?
    在人類中,睡眠缺失的影響體現為慢性睡眠障礙、心臟病、2型糖尿病、癌症、肥胖、抑鬱等多種疾病。 記者了解到,早在1983年時,就有來自芝加哥學者通過對大鼠進行研究發現,長期的睡眠剝奪會不可避免地造成動物死亡。隨後,科學家們便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探索,但一個最為核心的問題仍未解決,就是為什麼動物不睡覺就會死亡。
  • 研究果蠅發現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心臟有影響
    這項發表在《細胞報告》上的研究表明,太空人在太空中花費很長的時間(前往月球殖民地或前往遙遠的火星需要這些時間)可能會遭受類似的影響,並且可能會受益於保護性措施他們的心臟健康。這項研究還揭示了新的見解,有一天可以幫助地球上長期臥床休息或患有心臟病的人。
  • 25000個神經元,2000萬個突觸,谷歌等機構耗時十年重建突觸級果蠅半腦
    為了完成重建工作,研究者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步驟都困難重重。為了克服這些困難,研究人員已經努力了近十年。 如何獲取果蠅大腦神經元的清晰圖像? 由於果蠅大腦的體積與一顆罌粟種子類似,所以準確地描述出果蠅大腦中 10 萬個神經元是一項非常大的挑戰。此外,很多微生物學家也質疑獲取果蠅大腦數據的價值。所以,描述果蠅電腦神經元及其之間的連接始終是一項難題。 首先,研究人員必須藉助於顯微鏡來獲取高解析度的大腦圖像,然後為每個神經元繪製在兩個半腦中展開的神經聯結。
  • 研究揭示微重力導致被送往太空的果蠅出現心臟缺陷
    雖然這些實驗對研究大規模的結構變化很有幫助,但科學家們渴望進一步了解微重力如何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影響器官,以便開始定製潛在的治療方法。為此,研究人員將一群果蠅發射到國際空間站,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旅行,然後再將受試果蠅送回地球,對其心臟進行研究。
  • 科學家:學會這個方法,你也可以
    晚上不睡白天崩潰,這是一個普遍的事實。最近十分有名的學術期刊雜誌science刊登了一篇關於睡眠的最新研究的文獻,而這篇文獻則是來自中科院的專家和北京大學知名的腦科研究組,以及中科院的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他們合作揭示了人類困意究竟是在大腦內如何產生的。
  • 一見鍾情很「科學」 西湖大學科學家研究愛情角度有點野
    看看科學家對愛情的重新定義。「七夕」存在的意義,首先在於這個世界有男女之別。那麼是哪只魔力之手決定了性別的產生?有了男女要求偶要戀愛,從神經處理機制上來說,戀愛是怎麼發生的?這個「七夕」,杭州西湖大學研究生命科學的幾位PI(獨立實驗室負責人)透露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看看是不是會讓你對愛情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