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投降之後,為了懲罰德國發動戰爭,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四國共同佔領了德國。而且德國首都柏林也是四國瓜分的。可以說整個德國被這四個國家完全瓜分了,從地球上消失了。不過由於美蘇關係惡化,英法美三國佔領的地方和蘇聯佔領的地方後來都分別成立了國家。這就是東德和西德的由來。這兩個國家成為了冷戰對抗的前線,使用的制度也完全不同,德國開始了分裂的日子。1990年,趁著東歐劇變,東德加入了西德,德國正式統一。兩德當時統一了,但還是有些問題沒有解決,比如經濟的差距。
兩德之間的經濟差距在統一之前就有了。我們先看一下兩德的大致狀況。西德面積為24.8萬平方千米,人口6000多萬。東德面積10.8萬平方千米,人口1600多萬。在這些方面東德是不如西德的。當然在其他方面東德和西德也有差距。
西德成立之後,發展相對較快。70年代,德國出現「經濟奇蹟」。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1989年德國人均GDP高達1.78萬美元,數據想當靠前。再看一下東德。在當時的整個社會主義國家裡,東德的發展速度可以說都非常快,是整個東歐裡面經濟最強的。1989年東德人均GDP為1.18萬美元。東德當時的GDP總量也是世界前十。
看完這些數據我們能發現,東德和西德當時的差距並不是非常明顯。而且東德和西德都是世界前十的經濟體,說明經濟總量還是很大的。1990年的德國人均GDP為2.23萬美元,1991年為2.34萬美元。雖然增長緩慢,但並沒有因為統一而下降,這也說明兩德的懸殊並不大。表面上的這些數據是沒有問題,不過實際上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整個德國,東部聯邦州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西部的約73%,財稅收入也明顯低於西部。這個差距在德國統一的時候也是這些,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縮小太多。為消除差距,德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徵收支援東部建設的「團結稅」、定期舉行東部州州長會議等。雖然說差距在不斷減少,但還是存在的。可以說經濟的差距是最明顯的。
到目前位置,德國已經統一了三十年,但經濟上的差距還是很明顯。不得不說德國人民確實為統一付出了巨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