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順利從朱元璋手中接手了完整統一的大明朝,並且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將就明朝打造成富有的國家,但是卻在「靖難之役」輸給了朱棣,並白白給了朱棣一個永樂盛世,那麼我們知道,在古代王爺造反成功的幾乎沒有,原因很簡單,以一隅之力,是斷不能與全國的力量鬥爭的,而建文帝朱允炆卻輸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建文帝朱允炆太急於削藩了,給了朱棣一個承祖訓的「靖難之役」的口實,變相給朱棣提供了造反的動機,叛逆之軍瞬間變成了出師有名,加上朱棣久經戰場的軍事作戰能力,揮師南下豈能不勝?
那麼,朱棣究竟是被建文帝逼反的還是早有反意?
個人覺得應該是逼反的,要知道朱元璋給朱允文的是王朝權力安穩過渡,四海昇平,也沒有內憂外患,而此時的朱棣兵權基本上已經沒有了,反觀建文帝卻掌握著全國所有兵馬,更重要的是各地藩王勢力,都沒有任何反對他的理由或跡象,只要朱棣的腦袋沒有瘋掉,根本不可能會有反叛的念頭,畢竟朱棣心裡清楚,憑藉自己那麼點軍力是無法與朝廷相抵抗的,因此,朱棣不會反也根本不敢反,說白了,作為藩王的他如果此時造反一點機會也沒有,所以不存在朱棣早有反意一說。
反觀朱允文,看下他是如何急於削藩的?又是如何處置他的幾個叔叔的?
首先,建文帝朱允炆逼死湘王,這一舉動實在太草率了,因為湘王在內地,沒兵權,也就對朝廷沒威脅,跟清閒富貴王爺沒多少區別,朱允炆拿他開刀,多少有點挑軟柿子捏的意味,其次,還有周王,也是一樣,雖然有幾個衛藩兵,但是在內地都是散兵,根本也威脅不到朝廷,何況周王也沒做出格事,而在朱元璋死的第二年,周王朱橚就被貶為庶人流放至雲南,同樣是第二年湘王朱柏被控謀反,因不堪受辱,攜全家自焚而死,時年29歲。
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訊。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諡曰戾。」
就這還沒完,還是第二年,朱允炆依舊用「有人告發其有叛變意圖」這個理由,將朱榑貶為庶人,囚禁到了南京,和朱橚關在一起,囚禁了四年之久,依然是第二年,因朱桂性格暴躁,建文元年(1399年)時,被廢為庶人,同年,建文元年八月,岷王朱楩,受西平侯沐晟控告而被罷免為庶人,改居漳州。
短短一年內就有5個藩王就被建文帝如此對待,只要不傻都知道接下來會是誰,既然造反是死,不反也是死,對於朱棣而言那還不如反了
那麼,為什麼有著全國之力支撐的朝廷,為何輸給了藩王朱棣?
建文時期,軍事上能徵善戰的將領,基本上已被朱元璋殺掉,朝廷面臨的是無將可用,當時,朝廷統兵元帥用的是李景隆,這位同志相對於朱棣來說就是酒囊飯袋,最後李景隆倒也識趣,應該是被策反了,而徐祖輝因和燕王有親屬關係,朱允炆不敢用,盛庸,鐵泫倒是忠誠,也比較英勇善戰,但這種死忠將領實在是太少了,而朝廷之內作為朱允文的謀士,方孝孺,黃子澄,也只會紙上談兵,所以對於朱棣來說軍事上幾乎沒有受到什麼太大的抵抗
最終靖難成功,不得不說朱棣太過幸運了,由於建文帝的胡亂削藩,給了朱棣「清君側」的反動藉口,加上朱允炆削藩方式過於殘忍,一時間對朝廷的人心有所影響,總之,「治大國如烹小鮮」而朱允炆顯然在削藩這件事上太操之過急了,從歷史結果來看,也的確是朱棣當皇帝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