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啥意思?為何衣能借而鞋不能借?

2020-12-13 農夫也瘋狂

摘要: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啥意思?為何衣能借而鞋不能借?

文/農夫也瘋狂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五日,也就是傳統的元宵佳節。過了今天,也就意味著春節結束了,農民又要開始準備外出打工了。其實在往年,初三以後很多農民就已經出去了。今年因為肺炎疫情的原因,所以農民不得已一而再的推遲外出打工的行程。老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出門在外,如果朋友多,遇到有什麼事情了也好有個幫襯。在和朋友打交道的時候,相互借一些東西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在農村裡,都是熟人社會,遇到誰家裡有困難了都會主動幫忙,像借東西這些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老祖宗卻流傳下來一句老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說的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衣能借而鞋子不能借呢?老祖宗傳下來的這句話在今天還適用嗎?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還是很簡單的,說的是如果親朋好友找你借東西了,比如借米借糧食了,就可以借給他們,但是如果對方向你借柴火,就不要借給他們。如果有人向你借衣服穿,也不要猶豫可以大方借給他們,但是像鞋子這樣的東西就不要借給對方了。這是為什麼呢?這裡我們分開來了解一下。

前半句「借米不借柴」其實是比較好理解的,因為借糧食給別人,這是救人命的。古人認為借糧食救濟別人一下,可以幫助別人渡過難關,並且這也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但是柴火就不一樣了,在農村裡到處都是雜草、木柴,這些只要自己肯努力,就有取之不盡的柴火。古人說「借米不借柴」就是提醒我們可以救急救窮,但是不能救懶。對於一個懶人,你給予對方再多的幫助,他只會變得越來越懶,並且還可能會恩將仇報。比如古人還有另外一句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後半句有些人比較難以理解,認為既然衣服能借,為何卻鞋子不可以借給別人呢?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就很忌諱把鞋子借給別人穿。這是因為衣服基本上只要體型差不多,就都可以穿的,哪怕是衣服大一些,也並不會有多大的影響。但是鞋子就不一樣了,不同的人鞋子的尺碼是不一樣的,很難找到合腳的鞋子。同時衣服是穿在身上,借給別人穿在身上也不會穿壞,借完之後洗一下就可以還給對方。

但是鞋子卻不一樣了,它是用來走路的,這樣給人弄髒弄破了就不好還給對方了。何況鞋子也不值錢,與其找別人借一雙,還不如自己買一雙。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鞋子是比較私密的東西,何況有些人腳上可能有皮膚病,所以是很忌諱借給別人的。古人這話背後的意思,就是說向別人借東西,不要強人所難,最後可能導致雙方都不愉快。

古人所流傳下來的這句老俗語,在今天依然是適用的,告訴我們救急不救窮幫困不幫懶,同時幫助別人要量力而行,而向別人尋求幫助,也要儘可能不給對方增加負擔和麻煩。其實在農村裡關於借東西的說法還是比較多的,有不少的東西是只借不還的,如果主動歸還了,還會讓東西的主人不高興。比如蒸饅頭用的酵母、藥罐子、拐杖和輪椅等,借用之後就是不能主動歸還的。你還知道哪些東西是只借不還的呢?對於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可刪除)

往期精彩內容:

農村1種「樹上蔬菜」,過去窮人才吃,如今城裡30元1斤供不應求

為什麼野外小鳥的窩開口是朝上的?遇到下雨了怎麼辦?答案來了

元宵節到,「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啥意思?還準嗎?

俗語「燕知寒門,狗知新婿」有何道理?狗是如何分辨新女婿?

當年大街上常見到賣「切糕」的人,為何現在看不到了?原因很簡單

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個讚哦,謝謝大家了!

相關焦點

  • 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是什麼意思?為何不能借鞋?
    人活於世,總是會遇到急難的時候,家裡沒有米了,或者沒有錢了,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得求別人幫忙。到人家家裡或者借點米,要麼借點錢都可以。農村有句老話,叫「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很有說法呢。
  • 俗話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柴不值錢,為何不能借呢?
    在以前的農村,鄰裡之間相互借東西也是常有的事情,一般借的比較多的都是一些生產工具之類的物件,但是也有些東西是不能外借的,比如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借米不借柴對於以前的農村人來說,米是非常珍貴的,特別是在經歷過自然災害的老年人心中,糧食就相等於生命。
  • 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為啥不能借鞋?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為啥不能借鞋?有道理嗎? 在農村生活,街坊鄰居的關係融洽下,真的是能夠起到遠親不如近鄰的效果。一個好的鄰居在生活之中,存在的意義是非常大的,有的時候還真的能夠幫的上大忙。
  • 農村老話:「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這是為什麼?
    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這句老話「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又蘊含了怎樣的道理呢?一起來看看吧!農村老話:「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過去,農村生活相對比較艱苦,家裡缺米少鹽的時候,就會向關係比較好的鄰居借一點錢用用,你來我往,鄉裡鄉親的關係就親近很多。
  • 老話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為啥不能借柴和鞋?
    其實針對於這一點的話,大家根本不用發愁,在古代的時候一些老話就曾經明確地告訴我們:有一些東西可以借,有一些東西不能借,今天就著這個機會,咱們一起來看一下老人所說的那些話,什麼東西可以借,什麼東西不能借。這些話術,怎樣彰顯出歷史 人物的智慧來的呢?什麼是借米不借柴?什麼又是借衣不借鞋?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04-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米是救濟人,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古人救窮,但是不救懶。不借鞋,是因為每個人的尺碼都不一樣,很難找到合腳的。-05-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那些想有作為的人,一般都不自在,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天天自在逍遙,一般成不了什麼事兒。想要成大事,就得忍常人不能忍。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很有智慧
    - 1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借米是救濟人,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 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深度好文!)
    01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米是救濟人,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古人救窮,但是不救懶。不借鞋,是因為每個人的尺碼都不一樣,很難找到合腳的。也是一樣的意思。
  • 為何老人常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原來如此
    小時候在老家,經常聽奶奶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兒時不解,只當是耳邊一陣風,聽過就過去了。但是也不是什麼東西都能亂借的,老人常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這都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規矩。點擊此處,看不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01不借柴即「不借財」的意思,財、柴諧音,久而久之「借財」被誤傳為「借柴」。
  • 為什麼民間俗語「借衣不借鞋,光腳不怕穿鞋的」如此流行?
    這些俗語是我們祖先經驗的結晶,智慧經過多年的事實和總結。一些俗語雖然在的實施中意義不大,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借鑑意義和實用價值。「借衣不借鞋」!主要原因是西醫在古代發展滯後,一些普通皮膚病不易治療,包括一些頑固性疾病,無法完全克服。
  • 人們常說「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其中「雙」指的誰?
    其中,「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就是一種說法,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寧願把屋子借出去用來出喪,也不把屋子借出去,用來結婚。實際上,除了這句話,我國的農村俗語中,還有「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的說法,那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借東西還有這麼多的講究嗎?
  • 老祖宗傳下的講究:「借衣不借鞋」有啥說法?背後蘊含古人的智慧
    老祖宗傳下的講究:「借衣不借鞋」有啥說法?背後蘊含古人的智慧平常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遇到缺什麼東西,只要不是太貴重的話,都會選擇和同事、朋友先借一下,比如像衣服和鞋子這類東西。很多小孩子小的時候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別人穿過的,但是不管是借的一方還是被借的一方都很樂意。
  • 俗語: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是什麼意思?為何借三不借二?
    可是關於借錢,農村卻有這樣一條諺語,叫「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有三種情況可以借錢出去,有二種情況是堅決不能借的,而且還要秉承只救急,不救窮的原則。那麼哪三種情況可以借錢呢?第一肯定是親戚朋友生病了,這借錢是為了救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個錢無論如何也得借。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深度好文)
    借米是救濟人,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風揚!老話如金,你知幾句
    借米是救濟人,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古人救窮,但是不救懶。像紅臉關公那樣性情耿直的人好對付,假裝慈善的抿嘴菩薩最難纏。姜和「將」諧音。就算在親戚家,也不能久住,得保持分寸感。  與君子相處久了,行為受君子影響,自己也會變成君子。跟愛算計的小人,則千萬不能有金錢上的瓜葛往來。一個不小心,最後很可能會落得人財兩空。
  • 俗語:「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古人的警世良言
    俗語:"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古人的警世良言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可以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當人們在需要錢的時候往往都要找身邊的朋友拆借。可是當我們身邊的朋友來找我們借錢時,我們到底是借還是不借呢?
  • 不借借
    因為其中的「不借借」太精練了,精練得讓初學的人很難理解,所以我就把它命名為「不借借」。這個公案原文是這樣的:紙衣道者來參,師問:「莫是紙衣道者否?」云:「不敢。」師曰:「如何是紙衣下事?」道者云:「一裘才掛體,萬法悉皆如。」師曰:「如何是紙衣下用?」道者近前應諾,便立脫。師曰:「汝只解恁麼去,何不解恁麼來。」道者忽開眼問云:「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師曰:「未是妙。」
  • 農村俗話說:「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啥意思?
    最遵守這些俗語的,莫過於上了年紀的農村老人,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不會在意這些俗語,但是回到了農村還得老老實實地聽老人的教誨。其中有一句「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在年輕人帶男女朋友回家的時候被提及的次數最多,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寧可借屋停喪在農村,紅白喜事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 俗語:「東西有三不借,借了人窮家也敗」,究竟是哪三樣東西?
    俗語:「東西有三不借,借了人窮家也敗」,究竟是哪三樣東西?俗語,從字面意思來看有口語性和通俗性兩大特徵,創作主體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因而,俗語在我國文化中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流傳至今生生不息。筆者為大家說一個很有趣的俗語,即「東西有三不借,借了人窮家也敗」。這裡所說的家裡有三樣,究竟是哪三樣東西?本著發展的眼光來看,這句俗語表達的內容,在當時看來可能有幾分道理,倘若放到現在究竟有沒有道理呢?第一樣東西:藥罐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藥罐是用來熬中藥的。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停雙」,啥意思?令古人如此忌諱
    中國的很多俗語老話都是和封建迷信有關的,很多人覺得一句俗語多少有些封建迷信,其實並不是這樣。當時科學不發達,因而很多俗語只能用封建迷信來說理,但是道理和現在並沒有不同。今天這句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停雙」初讀時也是覺得這句話就是封建迷信,直到最近再次品讀,方才發覺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