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氣功與其他體育鍛鍊有所區別,是形氣意的綜合練習。如何練好健身氣功,個人認為應該有「七個做到」。
一、做到松靜自然
做到松靜自然是練好健身氣功的重要標誌,也是取得練功效果必不可少的條件。松是指全身肌肉、筋脈、臟腑和精神意念的放鬆。靜是指肌體內外尤其是大腦皮層處於安靜狀態。 姿勢的放鬆,不論坐臥站行姿勢都必須有一定的肌肉群處於緊張狀態,才能維持其要求的姿勢,所謂放鬆是指要求姿勢正確的前提下使各部肌肉最大限度地放鬆,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練功者體會到全身舒適,輕鬆自然。頭部要求兩眼輕閉,自覺眼球周圍肌肉充分放鬆為適度。輕合其口,以鼻呼吸,笑容可掬。頭微前傾,頸不著力,下頜內收,不偏不倚。站坐位時,調節頸部的位置,可以微微前傾後仰,逐漸找到頸後及兩側頸肌均能放鬆的位置。軀幹要求,含胸拔背,收腹斂臀,松髖腰直,重心於小腹。含胸拔背,此動作與頭微前傾相呼應而成一體,收腹斂臀直腰便於呼吸通暢,氣貫丹田(氣海穴),重心在小腹,使練功者自覺穩如泰山。四肢要求松肩垂肘,兩腕放鬆,兩足平行與肩同寬。坐站姿勢均按以上要求,松肩也稱沉肩,意即肩關節充分放鬆,垂肘即肘關節放鬆。站式要兩足分開,其兩足外側之距離與肩同寬。此距離偏小,則有重心不穩之感,距離過大,則髖膝關節又不能充分放鬆。
呼吸的放鬆:呼吸的放鬆比姿勢的放鬆要困難一些。呼吸要悠勻細緩,順暢自如,要開成這樣的呼吸必須強調逐漸達到,萬莫急於求成。練習中應微微用力吸氣,關以意念引導吸氣下行而逐漸達到要求。有的人認為練功要練氣,就是把氣吸的很長很深,小腹也用力鼓的很高,實際上這樣做也是不能放鬆的表現。練功一定時間後,呼吸逐漸達到細緩深長,腹部必須伴隨呼吸出入而起落,這個起落完全藉助呼吸出入而自然形成,否則呼吸是不會自然的。
意念的放鬆:即精神情緒思想的放鬆,練功者應體會自己在悠閒自得之中。情緒要樂觀,對功法掌握不能急於求成,因為急於求成本身就是精神緊張的表現。對於功中各種感覺反應嚴戒刻意追求,以保證意念的放鬆。
練功中的靜,即要練功環境的安靜和練功達到入靜狀態。環境安靜可以減少各種新異動因對練功者的刺激,而有利入靜。但絕對安靜的環境是沒有的,應當在儘量要求環境安靜的情況下,再加上積極鍛鍊,逐漸適應,達到一定功夫之後,雖然外界有些幹擾,但也能做到意守入靜。松和靜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只有做到全身放鬆,才能達到入靜,只有入靜的比較好,才能使姿勢、呼吸、意念真正放鬆。
所謂自然,也就是練功者的姿勢、呼吸、意念的鍛鍊過程中不勉強行事,更不刻意追求,而要耐心逐漸練習達到要求。
二、做到循序漸進
健身氣功操作方法雖不複雜,但要練的純熟,是要通過一段時間的認真鍛鍊才能逐漸達到的。方法的掌握不能設想在幾天之內就能運用自如,必須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掌握全套功法,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把基礎打好。
開始應首先掌握姿勢,並適當配合呼吸,待姿勢掌握的比較自然,呼吸也基本達到要求了再配合意念。這樣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掌握,既可避免顧此失彼,練起來也比較穩妥。方法掌握以後,在練習中就能發揮氣功調整肌體功能的作用,而使疾病和體質逐漸好起來。顯然其療效是在方法掌握的基礎上,並在持之以恆的鍛鍊過程中由小到大,由微至著不斷獲得和日益明顯的。由於練功者的體質、掌握功法的快慢不同,其獲效時間也不一樣。獲效較快,更應堅定信心,鞏固成績。療效獲得較慢,要及時查找原因,總結經驗教訓耐心練下去,定能逐漸獲得效果。氣功開始發揮作用的初期,練功者往往體會不到效果,一旦體會到健康狀況有改善,其效果已經達到相當程度了,故練功者不論收效遲早,都應當耐心練功。總之,不論在方法掌握上或效果獲得上都遵循循序漸進,萬莫急於求成或半途而廢。
三、做到上虛下實
從中醫八綱辯證的理論來講,虛指正氣不足,實為邪氣有餘。練功中的虛實與八綱辯證的虛實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故勿混為一談。不論內功、外功都很強調上虛下實。所謂上虛是指上元(臍以上)輕虛,下實則指下元(臍以下)充實。練功時姿勢的重心要放在臍下,才覺整個身體穩如泰山。呼吸要求氣貫丹田,此點從古至今都被認為是氣功操作中的真諦。因為氣貫丹田即可實現引氣歸元(氣海穴),從而使下元真氣得到充實,人體生機和抵抗力得到全面加強。功中意念活動更要充實下元,各種功法多以意守下丹田(氣海穴處)為主,這就是充實下元的具體體現。實驗證明,當練功有了一定功夫之後,意守部位的血液循環量可以增加30%左右,皮溫也明顯上升,這些都是意守作用的證明,也是下元充實的體現。
四、做到火候適宜
所謂火候是指練功過程中意、氣、力的強度和時間的長短。《真詮》曰:「火候之妙在人為,用意緊則火燥,用意緩則火寒。」我們認為火候的掌握既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太過即意、氣、力的強度過大,時間太長;不及則指意、氣、力的強度過小和時間太短。具體掌握從以下三個方面。姿勢要做到放鬆自然,舒適得力,嚴戒肌肉過度緊張或鬆懈無力。呼吸要逐漸達到勻細緩深長,勉強用力吸氣,刻意追求呼吸次數減少或停閉時間過長都是火候太過。完全任其自便,不去有意調整則是火候不及。具體運用上要做到稍許用力,微微用意,逐漸達到要求的呼吸形式。意念方面的火候掌握難度較大,所謂功夫也主要體現在這裡。意念強度過大,雜念雖可減少,但易致頭昏、頭脹、甚至衝頭精神緊張;強度不足必然雜念繁多,難以入靜,要做到似有似無,勿忘勿助,綿綿若存。
五、做到意氣合一
意和氣是健身氣功鍛鍊的中心,兩者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互有促進的關係。為了調整好呼吸和排除雜念,達到入靜,意氣必須密切配合,古人稱之為「心息相依」。
所謂以意領氣是用意誘導氣的運行。如在鍛鍊氣貫丹田時要微微用意引導,以促進吸氣下行,此為以意領氣,也即是意在前氣在後,以意領氣多適用於練功初級階段。所謂以氣領意就是氣在前意在後,意念伴隨著呼吸出入而出入,伴隨著真氣運轉而運轉。以氣領意多用於練功有了一定功夫之後。所謂意氣合一就是以意領氣或以氣領意練的比較純熟而達到意氣合為一體的程度,以意領氣和以氣領意之始就包含著意氣合一成分。隨著氣功鍛鍊進展,逐漸達到合一。意氣合一的實現,提示練功功夫深入了一步,練功者常可體會氣功之妙境。在外功鍛鍊中也很強調力到氣到,氣到意到,以達形、氣、神俱練的目的。
六、做到練養相兼
練功過程中除練功外還要注意合理休養。這樣兩者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加理想。休養內容諸如勞逸結合、生活規律、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合理營養、思想開闊、情緒樂觀、適當運動、充足睡眠等。
練養相兼的另一個內容,即每次練功時尤其初期練功者要做到練功和靜養密切結合。如練功20分鐘後身體有些疲勞或呼吸有些不暢通了,即可暫停調整呼吸和意守丹田只是靜坐或靜臥,待疲勞不適已解,繼續練功。這樣練練養養,比起勉強堅持效果會更好些。當然練功時間久了,每次練功都能舒適自然的練下去,那就不必中途停功,直至收功。
七、做到動靜結合
習練健身氣功動靜結合,才能發揮氣功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雙重作用。「動」則要求心神專一、氣息調和的前提下而進行的柔和有規律節奏的形體運動,它要求意到氣到,氣到力到,使意氣力融為一體。「靜」則是採用靜坐、靜臥、靜站的方式進行調息、調心的鍛鍊,故以練精、氣、神為主。靜的目的是通過意守、排除雜念,達到入靜狀態,從而調整人的高級神經活動,使其進一步協調,從而收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動靜結合,兩者才能互補,取長補短,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