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近代史,更像是一部中國的「血淚史」。尤其抗日戰爭給中國留下的創傷,至今都牢記在老一輩人們的心中。日本侵華期間不僅犯下滔滔罪行,更是造成了中國高達5千億美元的損失。要知道這5000億美元是按照70年前的匯率計算的,若放在今日,恐怕萬億美元不止。可我國為何最終選擇放棄了向日本索要戰爭賠款的權力,這背後到底有怎樣的考慮?
對於我國當年為何放棄向日本索賠戰爭賠款的決定,很多國人表示不能理解,認為這些賠款本來就是日本侵華期間造成的,是應該賠償給中國以及受害者家屬的錢,沒理由一句話就給抹去。其實這背後,我國有著不得已的苦衷。到底是什麼原因,才狠下決心,不再追究這筆賠款?
首先,日本不會賠償給中國5000億美元。別說5000億美元,恐怕就是500億美元、50億美元也不會賠給中國。這不是日本想不想賠償的問題,而是日本根本賠不起。當年日本的年財政收入僅為7.7億美元,就算日本政府「不吃不喝」、節省所有開銷,50億美元也要賠償7年之久。事實上,日本真正能拿出來作為賠款的錢,每年恐怕連一億美元都沒有。
那日本到底能賠償我國多少戰爭損失費呢?一兩億美元或許可能,但還要分期用多年時間償還。可問題是這筆錢一旦賠給我國,日本在侵華期間給我國造成的損失將「一筆勾銷」,事後任何人或組織都將無權起訴日本、追討二戰賠償。為了一兩億美元的「小錢」,這個字能籤嗎?值得嗎?答案很顯然,寧願不要,也不能接受。所以,這個賠償金就這麼一直耗著,我國不接受,日本也賠不起,直到中日建交,我國也不再追討這筆賠償。事實上,放棄追討戰爭賠款是因為我們拿不到與損失匹配的「戰爭賠償款」。
其次,當時的日本作為美國用來遏制蘇聯的「工具」,不會允許其他國家逼迫日本繳納更多的戰爭賠款,這無疑會削弱日本的實力,影響到美國用日本制衡蘇聯的戰略計劃。簡單地8說,日本的背後有美國撐腰,我國想要通過對日本施壓,逼迫日本繳納戰爭賠款這條路根本走不通。別看日本應該賠償我國,但現實是我國與日本就戰爭賠款金額根本談不攏,這筆賠款自然也拿不到。
此外,當時國際形勢錯綜複雜,而那時的我國又與蘇聯交惡,同時又與美國對立。若非有原子彈「撐場面」,我國面臨的國際形勢恐怕會更加艱難。當時中日關係緩和,一旦我國能與日本成功建交,將打開外交新局面。甚至未來通過日本這個「渠道」,我國或許能緩和中美關係,乃至與美國建交。如此一來,國際局面或將被扭轉,起碼我國不會再承受與兩大超級大國對立所帶來的壓力。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國才承諾放棄追討戰爭賠款,以此為中日建交鋪平道路。
最後,當我國放棄追討戰爭賠款,換來的可不只是外交新局面。中日建交後,日本為我國提供了大量無息貸款,同時大量日本資金湧入中國,幫助當時的我國度過了最初發展的艱難階段。而且日本還為我國與美國的建交牽線搭橋,最終令中美迎來了一段蜜月期。事實上,當年的對越反擊戰,若一旁沒有美國的「威懾」,恐怕蘇聯會派軍隊馳援越南,那麼戰爭結果恐怕兩說,起碼我國的損失會更大。所以,這項放棄向日本追討戰爭賠款這個決定也確實為我國換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更為我國打開了當時的外交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