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爆發的長沙搶米風潮是清末民初時民族矛盾激化的典型事件,震撼了清政府和湖南當局。
20世紀初年,湖南連年自然災害,尤其,1906年的水災導致湖南受災人數高達三四十萬,被稱為「湘省二百餘年未有」。這些災荒導致糧食產量大減,加之周邊省市饑民的大量湧入,加重了長沙糧食供應的負擔。
儘管如此,英、日、美等帝國主義商人卻是更加猖獗搶購糧食,而非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減少長沙糧食的輸出量。再加之此時以王先謙、葉德輝、楊鞏、孔憲教為首的豪紳地主也瘋狂搶購、囤積糧食,欲待價格上漲之時獲取暴利。
這一切導致米價瘋狂上漲,災民甚至是城鎮居民都無力購買,最終因一黃姓貧民之妻帶小孩投江自盡一事,爆發了饑民要求平糶,並搗毀米店的搶米風波。這一事件最終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去,但它並非一次單純的「饑民暴動」,而是帝國主義與中國統治階級,以及人民大眾之間矛盾日益激化的產物,集中反映了長沙激烈的民族矛盾。
這對於長沙知識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他們認識到創辦近代教育的迫切性。值得一提的是戊戌維新時期的「學戰」思想,長沙人曹典球便是代表人物之一。曹在發表於《湘報》上的《兵戰不如商戰,商戰不如學戰說》一文中對兵戰、商戰、學戰孰輕孰重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述。他認為商戰比兵戰重要,但此兩者都依賴於學戰,學戰是一個國家富強之根本,倡導大力發展新學,培養專門人才,幵啟民智。
清末民初時期,以國民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救國」思想則在湖南最為流行。其代表人物有楊度、譚延闓、曹典球、胡元倓等。他們認為國家只有提高國民的素質才能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倡導國民教育的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具有獨立的人格,自尊自強,富有國家責任感和使命的新國民。當然,清末民初還有很多其他教育思潮的興起,但無論是哪種思潮都說明了民族危機對長沙近代教育興起和發展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