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打不過朱棣,真是因為朱元璋把武將都殺光了?沒這麼簡單

2020-12-14 晨風曉月趣歷史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明太祖朱元璋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閏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為帝,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等以諸王權勢過大,恐難駕馭為由,開始削藩。在削藩順序上,先後廢除周王、岷王、齊王、代王、湘王五位親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正式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朱允炆祭告太廟,削朱棣宗室屬籍,廢為庶人,也決定起兵討燕。「靖難之役」正式拉開序幕。

朱元璋

公元1402年7月13日,燕軍攻入金陵,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開門迎降,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至於朱允炆為什麼打不過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呢?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明太祖朱元璋將當時會打仗的武將都殺光,事實上卻並非如下,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決策上的失時。朱允炆剛剛繼位,威信未立,人心未穩,根基未牢,外藩諸王尚未安撫,就急急忙忙開始削藩,在機時的選擇上是非常不合適的。做大事,必須要堅持「天時、地利、人和」,皇位剛立,就行削藩,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一個都不佔,焉能不敗!

朱允炆

二、軍事上的失誤。「靖難之役」與漢初景帝時的「七國之亂」非常類似,雙方態勢也基本一致。燕王朱棣及其部屬,長期在北疆與元軍殘部作戰,久經戰陣,久歷軍略,戰鬥力強,戰爭經驗豐富,但人數少,後備軍力不足;朱允炆的中央政府,由於朱元璋的誅殺功臣悍將,一幫能徵善戰的大將如藍玉等人,被誅殺殆盡,沒有突出的將帥人才,士兵又長期在內地,沒有實戰經驗,戰鬥力不強,但軍隊人數眾多,後期動員力量龐大。

在正確分析各自優劣勢的基礎上,原本可以針對自己優勢和對方劣勢,借鑑「七國之亂」的經驗,提出科學的軍事戰略。但,偏偏在軍事上出現重大失誤:

一是整體戰略的失誤。應該前期採取守勢,避其鋒芒,在實戰中鍛鍊部隊、培養將帥人才,收攏各地勤王的軍隊;在後期,應尋找機會與其決戰。朱允炆的中央政府,恰恰採用相反的戰略,前期輕敵冒進,後期退縮求和。

二是重大戰術的失誤。朱允炆中央政府的優勢是軍隊眾多,而且各地勤王的軍隊還源源不斷,而燕王朱棣的軍隊在早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盡最大可能去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中央政府的戰術也是恰恰相反,一城一城地守,一地一地地防,結果是燕王朱棣的軍隊越打越多,越打越強。

三是軍事用人的失誤。在作戰前期,朱元璋留下來的唯一老將耿炳文,本就是防守的好手,又久經沙場,雖然能力不是非常出眾,但也不會有大的戰略失誤,應該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軍事統帥,但朱允炆卻嫌老將進攻不力,多有敗績,換上李景隆,這是用人最大的失誤。李景隆兵敗塗地,把六十萬大軍丟得一乾二淨,不殺他仍讓其留在軍中領兵更是失誤。

在長期的實戰中,也已經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軍事將帥之才,如瞿能、鐵鉉、盛庸等,都是能力出眾的戰將,應該早發現、早重用。沒有在實戰中及時發現培養將帥人才,是用人的另一個失誤之處。

三、政治上的失策。軍事,從來就是政治的延伸,離開政治談軍事,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戰爭一開,就應實行戰時政治。

一是對朱棣本人實行清算。雖然削朱棣宗室屬籍,廢為庶人,還不夠,要全國通緝,定其死罪。看看朱允炆的錯誤有多嚴重,戰爭之前,下旨意曉諭全軍,「毋使朕有殺叔父名」,你們不能傷害朱棣,千萬別讓我背上殺叔父的惡名。兩軍交戰,還要保證不傷害敵軍首領,可笑之極。結果如何呢?南軍將士因為朱允炆的旨意,懼怕戰後倒算,既不敢傷害朱棣,又難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權,常常單騎殿後,作為全軍的盾牌擋在最後面,南軍無可奈何,不敢追,又不能殺。

二是要嚴查附逆。但凡跟隨朱棣造反的將領、官員、及士兵,要全部實行最嚴厲的查處,本人要通緝捉拿,家族在非燕王佔領地的,全部執行關押,如及時投誠朝廷的,再行釋放,限期不歸的,一律處死。先拿朱棣的兒子開刀,讓燕王留的京城的兒子,宣布與朱棣脫離父子關係,指控朱棣的暴行,否則以謀逆同罪論處,斬首便是。

三是嚴查內奸。在京城實行戰時政治,之前與燕王朱棣有來往的,主動交代,既往不咎。之後再與之有來往的,特別為之通風報信的,一律處死。

朱棣

四、輿論上的失敗。朱允炆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沒有爭議,沒有懸念。正統的朝廷,本應該掌握輿論的制高點,但事實上卻失敗了,讓燕王朱棣屢屢打悲情牌,博取各級官員和廣大社會階層的同情,這是輿論戰的失敗。

朱允炆一開始就應該廣發檄文,大造聲勢,燕王朱棣反叛朝廷,是為不忠;反對建文帝,就是反對故太子朱標,就是反對朱太祖朱元璋,是為不孝;讓國家重啟戰火,讓廣大老百姓處於戰火之中,是為不義;主動挑起戰爭,生靈塗炭,白骨累累,是為不仁。如此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的人,全體官員、全國民眾,應該萬眾一心;如此反賊,理當齊力討伐,人人得而誅之。將朱棣搞臭,讓前線守將不敢投降,各級官員不敢歸附。

五、經濟上的無為。經濟是軍事的基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朝廷、對於燕王,都是一樣的。朱允炆的中央政府只談軍事,不管經濟,是失策,更是不作為。戰端一開,就一定要實行嚴格的戰時經濟管制,所有與爭戰有關物資,一律嚴控,層層設關卡,禁止北流。特別是如戰馬、鐵器、弓箭、火藥等直接軍用物資,還包括重要的民生物資,如糧食、食鹽等等。一旦嚴格管控這些物資,一是可以弱化北軍,二是也可以促使北方的老百姓逃離燕軍佔區,從而間接弱化北軍。

時機、政治、軍事、輿論、經濟五個方面,沒有一個是勝利的,整體失敗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相關焦點

  • 朱棣能幹世人皆知?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允炆,真犯糊塗?
    正是這麼一位令後世膜拜的曠世英豪帝王,他在臨終前做的一件事,不少人都認為這是他一生在江山社稷的安排上,所做的「最大錯事」,那就是,他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也就是皇太孫,而不是傳給自己文韜武略皆勝於眾人的皇四子朱棣!如若那樣的話,歷史上的「靖難之役」就不會發生,而且,歷史也一再證明朱棣的治國理政能力確實強於皇太孫朱允炆百倍不止。
  •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怎麼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一句話他的失敗就只是因為他人太好而已。不是他的錯,是這個世界太險惡。這些說法基本上都出自後來朱允炆的徒子徒孫,為什麼這幫人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因為他們是文官,歷史的解釋權就在他們手裡,雖然後來明成祖得到了江山,但是這幫人心心念念的還是朱允炆的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 朱允炆擁有精兵良將,卻被朱棣反殺,實在是智囊團在屢出昏招所致
    朱允炆與朱棣個人能力相差甚遠朱允炆算得上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因為爺爺「好聖孫」而直接成為皇帝的主兒,也正是因為如此,朱允炆麵對的危機是比較大的,因為在朱允炆當皇帝的時候,自己的叔叔們尚且年輕力壯,並沒有成為老叟,對自己的皇位還是有所窺探的。
  • 朱元璋臨終前對朱允炆說了4個字,可惜朱允炆太笨沒聽懂
    這樣做都是為了防止皇子們爭權,也保證了繼承人的安全。在明朝時期,朱元璋也早就立下了太子,那就是自己的嫡子朱標。但朱標卻因病逝世,死的時候只有三十多歲。而在朱標死後,朱元璋有了一個很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再選擇一個繼承人。朱元璋兒子挺多,但要選出一個完全符合他條件的,還真沒有。經過多方面考慮,他認為這些皇子都不滿足他的條件。
  • 朱允炆特別的心軟,為何他上位立即進行削藩,並且導致朱棣謀反
    另外在朱允炆的這種性格下,像明朝這樣滿國的開國功臣,他自然是不能進行很好的管理。在當時朱元璋也是處處為了自己的朝堂著想,為了讓自己的孫子朱允炆能夠坐穩皇帝的位置,朱元璋也是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讓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自己死後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如願登基,但是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在皇帝的位置上面,還沒有待多久時間,朱棣就發起了反叛。
  • 朱元璋死後半年裡,朱棣從鵝圈抱出上萬兵器,奪走大明嫡孫江山
    原因很簡單,「削藩」更有機會:齊泰等文官更有機會升遷;李景隆等武將更有機會封侯;建文帝更容易立威。他們早就將朱棣等藩王當成了「唐僧肉」,認為這些藩王的實力,早就無法抗衡朝廷了。這種時候讓他們用「推恩令」?笑話,你殺只雞,還要等到雞餓得沒力氣?
  • 朱標要是還在,那朱棣他們還敢造次嗎?朱元璋可以省去不少麻煩
    公元1392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去世了。這一年朱標才38歲,這對朱元璋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此後朱元璋為了紀念自己的兒子朱標,索性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結果朱允炆削藩不成功,被燕王朱棣反殺,失去了江山。
  • 明明是朱元璋親戚,他一家老小卻被朱棣關了四十多年,不過很活該
    都說朱元璋登基以後,忌憚當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殺了很多功臣,即便是親戚也不例外,不過,也有一些是得到善終的,比如他的外甥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兒子,當初朱元璋家貧,時常受姐夫接濟,所以和姐姐姐夫一家人感情都很好,後來姐夫家鄉遭受旱災和瘟疫,姐姐死了,姐夫帶著孩子投奔了朱元璋,此時朱元璋已經是郭子興的將領了,朱元璋見到自己的外甥也很激動,安慰他以後就把自己當成親人,還讓他隨了自己的姓,叫朱文忠。
  • 大明十六帝齊聚陰間,朱棣當眾瘋狂秀功績,卻遭朱允炆無情揭短
    你當皇帝那會兒,周圍都是小人和佞臣。為救民於水火,這「清君側」的艱巨任務,四叔我義不容辭!當時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你太感動了,才特地讓位於我,這個事兒大家都知道的啊!朱允炆:一本正經胡說八道,居然把造反說得如此冠冕堂皇,清新脫俗,我呸!
  • 都說朱允炆心軟,那麼為什麼他對待代王等五王,卻如此心狠呢?
    起初,朱允炆根本不用為此發多大的愁,因為如果太子朱標在世並且順利繼位的話,那麼擔子自然沒有這麼重。可偏偏朱標早逝,這就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他只能重新選擇接班人。也是在這個時候,朱允炆被他爺爺看上了。其實在朱元璋眼裡,朱允炆還有待提高。
  • 太子、秦王、晉王都已去世,朱元璋為何不肯傳位給皇四子朱棣
    第二文官集團對朱允炆的支持朱元璋為了讓朱允炆順利登基,不惜發動「藍玉案」,這些武將都遭到了朱元璋的打壓。朱元璋為了保障朱明皇室的統治地位,把自己的兒子封到全國的重鎮和交通要道,讓他們自行徵伐蒙元殘餘勢力。武將已經沒事勢力了,藩王按部就班的都在邊境進行防禦。
  • 明朝十六帝若相見於九泉,朱元璋第一個想抽誰耳光?非朱棣莫屬
    倘或明朝十六帝相見於九泉之下,那麼朱元璋第一個就應該抽朱允炆,但他必然會第一個抽朱棣。為什麼?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寶貝孫子,又知道朱允炆的性格,所以不忍心抽朱允炆,但或許會則罵幾句。「寶貝孫子呀,不是爺爺說你,你這麼婦人之仁,真的不合適呀!」
  • 被朱棣趕下皇位的朱允炆:生在皇室 本該錦衣玉食卻被囚禁50年
    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沒有再從兒子裡面選太子,據說因為他太喜歡朱標,所以愛屋及烏,也就立了他的孫子、朱標的次子(長子夭折)朱允炆為太子,朱允炆也就成了皇太孫。1398年,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在群臣的擁護下,順利繼承帝位,史為建文帝。根據後世對建文帝的評價,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好的,是一位明君,然而他雖然能幹,卻遇到了一位比他還能幹的叔叔---燕王朱棣。
  • 朱允炆到底有多弱智?優柔寡斷,送免死金牌,難怪被朱棣奪了皇位
    【上期】講到了這齣大戲當中,男主角朱棣、男配角是被他篡位的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還有一個幕後的編劇和導演就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的幾個決策都挖了坑,為這齣謀逆大戲打下了伏筆。朱棣(劇照)由於他是戍邊的燕王,所以朱棣最不缺的就是一個東西——就是戰爭經歷,他是不斷的和北邊的蒙古人交鋒的。而且在明朝建立之後,太祖朱元璋自己有幾次御駕北伐親徵去打蒙古人,其中有兩次朱棣都跟著他老爹去北伐蒙古了,而且這兩次朱棣都建下奇功。
  • 朱棣篡逆大明江山,踩著親人登上皇位,朱允炆:我爹若在,你敢嗎
    朱元璋為了朱標不遺餘力,隨後的年月中,將李善長和徐達都封給了朱標做老師,又這兩位太子少師和太子少傅坐鎮,朱標即便是一根木頭,這位置也若如泰山了,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不太放心,又幫著朱標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太子黨來,其中不乏文臣武將,囊括了多位開國功勳,其中的藍玉,更是朱標鐵桿粉絲,誰敢動朱標,藍玉就會上前拼命,在明朝初年,敢和藍玉拼命的人,恐怕還沒有幾個。
  • 朱元璋曾留下一支王牌軍隊,靖難之役中朱允炆為何沒有動用?
    朱元璋曾留下一支王牌軍隊,靖難之役中朱允炆為何沒有動用?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英明睿智,生前為繼承人朱允炆繼位做了周全的準備,奈何朱允炆不堪大用,辜負了他爺爺的一片苦心,就連朱元璋為他準備的一支王牌軍隊他都沒來得及用。
  • 朱元璋24個皇子,皇位該傳給誰呢?叔叔打侄子的造反之路開始了
    朱元璋和尚出身,劉邦當過街頭小流氓,階級成分差不多,都是搞起義當上皇上的。打天下的時候對兄弟們是一個慷慨仁義,打完天下之後下手一個比一個狠毒。這在歷史上也是少見。比如,劉伯溫徐達藍玉李善長等,和他一起打天下的34個開國功臣裡,33個都是悲慘的下場。
  •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究竟和朱允炆急於削藩之間,有多大關係?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順利從朱元璋手中接手了完整統一的大明朝,並且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將就明朝打造成富有的國家,但是卻在「靖難之役」輸給了朱棣,並白白給了朱棣一個永樂盛世,那麼我們知道,在古代王爺造反成功的幾乎沒有,原因很簡單,以一隅之力,是斷不能與全國的力量鬥爭的,而建文帝朱允炆卻輸了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因為大家知道朱棣的皇位他是篡來的,他不是一個天生的皇帝,他是從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裡篡來的皇位。但因為他是篡逆成功,所以其實違背了中國傳統的儒家禮教的三綱五常,因為三綱五常當中講叫「君為臣綱」,你造反謀逆本身就是違背了儒家禮教的一件事情。
  • 《大明風華》當中朱棣找到了朱允炆,正史上也是如此嗎?
    建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的大軍尚未找到自己之時,用剃刀削去了自己的頭髮,逃往了別處,燕王朱棣在經過一番找尋之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為了穩固住自身的地位,將忠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官員全部屠殺,之後沒過多久,朱棣稱帝,史稱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