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哥這個『和事佬』,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把我們事情理順了,矛盾化解了,心裡自然就舒坦了!」最近,說起鄉村「老娘舅」劉家勝,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王集鎮新華村的村民們都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鄉村「老娘舅」們多是村民推舉出來的鄉賢,更是村民選定的「代言人」。他們利用人熟、地熟、事熟的天然優勢,從鄉間來到田間去,為村居鄰裡的矛盾「精準把脈」「對症施策」,及時將信訪苗頭消除在萌芽狀態,為協助基層化解「積案難案」竭誠盡智。
年初以來,泗陽優化信訪工作方式,進一步釋放鄉村治理空間,在各鄉鎮都設立了鄉賢評議庭,並由各地村民自行從當地老黨員、老教師、退離休老幹部、復退軍人、經濟文化能人中推舉公道正派、閱歷豐富、威望較高的貼心「老娘舅」。他們以地理位置為劃分基礎,利用多年積攢的「鄉間人脈」紛紛領取了各自的「責任田」。
「劉老的話都說到了我們心窩裡,我和鄰裡多年矛盾本是與他無關的事卻如此上心,我非常感動。」王集新華村村民陳元不禁感慨道。陳元和王雪花兩家相鄰住了幾十年,1996年老宅基本遺失,到底如何劃定界址,雙方為此爭執不下,並引發出「土地確權」信訪案。
由於矛盾年代久遠、相關資料缺失,基層處置比較「棘手」。有47年黨齡的鄉賢劉家勝,多次登門組織雙方進行調解。熟悉內情、尊重事實、一手託兩家的他,在第八次登門協調時,終於使兩家冰釋前嫌,握手言和,劃定了界址。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個鄉賢解一個結。那些村子裡『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遺留矛盾往往就得德高望重的『老娘舅』出馬。他們不圖名利,義務奉獻,就是名副其實的鎮村『固定器』。」王集鎮人大主席楊井泉介紹,年初鄉賢評議庭成立以來,王集鎮保持著零上訪的記錄,較好維護了鎮村的穩定發展。
「鄉賢不僅是鄰裡間的『和事佬』,還是政府和村民之間的『連心橋』。」泗陽縣信訪局局長倪海霞告訴筆者,泗陽縣現在共有904名鄉賢,235個村,每個村都標配一個鄉賢評議庭。平時除了能及時將基層矛盾消化解決外,評議庭還承擔著另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既要釐清百姓訴求,向政府建言獻策,還要全面了解政府相關政策,對百姓逐個「過堂」傳達。
「上周,早上我向劉老師反映橋邊堆放了很多樹枝導致出行不便,等到中午我再路過小橋,那些樹枝就全部被清理乾淨了。」王集鎮新華村渠北組村民李正對此十分滿意。劉老師是該村鄉賢中的主力軍,多次積極組織鄉賢活動,並發動大家廣泛參與。「鄉賢義務護碧水」、「疫情防控鄉賢來宣講」等活動都取得了良好成效,為鄉村治理貢獻一份力量。
「我們將進一步完善鄉賢選拔和培養機制,各鄉鎮村居常態化開展鄉賢評議庭能有效提升基層鄉村治理水平。」倪海霞說,今年以來,泗陽全縣各鄉鎮共開庭評議327次,涉及矛盾糾紛364件,實體性化解達92%,實現了基層治理新突破。
(來源:中共泗陽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