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嗎一九一八年八月,在日本爆發了全國範圍的搶米風潮嗎?這次風潮最初是從漁婦搶米引起,各地一般也以搶米形式爆發,所以史稱「米騷動」。下面跟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初期,由於歐美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無暇東顧,日本帝國主義乘機在遠東太平洋地區大肆擴張侵略,佔領了德屬太平洋島嶼(馬利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霸佔了中國的山東。一九一五年,日本政府又與袁世凱政府籤訂「二十一條」,妄圖變中國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竭力想稱霸遠東一九一八年八月,日本政府還出兵西伯利亞,武裝幹涉蘇俄革命。在經濟方面,由於歐美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退出了東方市場,從而使日本幾乎壟斷了東方市場,日本資本主義有了很大的發展,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勢力迅速增長。
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金融寡頭逐漸控制了日本的國民經濟命脈。戰爭使日本的資產階級地主發財致富,但是,工農勞動大眾,以及城市貧民、低級職員等,卻因生活費用的上漲過著極為悲慘的生活。生活費用指數的上升,比工資指數的上升快兩倍以上。一九一八年八月一日,大阪的《朝日新聞》刊登的「弱者之聲」一信中談到,五口之家每月只收入三十六圓,連日本人每天上澡堂的習慣都無法維持。日本的農業生產,當時仍處於封建剝削關係之下,落後於資本主義工業。一九一七至一九一八年,糧食產量比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六年期間的任何一年都低。
可是,這期間工業和城市卻在發展,城市人口比戰前增加了約百分之二十,工礦業人口增加兩倍以上,農村的手工業人口也增多了,因此,糧食供應日趨緊張。據統計!一九一四年米糧的消費總額為五千四百八十萬石,一九一八年增加到六千零六十三萬石。但是,商人為了謀取暴利,不但不進口糧食,反而把日本和殖民地朝鮮的大米,大量販運到正忙於戰爭急需糧食的歐洲國家;在國內,奸商又乘機囤積居奇。一九一八年春天稻米每升二十錢,到夏天上漲到五十五錢。這樣,大批貧苦勞動大眾,更加無法維持生活。十月革命的影響有如火種落入乾薪,大規模的群眾鬥爭「米騷動」終於爆發了。
九一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富山縣新川郡魚津町從事碼頭搬運工作的漁民妻女們,要求米商停止將本地的米糧外運,道到米商的拒絕。隨後,漁婦們來到財主、米店和町村公所繼續要求停止米糧外運,廉價售米,救濟窮人。八月五日在下新川郡魚津、中新川郡滑川、西水橋、東水橋、生地等地方,發生了數百人的搶米暴動,參加者主要是婦女,也有少數男人。事件發生後,大阪《每日》、《朝日》等報紙以同情漁婦的心情報導了暴動的消息,給全國人民以很大的震動。
從搶米的經濟鬥坐開始,發展到要求提高工資、改善待遇,個別地方提出了「米價騰貴的根源是寺內內閣造成的罪惡。目前最迫切的急務,就是打倒這種違反國民意志的內閣!」的政治鬥爭口號。但是,由於缺乏組織領導,暴動被政府殘醋地鎮壓下去了。在「米騷動」的打擊下,寺內正毅內閣倒臺。接替它的是原敬內間。原敬為地主資產階級政黨政友會總裁。這是日本歷更工第一不政竟內閣。政黨內閣的產生,標誌著日本資產階級在政權中地位的進一步加強。實質上,這是資產階級基奪人民群眾「米騷動」的鬥爭果實。
小編認為「米騷動」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群眾大發動,是工農勞動大眾反對反動統治和剝削者的自發運動。促使了日本的發展,也給日本帶來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