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邊防巡邏被裝列裝,讓長津湖戰役凍傷之痛不再重演

2020-12-13 觀察者網

70年前,抗美援朝戰場,長津湖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官兵身穿單薄棉衣,在極寒天氣下,與美國海軍陸戰隊最精銳的陸戰一師展開長達10天的艱苦奮戰,迫使「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敗退。

對於我們志願軍將士來說,也因武器裝備以及後勤保障遠遠落後於對手而付出了巨大犧牲。最為突出的,是因保暖物資未能及時補充而導致非戰鬥減員。其中,有3個連隊呈戰鬥隊形全部凍亡犧牲在設伏地點,成為讓對手也敬畏的「冰雕連」。這是世界戰爭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戰鬥場景之一!

今日讀史,人們不禁扼腕嘆息:當時,志願軍將士如能穿上保暖的軍隊防寒服該有多好!

時至今日,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軍被裝保障早已超越禦寒的低級階段,並融入世界軍隊防寒服發展大潮:從諸如棉衣、皮衣、羽絨服、滌綸絮片防寒服、防風透溼作戰服,到超羽絨絮片防寒服、阻燃保暖作戰服、輕質防寒大衣,一場兼顧保暖、減重、便捷的軍隊防寒服革命正在進行中。近日,據新聞報導:又有多個品種的新型邊防巡邏被裝全面列裝我軍邊防部隊。2020年的寒冬即將來臨,身著既輕便合體又防風保暖的防寒服,高原邊防官兵們在這個冬天會「格外溫暖」。

「別凍著」為起點

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60年代以前,受客觀條件限制,我軍冬服一直是單一層次,只有不帶罩衣的棉衣,俗稱「老棉襖」。

60年代初,我軍把冬服由單一層次改成了以罩衣、緊身棉衣、絨衣褲、襯衣褲等組成的多層次。

當時,高原和寒區部隊官兵大部分穿著和內地部隊一樣,保暖性明顯不足。面對高寒缺氧和風雪肆虐,高原邊防巡邏任務中,官兵們被凍傷甚至因嚴重凍傷失去生命的情況時有發生。

為此,我軍軍需保障科研人員寢食難安,「別凍著我們的戰友」成為他們日夜攻關的奮鬥目標。

軍需保障科研人員發現,高原和寒區的世居群眾有很好的禦寒經驗。於是,他們先後深入東北、內蒙古等地區,在了解其防寒經驗基礎上,參照其長期以來以動物皮毛禦寒為主的做法,一針一線地完成了皮大衣、皮帽子、皮手套和毛皮鞋等「四皮」的研發,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高原和北疆邊防官兵服裝保暖量不足的難題。保暖問題解決了,但由此帶來的衣服笨重、臃腫,成為制約戰鬥力發揮的新問題。

經過多年努力,我軍突破相關技術難題,於2003年成功研製出03系列高原輕便防寒服。這是我軍冬服保障上的一次革命——共有針織內衣、絨背心、絨衣、棉衣、冬迷彩服、羽絨大衣、防寒面罩、雪地披風、內手套、外手套、栽絨帽等11個品種,有效滿足了高原邊防部隊冬季巡邏、執勤、訓練、作戰和日常生活需要。

在隨後的幾年裡,我軍又優化品種,形成07系列防寒服,重點改進棉衣、絨衣、內衣、冬作訓服和作訓大衣,研究確定了高寒區冬服配套層次,搭配了皮帽、防寒面罩、內手套、外手套、冬襪、防寒鞋,並針對站崗需要研製了公用皮大衣。

07系列防寒服發放後,更加滿足了我軍從高原到極地邊防駐軍防寒需求,為我軍廣大官兵特別是邊防官兵適應嚴寒、戰勝嚴寒提供了有力保障。

禦寒強調透氣

寒冷條件下,人體冷感主要源於風的快速散熱和水的快速導熱。保持體溫,一要防風,儘量減少風降溫效應;二要保暖,儘量使自身溫度不散失。水比空氣導熱快,衣服溼度越大導熱就越快。如果衣內水分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而累積在體表或者服裝材料中,就會導致人體失溫,從而造成凍傷。因此,防寒服不僅要具備較強的防風保暖效果,還應具有拒水、透溼功能。

要實現這一點,關鍵在於材料。一些軍事強國在研發防寒服上發展較早,其防風透溼材料研究也佔據了一定先機。20世紀70年代,國外戈爾公司獨家發明和生產了一種新型薄膜面料,其每平方釐米有14億個小孔。這些小孔是液態水滴的兩萬分之一,水滴無法穿透它,水蒸氣卻能排放出去。如果在新型薄膜面料後面放一臺靈敏的風速儀,而在前端使用鼓風機模擬大風環境,任由大風勁吹,風速儀仍一動不動。因此,新型薄膜面料既能防風、透溼,還能拒水,被科研人員稱為「世紀之布」。

我軍早期的「四皮」防寒服,雖然防風保暖效果很好,但「體量」過大,直接影響到部隊的機動靈活性。03和07系列防寒服保溫層主料採用棉和羽絨,都有不防風和溼後增重且保暖量大幅度下降的不足。2013年以來,從新一代防寒大衣研究開始,我軍成功研製出新型防風防水透溼面料,解決了防風防水和透氣問題,服裝的保暖效果實現了質的飛躍。

保暖兼顧減重

研究表明,作戰環境下士兵的生理舒適最大負荷為18.5公斤。過多重量會影響單兵的機動性並降低其作戰能力,應儘可能減少士兵的攜帶負荷。

冬季防寒保暖服裝由於保暖需要,與夏季服裝相比厚重臃腫,造成士兵行動不便,自然影響到單兵作戰效能。

因此,防寒服的減重至關重要。而要減重,關鍵還是需研究應用高性能材料。

二戰後至上世紀60年代之間,世界不少軍隊的第一代防寒服絮填材料多採用棉等天然纖維,通過增加著裝厚度禦寒。這無疑增加了著裝重量,肢體活動受到較大限制,妨礙了正常執勤作戰。20世紀60年代,各國軍隊的第二代防寒服大多使用聚酯絮料取代天然棉絮作為主保溫層,但仍未明顯減重。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國外一家公司發明了劃時代的保暖材料「P棉」。這種保暖材料採取超細中空纖維纏繞粗中空纖維的方式,模擬羽絨樹狀結構,實現了比羽絨重量更輕、保暖性更強的效果,有的外軍借勢推出第三代防寒作戰服。其寒區服裝分為6層,在第4、5、6層均使用了「P棉」。

近年來,有的外軍防寒服主保溫層開始採用中空纖維、三維捲曲纖維、超細纖維、各種蓄熱纖維等輕薄尖端材料,減重效果明顯。比如,外軍某防寒服保暖外套,整件重量約820克,作戰時穿著這一防寒服,既輕又暖,與快速機動作戰理念高度契合。

我軍設計的03和07系列防寒服,大量採用搖粒絨、超細纖維革、熔噴棉、羽絨等新材料,並首次引入輕量化和分層保暖的理念,使其厚度大大減少、單兵負荷減輕,大幅提升了雪域高原部隊高寒缺氧條件下生存和作戰能力。

上圖為輕質防寒大衣材料結構示意圖

2013年以後,我軍開始研製輕質防寒大衣,以超細纖維絮片與羽絨複合絮片作為主保暖層,使冬服配套保暖量增加、重量減輕;新型棉衣褲採用超細保暖絮片為主保暖材料,保暖性、蓬鬆度、壓縮回彈性和絮片保暖持久性更好,重量也隨之減輕。

近年來,我軍也開展了拒水型「P棉」研發應用,在防寒服減重研究上成功「趕隊」。

未來材質更「酷」

歷經70年發展,我軍防寒服研究應用早已今非昔比,長津湖戰役留給我們的凍傷之痛將不會再重演。

時間進入新世紀20年代,新一輪技術革命正處於孕育階段,其「引爆點」之一就是新材料。

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軍隊防寒服研究上,都紛紛瞄準超細纖維、氣凝膠和石墨烯等新材質發力。系統研究表明,這些材質在防寒服應用上具有廣闊前景。

——超細纖維是直徑5微米以下的纖維,纖維織物手感極為柔軟,並有良好的吸溼散溼性,是理想的防寒服內層衣物材料。

——氣凝膠是世界最輕的固體,密度為3.55千克/立方米,僅為空氣密度的2.75倍。矽氣凝膠的納米微孔洞結構,能有效抑制氣體分子的熱傳導,是理想的防寒服保暖層填充物。

——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熱傳導性能,純的無缺陷單層石墨烯,是目前為止導熱係數最高的碳材料,是未來主動式保暖服裝研發的希望所在。

擁有更「酷」材質的軍隊防寒服,值得期待!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20年10月23日第11版)

相關焦點

  • 軍報:新型邊防巡邏被裝列裝,讓長津湖戰役凍傷之痛不再重演
    近日,據新聞報導:又有多個品種的新型邊防巡邏被裝全面列裝我軍邊防部隊。2020年的寒冬即將來臨,身著既輕便合體又防風保暖的防寒服,高原邊防官兵們在這個冬天會「格外溫暖」。「別凍著」為起點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60年代以前,受客觀條件限制,我軍冬服一直是單一層次,只有不帶罩衣的棉衣,俗稱「老棉襖」。
  • 讓長津湖戰役凍傷之痛不再重演,解放軍防寒服裡到底有什麼高科技?
    面對高寒缺氧和風雪肆虐,高原邊防巡邏任務中,官兵們被凍傷甚至因嚴重凍傷失去生命的情況時有發生。為此,我軍軍需保障科研人員寢食難安,「別凍著我們的戰友」成為他們日夜攻關的奮鬥目標。軍需保障科研人員發現,高原和寒區的世居群眾有很好的禦寒經驗。
  • 邊防官兵試穿試用10餘種新型邊防巡邏被裝
    新疆軍區某邊防團官兵穿著新型邊防巡邏被裝執勤。在某邊防連,某執勤點位位於海拔5800米的雪山之上,老邊防們對那裡總是「談之色變」:「山頂終年積雪,在強烈陽光照射下發出刺眼銀光。」10多年前,上士郭英德首次前往該點位巡邏患上了雪盲症,眼淚流了好幾天。當年,上級配發了第一代邊防巡邏墨鏡。但郭英德每次執行任務,都只能在巡邏的前半程佩戴,下半程則「不得不摘下墨鏡」。這是為啥?
  • 【高原一線官兵配發新型邊防巡邏被裝】日前,多個品種的新型邊防...
    【高原一線官兵配發新型邊防巡邏被裝】日前,多個品種的新型邊防巡邏被裝全面列裝我軍一線邊防部隊。從防寒頭套到多功能水壺,從叢林迷彩皮膚衣到可拆分穿著的派克式保暖作訓服,種類豐富、科技感強,極大滿足了任務需要。
  • 新型邊防巡邏被裝保養功能使用「全攻略」,請查收!
    編者按: 近日,多個品種的新型邊防巡邏被裝全面列裝我軍一線邊防部隊。特別是被網友稱之為「黑科技」的防眩光眼鏡、多功能保溫水壺,主打「溫暖輕便牌」的防寒頭套和保暖棉背心,造型「炫酷」的派克式保暖作訓服,自帶「大蒜氣味」的叢林迷彩皮膚衣等新被裝,受到了邊防廣大戰友的歡迎。詳情:《15個品種!我軍列裝配發新型邊防巡邏被裝》 這一系列新型巡邏被裝有何功能,如何穿脫使用、如何保養維護、如何清理保存,也成為廣大邊防官兵關心的問題。
  • 官兵借邊防監控處置非法入境人員 不再怕潛伏凍傷
    「雞鴨魚蝦肉蛋奶」供應充足,「赤橙黃綠青藍紫」的新鮮蔬菜色彩紛呈;3G網絡、視頻電視電話會議系統、邊防管控系統連到了哨所……戍邊戰友不再為吃飽、穿暖發愁,一批曾經以條件艱苦聞名於世的邊防哨所不知不覺間已是「舊貌換新顏」。
  • 長津湖戰役:那位寫絕筆書的冰雕戰士,是志願軍永遠的痛!
    這場戰役的激烈程度是空前的,敵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坦克170多輛,大炮300餘門,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山頭應是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上甘嶺成為了不畏艱難險阻、勇於犧牲、排除萬難的精神象徵。 2.長津湖戰役的艱難之處在哪?
  • 解放軍老兵回憶:我所經歷的長津湖戰役
    作者簡介:謝立傑,1927年出生,1942年2月入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任第三野戰軍30軍88師263團2營教導員,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京滬杭戰役。1950年11月入朝作戰,1951年5月起在上甘嶺主峰五聖山以及雞雄山高地堅持了長達11個月的防禦戰。
  • 愛灑雪域邊關巡邏路——新型裝備和巡邏被裝列裝邊防一線部隊見聞
    西藏軍區邊防某團官兵著新式巡邏服巡邏在雪山之巔。王乾攝冬日的雪域高原,氣溫降到零下15℃以下,寒風夾雜著雪粒拍打在臉上。走在某山口的巡邏路上,身穿新型邊防巡邏服的西藏軍區某邊防團官兵,卻有了比往年溫暖的巡邏體驗。
  • 新型邊防巡邏被裝保養功能使用「全攻略」來啦
    西藏軍區某邊防團官兵穿著新型邊防巡邏被裝在林間行進。記者:請簡要介紹一下我軍新型邊防巡邏被裝的研製過程。根據調研情況,我們不斷深化前期新型防護被裝研究成果,有針對性地研究並小批量試製了適應高原高寒和高溫高溼兩種環境的邊防巡邏被裝,在邊防部隊範圍開展了試穿試用工作。課題組還與官兵一起巡邏執勤,檢驗技術指標,收集相關改進意見建議。之後,課題組按計劃逐項優化完善,擬制擴試方案,形成技術成熟的系列被裝。
  • 第九兵團奉命入朝參戰,頂著嚴寒,拿下長津湖戰役
    熟悉歷史的朋友肯定知道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長津湖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給我們志願軍造成最大傷害的是不是美軍,而是當地惡劣的天氣。部隊來到長津湖地區後,當地的氣溫達到了令下30多度,甚至還有零下40度的情況,這是戰士們始料未及的,但是已經進入戰場哪裡有撤退的道理,於是就出現了十幾個戰士們共用一個棉被,一個班就一個棉鞋的情況。
  • 長津湖戰役打的有多慘烈?美陸戰1師是怎樣逃出志願軍包圍圈的?
    下車後的宋時輪面朝著長津湖方向,長久的默立著。「司令,該走了。」警衛員勸道。聽此,宋時輪終於動了,只見他脫下軍帽,彎腰,面朝著長津湖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當他抬起頭來時,警衛員發現,這位「鐵血」將軍竟然已淚流滿面…長津湖戰役打的到底有多慘烈?
  • 高原邊防官兵換新型防寒被裝 官兵們暖心又暖身
    高原邊防官兵穿新型防寒被裝巡邏羽絨作訓大衣、羽絨睡袋、輕便防寒靴……在某邊防連,某執勤點位位於海拔5800米的雪山之上,老邊防們對那裡總是「談之色變」:「山頂終年積雪,在強烈陽光照射下發出刺眼銀光。」10多年前,上士郭英德首次前往該點位巡邏患上了雪盲症,眼淚流了好幾天。當年,上級配發了第一代邊防巡邏墨鏡。但郭英德每次執行任務,都只能在巡邏的前半程佩戴,下半程則「不得不摘下墨鏡」。這是為啥?
  • 西藏軍區換裝新型邊防巡邏服 「速幹內衣+羽絨內膽」無懼嚴寒
    演兵場注意到,此次集訓中的新晉士官們都已經換裝了新型邊防巡邏服,進一步提升了在高原嚴寒地區的適應性和作戰能力。 圖片說明:輕便防寒保暖作訓大衣 日前,為滿足高原高寒、高溫高溼以及寒熱大跨度交叉等不同地域環境被裝保障需求,解放軍列裝配發新型邊防巡邏被裝
  • 48年遼瀋戰役,國軍為什麼不能像長津湖戰役的美軍一樣海上撤退?
    1950年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場組成部分,由原第三野戰軍3個軍改編而來的志願軍第9兵團,圍殲美軍第10軍。此戰造成了美軍歷史上的最長敗退路線,並成建制被殲滅了第7師的「北極熊團」,毫無疑問志願軍取得了大捷。
  • 邊防官兵穿新式防寒作訓服、騎摩託雪橇巡邏,給力!
    邊防官兵穿新式防寒作訓服、騎摩託雪橇巡邏,給力! 近年來 新疆軍區大力加強邊防建設 邊防部隊戍邊條件今非昔比 衣食住行更新換代
  • 長津湖戰役,部隊繳獲3千條軍毯,師政委下令:剪碎給戰士包手腳
    1950年11月27日,長津湖戰役打響,志願軍第9兵團十餘萬將士冒著零下30多度的低溫勇猛出擊,迅速將美7師和美陸戰1師分割包圍。之後敵我雙方在蓋馬高原上進行了將近一個月的艱苦搏殺,由於缺乏重武器加上後勤限制,本已是甕中之鱉的美陸戰一師僥倖逃脫。
  • 開國上將回憶:長津湖戰役比長徵還難!主席為凍死的戰士脫帽默哀
    他的部下也學他剃光頭,所以他的第九兵團向來有「光頭團」之稱。宋時輪還喜歡喝酒,每每和部下在一起豪飲,似有千杯不醉的架勢,所以他的兵團又有「酒兵團」之稱。48年6月的豫東戰役中,宋時輪率領10縱負責防守邱清泉兵團的進攻,雙方大戰7天7夜,邱兵團一步也未能前進,還損失了5000人。淮海戰役中,宋時輪指揮部隊在徐東負責阻敵,硬是在坦克飛機的狂轟濫炸下,擋住了邱兵團和李兵團的猛烈進攻,整整十天巋然不動。當時國軍中有一句話:排炮不動,必是十縱。說的就是十縱的不動如山。
  • 長津湖戰役,九兵團凍死4000多人,兩個王牌師打得就剩200人
    70年前的今天,在寒冷的朝鮮北部山區,志願軍中九兵團和美軍進行了一場殊死搏殺,這場戰役就是長津湖戰役。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位於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裡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