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復:我為什麼不喜歡《三國演義》與《水滸傳》

2020-12-09 網易新聞

按:《雙典批判》韓文版出版,韓國著名報刊《朝鮮日報》和《首爾日報》都作了新聞報導。《朝鮮周刊》記者李東勳就《雙典批判》韓文版的出版採訪了劉再復先生。本號將這次採訪稿呈給廣大讀者欣讀。

(1)您對《三國演義》持批評的態度,請問那是出於什麼原因讓您有這樣的評價?

(2)您對《水滸傳》的批評又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答:我對這兩部文學經典進行批評,有多種原因。這裡有自救的原因,也有「救孩子」的原因;有理念的原因,也有情感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愛」的情感原因。因為我愛自己的祖國,所以不願意看到這兩部作品繼續du害世道人心。

一百年前,我國的偉大啟蒙家梁啓超先生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一文中就指出,古往今來群治腐敗之總根源,有一源便是來自小說。他說:「吾中國人江湖盜賊之思想,何自來乎?小說也;吾中國人妖巫狐鬼之思想,何自來乎?小說也。……小說之力直接間接以毒人如此其甚也。」(參見梁啓超《飲冰室文集》之三第十二頁至十五頁,臺北新興書局,民國四十六年再版本)

梁啓超所指的小說便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這些小說駭人之深,「堵人」之甚,梁啓超是看到了,可惜一百年來今人仍然沒有看到,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乃至今天,中國人仍然不理會、不重視梁啓超的警告,仍然用電影、電視劇、連環畫等各種形式廣泛傳播「江湖盜賊思想」,廣大青少年仍然以《三國》、《水滸》中的英雄為榜樣。

這兩部小說對中國世道人心的影響超過一千部、一萬部理論著作。它不僅影響「意識」層面,而且影響到「潛意識」層面,正在造成中華民族新的文化性格。現在中國到處都是三國中人和水滸中人。

面對這種狀況,我不能不像梁啓超那樣,用最大的力度,再敲一次警鐘,再發一次大忠告。

中華民族的原形文化非常偉大,又非常單純。例如《山海經》中的女媧、精衛、夸父等都是不知計較、不知得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後來,中國文化不斷產生變形變質,變到明代所產生的《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便成了中國的心機、心術、詭術、陰謀的大全。

三國時代對立的各方,表面上是軍事力量的較量,實際上是偽裝術、欺騙術的較量,誰最會偽裝、最會欺騙,誰的成功率就最高。中國民間有一句警語:「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因為愈是看《三國演義》,就愈長心機心術,心理就愈來愈變態,變到極端,人就變成「妖」,就不走正道而走歪門邪道。許多老人變得極圓滑、極世故,喪失所有的天真與誠實,完全不像人樣,就因為心裡充塞著《三國演義》的那一套生存密碼。

《水滸傳》對於青少年的危害更是無比巨大。《水滸傳》崇尚的是暴力,是殺戮,是造反。這部小說的主題是「造反有理」。我並不是說造反都沒理,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他造龍王和玉皇大帝的反還是有一定道理,特別是他在取經過程中造「妖魔鬼怪」的反更有道理。但孫悟空的造反有唐僧緊箍咒的制約,不濫殺無辜,有道德倫理規範。

而《水滸傳》的「造反有理」則遵循這麼一個公式,即「凡是造反使用什麼手段都合理」。在「替天行道」旗號下,只要是「造反」,那麼,濫殺無辜、濫殺孩子、濫殺女子、吃人肉、剝人皮,一切均屬「天經地義」。為了逼朱同上山入夥,吳用就指使李逵把四歲的嬰兒(小衙內)砍成兩半,為了逼盧俊義上山,起義隊伍甚至進行「屠城」,這一切也天經地義。水滸英雄標榜「替天行道」的偉大革命目的,可是,天底下哪能用血腥的黑暗手段去達到光明偉大的目的?

我在《雙典批判》中表明,我不相信使用卑鄙的手段可以抵達崇高的目的。我還表明:手段比目的更重要,手段高於目的,大於目的。甘地、託爾斯泰之所以強調「非暴力」手段,便是他們認識到手段最重要,只有文明的手段才能抵達文明的目的。我和李澤厚先生合著《告別革命》,所謂告別革命,也就是告別暴力手段。並不是告別人類的「自由」、「平等」、「社會公平」、「永久和平」等理想。

(3) 您可以說說《三國演義》中哪個人物是您不欣賞的嗎?原因是什麼呢?

答:《三國演義》中的兩個主要人物,曹操與劉備,我都不喜歡。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我喜歡;但文學中(《三國演義》)的曹操我不喜歡。這個人物被《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寫成一個「黑心人物」,心太黑了。心太黑,便心狠手辣,極端自私,宣稱寧可我負天下人而不讓天下人負我。

而高尚的心正的人,其做人的原則正好與此相反,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他做人的原則是不計較天下人怎麼對待我,重要的是我怎樣對待天下人。他的姨娘(趙姨娘)老是要加害他,但他從不說趙姨娘一句壞話。賈寶玉對待父親、弟弟賈環也是這種寧讓他人負我,我不負他人的態度。

曹操殺王垕、殺楊修、殺禰衡、殺呂伯奢一家,都是謀殺,既不講「情」,也不講「理」,只講「利益」。

我更不喜歡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他是最善於偽裝的人,在「煮酒論英雄」時,連曹操也被他騙了。如果曹操的權術屬於「法術」,劉備的權術則屬於「儒術」,表面上講「仁義」,實際上則不仁不義,他騙劉璋奪四川,說的是「兄弟之情」,做的則是謀取江山。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政治野心家、陰謀家崇奉三條「政治得勝密碼」:一是政治無誠實可言;二是結成死黨;三是抹黑對手。這三個詭術全來自劉備。虛偽,是腐蝕人性最可怕的毒藥。

(4) 您可以再說一個《水滸傳》中您比較不喜歡哪一個人物麼?理由又是什麼呢?

答:我最不喜歡李逵,因為他太嗜殺。這位「英雄」身上有兩個大特色:一是嗜殺;二是仇恨女性。魯迅先生早就批評他不分「青紅皂白,排頭砍去」。尤其讓我最不能忍受的是他以濫殺為樂,殺人時有一種「快感」,就像剁豬肉一樣,有剁人肉的快感。他在狄公莊抓到那一對戀愛中的青年男女後,就把他們抓來剁碎,在斧頭一上一下中得到最大的快樂。這是人類中的怪物,遠離人性的怪物。不幸的是,我的同胞至今還有許多人把他視為英雄。當李逵用大斧頭把小衙內這個四歲的嬰兒砍成兩半的時候,如果想到這嬰兒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你能喜歡李逵嗎?但許多人想到,這是官員的兒子,是階級敵人的兒子,所以就歌頌李逵、崇拜李逵了。

(5) 您知道韓國人甚至比中國人更喜歡《三國演義》這樣的故事嗎?您是怎麼看的呢?

答:我完全不知道韓國人如此喜歡《三國演義》,你的這一信息讓我感到驚訝。魯迅很早就說過,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因為中國是一個三國氣與水滸氣很重的國家。也就是說,中國人喜歡《三國演義》、《水滸傳》,有其國民性的基礎。如果韓國人喜歡《三國演義》,那就是說,韓國也是「三國氣」很重的國家。所謂「三國氣」,是指「三國」似的「國民文化心理」。國民的潛意識裡對權術、心術、詭術失去警惕性和批判能力,對「偽裝」、「面具」這一套危害人性、腐蝕人性的壞東西失去反感和噁心感,就抵禦不了《三國演義》。如果韓國人能反省一下為什麼喜歡《三國演義》,那麼,這種「反省」,便是對天真天籟的召喚,便是「真誠」、「誠實」等優秀品格的重新覺醒。

(6)您在《紅樓夢》上的研究可謂是專家了,所以您的『紅學』派思想是您批評《三國》和《水滸》的原因麼?

答:我的確非常喜愛《紅樓夢》,但即使沒有閱讀《紅樓夢》,我也會批評《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因為從少年時代開始,我從內心深處就討厭權術、陰謀和「暴力」。

我覺得《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是我靈魂感到恐懼的根源,一想到這兩部小說中的情節與人物,內心就顫抖。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天天聽到「造反有理」的呼喊,也天天看到「語言暴力」(大字報,大批判)和「暴力語言」(打人,踐踏人,武鬥),更是充滿批判《水滸傳》的激情與衝動。

出國之後,我進入第二人生,在新的人生中我的心靈更是作「反向努力」,即不是走向功名、權力與財富,而是返回嬰兒狀態、赤子狀態,這種反向意識與《三國演義》的整體意識格格不入,我覺得,離《三國演義》愈遠,便愈是靠近單純的嬰兒狀態。

老子所說的「復歸於樸」、「復歸於嬰兒」,對我來說,就是要朝著與「三國」的相反方向走。我甚至覺得,學校教育孩子該怎樣做人時(道德教育),應當告訴孩子們:千萬不可做曹操、劉備那一種「三國中人」。

我批評《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起因不是《紅樓夢》,但我確實常常把《紅樓夢》作為鏡子、作為參照系來看《三國演義》與《水滸傳》。

《紅樓夢》高舉的是心靈的火炬,其主人公賈寶玉具有一顆最純粹的赤子之心。整部《紅樓夢》是王陽明之後最偉大的「心學」,但它不是思辨性心學,而是意象性心學。賈寶玉的生命特點,是完全沒有「三國」中那種心術與心計,他很傻,完全不知道算計,不知道得失,不知道嫉妒與仇恨等。離賈寶玉愈近,就會離劉備、曹操等愈遠。我們的心靈方向,是朝著賈寶玉走,還是朝著劉備、曹操那裡走,是根本不同的選擇。

(7)韓國人不太喜歡《紅樓夢》您知道麼?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答:我不知道韓國人不喜歡《紅樓夢》。這種「不喜歡」,讓我感到了可惜。不過,我不怪韓國人的不喜歡,因為要真正了解《紅樓夢》,真正理解《紅樓夢》所蘊含的偉大心靈並不容易。

中國人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時代裡也誤讀了《紅樓夢》,以為《紅樓夢》是階級鬥爭的反映,是反封建的教科書。有許多家長也不喜歡自己的兒女讀《紅樓夢》,他們誤以為《紅樓夢》是一部言情小說,甚至是一部「泛愛」小說,不知道《紅樓夢》是一部很了不起的心靈小說,布滿佛性、布滿同情心、布滿大慈悲精神的小說。

其主人公賈寶玉不僅有人性而且還有佛性,他是一個準基督、準釋迦牟尼。在他心目中,不僅沒有敵人,甚至也沒有壞人。在人類文學史上,還找不到另一顆如此純粹、如此寬厚的心靈。所以我稱它有如創世紀第一個黎明誕生的眼睛,一點雜質都沒有。也許韓國的讀者還沒有讀出賈寶玉這顆「心」的真實內涵。

本文轉載自網絡

作者:劉再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在《三國演義》裡屬於什麼水平?
    秦明猛勁十足,擅長衝鋒陷陣,急先鋒索超曾與秦明鬥過二十餘合,不分勝敗。宋江軍中的韓滔,就馬上拈弓搭箭,正中索超左臂,索超這才撇了大斧撤退。後來索超戰關勝時,只十個回合,就有些吃不消了。的確,索超此時手臂上有傷,可能發揮不太好。但是不要忘了,如果秦明在二十餘合內佔據優勢,這一射是不必要的,況且古人比較注重名譽,一般不暗箭傷人。
  • 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的英語翻譯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四六級作文>正文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的英語翻譯 2020-09-19 14:31 來源:新東方網 作者:
  • 血戰日軍,殲滅日寇800多人,竟繳獲日文版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小說
    血戰日軍,殲滅日寇800多人,竟繳獲日文版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小說。中國有句俗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戰勝對手就得全面的了解對手。抗戰中日軍為何那麼厲害?不僅是武器先進還研究三國演義等小說!1939年,馬步芳手下的騎兵第一師在師長馬彪的帶領下攻打淮陽縣城。
  • 施耐庵寫《水滸傳》的時候,為什麼經常把關羽搬出來?
    人們竟連他的名字也不敢叫,只稱他為「關公」,或「關忠義」。人們把關羽當作一尊神,雲頂禮膜拜。而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利用各種藝術手段,又對關羽作了種種的美化,把他寫成為忠,義、勇的化身,成為人們行動的楷模。
  • 《水滸傳》作者很可能是個南方人,為何署名只剩下傳說的施耐庵?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講神話鬼話不講人話的野生山海經愛好者。作者:草木一、羅貫中寫了《水滸傳》?《水滸傳》是中國古典小說版本最多的小說,沒有之一。現代有學者考證,《水滸傳》作者為羅貫中。羅貫中用了杭州俗語「是乃俺」的隱語。但這個說法實在難以服眾。《水滸傳》和署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文筆上差距太大。《水滸傳》文字優美,特別是前40回文筆洗鍊。反觀《三國演義》,文字過於通俗。兩本書的文字差別太大。
  • 林奕華:我讀到的《三國演義》和權謀無關
    在此之前,林奕華已經分別在2006年和2007年完成了《水滸傳》和《西遊記》,他的「四大經典」計劃如今也完成了四分之三,只剩下他最有感情的《紅樓夢》有待《賈寶玉》的嘗試之後再度創作。在林奕華一貫的現代視角裡,從《水滸》看到的是「男人之罪」,從《西遊》看到的是「生活之難」,而從剛完成的《三國》看到的則是「人心之變」。
  • 從《西遊記》到《水滸傳》,何晴用了12年,演遍四大名著
    《紅樓夢》:我上頭有人《水滸傳》:我山上有人《西遊記》:我天上有人《三國演義》:我有的是人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簡稱四大名著,是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巨著。雖然這部《紅樓夢》也獲得了幾個金雞獎,但因為有電視劇版本的珠玉在前,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部又像電視又像電影的作品,所以就更不知道何晴出演過。1994年,何晴在央視版大型歷史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飾演東吳大都督周瑜之妻小喬。
  • 他在《水滸傳》裡是水將,《三國》中是大將,現實中更出乎意料
    要說哪個女性把《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演了個遍,大部分人都知道是何晴。要說哪個男性把四大名著演了個遍,那絕大多數人不知道,說不出來,為什麼?因為好像沒有。但是演過兩部名著影視劇的,那就多了。有個人,先是在《水滸傳》中飾演梁山一百單八將中三十六天罡之一,又在《三國》中飾演智勇雙全的大將軍。可謂水陸兩棲皆能幹,三國水滸全有俺。
  • 三國演義中曹操是好人還是壞人?看完才知道,我們都被「欺騙」了
    三國演義中曹操是好人還是壞人?看完才知道,我們都被「欺騙」了中國歷史的形成是怎麼樣的呢?相信大家都是喜歡看小說的,因為小說能夠打發時間而且看小說也是十分增長見識與趣聞的,當然我們現在看的小說,多是玄幻啊修真啊都市啊一類的小說,對了還有女生們最喜歡的什麼《霸道總裁愛上我》之類的言情小說,但是我想說的是這些雖然看著一時爽,但是你看過一遍就會覺得膩歪的小說,實在是不能夠稱得上是大雅,就像那種文化快餐一樣,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但是就沒有什麼能夠讀千遍讀萬遍的那種小說嗎?
  • 《水滸傳》:一百單八漢偏偏武松沒綽號?施耐庵渲染主角特技寫法
    武松:我這麼能打虎 可惜「打虎將」不或者是在施耐庵想起給武松綽號為「打虎」的時候,突然發現「打虎」給了李忠,乾脆勉為其難的就特例一回,乾脆「武松就直接是武松」,或者拿他是個行者,湊夠類綽號的字數因為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雖然是《三國演義》中公認的主角人物,而文武兼修,智勇雙具的關羽並不失為作者羅貫中心目中默許的一大主角。
  • 虞雲國:在《水滸傳》裡打撈宋代社會生活的遺痕
    虞雲國認為,就普及化程度而言,《水滸傳》與《三國演義》似乎超過《紅樓夢》,成為普通大眾的社會歷史教科書,而《水滸傳》比《三國演義》更平民化,其著眼點不是統治者的政治權鬥與軍事角逐,而是更廣泛的民眾生活和社會矛盾,在這點上,它與《紅樓夢》一樣,都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 徐少華除演《西遊記》外,還演過《水滸傳》,你知道是什麼角色嗎
    他除了演過《西遊記》之外,還演起不少名字,像《三國演義》中的張遼,還有《水滸傳》中的角色。你知道徐少華在《水滸傳》中演過什麼角色嗎?徐少華是一位話劇演員,在70年代末,就開始拍影視劇了,在80年代主演過一部聊齋系列電影《精變》。
  • 為啥,老版《三國演義》,最後幾集拍的非常粗糙?
    例如1998年的央視版水滸傳,連續劇的主線是弘揚梁山好漢的行俠仗義、替天行道,所以整部劇的主旨是反對招安,也正因為是在這樣的價值觀的渲染下,很多好漢在原著當中的陰暗面在劇中反而沒有得到體現,宋江立主的招安效忠朝廷,更被觀眾罵得狗血噴頭。
  • 明白「水滸」的三層含義,才讀懂《水滸傳》!
    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雖不如《紅樓夢》《三國演義》那般愛好研究者那麼多,卻也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代表之作。但是,我們知道《水滸傳》講述的是梁山好漢起義造反之事,為什麼書名叫做「水滸」呢?「水滸」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水滸」之義,是我們讀懂《水滸傳》的一個關鍵所在。
  • 用一句話概括《三國演義》,都喜歡裡面的哪些人物
    《三國演義》,在我10幾歲的時候,四大名著看得最多的是《西遊記》爸爸看的就是《三國演義》。那個時候太小看不懂,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喜歡《三國演義》。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到後來分得三分天下,從桃園三結義開始,(我有點不明白,張飛賣豬肉的,關羽賣綠豆的,怎麼就願意追隨一個賣草鞋的劉備呢?)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後期關羽去世以後,張飛、劉備也都相繼去世,也都完成了當年桃園三結義時發的誓言。(如果關羽不去世那麼早,劉備能成大事嗎?能統一嗎?)
  • 名著《水滸傳》的閱讀訓練,家長盛讚:這才是大語文的學習方法
    三個人放完火來到山神廟前說道:「這麼大的火,林衝是跑不出來了。就算不被燒死,燒了草料場也要定他死罪!這次他別想活了。」林衝在門裡聽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頭。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林衝抄起花槍,大吼一聲,衝出廟門,一口氣殺死了這三個喪盡天良的人。這樣一來,林衝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去投奔梁山。「逼上梁山」一詞,就是由此而來的。
  • 《三國演義》為何能深受讀者喜愛?亦雅亦俗、雅俗共賞
    譬如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如此。老百姓喜聞樂見,文人學子也津津樂道。像《儒林外史》《紅樓夢》這樣的作品,雖然也劃入通俗小說,但比起《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來說,又要雅了一點,但在民間的影響力卻無法與之相比。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宋江、武松、李逵、孫悟空、豬八戒,比王冕、範進、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知名度高多了。說雅俗共賞則影響最大,實際上是同義反覆。
  • 小學生名著導讀:《水滸傳》有故事的好漢們
    其中四篇文章,分別節選自古典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這就讓原本初中生高中生才會閱讀的四大名著,提早到小學高年級。對於小學生而言,古典四大名著不說什麼內容看不懂,文言文表達超綱,就是那一百回或者一百二十回的大部頭,那麼多字,能否靜得下心來看完都是一種挑戰。那麼,作為一個小學生,又該如何進行四大名著的閱讀呢?
  • 《水滸傳》紀念金銀幣(第3組)臺灣面市 大洋金幣力推
    臺灣大洋金幣公司在臺北鬧市區推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水滸傳》紀念金銀幣(第3組)  中新網3月20日電 中國金幣在臺灣的總經銷——臺灣大洋金幣公司近日開始大力推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新近在臺灣面市的《水滸傳》
  • 聊聊老版《水滸傳》燕青的飾演者王光輝
    無獨有偶,燕青在《水滸傳》梁山好漢系列中人氣也頗為高。話說梁山好漢108人,可以說各個都有一身本事,無論是武功、智謀、書法、唱歌、偷盜,各個都有用武之地。所以說,過於秀氣的男演員,是不符合其氣質的。王光輝是河北人士,自古燕趙多壯士,王光輝的外形和氣質,就很好地體現出一種硬氣和英氣,這個是完全不同於江南小生的那種溫文儒雅。而且燕青常年追隨盧俊義闖蕩江湖,可謂是經歷過很多場景,閱人無數,頗具江湖經驗,這種江湖歷練下的風霜與辛酸,也應該隱隱從燕青身上體現出來。那麼這種風格,的確王光輝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