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塞北風煙,人間聚散

2021-02-08 影動傳說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多年前遇見的這場雪,至今仍舊時常想起。那是遠方的冬天,北風呼嘯,衰草連天。整個世界似乎只剩下蒼茫和死寂,沒有多少生命氣息。天空與大地之間,只有這場雪悄無聲息地下著,紛紛揚揚。

這場雪來得並不突然。印象中的塞北就是這樣,有大漠孤煙,有長河落日;有羌笛聲聲,有飛雪漫漫。這裡的冬天總是來得很早,早得仿佛不曾經過秋天,不曾有過秋水長天。於是,雪花也總是在不經意間飄然而下,點撒在荒涼的大地上。或許是因為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相逢,不管雪花來得多悠然、多自在,也總是被人們遺忘。

但是,詩人並未遺忘。他始終站在那裡,看著漫天雪花,浮想聯翩。他想起了前塵往事,想起了聚散得失,想起了世事滄桑。想著想著,他仿佛離開了冬天,遇見了春江水暖,遇見了梨花滿枝。

因為這場雪,塞北的冬天竟然有了幾分浪漫。但是這裡畢竟不是江南,不是小橋流水。詩人所處的地方,仍舊是寒冷的塞北,春風還十分遙遠。雪花再美,也改變不了大地的沉默氣質。何況,這個飛雪的日子,離別正在悄然上演。

岑參,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縣),遷居江陵(今屬湖北),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祖父都官至宰相。他父親兩任州刺史,但卻早亡,家道衰落。岑參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時,岑參到長安獻書求仕未果,其後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年中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八年,作為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三年後回長安。天寶十三年,又作為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亂後,至德二年才回朝。其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以後罷官,客死於成都旅舍。

六年的塞北生活,岑參完成了生命的蛻變。經過那些風塵僕僕的歲月,他終於清楚地知道,世間除了五湖煙水,除了長安風月,除了官場紛爭,還有塞北煙雲裡的遼闊和高遠。所以,他的詩,少了些清婉,多了些冷峭;少了些清幽,多了些磅礴。

此時,好友武判官將離開塞北,回到長安。岑參就在塞北的風雪中,等待那場離別的來臨。面對離別,任誰都會莫名地感傷。更何況,此處的人間,風雪無盡,歸期未知。岑參雖然不曾說,但他的心分明是惆悵的。

於是,整個畫面陡然間變得悽寒而蕭瑟。飄入珠簾的雪花,沾溼了羅幕,這樣的冬天,就算是狐裘錦被,也不能讓人覺得溫暖。這裡到底是天寒地凍的塞北,雪花雖然輕靈,畢竟不是春雨杏花。我在想,如果是在某個江南小鎮,遇見這場雪,推開窗戶,看雪花輕輕飛入房間,落在書頁上,那將是怎樣的詩意流連。

可是此時,在那片茫茫的大地上,弓箭凍結,鐵衣凍結,大漠凍結,長河凍結。這是個寂靜的世界,所有的生命都沉默不語,沒有長空歸雁,沒有絕地蒼狼,只有愁雲慘澹,只有飛雪飄零,仿佛連炊煙和時光都已被凍結。

營帳裡,離別的盛宴已然開始。豪情與壯志,蕭條與冷落,都落在酒杯裡,灑脫地飲下,管他外面冰天雪地,管他人間悽風苦雨。在這樣的天涯之處,如果沒有酒,真的不知道,人們將如何度過孤城歲月。在這個地方,因為遙遠,因為荒涼,杯酒人生,顯然有更深的意義。

所有人都在推杯換盞,就像尋常的酒宴。但是誰都知道,遠行之人終將離去,面對風雪中的長路,此後人影零落,無人相知;送行之人繼續留下,看孤煙落日、風沙茫茫,這是他們以生命駐守的地方。塞北的苦澀與悽涼,誰都知道,但是該走的走、該留的留。就像紅塵苦海,聚的聚,散的散,最後的最後,我們擁有的,不過是煙雲草木,流光黯淡。

這場離別的盛宴上,沒有婉約的詩意情趣,只有豪邁的暢飲悲歡;沒有清淡的紅泥火爐,只有肆意的對酒當歌。在這裡,不需要溫文爾雅,不需要細枝末節,只需要盡情盡興。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無論是歸人還是來者,都可以大肆饕餮,旁若無人。這就是屬於塞外的情懷,寬闊得幾乎讓人忘記天地間還有寂寞憂傷。

印象中的塞北,無論是雁聲還是風聲,無論是羌笛還是琵琶,都會讓人黯然銷魂。羌笛聲中,三軍淚如雨下;琵琶弦上,公主幽怨悲傷。在那個人煙稀少的地方,聽到這樣的聲響,總會悲從中來。佇立在那裡,當寂寥被勾起,人也就像遠離了人間,再也看不到幾點燈火。

此時,雖然所有的感傷都已沉落在酒杯裡,無人提起;雖然無論是胡琴還是琵琶,彈奏得都是歡快的曲調,但我們還是隔著塵埃,聽到了琴聲嗚咽。是的,那到底還是塞外的聲響,沾了風雪的況味。於是,我們又不禁聽到了戰馬嘶鳴,看到了刀光劍影。塞北的記憶裡,溫暖太少,寂寥太多;相聚太少,離別太多。

那個傍晚,雪花依舊飄飄灑灑。盛宴散場,人們還是走到了離別的路口。走出營帳,外面仍是那個昏暗模樣。轅門上的紅旗,竟也被冰雪凍結,就連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先前所有的暢快和恣意、所有的歡笑和放縱,都變成了眼前的冰冷和苦澀。這樣的暮色中,沒有柴門犬吠,沒有風雪歸人,只有漫漫的離愁別緒。詩人站在那裡,看似平靜淡然,但是詞句裡滿含的苦寒,何嘗不是他心頭的滋味!

輪臺東門的這場送別,很安靜,也很簡單。行人揮手而去,從此了無音信;詩人佇立原地,長久悵惘迷離。山嶺迂迴,道路曲折,行人的身影早已隱沒,詩人仍舊站在那裡,深情目送。他知道,一別之後,關河迢遞,世事茫茫。所以,他無法不傷感。但他仍舊沒有說,只是靜靜地站在那裡,看著那深深淺淺的馬蹄印。這是遠行的朋友留給他的最後記憶。

不知道,他離開這裡的時候,是否也有人像他這樣,久久佇立著,目送他遠去。不管怎樣,這場離別還是結束了,就像世間所有的離別,縱然有萬千不舍也終須各自揮手,轉身天涯。許多事即使經歷滄海桑田,也不會改變,比如塞北的風煙,比如人間的聚散。千年以後,那場雪依舊下著,那腳印依舊清晰。

來源:《最風流莫如唐詩》隨園散人

相關焦點

  • 岑參邊塞壓卷之作,唐詩裡一根硬氣的骨頭,讓八月飛雪離別成絕響
    然而盛唐因有邊塞詩人岑參的出現,給離別帶來了慷慨豪邁、豪爽勁朗,也因岑參的一支生花妙筆,給廣渺孤寒的邊塞帶來了壯懷與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好男兒志在四方,為實現理想和抱負,為建功立業、實際報國宏願而奔走四方,岑參便是其中的一個。岑參一生曾兩度出使邊塞,邊塞乃苦寒極地,誰都不願意離開妻兒溫暖、穩定生活而駐守邊塞的,除非岑參比其他人更有建立功勳的渴望。岑參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曾為宰相。
  • 岑參: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 一首首泛著異域風光,雄奇瑰麗,卻又蒼涼悲壯的邊塞詩詞,就是唐朝最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心靈的訴說。1自古以來,凡是聞名遐邇的詩人文士,大都有一個翰墨書香浸潤的家庭,自幼聰敏好學的個性,岑參亦是。岑參出身官宦世家,祖上曾三代宰相,只不過因緣際遇,生逢亂世,武氏李唐分爭天下,致使朝廷混亂,人心不安。伯父岑羲因追隨太平公主,而被玄宗滅族,岑參雖未受波及,卻還是因為直面家族的沒落而心有餘悸。岑參聰明早慧,但因家境孤貧,只能隨兄而學,五歲開始讀書,九歲能賦詩文。父親轉任晉州刺史,他隨父居於晉州。
  • 岑參「胡天八月即飛雪」中「胡天」到底何意?八月飛雪是不是胡說
    先有王維《使至塞上》中毫無科學道理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後來有人解釋說沙場上的煙,都是加了特殊材料的,所以風吹不彎;後有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中寫的大雪天「月黑雁飛高」,後來也有人解釋說那是一隻還沒來得及飛走的孤雁,體現的正是沙場的孤寂。不管後人怎麼解釋,反正目的就是為了證明,古代大詩人是不會寫錯的。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 岑參將自己的「春夢」寫成詩,短短4句,便打動了很多人!
    它出自於唐代詩人岑參之手,是岑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提及岑參,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的那些金戈鐵馬、宏大氣魄的邊塞詩。其實除了這些讀後令人震撼的邊塞巨作,岑參的某些詩可謂寫得悽婉迷離,感人至深。《春夢》便是其中代表。
  • 這一年,不論聚散,感恩相遇
    看盡人間冷暖,嘗盡人間悲歡,終要遠行,路漫漫,相遇是緣,錯過也是緣;認識是緣,陌路也是緣;不論聚散,感恩相遇。人生旅程裡,彼此便是最美的回憶。
  • 岑參最著名的一首思鄉詩,讀後令人頓生豪情,鄉愁不在
    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把思鄉之情融入夜泊江邊的景色之中: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邊塞詩人岑參也曾寫過一首著名的思鄉詩。詩中截取了詩人奔赴塞外的路上遇見故人的一個場景,通過對倆人對話的簡煉描寫,寫出了詩人對故園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 聚散系統障礙
    > 聚散
  • 岑參驚才絕豔的一首詩,開篇即傳誦千古,令人讚不絕口
    但它又不是一首純粹的寫景詩,而是唐代詩人岑參遠出塞外創作的一首氣勢渾然磅礴的邊塞詩。天寶十三載,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題中提到的武判官是岑參的前任,這首詩就寫於岑參在輪臺送武判官回京時。一般來說,送別多表現離愁和鄉思。
  • 讀岑參的《過磧》有感,天地本自無邊無涯
    岑參《過磧》黃沙磺裡客行迷,四望雲天直下低。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岑參這首詩顯示的,也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時所望見的景色和所產生的感覺。陸遊《遊修覺寺》詩中的「天向平蕪盡處低」句,寫的也是這樣一個錯覺和實感;而岑參所寫的,更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帶有地理特徵的特別鮮明、特別強烈的感受。詩的第三句「為言地盡天還盡」,直承這第二句。正因望中雲天四垂,低與地連,所以進而覺得地到了盡頭,天也到了盡頭。詩人到達安西後,在《磺西頭送李判官入京》詩中還寫有「尋河愁地盡,過磺覺天低」兩句。
  • 走進《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了解「邊塞詩人」岑參
    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一起來吧。圖片展示:課題內容說明一、作者簡介:岑參(約715-770),江陵(今屬湖北)人,唐代詩人圖片展示:詩人岑參二、寫作資料:《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選自《岑參集校注》卷三。行軍。
  • 「讀書札記之5」岑參,縱馬輪臺的邊塞詩魂
    他說,只有岑參頻繁往來於沙漠雪山,「句句從體驗中來,從閱歷裡出。」寫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萬裡不敢來。」不是親臨其境,難以如此逼真。史料記載,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公元676年,曾跟隨大將裴行儉護送波斯王子回國登基,到過西域。由此說來,真正縱馬輪臺、放歌天山南北的詩人,非岑參莫屬了。那麼,岑參這位邊塞詩人是如何「煉」成的?
  • (夏雲)拂堤楊柳醉春煙——千古名句手抄
    自古以來留下來許多意境優美、朗朗上口的名言佳句,以下詩句中都含有「煙」字,今天上午練筆,繼續手抄這些飛花令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杜牧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李白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 邊塞詩人岑參這十首詩,彰顯雄偉壯美,清新俊秀,你讀過哪一首?
    提到邊塞詩人,肯定要說到唐代詩人岑參。岑參是唐朝非常有名的邊塞詩人,他與高適並稱為「高岑」,岑參擅長七言歌行,詩詞以描寫邊塞風光及異域文化而著稱。岑參最有名的詩當屬《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七言古詩的前四句可謂瑰麗浪漫,美妙動人。
  • 望處紅塵皆過客,聚散匆匆是平常;心上眉間,一夢今生枉思量
    望處紅塵皆過客,聚散匆匆是平常。有種風景,不是最美,卻是一生最美的記憶。有種情感,無需相見,卻還深情無語繾綣。有種相知,無需回首,卻也會銘刻心底。有種愛,無需言語,便已懂得。誰記初衷情幾許,夢裡悠悠賣花聲。心上眉間,一夢今生枉思量。
  • 《乘風破浪的姐姐》:從哭著告別到笑著繼續,聚散離別乃人生常態
    可能越是感情投入多的人,越無法接受人生中的聚散無常。因為他們總以為一切都會象他們感受到的最好的樣子。離別,總是傷感的,但人生在世,離別是避免不了的,有些離別是短暫的分別,有些離別,便是此生再也不見。聚散離別乃人生常態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所以我們常常無法察覺,而覺得無關痛癢。也許只是在某個脆弱的時候,需要一句安慰和一個擁抱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身後已經空無一人。小的時候我們遇到玩得好的小夥伴,會說,我們要做一輩子的好朋友。
  • 唐代杜甫《九日寄岑參》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岑參,系杜甫好友。其時已辭安西四鎮節度幕府書記職,返長安。面對當前的局勢,杜甫以詩代柬,表達了對當時朝政的不滿。 九日寄岑參注釋: 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 方欲應邀出門造訪,又返回門內,那密集落地的雨點只是依然下個不停。 復:是再三再四。因為雨所困,故方欲出門訪友,又復入門。
  • 古人的名字:曾參、曹參、岑參的「參」字應該怎麼讀?
    三、岑參,只有名沒有字。岑參幼年喪父,由兄長岑況教養長大,名應該和兄的名相關。兄名「況」,意思是比,所以弟名「參」,是參照的意思,應讀cān。
  • 地攤,自古人間煙火氣
    那今天我們就將視線拉回到從前,看一下古人的地攤經濟,感受下人間真正的煙火氣息。人氣小酒館,深得旅者心唐天寶八載,滿懷報國之志的岑參西辭長安到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中任書記,欲在戎馬生涯中尋求發展的機會,但久未有建樹,因此心情低落。天寶十載,高仙芝調任河西節度使,岑參一干人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