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少人多的潮汕,過去,下南洋是當地人的一條出路。據說,這些過番客出洋,肩背市籃,腰圍浴布,市籃裡除了幾件必要的衣物之外,就是一把椰胡。椰胡,當地有個更通俗的名稱,叫冇弦。它以椰殼為弦箱,紅木為弦杆,劍麻絲為弓毛,蚶殼為弦碼,螺鈿為裝飾,一派海濱風情。潮汕人家牆上常掛一把椰胡,閒時單拉獨奏,尋樂娛情。
潮州音樂,廣義上指潮汕話區內一切傳統音樂形態,通常包含可供演唱的民歌、民謠、戲曲等歌唱形式和可供器樂演奏的器樂形式。由於約定俗成的原因,大眾所稱的「潮州音樂」一般指器樂形式,其代表樂種是潮州弦詩樂。
弦詩是潮汕樂人對樂曲的稱謂,是古風的體現。唱一幫人,奏一幫人,後來弦詩慢慢變成純粹的器樂。它是潮汕民間絲弦、彈撥合奏的一種純器樂,是最具群眾性的一種器樂演奏形式。其樂器組合可大可小,大者有十件以上,小者有三五件的小組奏。
潮州弦詩樂形成年代久遠,由唐宋古樂與本地民樂結合演化而來。它自唐宋時期接受中原古樂和勾欄瓦舍的育化和滋養,於明代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至清中後期,弦詩樂的樂器組合趨於完善。
潮州弦詩樂最具代表性的樂曲是潮樂十大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表現人物情事,有的表現歷史故事。傳統的潮州弦詩樂以二四譜傳譜,樂曲分「輕三六」、「重三六」、「活三五」、「反線」和「輕三重六」五種樂調,以表達不同情緒諸調。
這些樂調,都來自於「二四譜」的階名及其按弦的特點。二四譜是獨為潮州弦詩長期使用的記譜法,至今仍存活於潮汕。這種具有音階概念的數字樂譜,往往只在譜面上提示一下基本旋律骨架。
歷來弦詩的記譜只記骨幹音,也稱基本譜。基本譜給演奏者留下再創造的空間,讓每一位樂人都可以根據手中的樂器特性,通過加花、減字、拆句、造句、潤飾、疊催、移調、旋宮等等變奏,重新結構曲子,並進行全新的演繹。這種即興表演正是潮州音樂的核心魅力所在。
弦詩樂是一個整體,不是某件樂器的獨奏,因而,樂人間極注重禮讓、謙恭,合樂時則追求「和諧、軟遜」沒有火氣的樂音。
潮州弦詩樂雅俗共處,俗可入鄉村閒間農舍,雅可登文人學士書齋廳堂。民謠有「三弦琵琶箏,鋤頭畚萁筐」。把有閒階層的三件樂器與勞動階層的三件勞動工具並列,饒有意味。
我國民族音樂學家楊蔭瀏指出潮州弦詩樂的悲情魅力。前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到嶺海絲竹社欣賞潮樂演奏後賦詩一首,對潮州音樂的歷史文化價值給予讚譽。詩曰:潮州音樂有宗風,流暢中和聽不同;曲調宋元應自有,浪淘沙又小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