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兩邊的差距有多大?

2020-12-16 騰訊網

二戰後的幾十年裡,東德、西德是有差距的,這種差距究竟有多大呢?

二戰納粹德國戰敗投降,蘇聯以及美、英、法分別從東西兩線對德國實行佔領。根據雅爾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本來分裂成四個佔領區,如下圖所示。後來,美、英、法三國的德國佔領區合併。這樣德國就一分為二,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這就是西德;東部的蘇聯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這便是東德。

東德與西德從此成為歷史概念,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幾乎與德國分治一致的是,柏林也被盟軍劃分為四塊,後來由於英、法、美管轄區的合併,而變成了兩大塊,這便是後來的西柏林和東柏林。

東西柏林乃至兩德之間,人口一直進行著流動。這種流動大致有個方向,那就是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有數據表明,在1945年-1961年,也就是柏林圍牆建成之前,東德向西德移民的數量在300萬人以上。從時間上來看,這300萬人中,不少是1949年東德成立之前就逃走的,但也有不少是後來陸陸續續逃離的。從構成來看,除掉東歐驅逐德意志人外,還有部分是知識分子,如教授、工程師、醫生、教師自動逃離的。

大家知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一定是西德有什麼比東德好的地方。事實上,僅收入這一塊西德的教師就比東德高的多。

在暢銷書《永恆的邊緣:冷戰的權力遊戲》中,作家是肯·福萊特對此就曾有過描述:主人公之一麗貝卡所在的東德學校就有很多老師,包括教導主任安塞姆·韋伯都到西德去了。畢竟,在西德的繁榮和自由面前,老師們根本抵擋不住誘惑。

這雖然是小說,但大抵反映了人才流亡西德的實情。東德與西德之間發展是有差距的,這種差距有很多數字可以佐證。如1989年,人均GDP、每百人轎車擁有量,西德幾乎是東德的兩倍。由於雙方自主統計數字,這裡面部分數字是失實,大家感受到差距即可。

東德與西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距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德國東西部的差距一直就存在。我們知道,德國南北有差距,其實東西也有。德國的礦產資源,尤其是煤炭、鐵礦基本上就在西部,而東部稍顯貧瘠。圍繞著礦產資源,德國在二戰之前有魯爾、薩爾、西裡西亞等三大工業區,其中魯爾、薩爾分布在德國西部,西裡西亞位於東部,但後來被割讓給波蘭。工業區也就是工業集聚區,工業區的分布反映了發展的實際。

其次,在戰中東德受到的傷害最大。當然,西德也有,但東德更為嚴重,幾乎淪為廢墟。據統計,戰爭將東德地區130多萬套住宅夷為平地,80多萬套住宅變為廢墟,戰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房屋都是極為緊俏的稀缺物。不僅如此,東德開姆尼茨、德勒斯登等幾個主要工業城市,要麼在戰爭中被摧毀,要麼被蘇聯人拆走了設備。總而言之,東德是在廢墟中建立起來的。民主德國的國歌《從廢墟中崛起》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

再次,受蘇聯影響,東德走上了一條高能耗、高汙染以重工業為主的粗放式經濟發展道路。這種方式一開始很給力,可以大量刷GDP。不過,這種模式難以為繼。一則重工業意味著高汙染、高排放,二則東德出口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在資本主義國家市場佔有率也比較低。

而對於西德而言,除了自身稟賦之外,戰後西德還得到了馬歇爾計劃。這個計劃說白了,就是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這裡面有贈予,也有貸款。在計劃落實的四年時間內,西德得到了1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當1951年計劃臨近結束時,西德同西歐國家一樣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餘年時間裡,西德步入了高速發展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將東德進一步甩在身後。

值得一說的是,東德與西德雖然有差距,但差距並不大。相反,東德與其他社會主義拉開了差距,而且差距還比較大。當時,整個東德的發展水平,比蘇聯、匈牙利要高得多,在東歐社會裡是最高的。難怪當時蘇聯新聞工作者就說,到東德做記者就是一種福利。

總體來看,東德西德的差距比較溫和。比較有意思的是,這種差距並沒有隨著德國的統一而消失。甚至在德國統一30年後,兩者的差距依然存在。一個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德國統一後,東部即原東德地區人口流失了200萬,西部則增加了500萬,人口由東向西流動的歷史繼續上演著。

相關焦點

  •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分為東德和西德,這對現在的德國有何影響?
    二戰結束後,對於德國的懲罰在戰敗的軸心國中是最嚴厲的,德國被蘇聯和西方民主國家分成了兩半,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建立,讓這個歐洲曾經最強大的國家,日耳曼這個被俾斯麥的鐵血凝聚起來的民族,被人為的從物質到精神上都分割了開來。
  • 東德和西德統一時,經濟差距有多大,為何至今仍沒追上
    德國投降之後,為了懲罰德國發動戰爭,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四國共同佔領了德國。而且德國首都柏林也是四國瓜分的。可以說整個德國被這四個國家完全瓜分了,從地球上消失了。不過由於美蘇關係惡化,英法美三國佔領的地方和蘇聯佔領的地方後來都分別成立了國家。這就是東德和西德的由來。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
    因為柏林在歷史上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柏林從15世紀開始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具有非比尋常的歷史地位,可以說是德國人心中無可替代的精神家園,是德國精神的象徵,德國統一後遷回柏林是對德國精神的一種回歸,得到了大多數德國民眾的支持。
  • 西德比東德富裕得多,為何統一後的德國,卻把首都定在東德地區
    二戰之後,德國被戰勝國集團瓜分成兩塊地區。由英、法、美聯手控制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叫做西德。由蘇聯控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則被稱為東德。在兩德統一之前,西德和東德都各自設立了首都。兩德統一後,德國則將首都定在了東德地區的柏林。我們知道,二戰之後的西德,受到了西方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扶持,其綜合國力是遠遠超過蘇聯管控的東德。
  • 二戰後東德政府領導人是出於什麼考慮,放棄政權,與西德統一的?
    東德政府領導人之所以放棄政權併入西德,主要是因為東德和其他東歐國家一樣,各方面都深受蘇聯影響,例如東德的社會經濟就遠遠落後於西德。毫不誇張的說,蘇聯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東德的未來。此外東德自然資源比西德差了不止一丁半點,畢竟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集中在西德地區。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其實和錢有關
    實際上,德國能再次過成一家是整個國際環境促成的,英法蘇波等國都得到了好處,波蘭和當時苟延殘喘的蘇聯也都得到了德國不再提出領土訴求的承諾,對德國遷都柏林不會產生大家以為的那種猜忌。至於說波恩捨不得自己的家鄉從首都將為普通市,人口只有30萬的小城有誰會在乎呢?
  • 兩德統一後,20萬精銳東德人民軍,最終結局如何?一切都是必然
    由陸、海、空三軍組成,後來又增加了邊防軍,在1981年左右達到20萬人的巔峰,在1990年兩德統一後,這支由蘇聯精心打造的軍隊,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來著「西方世界」的「威脅」,東德人民軍的誕生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不再被不允許擁有軍隊,所以當時的東德只有人民警察,用於維護社會秩序,當然了,西德的情況也差不多。
  •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可以有國防軍,而日本只有自衛隊
    作為二戰的兩大發起國和策源地,德國和日本推行的法西斯戰爭,給歐洲和亞洲人民帶來的災難可謂相當深重。不過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多行不義的德日軸心國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向同盟國投降。
  • 二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向各戰勝國都賠償了多少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就是因為嚴苛的賠款,導致民族情緒高漲,希特勒才得以乘機上臺。那麼二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向各戰勝國都賠償了多少錢?古往今來,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都是司空見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就是因為嚴苛的賠款,導致民族情緒高漲,希特勒才得以乘機上臺。那麼二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向各戰勝國都賠償了多少錢?
  • 假如1990年西德和東德的統一沒有成功,會對後來世界產生哪些影響
    西德與東德假如1990年西德和東德的統一沒有成功,會對後來世界產生哪些影響?一,假如1990年西德和東德的統一沒有成功,那1991年南斯拉夫內戰期間,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的獨立可能不會成功。因為正是德國出於自身的國家戰略利益及向世界展示統一後的自身力量的考慮,率先支持這兩國獨立,導致西方其它國家不得不跟進,這兩國才獨立成功。
  • 德國統一30年間,向東德援助了2萬億歐元,如今東德發展如何?
    不但GDP比不過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聯邦德國的百分之三十,職工收入只有聯邦德國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後於聯邦德國10年至15年,對外欠債近百億美元,東德對於西德是全方位的落後。當兩德統一後,聯邦德國開始了對原民主德國地區的輸血援助。第一步就是對原東德地區進行私有化。
  • 二戰後以色列建國,德國賠了多少錢?
    剛建國時,以色列有78萬猶太人,可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移居以色列,截止1951年末,以色列共有149萬猶太人。 地少人多,更重要的是財政緊張。截止1952年3月,以色列在一年半以前所存的2310萬英鎊全部花光。以色列要養活這麼多人口,似乎只有一個辦法——找德國要賠款。 統一的德國不復存在,分為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
  • 東德併入西德後,西德人歧視過東德人嗎?你怎麼看?
    就我經歷而言,在柏林看到有許多海報是取消東德人的,戲稱他們為"Ossi"(德語Ost是東邊的意思)。比如下面這張非常有名的海報「Zonen-Gaby」,是諷刺東德人沒有香蕉吃,拿黃瓜當香蕉了,在柏林的一家餐廳Tiergarten-Quelle見到過。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現在日本軍事實力強大,而德國默默無聞
    二戰之後,德國被戰勝國瓜分為了兩個國家。由英、法、美聯手控制的是聯邦德國,又叫做西德。而由蘇聯控制的是民主德國,也就是我們說的東德。1947年,美國正式通過了「馬歇爾計劃」,對戰爭中被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了經濟援助和協助重建。作為遭到破壞最嚴重的國家,德國其實也受到了大力扶持。
  • 二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有多大,如果單挑誰能贏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雙方的實力。從總體上來講,德國的實力更雄厚。我們僅以工業和經濟為例,二戰前德國的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4%,德國在吞併大半個歐洲以後,其工業產值比重上升到30%左右。而日本的工業產值在二戰中巔峰時期的佔比也不超過4%,可以想像日本和德國的差距。二戰期間,德國(不含佔領區)生產鋼鐵18770萬噸、電力4140億千瓦時、石油4620萬噸、煤炭345500萬噸。
  • 地圖看世界;西德在兩德統一中付出的代價
    1989年8月,匈牙利政府改革打破了籠罩歐洲44年之久的「鐵幕」,受匈牙利開放邊境和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的「新思維」思想的影響,同時相較於西德,東德人民的生活還是大大不如,東德局勢急劇變化,自同年五月起,大批東德人通過匈牙利外逃至西德,10月初,萊比錫等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政府放寬出國旅行的限制等。
  • 「德國足球永恆瞬間」東德爆冷贏西德,卻一腳將西德送上世界之巔
    在那屆德國本土舉辦的世界盃中,東西德都可以把自己視作贏家,西德最終拿到了大力神杯,而東德在小組賽中擊敗了日後的世界盃冠軍,史稱「冠軍的攻克者」。在那場政治色彩濃重的比賽中,誰都沒想到東德能拿到分數。賽前,鑑於西德實力上的絕對優勢,德國媒體一致認為,相比輸贏,西德能贏幾個球才是更有趣的賭注。
  • 淺談德國古董收音機
    一代名機Siemens 百寶箱M57眾所周知的是,二戰後的德國是分東西的(東德,西德),這些品牌之所以大家耳熟能詳,一方面,是因為其做工,質量都是上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作為資本主義企業,實行市場經濟,所有的產品都是需要上市面向更大的市場
  • 兩德統一30年,「窮親戚」東德徹底融入西德這個「有錢人家」了嗎?
    人們對階層分化、貧富差距的不滿似乎正在加大,而這種情緒悄然滋生成右翼民粹主義的政治力量。2017年的德國大選中,德國另類選擇黨(下稱AfD)出人意料獲得了近13%支持率,首次進入聯邦議院成為第三大黨,這是二戰後首次有右翼民粹主義政党進入德國聯邦議院。 右翼民粹在東部的支持率尤其高,這在某種程度上要追溯到兩德之間社會發展的巨大差異上。
  • 當初東德領導人是出於什麼考慮,放棄政權,與西德統一的?
    二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四國對戰敗的德國實行軍事佔領,整個德國除割讓給波蘭和蘇聯的領土外,被劃分為蘇、美、英、法4國佔領區,而首都柏林也同時劃分為蘇美英法佔領區四塊。 1949年5月23日單方面宣布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為免被動,蘇聯匆忙在德國蘇佔區成立東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時間是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