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胡天八月即飛雪」中「胡天」到底何意?八月飛雪是不是胡說

2020-12-16 美詩美文

由《孔乙己》衍化出的金句「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可謂深入人心。而近幾年,學生中還流行著一句話,叫做:「詩人怎麼會胡說,那都是意境」。

這話雖是戲言,但也可見學生們對詩人的「胡說」確實是忍了挺久。先有王維《使至塞上》中毫無科學道理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後來有人解釋說沙場上的煙,都是加了特殊材料的,所以風吹不彎;後有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中寫的大雪天「月黑雁飛高」,後來也有人解釋說那是一隻還沒來得及飛走的孤雁,體現的正是沙場的孤寂。

不管後人怎麼解釋,反正目的就是為了證明,古代大詩人是不會寫錯的。對於一些過於牽強的強行解釋,筆者是不太贊同的,不過不可否認在爭論中咱們確實能對詩作本身有更深的理解。

關於唐詩中的爭議,其實爭得最久的應該是岑參的「胡天八月即飛雪」。在各類貼吧裡,不少南方的學生讀到此詩都會問:「八月怎麼可能下雪」,而北方的同學又各種曬雪景來證明當年岑參沒胡說。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只有認真理解了原詩,了解詩中「胡天」到底是何意,才能明白岑參的意思。我們先來讀一讀此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唐詩中的很多景象,其實都是虛寫,是為了烘託詩的意境之美,那麼岑參這首詩說八月飛雪,有沒有可能是虛寫?顯然是不太可能的。詩的三、四兩聯是我們最熟悉的千古名句,將大雪壓樹枝的景象比作梨花開滿枝的春景,若非眼前有此景,確實很難想像得出來。後面幾句,更有抱怨錦被太博了,將軍角弓都凍得打不開,都護們穿著鐵衣凍得不行的介紹,可見當時確實是很冷的,這樣冷的環境下下雪則再正常不過了。

既然是寫實,那就說明「胡天八月即飛雪」在當時確實發生了。詩中的「八月」是農曆,換算成陽曆應該是九月或十月。而「胡天」在古詩中指的都是邊塞的天,那麼此時岑參到底在哪裡呢?這首詩是岑參第二次出塞時寫的,當時他在輪臺送武判官回京城,這個輪臺指的是如今的米泉縣。

米泉縣的當時天氣如何,現在已經很難考究了。但從如今米泉的天氣變化來看,晝夜溫差變化確實是很大的。以2019年為歷,9月30日它的最低氣溫達到了5度左右,而到了10月份夜間最低氣溫則降到了零下4度。唐代的氣候《在資治通鑑》中是有介紹的,唐初比較炎熱,中後期天氣較冷,長安和洛陽經常下雪。古代的氣候雖與今天會有出入,但整體變化並不會太大。

弄明白了「胡天」指的是哪裡的天氣,也搞清楚了「八月」是農曆,其實就能明白當年岑參是沒有胡說的。不過,筆者想說的是,其實不只是眼前下了場雪,岑參的心裡其實也下了一場雪。

大家仔細讀一讀這首詩,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它根本不像一首送別詩。全詩花了大量的篇幅寫邊塞的寒冷,基本上是跑題了,直到最後幾句才點明是在送人,雪上空留馬行處。為何會寫成這樣?原因在於詩人對好友的調回京城是很羨慕的,一方面他祝福對方,另一方面也為自己不能回京傷懷。了解了這些,其實才算真正的讀懂了這首詩。

相關焦點

  • 岑參: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3他帶著滿懷期望,跟隨大唐名將高仙芝去了那「連年見飛雪」「終朝風不休」的西北邊塞。去時的岑參豪情飛揚,一心想著戰場建功立業,日後好衣錦還鄉,故不覺山高水遠,旅途漫長。他的詩中,雖瀰漫著濃濃的思鄉深情,亦彰顯了滿腹的豪情意氣,蒼涼壯闊的塞外風光,在他的筆下有了一份奇逸的生機。「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
  • 和孩子一起讀詩--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童聲:許詩琪       朗誦:雅坤解說:董樂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岑參驚才絕豔的一首詩,開篇即傳誦千古,令人讚不絕口
    但它又不是一首純粹的寫景詩,而是唐代詩人岑參遠出塞外創作的一首氣勢渾然磅礴的邊塞詩。天寶十三載,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題中提到的武判官是岑參的前任,這首詩就寫於岑參在輪臺送武判官回京時。一般來說,送別多表現離愁和鄉思。
  • 岑參邊塞壓卷之作,唐詩裡一根硬氣的骨頭,讓八月飛雪離別成絕響
    唐詩中的離別一半給了悲情,一半給了豪情。見慣了錦書傳情、西樓寄思,縱然有萬般畫意詩情,也逃不過那點纏綿悱惻和紙短情長。然而盛唐因有邊塞詩人岑參的出現,給離別帶來了慷慨豪邁、豪爽勁朗,也因岑參的一支生花妙筆,給廣渺孤寒的邊塞帶來了壯懷與豪情。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 邊塞詩人岑參這十首詩,彰顯雄偉壯美,清新俊秀,你讀過哪一首?
    提到邊塞詩人,肯定要說到唐代詩人岑參。岑參是唐朝非常有名的邊塞詩人,他與高適並稱為「高岑」,岑參擅長七言歌行,詩詞以描寫邊塞風光及異域文化而著稱。岑參最有名的詩當屬《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七言古詩的前四句可謂瑰麗浪漫,美妙動人。
  •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詞中的色彩美
    連用兩組色彩,綠中含黃,青中帶白,色彩分明,色調柔和,展現出春天的明媚景色,表現了詩人舒展開闊的心境。  南宋詩人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形成的視覺衝擊;上有碧藍的天空、豔紅的太陽,下有一望無際的蓮葉和荷花,以綠襯紅,描繪出西湖荷花的靚麗風姿。
  • 岑參:塞北風煙,人間聚散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 岑參寫送別詩,全詩都是雪景,卻句句含情
    從這些詩句中,不難讀出唐人對離別的蔑視,這個被詩歌和美酒暈染的國度,好像從來都不在乎分別。唐人的送別總是一種「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送別,他們好像從來都不會為送別而傷心,可卻總是能感動人心,一句普通地景色描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也能讀出一種對友人的深厚情意。
  • 古詩詞中的色彩美
    有的詩人擅長全篇用色,從而使詩中的色彩更加豐富,意境更為開闊。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開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潔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樹上的積雪,生動地勾勒出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接著又以空曠荒涼的塞外、烏雲沉沉的天空、紛紛揚揚的大雪,構成了送別的背景。
  • 「讀書札記之5」岑參,縱馬輪臺的邊塞詩魂
    岑參(715-770)祖籍南陽人。其曾祖岑文本及伯祖有三人曾高居相位,其父岑植兩度官至刺史。岑參5歲讀書,9歲能文。29歲中了進士,授予「正九品下」的兵曹參軍,在京城,守著妻子兒女過著體面的生活。他的朋友圈裡,有王維、高適、杜甫、顏真卿等比他年長的名士。每次飲酒暢談,岑參都流露出要效法張騫、班超,去西域建功立業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