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究竟和朱允炆急於削藩之間,有多大關係?

2020-12-13 躲在屋簷上的貓頭鷹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順利從朱元璋手中接手了完整統一的大明朝,並且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將就明朝打造成富有的國家,但是卻在「靖難之役」輸給了朱棣,並白白給了朱棣一個永樂盛世,那麼我們知道,在古代王爺造反成功的幾乎沒有,原因很簡單,以一隅之力,是斷不能與全國的力量鬥爭的,而建文帝朱允炆卻輸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建文帝朱允炆太急於削藩了,給了朱棣一個承祖訓的「靖難之役」的口實,變相給朱棣提供了造反的動機,叛逆之軍瞬間變成了出師有名,加上朱棣久經戰場的軍事作戰能力,揮師南下豈能不勝?

那麼,朱棣究竟是被建文帝逼反的還是早有反意?

個人覺得應該是逼反的,要知道朱元璋給朱允文的是王朝權力安穩過渡,四海昇平,也沒有內憂外患,而此時的朱棣兵權基本上已經沒有了,反觀建文帝卻掌握著全國所有兵馬,更重要的是各地藩王勢力,都沒有任何反對他的理由或跡象,只要朱棣的腦袋沒有瘋掉,根本不可能會有反叛的念頭,畢竟朱棣心裡清楚,憑藉自己那麼點軍力是無法與朝廷相抵抗的,因此,朱棣不會反也根本不敢反,說白了,作為藩王的他如果此時造反一點機會也沒有,所以不存在朱棣早有反意一說。

反觀朱允文,看下他是如何急於削藩的?又是如何處置他的幾個叔叔的?

首先,建文帝朱允炆逼死湘王,這一舉動實在太草率了,因為湘王在內地,沒兵權,也就對朝廷沒威脅,跟清閒富貴王爺沒多少區別,朱允炆拿他開刀,多少有點挑軟柿子捏的意味,其次,還有周王,也是一樣,雖然有幾個衛藩兵,但是在內地都是散兵,根本也威脅不到朝廷,何況周王也沒做出格事,而在朱元璋死的第二年,周王朱橚就被貶為庶人流放至雲南,同樣是第二年湘王朱柏被控謀反,因不堪受辱,攜全家自焚而死,時年29歲。

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訊。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諡曰戾。」

就這還沒完,還是第二年,朱允炆依舊用「有人告發其有叛變意圖」這個理由,將朱榑貶為庶人,囚禁到了南京,和朱橚關在一起,囚禁了四年之久,依然是第二年,因朱桂性格暴躁,建文元年(1399年)時,被廢為庶人,同年,建文元年八月,岷王朱楩,受西平侯沐晟控告而被罷免為庶人,改居漳州。

短短一年內就有5個藩王就被建文帝如此對待,只要不傻都知道接下來會是誰,既然造反是死,不反也是死,對於朱棣而言那還不如反了

那麼,為什麼有著全國之力支撐的朝廷,為何輸給了藩王朱棣?

建文時期,軍事上能徵善戰的將領,基本上已被朱元璋殺掉,朝廷面臨的是無將可用,當時,朝廷統兵元帥用的是李景隆,這位同志相對於朱棣來說就是酒囊飯袋,最後李景隆倒也識趣,應該是被策反了,而徐祖輝因和燕王有親屬關係,朱允炆不敢用,盛庸,鐵泫倒是忠誠,也比較英勇善戰,但這種死忠將領實在是太少了,而朝廷之內作為朱允文的謀士,方孝孺,黃子澄,也只會紙上談兵,所以對於朱棣來說軍事上幾乎沒有受到什麼太大的抵抗

最終靖難成功,不得不說朱棣太過幸運了,由於建文帝的胡亂削藩,給了朱棣「清君側」的反動藉口,加上朱允炆削藩方式過於殘忍,一時間對朝廷的人心有所影響,總之,「治大國如烹小鮮」而朱允炆顯然在削藩這件事上太操之過急了,從歷史結果來看,也的確是朱棣當皇帝更好一些!

相關焦點

  • 發動靖難之役前,朱棣一度很猶豫,姚廣孝用兩個字說服他
    眾所周知,朱棣的皇位得來不正,是通過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兒朱允炆手中奪來的。其實在發動靖難之役前,朱棣一度都很猶豫,猶豫什麼呢?畢竟他只是一個藩王,不是朱元璋欽點的皇位繼承人。他如果想坐上皇位,就要推翻朱允炆,但這是大逆不道的。
  • 朱元璋曾留下一支王牌軍隊,靖難之役中朱允炆為何沒有動用?
    明朝朱元璋去世之後,傳皇位於皇太孫朱允炆,沒過兩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發起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攻進南京城,致使朱允炆生死不明,朱棣順利篡奪皇位。 「靖難之役」發生的原因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文韜武略、戰功赫赫,資歷比朱元璋孫子孫朱允炆強得多,更適合皇帝之位,但朱元璋就是我行我素,偏偏讓朱允炆繼承皇位。以至於朱棣與朱允炆產生了矛盾。
  • 「靖難之役」是如何打的?為什麼弱小的朱棣最終會「逆鱗」成功?
    「靖難之役」是發生在明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與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歷時四年之久,最後以朱棣的「逆鱗」成功而告終,明建文帝最終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為何軍隊強大糧草充足的明軍最終會敗給實力弱小的燕王軍隊呢?
  • 靖難之役後朱棣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其他兒子們的呢?
    朱標是朱元璋長子,深得朱元璋喜愛,而且朱標為人寬厚仁義,在眾兄弟和朝臣之間有很高的威望,如果朱元璋去世後是朱標繼位的話,那可真就沒朱棣什麼事了。但是很可惜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去世了,年僅38歲,真的是英年早逝。
  • 都說朱允炆心軟,那麼為什麼他對待代王等五王,卻如此心狠呢?
    畢竟他年輕,沒有治國經驗和戰爭的淬鍊。況且他性格柔弱。在朱元璋眼裡,滿朝的開國功臣,自然是駕馭不了。所以朱元璋為了皇孫順利繼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等到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了,也就是建文帝。不過建文帝的屁股還沒有坐熱,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自己侄子的皇位。
  • 朱棣篡逆大明江山,踩著親人登上皇位,朱允炆:我爹若在,你敢嗎
    皇權,對每一個染指它的人都有致命誘惑,這一點最直接體現在古代皇親國戚之間對皇權的爭奪,而距離皇權最近的皇子之間爭奪尤甚。哪怕是康熙大帝,也不免要面臨如此的窘迫之境,他南徵北戰,駕馭權臣都是好手,但是面對九子奪嫡的親兒子紛爭,卻有點慌亂,甚至他自己本人,在遠徵之中,也差點被自己的太子兒子給斷糧餓死,足可見,皇子之間的皇權之爭多麼慘烈,親情在皇權面前蕩然無存。
  • 朱允炆擁有精兵良將,卻被朱棣反殺,實在是智囊團在屢出昏招所致
    在看明朝歷史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朱允炆明明已經是皇帝,坐擁天下精兵良將,可為何最後卻硬是被一個小小的燕王朱棣給打敗了呢?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朱允炆失敗的背後,究竟有什麼妖在作怪呢?
  • 明惠帝朱允炆坐擁天下,為何幾十萬大軍如同紙糊一般?
    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朱元璋去世後,以 燕王朱棣為首的藩王與新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之間的矛盾日趨激 化。為了消除藩王對皇位的威脅,朱允炆在齊泰,黃子澄等人支持下實行「削藩」,矛頭指向勢力最大的藩王朱棣。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以「靖難」旗號起兵,經過四年戰爭奪取了皇位。這場戰爭在歷史上被稱作「靖難之役」。
  • 朱棣能幹世人皆知?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允炆,真犯糊塗?
    正是這麼一位令後世膜拜的曠世英豪帝王,他在臨終前做的一件事,不少人都認為這是他一生在江山社稷的安排上,所做的「最大錯事」,那就是,他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也就是皇太孫,而不是傳給自己文韜武略皆勝於眾人的皇四子朱棣!如若那樣的話,歷史上的「靖難之役」就不會發生,而且,歷史也一再證明朱棣的治國理政能力確實強於皇太孫朱允炆百倍不止。
  • 《大明風華》當中朱棣找到了朱允炆,正史上也是如此嗎?
    由湯唯、朱亞文等主演的歷史劇《大明風華》,講述了主角孫若微從靖難遺孤,一步步的成為了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到最後成為太后的故事,雖然主要講述的是孫若微,但是因為她和當時的皇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自然也會帶到明朝的皇室的戲份。
  • 朱棣為什麼對「太祖鐵牌」權當看不見
    究竟是誰立下了這塊鐵牌?立這塊鐵牌的目的是什麼?朱棣與它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這塊鐵牌是朱元璋立下的。  早在夏商周時期便有了太監,而在東漢末期和晚唐時期,太監專權甚為猖獗。  朱元璋登基後,鑑於歷朝歷代都有太監專權之事,便對太監立下了種種規矩。
  • 朱允炆打不過朱棣,真是因為朱元璋把武將都殺光了?沒這麼簡單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正式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朱允炆祭告太廟,削朱棣宗室屬籍,廢為庶人,也決定起兵討燕。「靖難之役」正式拉開序幕。朱元璋公元1402年7月13日,燕軍攻入金陵,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開門迎降,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至於朱允炆為什麼打不過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呢?
  • 捧殺:靖難第一功臣李景隆的黃粱夢
    靖難之役中的第一功臣是誰?不是奮戰在前線英勇殺敵的將士們,也不是在後方運籌帷幄的謀士們,而是這個人稱「草包將軍」的名門之後李景隆!李景隆,明初開國功勳李文忠之子,按照親屬關係來說,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是朱棣的表哥,因此李景隆得叫朱棣一聲表叔,而正是朱棣的這個表侄子,在靖難之役中給朱棣幫了大忙!
  • 福建有座上金貝古墓,據說埋葬的是建文帝朱允炆,是真是假?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朱元璋偏偏就在長子朱標去世後,把皇位隔輩傳給了孫子朱允炆,這個決定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滿,最終間接導致了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圖示靖難之役歷時四年,朱允炆兵敗,江山被叔叔朱棣收入囊中,南京城破後,朱允炆下落不明,是生是死一直撲朔迷離,因此此事被史學家們稱為明朝第一謎案。
  • 被朱棣趕下皇位的朱允炆:生在皇室 本該錦衣玉食卻被囚禁50年
    被朱棣趕下皇位的朱允炆:生在皇室 本該錦衣玉食卻被囚禁50年時間:2020-11-25 15:08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被朱棣趕下皇位的朱允炆:生在皇室 本該錦衣玉食卻被囚禁50年 朱元璋做皇帝後,就開始著手接班人的事情,按照古代的制度,有嫡長子立嫡長子的規定,朱元璋的長子
  • 靖難之役後,建文的後代有沒有留下血脈?朱棣後人是如何對待的?
    建文四年(1402年),一場靖難之役,讓大明王朝最高統治集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明正統建文朱允兵敗失蹤,藩王朱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成功奪取允炆一脈的帝系傳承,自立為帝,成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 同樣都是削藩,為什麼七國之亂就被平定了,靖難之役朱棣就贏了?
    劉啟這個人是個典型的公子哥兒一枚,年輕時期生長在深宮大院,脾氣暴躁,性格容易衝動,有一次他和劉濞的兒子下棋,一言不合就抄起棋盤就把人家狠狠揍了一頓,由於下手過重活活把人家打死了。雖然當時漢文帝向劉濞道歉了,劉濞也沒好追究,但是殺子之仇是忘不了的,漢文帝一再告知讓劉啟收斂一點,但是屢教不改。
  • 身為靖難之役忠烈之後的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都有何結局?
    1399年,在姚廣孝的勸說之下,被逼迫到了死角的朱棣終於舉起了「清君側」的大旗,一場靖難之役由此爆發。在這場戰役伊始,朱棣兵力孱弱,反觀建文帝朱允炆則兵力強盛,但就是這樣一場實力對比明顯的戰役,卻在人這個主觀能動性因素之下呈現了意料之外的結局。
  • 明成祖朱棣的三個兒子,一母所生卻水火不容
    《大明風華》朱高熾三兄弟劇照 公元140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時任燕王的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了自己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自立為帝,即位後的朱棣正式冊封自己的王后徐氏為皇后
  • 朱允炆到底有多弱智?優柔寡斷,送免死金牌,難怪被朱棣奪了皇位
    我覺得就和他成長環境有直接關係了,因為你想他作為朱元璋的第三代、孫輩,從小就是出生成長在皇宮的宮牆之內,就是皇族子弟,所以他自然沒有見過社會的陰暗面、人心的險惡、戰爭的殘酷,而這些恰恰是他成長當中缺的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