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渠道?小渠道?醫美套路知多少

2020-12-26 騰訊網

近幾年來,隨著醫療整形技術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求美者紛紛選擇為了「顏值」動刀進行手術。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由此帶來的醫療糾紛和事故也不在少數。一旦消費者對整形效果不滿意,或者在術後出現問題,維權並不容易。

求助人林小姐就是一位求美者,去年1月,她在上海某民營整形醫院進行了鼻部的肋骨隆鼻手術,一共花費了55000元,為此她還辦了貸款用於手術費用。然而,付出和收穫卻不成正比,在手術後八個月的一天,林小姐突然發現,自己的鼻子出現了問題。

站在林小姐面前,可以看到,她的鼻尖下緣處略向外凸出,有兩個小白點,似乎有什麼異物頂著,鼻尖膚色發紅,一眼看上去就是整過型的那種。

在之後的幾個月時間裡,鼻子外觀的異常始終沒有改觀,這讓林小姐十分恐慌。今年4月中旬,她專程來到上海與醫院進行交涉,要求退款。但醫院方面始終不承認有問題,只願意為她進行修復。

而當記者在投訴系統中搜索後發現,林小姐的遭遇並非個案,整容失敗」「不願意退款」是這類求助人碰到最大的問題。院方通常只提供修複方案,拒絕金錢退賠。雙方的矛盾也就此產生了。

而對於林小姐來說,更令她頭疼的問題還不在於此。

為了儘快幫助林小姐弄清楚她的鼻部狀態,記者帶著她一起來到了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找到了整形外科主任醫師孫寶珊。經過面診,醫生初步判斷,林小姐的鼻部整形術後狀態目前尚屬正常,之所以出現凸起,主要是因為林小姐本身鼻部前端的組織較薄,本身並不是很適合使用肋骨墊高。而說到對效果不滿意,則是因為她對於肋骨隆鼻的效果沒有預判,也可能是醫生在術前沒有就這種隆鼻方法的優劣與林小姐進行充分溝通。

林小姐提到,自己在初次去醫院時,其實是經由網上的一個陌生男子介紹的。而這個人的身份,在孫醫生口中稱之為「做渠道」。目前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渠道又分為大小兩種,小渠道有美容院、理髮店等場所內工作人員的推薦和引導;大渠道則會專門成立公司進行運作,在向醫院輸送完求美者後,這些渠道商們往往會收穫不菲的回扣。

醫療美容費用的大部分被醫託拿走,意味著一旦出現術後糾紛,消費者要求退款和維權就難上加難。此外,第二大問題則出現在所謂的「醫美諮詢師」身上,也就是在進入醫美機構後和林小姐進行前期溝通的人。這些人往往缺乏相應的醫學專業知識,這在行業內也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

恰恰是這些醫療美容機構中的潛規則,蒙蔽了很多消費者的眼睛。儘管院方對於「渠道醫託」矢口否認,對於醫美諮詢師也給出了「他們都有諮詢師執照」的回應。但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並沒有經過國家認證的所謂「醫美諮詢師」,相關證書都僅具有民間屬性。

在這樣的現狀之下,渠道商、民營整形機構、醫美諮詢師,紛紛賺得盆滿缽滿,給求美者留下的卻是無盡的隱患。以林小姐為例,儘管她的鼻子在專業醫生看來尚屬正常範疇,但是外觀上的變化、工作生活上的改變還是給她帶來了影響,後續的維權也是難上加難。這不得不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行業瘋狂而火熱的背後,隱藏著的往往是令人難以承受的代價。希望所有的求美者能夠加強警惕,在選擇正規醫院的同時,更要了解清楚手術可能產生的風險,避免掉入渠道商和諮詢師的陷阱之中。同時,也呼籲監管部門能夠出臺相應政策,對行業進行規範和整頓。

編輯|王雪

視頻丨李翔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2021重新審視醫美的「渠道」
    — 2 ——醫美渠道說起渠道,醫美機構真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渠道可以快速幫助我們與求美者建立高度的信任關係,產生成交;恨的是產生成交的大部分利潤要白白的分給渠道而這幾年隨著醫美的供應端不斷在放大,很多優質的渠道商不只是與一家醫美機構進行合作……— 3 ——渠道醫院的經營鏈條操作者(醫生)——經營者(醫美機構)——經銷商(渠道)——求美者
  • 醫美、「渠道」、貸款公司 「鐵三角」利益環環相扣 談戀愛、招...
    醫美、「渠道」、貸款公司    「鐵三角」利益環環相扣    談戀愛、招主播、「人才獵頭」    忽悠人手段花樣百出    在看過本報前幾日關於雲南姑娘求職整容事件的報導後,昨日,一位諳熟寧波整形市場內幕的讀者小範(化名)來到報社,向記者揭露了整形醫院、貸款公司、KTV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
  • 花16萬美臉,進門就中套路,醫美的收割有多瘋狂?
    不過,很多醫美機構向消費者推銷時,不會推銷動輒幾千或數萬的項目,而會先介紹脫毛等價格便宜、技術簡單的項目,這其中同樣隱藏著套路。據一家醫美機構的資深會員陳欣介紹,機構常年會做一些價格特別低的活動,比如399元6次脫毛,這種項目主要用來拓客。
  • 中整協與即科集團聯合倡導:打擊醫美套路貸 助力行業規範化
    近年來,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下,醫美行業成為繼房地產、汽車、旅遊之後的新消費熱點。但醫美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黑醫美」、「醫美套路貸」也在橫行,成為行業欣欣向榮景象背後的隱患,行業自律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聯合倡導,打擊醫美套路貸當前中國醫美行業正處於成長期,艾瑞諮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截止2019年,我國醫美市場規模已達到1769億元,醫美用戶達到1367.2萬人,躋身全球第二大醫美市場。
  • 實體店生意不好,想換渠道怎麼選?
    產品、定價、推廣都沒問題,自然就會想到渠道,這是營銷經典的4P理論。換渠道怎麼思考?不管線上線下,思考的邏輯是一樣的:評估渠道背後的流量,掌握引流規則,計算獲客成本。選渠道等於選流量線下的批發市場、超市賣場、街鋪、購物中心;線上的傳統電商淘寶、京東,社交電商拼多多,內容電商小紅書,各種帶貨的短視頻、直播平臺;一切的背後都是流量,都是活生生的用戶。做誰的生意,在不在這些渠道,流量是否精準匹配,至關重要。
  • 以渠道管理及支付分帳切入醫美市場,美麗加月流水超1.4億元
    提及醫美行業,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高毛利。尤其是在2020年的二級市場,產生了像愛美客、華熙生物這樣的大牛股,醫美開始得到更多投資人的關注。隨著網際網路在各行各業的浸透,醫美行業從線上引流到行業網際網路化也在不斷加速,所以醫美產業網際網路大有可為。36氪近日接觸的一個項目——美麗加,便是希望為醫美機構提供基於SAAS的「+網際網路」來解決行業痛點提高行業效率。
  • 別讓醫美App淪為「美麗的陷阱」
    隨著「顏值經濟」不斷升溫,整形、醫美成為不少愛美人士的選擇,醫美App平臺應運而生。然而,不少用戶表示,一旦進入醫美App便成了商家「精準圍獵」的目標,所有瀏覽內容都與商業緊緊綁定。再加上平臺對入駐商家、發布內容審查把關不嚴,為不正規的從業者提供了生長溫床,消費者利益難以保障。
  • 「醫美面膜」套路深銷售混亂會步「藥妝」後塵嗎?
    「能祛痘、消痘印、收毛孔、抗衰老、修復敏感肌……」一段時間以來,被一些商家稱為「拯救皮膚神器」的「械字號面膜」「醫美面膜」等頗受追捧,藉助電商平臺、社交媒介等營銷渠道,成為流行的護膚用品。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20年1月就指出,所謂的「醫美面膜」實為醫用敷料,按照醫療器械管理條例,醫療器械產品不能以「面膜」為名稱,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稱詞語。
  • 2020年,這8大趨勢,讓你在醫美寸步難行!
    中國的醫美行業用一個字來概括,很多人會用「亂」這個字,價格亂、項目亂、效果亂……俗話說,大亂之後必大治,醫美行業更是這樣。今年開始,行業內的人體會更明顯,政府對醫美的管控越來越嚴,部分醫美機構直接被踢出市場。只有順應市場的發展,跟隨政府的號召,才能真正做好醫美。
  • 這7大營銷渠道可參考!
    不過,即便如此,依然有許多想入未入的創投人還有猶豫,不知道漱口水未來的銷售渠道都在哪裡?入行之後,自己該往哪個方向開拓發展。對此,惠州漱口水工廠維蜜斯已經為各路創投者指出營銷渠道,創投人一旦入行即可進行強勢營銷攻堅。
  • 愛滋病日醫鹿三甲醫生義診上線 在線問診或成知艾防艾重要渠道
    (原標題:愛滋病日醫鹿三甲醫生義診上線 在線問診或成知艾防艾重要渠道)
  • 9家醫美機構被查,123人涉案!疫情後為何醫美套路貸會變本加厲?
    今年的疫情加劇了很多醫美機構的生存壓力,一些飢不擇食的機構夥同非法分期機構,給求美者設下套路貸陷阱,進一步擾亂醫美市場。對此,有專家表示,治理醫美亂象應像治理酒駕一樣,建立扣分制度。2019年1月,深圳市衛健委發布了《深圳市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監管及整頓規範醫療服務市場秩序專項整治方案》,方案指出:「嚴禁醫療美容醫療機構違規介入消費者『醫美貸』等消費類貸款的行為。」深圳市龍崗區已全面叫停「醫美貸」「整形貸」「美容貸」「牙科貸」等醫療貸款行為,對執法中發現涉嫌「套路貸」等行為的醫療機構,將移交公安部門處理。
  • 醫美「胸」險
    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從青春期發育開始,小琳就比同齡人的乳房更大,隨之而來的是周圍人的指指點點,「就自卑啊,站在那裡不敢抬頭挺胸。」小琳說。除了別人的目光,不到一米六的小琳也承受著一些來自巨乳症帶來的病症困擾,胸部過大並且下垂,導致小琳的肩膀經常會被內衣帶勒得酸痛。 今年3月,一直羞於向家人啟齒的小琳和嫂子說出了自己的困擾,做生活美容的嫂子給小琳推薦了一家醫美機構。
  • 123人涉「美容貸」詐騙被抓 疫後醫美套路為何死灰復燃?
    但聽說渠道醫院也挺好,病人很多。」8月21日,聯合麗格醫療美容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李濱在其新作《中國醫療美容機構經營院長》新書發布及籤售會上透露,儘管疫情加速了醫美行業的洗牌,但渠道醫美、騙貸等亂象又死灰復燃。自我淨化和階段突擊難以杜絕亂象,制度完善和立法進步是行業治理的重中之重。
  • 「渠道醫院」的無法消亡,本質原因是你壓根沒看懂消費醫療
    因此,從行業角度來看:有一些做的不錯的美容院、醫美諮詢師,開始獨立創業來給門診導客,成為獨立的「渠道機構」,並通過會銷、諮詢提升轉化這條線,獲得了最初商業的成功。再因此,從外運營角度說:在信息不透明的基礎前提下,「抓潛」成為門診除「上門客」外,開闢「第二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 賦活CS渠道?「輕醫美+家居定製護膚」正當紅!
    而說到「風口」「趨勢」「紅利」,輕醫美必須榜上有名。如你我所見,第24屆中國美容博覽會上,各種體驗館的「進駐」以及美容儀器的火熱,也預示著輕醫美的無限潛力。但相對門店而言,以輕醫美體驗專區來賦活,或只是打法之一,因為門店的專業,除了源自體驗,還體現在家居定製護膚服務上。
  • 輕醫美效應在單品牌店顯現,理膚印象扛起線下渠道破局大旗
    憑藉著輕醫美的定位、小而美的門店以及合伙人共創模式,一年開出300+門店的理膚印象,通過直擊痛點的解決方案,為單品牌店找到了寒冬中的破局之路。輕醫美定位突破CS渠道困境在單品牌店之風盛行的當下,為什麼很多品牌會在這場較量中落馬,究其原因就是盲目跟風,缺少了「差異化」。
  • 醫美行業:美容大王2.0 當輕醫美進入大眾化時代
    中國即將成為醫美第一大國,三千億市場值得期待。2019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元,增長率為22.2%;2019年中國醫美用戶1367.2萬人,預測2023年醫美用戶達2548.3萬人。中國在2017年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美市場,亦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
  • 反思場景金融:醫美分期的硝煙與落寞
    再加上醫美分期行業風險暴露,騙貸案件高發,風控難度大,並沒有多少互金公司在醫美上掙到利潤。到2018年的時候,市場上的分期平臺銳減到30家左右,留下助貸公司與持牌金融機構來打掃戰場、收拾殘局。起初各路諸侯廝殺慘烈;現在硝煙持續、許多大小醫美分期機構進進出出,雷聲大雨點小地猛衝一陣歸於慘敗。市場起起伏伏只用了四五年的時間。頭部平臺為何敗走?捷信是消金行業的頭部公司,營收規模、利潤都領先,還有龐大的線下地推團隊,卻在這個看上去很好掙錢的場景馬失前蹄,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挖。
  • 醫美新機構的創辦及運營分享
    渠道合作現在已經是雞肋了,很多醫美機構都飽受渠道合作的影響,渠道合作一方面是胃口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穩定性和忠誠度特別差,還有客單價現在做的比較低。現在整個的醫美生態圈,包括網際網路的加入,包括很多的醫美APP平臺把價格做得非常透明。醫美利潤前兩年平均可以到30%甚至40%,現在這一兩年醫美機構大部分都在15%到20%,普遍的現象是20%的保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