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古早味!蒸籠上百個,她的米糕很走俏

2020-12-26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9月6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米糕是中國的傳統小吃食品,擁有悠久的歷史。古籍裡的「稻餅」「餌」「餈」等指的都是類似的食品,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第一次有了「米糕」的正式稱謂。北魏的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述了古人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

如今,全國很多地方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米糕,而閩南古早味的米糕因為工序繁瑣、費時費力,如今市面上已經很少見了。舊時的閩南,逢年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用米糕祭拜,這是它曾經盛行不衰,深深烙印在閩南人記憶裡的原因。而今天,傳統米糕開始被各種精美便捷的點心替代,那種吃上一口就滿心歡喜的老味道很難覓得了。幸運的是,我們在翔安的一戶人家找到了這種味道。

採訪的時候我們了解到,農曆七月做出來的米糕最好吃。因為這個天氣的溫度和溼度,做出來的米糕最鬆軟。中秋後天氣逐漸乾燥起來,米糕的口感也會慢慢地變硬。看來我們趕得正巧。

那天採訪完,發了個朋友圈,引得圈裡一眾好友紛紛感嘆著,開始了回憶殺。於是隔天和友人又開了二十公裡路的車,專程去買上幾斤剛出爐的米糕。剛出爐時的米糕配上幾口清茶,思緒一下子就被帶回孩童時期,圍坐在大人旁看著她們做著米糕,或是眼巴巴看著屋梁中間掛著的吊籃,想著吊籃裡的米糕什麼時候可以再吃呢……

讓我們走進翔安新圩後行村蔡保珍的家裡,和她一起尋回那古早的記憶。

蔡保珍和新出籠的米糕

屋外的豔陽下,曬著一排排的蒸籠。走近一看,蒸籠上還記載著年份。舊時綁蒸籠都是純手工製作,綁蒸籠的師傅大多為莆田人,綁完一個蒸籠,師傅會把當年的年份記載上去。我找了找,最早的一個寫著「一九八五年」。那濃濃的古早味頓時冒了出來。

如今,蔡保珍家的手工蒸籠就有九十多個,加上後來的鐵蒸籠,總共有百來個。然而生意好的時候,這麼多蒸籠還是不夠。「我在我們新圩可紅了。」她甜甜地笑著說,像孩子一樣。

從小會做,蒸出美味與眾人分享

蔡保珍回憶,在她孩童時期,父親便在村裡給人家加工米糕粉。她從小就覺得做米糕好玩,有時忍不住伸手去碰,還會被長輩喝斥。因為興趣加上從小耳濡目染,到十幾歲,她就學會了米糕的製作要領,這個過程可以說是「不知不覺的」。因為喜歡吃,蔡保珍便常常有意識地和嫂嫂們聚在一起琢磨研究一些閩南古早小吃的做法,今天蒸個米糕,明天蒸蛋糕饅頭等,漸漸地,也就熟能生巧了。

後來組建了家庭,蔡保珍和丈夫在家中的自建房經營起一家小商鋪。當時在院子裡造了個柴火灶,店裡生意不忙的時候,她便會做些米糕、碗仔粿之類的古早味小吃。本來是自己吃的,有客人來買東西時也會請客人嘗幾塊,結果常常是客人們這個吃一塊那個吃一塊,自家還沒吃上幾塊,很快就分享完了。客人們都在感嘆好吃,說以前新圩還有十幾家店做著米糕生意,但慢慢的就找不到了,紛紛建議蔡保珍專門做一些古早小吃來賣。

嘗試創新,讓古早味具有現代感

蔡保珍的米糕店就這樣開張了。米糕雖美味,但做米糕的流程繁瑣辛苦,難怪很多人都堅持不下去。「做米糕的工具做前都要先擦洗一遍,做完也都要擦洗一遍,洗完了一天拿進拿出的也要費不少時間。」蔡保珍感慨道,「我已經五十幾歲了,每天凌晨兩三點還要早早起來準備做米糕的工具,現在年輕人當然都不想學這個了。我常說看你們哪個要學我全部教給你們,可沒有人做得到,太辛苦了。」

這門手藝遲早會斷掉,最大的原因是年輕人不知道什麼是「古早味」了——這是蔡保珍的見解。「小時候,我奶奶叫我和她一起包粽子,我不去包,她就會說以後奶奶走了,你們不會包就沒得吃了。這樣的話我現在跟女兒念叨就沒用了,女兒說有錢外面什麼都能買到。可她不知道,工廠大批量做出來的東西已然不是古早味了。」

蔡保珍拿出了一些可愛的糕點模具,上面有hello kitty、小熊維尼之類的圖案。她說,她準備用這些帶有現代圖飾的模具來做一些米糕,拉近年輕人跟古早小吃的距離。

一邊感慨著老手藝的沒落與希望,我們一邊進入了米糕的製作流程。

製作步驟

炒米

製作米糕的第一步是炒米。這是最辛苦的一步,把米洗上三四遍後,瀝乾備用。蔡保珍說,米洗乾淨來炒就不會黏,這樣炒起來米才會松。因為是手工在柴火灶上翻炒,每次只能炒十幾斤的米,要炒半個多鐘頭,中間不能停,一停米便會燒焦。

蔡保珍和她先生兩人輪流炒著,一鍋接著一鍋。她說,單單炒米有時就要花費上一天的時間。翻炒好的米讓其自然冷卻後便可以準備下一步了。

磨粉磨糖

第二步是磨粉磨糖。蔡保珍說,你看那臺磨米粉和磨糖的電器已經有四五十年的歷史了,現在都買不到了,也算是老古董了。她撫摸著機器,就如同撫摸著自己的孩子般。「左邊是專門磨米粉的,把洗乾淨的米放進去磨成細粉,糖也是一樣,放在右邊這裡磨成細粉。一定要細,越細越好,這樣蒸出來的米糕口感才綿柔。」

拌粉拌糖

第三步就是拌粉拌糖,把磨好的細粉和糖,拌在一起讓其均勻。最後再拌入一些磨好的花生粉和芝麻粉,再一次攪拌均勻,具體口味可以根據客人的喜好要求添加。

蒸煮

最後把拌好的粉放入模具中塑形,放入蒸籠中,就可以準備蒸煮了。用柴火蒸上個二十分鐘,香噴噴的米糕便完成了。蔡保珍說,之所以堅持用柴火蒸煮,是因為柴火灶煮出來的食物會有特別的味道和口感。

【連結】

米糕上的圖案

蒸米糕主要的器具除了蒸籠外,最有特色的就是模具了。不同地方的模具都會有所不同,但不外乎都是寓意吉祥、帶著美好祝願的圖飾。

蔡保珍說,她手上的這個米糕模具到現在已經有百來年了,是從她爺爺輩就有了的。模具上雕刻著三種不同的圖飾,有扇形,因「扇」與「善」諧音,扇子也寓意「善良」「善行」;有魚形,「魚」與「餘」諧音,所以魚象徵著富貴;還有一種是葫蘆圖飾,由於「葫蘆」與「福祿」音同,它又是富貴的象徵,代表長壽吉祥。

單單一個蒸米糕就包含著這麼多文化信息,這也是古早味為什麼總是讓人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吧。(來源:廈門晚報 文/林麗芳 攝影/劉小東)

相關焦點

  • 辦桌文化與生命禮俗重要淵源 懷念臺南古早味
    為尋回逐漸消失的「古早味」辦桌大菜,美食作家黃婉玲老師花了12年時間尋訪古早辦桌菜,終於找到符合古早口味的辦桌大菜,重現早年飲食文化中體現的先民智慧。「我想趁著未消失之前去找尋,過程中,前六個月,我早上五點就去,我只能站在旁邊遠遠看,直到他願意讓我加入,這位莊師傅脾氣超壞」。
  • 米糕怎麼做才好吃,教你六種米糕的做法
    記得小時候農村孩子的主要零食中就有米糕,奶奶做的米糕又鬆軟又甜,長大後就再也吃不到這個味道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美食小吃也經過了各種改造,就連簡單的米糕也有了N多種不同的做法,融入了很多現代特色進去,有些已經遠勝以前的味道了。看看這些好吃的米糕是怎樣做的吧1、家常米糕
  • 【那些年】母親的米糕
    但不管如何,米糕可是家鄉過年的必備品,每年立冬以後,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做米糕的原料,到年關時家庭主婦們拿出祖傳的手藝,製作各式各樣的糕點招待親朋好友。母親心靈手巧,是製作米糕的一把好手。那時,母親常常在特定的時間守在廣播下聽天氣預報。大晴天了,母親便開始配料,取出上等的糯米和粳米混合。
  • 小時候的香甜記憶就這樣被尋回——淳樸難忘的古早味雞蛋糕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去外婆家,每一次去外婆家,她都會買家邊的雞蛋糕給我吃。剛烤出來的雞蛋糕,捏在小手裡的柔軟,放入嘴裡的香甜,小時候的自己除了好吃說不出其他的表達,只有呆呆的望著外婆傻笑。這種味蕾上的香甜記憶,直到慢慢長大成年,也不曾遺忘。
  • 想吃米糕不用買,在家教你做米糕,簡單易學,不用麵粉不用發酵,比蛋糕還好吃!
    大米糕,也叫松糕、桂花糕,跟當前的網紅綿綿糕也有相似之處,是用大米粉和糯米粉混合製作而成。小時候,每到過節,我們村裡家家戶戶都會做米糕,做好的正方形米糕每兩個趁熱摞在一起,用筷子蘸上紅色素點上三個點兒,被叫做「步步糕」,也叫發財糕!現在很少會做了,不過那種清甜的熟悉的味道一直在記憶中久久不忘。米糕的做法很簡單,不用麵粉,不用揉面,也不需要發酵,比蛋糕、發糕、饅頭都要簡單。
  • 蒸米糕又出新品種啦~
    有些人覺得,冬天不吃草莓,就像夏天不吃西瓜,那麼如果有一塊甜甜的草莓蒸米糕呢?今天的草莓蒸米糕是我非常喜歡的點心,顏色自不必說,加上蒸製不上火,非常符合廣東人怕上火的潛意識。混合好的米粉應該是用手一捏可以成團,如果捏不成團,說明水少了6、再一搓又很容易散開,如果不能輕鬆搓散,則說明水多了7、吸收了水份的米粉會有大大小小的結塊,我們再進行一次過篩,就可以獲得細膩的溼米粉了8、將溼米粉填裝進墊了紗布的8寸蒸籠裡,不要按壓,否則口感會過於結實11、蒸好的米糕用勺子輕敲表面,如果沒有米粉散開,就是蒸透了Tips
  • 古早味糯米飯,記憶中的味道
    古早味糯米飯By hjtlooking用古早味來形容,其實也不知道恰不恰當,這只是我自己記憶裡的一種口味。第3步、泡好的糯米瀝乾水,蒸籠墊一塊蒸籠布,然後把糯米鋪到蒸籠中。第4步、泡好的去皮綠豆瀝乾水,用盤子裝好,放蒸籠中。第5步、綠豆跟糯米一起蒸,大火30分鐘。第6步、蒸好的綠豆碾成蓉。
  • 花式米糕:孩子最喜歡的小零食
    今天就讓「豆寶媽媽」給大家們介紹一款踏青時節必備的嬰幼兒輔食——花式米糕。花式米糕不僅外觀可愛增加寶寶食慾,媽媽們又能根據自己寶寶食物耐受度去選擇低敏、安全的食材。預備,開始!說句實話,這種米糕也是陽媽從小到大最愛吃的美食之一。不知道各位媽媽是否記得,小時候,常常在街邊有個移動的攤子,車上架著一個一個小蒸籠,蒸籠裡放著熱騰騰的、點綴著青紅絲的米糕。
  • 八閩千姿:閩南「古早味」小吃走起品牌文化路(圖)
    吳世榮 攝   中新網泉州10月16日電 題:閩南「古早味」小吃走起品牌文化路  作者劉真真林永傳  鮮香清爽的面線糊、美味可口的肉粽、味道獨特的魚卷....。.昔日泉州城飄香的小吃攤,如今煥然一新,以品牌的形象打造起了東亞文化之都舌尖上的「古早味」。
  • 只為一口古早味桂花米糕
    而在眾多糕點,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的是溫州傳統桂花米糕。記憶中是醉具有古早味道的一款糕點。 什麼是古早味道?就是在媽媽或奶奶輩才會出現,現在快被人忘卻的味道。而溫州的米糕,仿佛能讓人吃出,七八十年代食材最原始的淳樸。 每次吃一口,總能喚起兒時媽媽奶奶叮囑你好好吃飯的記憶。
  • 8款米糕吃出小資情調
    引導語:米糕是一種傳統小吃食品,米糕的做法有「蒸糕」和「打糕」之分。
  • 淮揚米糕滋味長!一股清香撲鼻而來,連味蕾也被喚醒
    記得外婆先拿出一大勺米粉,和成一團,反覆搓揉,然後去掉粉塊,拌上收藏的桂花或者碾碎的黑芝麻,兩加些白糖均勻融合,再用木製的糕模壓成一塊塊正方形,放在蒸籠上蒸,不一會兒,一盤色澤金黃,甜美的淮揚米糕就端上了餐桌。
  • 婆婆家必備的年味,寓意美好,鹹甜皆有,每樣至少上百個
    婆婆家必備的年味,寓意美好,鹹甜皆有,每樣至少上百個。大家好,歡迎來到餘甘果蜜的廚房。今天曬一曬當地人必備的年貨,蒸一蒸,味美不上火,當地人最愛。曬出朋友後,有朋友說,沒到過年就吃完了,怎麼會呢?他第一次和麵團呀,婆婆說是她水放少的,不怪孩子爸,因為他揉的時候感覺不到麵團的軟硬程度該如何掌握。如果麵團有些偏硬,需要多揉一揉,醒一醒,就會變得柔軟,這麵團適合做饅頭,比較有嚼勁。包製好的包子,需要醒一醒才可以上鍋蒸製,天氣太冷了,廚房也不是很暖和,也由於這麵團太幹,醒發的不夠飽滿就上鍋蒸了。
  • 古早味桂花米糕,每塊蒸足4500秒,香糯鬆軟、清香不膩,還原最經典的味道!
    每塊糕點都嚴格把控烹飪時間,每塊米糕蒸足4500秒!4500秒,也是徐師傅做了18年米糕所總結的最佳時間。因為米糕蒸不夠時間,口感會偏硬;蒸久了,口感又會偏軟。4500秒,蒸出來的米糕才會夠韌勁、柔軟!最後蒸出來的米糕被撒上當季的上等桂花,再由人工壓實,定型切割。 做出來的米糕,顏值真的是相當高,看著就已經要垂涎三尺!!
  • 口感軟糯,做法簡單---8款米糕做法
    米糕是一種傳統小吃食品,米糕的做法有「蒸糕」和「打糕」之分。
  • 德清的這些老牌古早味,饞了我十多年…...
    「古早味」應該怎麼形容那是一種古舊的味道也是懷念的味道
  • 南安洪瀨古早味小吃:九重粿 軟滑柔韌米香四溢
    南安市洪瀨鎮是個千年古鎮,也因此,這裡有諸多獨具特色的古早味小吃,比如黑粿,比如酸菜面,比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九重粿」。最開始是一次性倒入蒸籠,但因為粿層比較厚,往往邊上的熟了但中間部分卻無法蒸熟蒸透,不好吃,就不斷改進,後來發現一層一層地加入米漿不僅容易熟透,而且蒸出的粿口感更好。至於為什麼是九層,也說不上來。保留「古早味」有訣竅 使用古法來製作「九重粿」,為的是讓它的味道保留最早的醇正與地道。
  • 美食教學:黑米糕,方塊油糕,窩子油糕,核桃仁煎糕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味先生,今天給大家分享黑米糕,方塊油糕,窩子油糕,核桃仁煎糕,糯米涼糕五樣美食的教學!黑米糕風味特點:色澤油黑,甜香糯軟原料:(10人份)黑米350克,糯米1 50克,熟鹹鴨蛋黃10個,白糖200克,化豬油1 00克,紅櫻桃20個做法:1,黑米、糯米分別淘洗淨,混合均勻,倒入墊有紗布巾的蒸籠旺火蒸約40分鐘,成滋糯黑米飯後取出放入盆中。
  • 粵菜譜58期|臺灣旅遊美食攻略 走遍5條街品嘗45道臺南古早味美食
    傳統美食中米糕和蛋仔面尤為知名,古早小吃有蚵仔煎、碗粿、滷味和棺材板;比起古早小吃的悠遠,令人快樂的甜品更吸引年輕人的喜歡,豆花、焦糖布丁都讓人吃到了幸福的感受。可以帶回家的美食有土鳳梨酥、烏魚子、香腸禮盒等,把臺南的味道帶回家,讓旅行的美味留的更長更久。
  • 自製的黑米糕比蛋糕好吃,直接拌蒸,成功率100%
    打掃廚房發現還有一些黑色的米粉前不久買的,我打算自己做一些黑米糕。我們家的人喜歡吃黑米糕,我通常做些零食。他嘗起來美味可口,營養豐富,但不會著火!我們都知道黑米有「世界米中之王」和「黑珍珠」的名稱,他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食用和藥用,其天然價格也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