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乎上看到個問題:「一個五線城市的小職員,買個300多的口紅過分嗎?」
這問題很簡單,只要你有獨立收入,買個300多的口紅真不是什麼過分的事。然而,這個問題背後的消費觀、消費習慣是真不簡單。
可以說,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不是獨立存在的,牽一髮而動全身,你做這件事就會影響到別的事,繼而影響到整個整體。
比如,你這次買300多的口紅,下次是不是還要買500多的水乳呢?是不是還得配上與之相稱的裙子、包包呢?如果你的收入並不高,而消費水平偶爾爆高一下,問題還不大;但如果你的消費水平持續保持在一個與收入不相稱的水平上,那到頭來受金錢困擾,就是你必定會遇到的結果了。
2.
前兩天我正出差呢,晚上回賓館看到一條消息,是來自久未聯絡的親友的,說要問我借一萬塊錢。
我第一反應自然是覺得他被盜號了,雖然他稱呼我的方式沒有變。
作為謹慎之人,我自然要打電話確認一下什麼狀況,剛要打,對方電話先過來,就正好聊了聊。
後來知曉了情況,掛了電話我就把錢轉給他了。
借錢,向來是個敏感話題,借與不借之間的拿捏,對誰來說都不是易事。開口借錢的人和被借之人,都會面臨尷尬,都有各自的難處。我這次的爽快,並不代表內心就不糾結。而我對他需要借錢的狀況其實也頗有微詞。
原來,因為這次疫情,我這位親友的愛人失業了。一家三口住在租住的房子裡,因為剛買過房子,沒有任何積蓄,而他們的孩子也還剛出生不久,嗷嗷待哺,開銷很大。
不過,儘管如此,他們的父母還都在工作,房子的貸款也不用他們承擔太多。所以,照理他們只需顧好自己的小家即可,負擔也不算很重,但可惜,我把情況了解下來,發現他們的消費還是有點問題的,因此才會需要向我借錢。
他們的消費問題主要出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周末的開銷。
因為住在簡陋的出租屋裡,所以每到周末,他們總想出門散心。這倒也正常,但是,他們散心的場所,不是我第一個會想到的公園、爬山、遊湖什麼的,而是商場。
商場,確實有其散心的作用,但與之比起來顯然消費的作用排前頭,去一次花個幾百塊錢真不是什麼過分的情況。
我個人就有點不太敢經常去商場,感覺去商場玩,花錢太狠了(想到這一點,突然覺得自己捨不得花錢逛商場,卻把錢借給別人逛商場……)。
正因為收入銳減、負擔加重,所以需要出去散心,正因為需要去商場散心,所以錢就不夠用了,又不好意思向父母要錢,於是就頂著壓力找我們了。
聽起來是不是有種跌入惡性循環的意味?
我問他,你們出去玩怎麼就不去那種免費的公園玩玩,他支支吾吾地說,我們年輕人覺得沒勁,不太喜歡(突然覺得自己老了……)。
總之,一頓聊下來,我對這份即將借出的錢抱有了十二分的忐忑,但憑我倆的關係,人家第一次開口我不可能置之不理,所以還是借了。
3.
今年這次疫情,從新聞上來看,對很多家庭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尤其是經濟方面,涉及面還是很廣的。
而我家相對比較幸運,既不在疫區,又不從事線下服務業這類跟疫情高相關的行業,所以幾乎不受影響。更幸運的是,前兩年在做自由職業的我,今年又找了穩定工作做了起來,在這場疫情下,有了工作的安全感打底,經常覺得很慶幸。
只是沒想到,兜兜轉轉,疫情還是以這樣的形式對我的生活產生了一絲影響。可以想像,這場疫情也許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來得影響深遠。
所以,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財務安全、保障(還記得我說過的財務水平嗎?),是有多重要。
4.
那麼,究竟怎樣的消費水平才能防止我們陷入金錢困擾,又不至於過得太過寒磣呢?
這是我經常思考的點。我見過一生節約的老人,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急病奪走了生命,什麼都沒享受到;我也見過超支破產、四處躲債的人。
看了他們,我覺得自己不想過過山車的人生,不想有大起大落,也不想活得太節儉,只想過循序漸進、逐步上升的小日子。
所以,我更信奉「收支平衡」、「錢要花在刀口上」的消費觀。
這樣的消費觀,未必能讓我賺大錢發大財,但能讓我不至於花到沒錢花。
收支平衡,在我看來就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兒」,不做超前消費。靠槓桿賺錢,要麼背後有資源,要麼就是在賭博拼運氣。有人會有這樣的運氣,但我沒有這樣的僥倖心理。
下面,我想重點說說「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個消費觀。
5.
大部分人的錢是有限的,而欲望是無窮大的。所以,把錢用在合適的地方,就是我們生活中最需要權衡的一點。
在我看來,所謂合適的地方,值得花錢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①日常所需、且不屬於消耗品之物
簡單來說,就是那些幾乎天天要用,又不會損耗的東西,是值得我們花錢的。比如馬桶、床鋪、家用日常電器等等。
這些東西有好有壞,我的建議是,在你承受範圍內選最好的。這些東西,你不僅能體會到錢多錢少花下去的感受完全不同,而且你能天天都感受到,除非你對這些東西完全沒有感覺。
就我個人而言,我用慣了帶有衛洗麗的馬桶,就不喜歡用普通馬桶,自然也不喜歡出去用陌生的馬桶。
我喜歡用亞麻布包蠶絲被的床品,再加一個很有支撐力的乳膠枕頭,每天睡覺都覺得是享受。
再加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總之,家裡按照我們的需求布置得舒服又便捷,我也就不會想著經常要出去散心,家裡也就變成真正可以讓自己放鬆的養精蓄稅之地。
當然,這些東西確實花錢,我們也不是一次辦妥的,我們花了十年多時間一點點改善,才有了今天家裡的舒適。現在我們還在持續不斷的改進路上。
②現在花下去,未來能帶來收益之物
其實上面那些日常所需品也有這些功能,只不過它們的收益是看不見的無形的,是感官觸覺上的收益,並且這種收益可以持續不斷獲得,且無需再額外投入成本。
那實際一點能看得到的收益,自然是對自己的賺錢技能有幫助的事物。比如,做攝影的提升設備,我經常寫作就買個貴一點的鍵盤,還有做直播,也需要買裝備。還有那些想要做課程,就買一堂熱銷課,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想要提升文案技能,就去學一學人家的文案課,這些都是值得花錢的地方。
還有書籍,尤其是那些傳播真理、值得學習的書籍,也值得購買,這類書還能傳給子孫,是無形的文化財富。
說到子女,我也更願意花錢給他培養技能、學識,而對於吃穿用度,倒沒有什麼追求,尤其是服裝,一切從簡。
因為我們掙的錢有限,既然滿足了以上這些要求,在其它方面就只能適當降低欲望,比如,車子雖然也能給人帶來感官觸覺上的享受,但它需要不停地額外投入,且折舊厲害。而化妝品是非必須的(如果你靠它吃飯,做美妝博主,那就是必需品),又是消耗品,所以可以適當控制消費。
總之,就像開頭的那個知乎問題一樣,其實就問題本身,沒什麼可糾結的,想買就買。但是問題背後,則牽涉到開銷的統籌問題,這就因人而異,不同情況不同分析。無論如何,人生是自己的,還得自己看著辦,自己掂量著做事才行,別人的意見,都是僅供參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