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咕咕叫,是腸道功能紊亂嗎?我該如何調理呢?

2020-12-21 騰訊網

腸道功能紊亂:

臨床表現主要在胃腸道涉及進食和排洩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慮、注意力渙散、健忘、神經過敏、頭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狀。

具體來講表現如下:

上消化道的主要表現有上腹不適、疼痛、腹脹、呃逆、噁心、嘔吐等;

下消化道的症狀,如腹部不適、排便不暢、便秘、腹瀉、排氣增多。

主要還是以上消化道問題最為多見。

比較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潰瘍病、急性胃腸炎、便秘等,都是由不規律的飲食習慣造成的。

胃腸功能紊亂在臨床非常常見,但是並沒有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

腸道功能紊亂原因:

1. 癔球症:

表現為主觀上有某種說不清楚的東西或團塊,在咽底部環狀軟骨水平處引起脹滿、受壓或阻塞等不適感,此症很可能與咽肌或上食管括約肌的功能失調有關。

多見於絕經期婦女,患者在發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強迫觀念,經常做吞咽動作,以求解除症狀。

實際上,在進食時症狀消失,無咽下困難,長期無體重減輕的表現,檢查不能發現咽部食管部有任何器質性病變或異物。

2. 瀰漫性食管痙攣:

典型症狀為無痛性的緩慢或突然發生的咽下困難和胸骨後疼痛。

進食場合有其他事情幹擾,或飲食過冷過熱均容易誘發症狀。

症狀多短暫,持續數分鐘到10分鐘,喝水常可緩解。

胸痛可放射至背、肩胛區和上臂,偶有心動過緩和血管迷走性暈厥,有時很難與心絞痛區別。

X線吞鋇檢查可見食管下2/3段蠕動減弱,有強烈不協調的非推進性收縮,食管腔呈串珠樣、螺旋狀狹窄。食管測壓在吞咽後食管上中下段出現同期收縮、重複收縮和高振幅非推進性收縮波,食管下括約肌壓力多正常,可以弛緩。

治療可用鈣離子拮抗劑及硝酸甘油類。

內鏡下用氣體或流體靜力擴張器對食管強力擴張,可使食管蠕動恢復正常,大多數病例不需要手術治療。

3. 神經性因素:

神經性嘔吐:

常發生在青年女性身上,由精神因素引起慢性復發性嘔吐,常於進食後不久突然發生,一般無明顯噁心,嘔吐量不大,吐後即可進食,不影響食慾和食量,多數無明顯營養障礙。

可伴有癔症色彩,如誇張、做作、易受暗示、突然發作、間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稱為癔症性嘔吐。

精神治療對部分病人有效。

神經性噯氣

反覆發作的連續性噯氣,企圖通過噯氣,來解除患者本人認為是胃腸充氣所造成的腹部不適合飽脹。

事實上,是由於不自覺地反覆吞入大量空氣才噯氣不盡。此症也有癔症色彩,多在別人面前發作。

神經性厭食

一種以厭食、嚴重的體重減輕和閉經為主要表現而無器質性基礎的病症。

神經性厭食病人有多種胃電生理和神經激素的異常,如胃節律障礙的發生增加,胃竇收縮受損,固體食物的胃排空明顯遲緩等,這些紊亂可能與患者餐前飽感、早飽和餐後不適胃脹氣等症狀有關。

4.腸易激症候群:

以大便習慣改變為主要特徵,是最常見的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

在西方國家佔胃腸病門診的50%。患者年齡多在20~50歲,老年後初次發病者極少。

女性多見,過去稱此症為結腸痙攣、結腸激惹綜合症、粘液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結腸功能紊亂等。

目前認為如果患者具備以下條件可以診斷為腸易激症候群:

(1)腹痛,排便後緩解,伴有大便次數和性狀的改變。

(2)排便異常;

有下述表現2項以上,如排便次數改變,大便性狀改變,排便過程異常,排便不盡感,粘液感。患者常伴有腹部脹氣和不適。

如何調理胃腸功能紊亂?

1.定時用餐,細嚼慢咽,注意食用具有營養的食物:

吃飯宜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餐與餐之間,不間隔太短或太久的時間才進食。

細嚼慢咽以減輕胃腸負擔,對食物充分咀嚼次數愈多,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怎樣才算細嚼慢咽呢?

每一口食物都耐心咀嚼25下左右才咽下去,嘗試這樣去做直到它變成一種自然的習慣而非強迫的行為。

在時間上,儘量給自己每次早餐20分鐘以上、每次午餐和晚餐30分鐘以上的時間,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慢慢咀嚼。

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維生素食物,保證機體的各種營養素充足,防止貧血和營養不良。對貧血和營養不良者,應在飲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質和血紅素鐵的食物,如瘦肉、雞、魚、肝、腰等內臟。

2.補充益生菌與膳食纖維:

人的腸道裡大約有400多種細菌,裡面有有益菌和有害菌,如果裡面的菌群失衡,即有益細菌減少,有害細菌增加,從而引起一系列腸道疾病。

但這種過程是可逆的,我們可以通過補充益生菌來增殖有益菌,以平衡腸道微生態環境,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補充膳食纖維,三餐定時、定量,不能暴飲暴食,也不能當個「食肉獸」,膳食纖維能夠增強腸道的蠕動,保證腸道的日常正常工作,每天都排清身體裡的毒素,不積聚廢物汙染腸道。

3.補充水分:

身體裡的水分缺少,自然便便就會幹,上廁所就會疼痛不已,甚至還會有便血的情況。

4.加強腸道運動:

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都是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的運動、常年做、自然能改善人的體質和腸道的健康。

運動有講究,推薦大家按照這個原則,合理運動:

成年人建議每日健步走5000~8000步,日常生活步行(上下班等)3000~5000步。

健步走,要達到走路微微氣喘、心跳加快但還能說話交流的速度才行。

每走1000步的運動量,可用洗碗15分鐘、拖地8分鐘、騎車7分鐘,慢跑4分鐘等代替。

鍛鍊前要熱身,要對腳腕、膝蓋、胯部、腰背、四肢拉伸5分鐘。

慢跑時建議前腳掌先著地。

建議跑步全程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220-年齡)的60%~75%。

運動過程中可以小口分次補水,運動完不要一次性喝很多。

劇烈運動 後不要立即停下來休息,而是慢慢減低運動頻率和強度並做一做拉伸。

中老年人儘量減少爬山,倒不是怕張東升,而是怕傷膝蓋。

有高血壓、心血管病的中老年患者最好不要早晨運動。

5.保持良好心情:

精神愉快,心平氣和,有利於胃腸功能紊亂的恢復。

到這裡小王大夫對這個問題的闡述就已經結束了,如果大家覺得有用,請轉載給你的家人朋友們吧!

在看文同時,別忘記點擊關注么!

相關焦點

  • 肚子「咕咕叫、頻繁放屁」是咋回事?勸你考慮幾個問題,及時調理
    不知你是否在平時出現過肚子咕咕叫並且伴隨頻繁放屁的現象,很難受,而且也比較尷尬,特別是在公共場合的時候,這種現象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外在形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是腸胃出現問題了還是吃壞了東西?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肚子「咕咕叫、頻繁放屁」是咋回事?
  • 頻繁放臭屁、肚子經常咕咕叫,是怎麼回事?
    人每天都會放屁,我們吃下去的食物被腸胃的消化後,腸道內會產生一定的氣體,這些氣體會隨著腸道蠕動被排出來,被排出來的氣體就是屁,每天當我們肚子餓了,肚子就會發出咕咕的響聲,聽到響聲,說明你的胃已經空了,該吃食物了,放屁和肚子咕咕叫,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有些人發現自己的肚子經常咕咕叫,不餓的時候也咕咕叫,並且自己還會頻繁放屁,這是怎麼回事呢?
  • 頻繁放屁、肚子經常咕咕叫?要當心,可能是腸胃在「呼救」
    放屁和肚子咕咕叫,都是常見的生理現象,但是這兩種常見的生理現象出現的次數過多的時候,那就是不正常的了。有些人發現,自己的屁很多,一個接著一個的放,並且肚子還經常咕咕的叫,有時候叫的聲音很大,旁邊的人都能聽到,這是怎麼回事呢?
  • 頻繁放臭屁、肚子經常咕咕叫,說明身體出了什麼問題?別忽視
    人每天都會放屁,我們吃下去的食物被腸胃的消化後,腸道內會產生一定的氣體,這些氣體會隨著腸道蠕動被排出來,被排出來的氣體就是屁,每天當我們肚子餓了,肚子就會發出咕咕的響聲,聽到響聲,說明你的胃已經空了,該吃食物了,放屁和肚子咕咕叫,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有些人發現自己的肚子經常咕咕叫
  • 肚子咕咕叫,不一定是餓了!或暗藏這3種麻煩
    另外,肚子總是咕咕叫除了和飢餓有關,還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需要及時採取改善措施。那麼,肚子總是咕咕叫,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1、消化不良如果發現自己的肚子總是咕咕叫,有可能是消化不良發出的信號。現在很多人都因為不正確的飲食行為導致消化功能受損,比較容易有消化不良表現,攝入食物之後食物在腸胃堆積的時間過長,可能會產生咕咕叫這種現象。對於消化不良引發的不良表現,需要及時提高消化功能,通過良好習慣的養成來提高腸胃功能,消化不良現象得到改善,身體才能恢復健康,防止咕咕叫這種情況明顯。
  • 肚子經常「咕咕叫」,像「打雷」一樣,以為是餓了,原來另有深意
    都說肚子叫是人餓了,但有時候自己明明不餓,肚子還是會「咕咕叫」,肚子經常「咕咕叫」就像打雷一樣,以為是餓了,原來另有深意。肚子「咕咕叫」也叫腸鳴,是人的一種正常反應,肚子咕咕叫是腸蠕動的聲音,一般人都會有腸蠕動,只是聲音,不會特別響,正常人腸蠕動會產生咕嚕咕嚕的聲音,如果排便排氣正常,沒有噁心嘔吐及腹痛症狀,沒有問題!屬於正常現象!不用擔心!
  • 醫生提醒:肚子總是咕咕叫,還經常放屁,小心這些疾病來襲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一部分人,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場合總會忍不住來點「聲音」市場讓自己尷尬不已,但是自己卻不能控制,只能任其排放,有的人覺得這是一種腸道的正常排放,有的則覺得這種說法太過於理想化,肚子咕咕叫覺得是飢餓的象徵,放屁覺得是腸道的正常排放真的是如此嗎?
  • 肚子長期咕咕叫,伴隨著頻繁放屁,是什麼原因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出現過暴飲暴食的情況,過了不久肚子又開始咕咕叫了,但這並非肚子餓的問題,若此時還伴有放屁的現象出現,則需要留意自身,檢查自己是否存在以下不良習慣
  • 肚子不餓卻總是咕咕叫,或許是腸道在報警,不要視若無睹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在肚子餓的時候發出咕咕叫的聲音,這就是在提醒我們應該補充食物了,腸道裡面沒有可以消化的食物了,在臨床上這種現象被稱作為腸鳴。但是有些時候明明不是飯點也沒又感到飢餓還會出現肚子叫的情況,有可能是因為今天吃的食物比較多,或者是食物能夠產生比較多的氣體。像是豆類、紅薯、韭菜等食物,容易在腸道裡面產生很多的氣體,肚子也會出現咕咕叫的現象,這些情況都是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不用過於擔心。
  • 肚子「咕咕叫」,放屁多是怎麼回事?多半是這些情況,要正確看待
    很多人經常出現肚子咕咕叫的情況,不僅如此,還伴隨著放屁頻繁的現象,尤其是在公共場合突然放屁會讓人覺得非常尷尬。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肚子總是咕咕叫、放屁多是怎麼回事?可能是這幾個原因在「使壞」消化功能弱肚子總是咕咕叫,有可能是存在脾胃消化能力弱的情況,如果在飲食方面不注意就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而且還會導致腸道裡滋生細菌和病毒。
  • 明明肚子不餓,卻老是咕咕叫?當心是這3種情況,不要大意
    肚子咕咕叫,在醫學上面叫腸鳴音。人在明顯飢餓的時候,就會感覺到肚子在咕咕叫,這是身體沒有足夠營養物質才會發出的一種信號,如果感覺到肚子咕咕叫只是和身體飢餓有關的話,只要及時補充營養物質,飢餓感就會消失,身體又會恢復好的狀態。
  • 肚子老是「咕咕叫」,是餓了?或還隱藏這4種「麻煩」
    人在飢餓的狀態中身體發出信號,會很想要吃東西,而且肚子容易咕咕叫。當然,除了飢餓會導致肚子咕咕叫之外,某些類型的疾病也會發出信號,這種咕咕叫多半就是腸鳴音。如果沒有了解疾病類型之後積極改善,有可能在腸鳴音持續發展時威脅健康。因此,沒有飢餓的狀態下肚子咕咕叫,需要高度警惕。
  • 明明不餓 肚子也老是咕咕叫 是怎麼回事
    相信不少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過,明明不餓,但肚子老是咕咕叫,讓人感覺自己一直飢腸轆轆,怪不好意思的。肚子沒有長嘴,為什麼還會發出咕咕聲?咕咕聲除了肚子在「喊餓」,還有什麼含義?速來看一下吧!咕咕聲怎麼來?當人體的腸道在進行蠕動時,會產生聲音,在醫學上稱之為腸鳴音,屬於正常的生理反應。一般而言,咕咕聲是胃的一種進食信號,提醒該進食了。正常情況下,腸鳴音每分鐘4~5次,聲音低沉、微弱,有規律的出現。
  • 肚子一直咕咕叫,放屁次數還很多,這是怎麼了?
    區別在於,正常情況下肚子咕咕叫的聲音是聽不到的,反過來能聽到肚子咕咕叫時,就說明身體是存在問題的,問題也可大可小。往小了說,肚子咕咕叫反應出來的直接問題就是飢餓。人在餓了時,肚子就會發出聲音提醒人們進食,吃完東西後肚子就不叫了。肚子咕咕叫和腸道有關係,那存在的問題自然是在腸道上。腸道不好時,人的消化就會出現問題,諸如消化不良之類的。
  • 總是聽到肚子咕咕叫,是哪裡出了問題?肚子經常發出聲音,別大意
    說到肚子發出咕咕叫聲,很多人會說餓了,確實,當出現飢餓感,會讓人的肚子有咕咕聲音,這種聲音發出,提醒人們該吃飯了,尤其是飢腸轆轆的人,聽到肚子咕咕叫,往往飢餓到了極點。有時,並非飢餓,也會讓人肚子咕咕叫,這樣的情況,說明什麼問題呢?
  • 肚子為什麼「咕咕叫」?這是身體給你的警報……
    肚子餓得「咕咕叫」大部分時候肚子餓得「咕咕叫」屬於正常生理現象,醫學名詞叫腸鳴音亢進。當我們餓的時候,身體會做出反應,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餓的時候肚子都會情不自禁地「咕咕叫」,那麼,「咕咕」的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呢?
  • 肚子經常咕咕叫,怎麼回事?不一定是肚子餓了,或是大病的信號
    肚子出現咕咕叫的情況,相信大家都有遇到過,每次出現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肚子餓了,想要吃東西,及時的補充點食物,咕咕叫的情況就會得到緩解。有些人肚子的咕咕叫的情況,確實會因為補充食物後就得到緩解,但有些人卻沒有得到緩解,吃過東西後還是有一些響聲,並且久久不能緩解,那這是怎麼回事?如何調理?一起來看看。肚子出現咕咕叫是怎麼回事?
  • 肚子「咕咕叫」,放屁頻繁?多半是它在使壞,切莫不以為然
    肚子「咕咕叫」,放屁頻繁?多半是它在使壞,切莫不以為然消化功能弱。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性地出現肚子咕咕叫,放屁增多的情況,也是脾胃的消化功能減弱的一大信號。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用於日常飲食和作息的不規律,從而影響到脾胃正常的功能運轉,這樣也會影響正常的消化吸收。從而腸道內部就會滋生大量的細菌病毒,這樣也會產生一定的氣體,出現肚子咕咕叫,放屁增多的問題。
  • 肚子總是咕咕叫,還經常放臭屁,哪裡出了問題?
    在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情況,肚子總是咕咕叫個不停,身邊的人,還以為是拉肚子了,或者了太餓了,自己只能尷尬一笑,趕忙向衛生間走去
  • 為啥肚子老是咕咕叫?腸鳴達到這個次數要注意了!
    一般餓的時候,肚子會咕咕叫,吃飽後這種聲音就消失了。但是王伯伯碰上難題了,他的肚子總是叫,一天能叫好幾次,也不是因為餓,吃飽了肚子也叫。和親朋好友聚會,還總是被調侃「餓死鬼」,吃不飽,讓他感到很尷尬。這肚子總是咕咕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在醫學上,肚子的「咕咕聲」也叫「腸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