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VS馬世芳:嬉皮士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2021-01-10 新京報書評周刊

和平、環保、性解放和種族平權,這些觀念似乎已被廣為接受了,但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還是禁忌。嬉皮士文化如何改變世界?1月5日,袁越和馬世芳就「嬉皮流水·嬉皮士文化的精神內核」進行對談。他們從美國民謠切入,剖析嬉皮士文化對現代生活的影響。

撰文 | 徐悅東

「那時披頭四很紅。他們1965年去美國演出。當時鮑勃·迪倫剛有點名氣。列儂特別喜歡他,就把迪倫叫到他的旅館。迪倫就去了。迪倫旁邊站著經紀人,但他隨手從兜裡掏出一把大麻,就開始抽。當時披頭四的經紀人就很緊張,因為周圍有『朝陽群眾』。迪倫很驚訝地問,『你們沒抽過嗎?』列儂說,『我們真的沒抽過。』迪倫說,『哎,你們不是有首歌嗎?當我看到她的時候我就高了、高了、高了(I get high. I get high. I get high.)。』列儂當時特別不好意思,因為那是『I can’t hide』,我沒法躲藏。迪倫聽錯了。但是,披頭四這幾個人裡,列儂比較叛逆。他一看有同齡人在抽,於是自己也抽。但他要提防『朝陽群眾』。他就讓經紀人拿浴巾把所有門縫和窗縫都堵得嚴嚴實實,才開始點了第一根大麻煙。也就是說,是迪倫把披頭四引壞的。」 袁越分享了一則八卦,引起了現場陣陣笑聲。」

披頭四

也許很多人沒有聽說過袁越這個名字,但不少人熟悉他的網名「土摩託」。他是生物學碩士、樂評人、作家、《三聯生活周刊》特約撰稿人。他曾就轉基因問題跟眾多微博大V「車輪大戰」;他也發表過《土摩託看世界》系列,寫他的旅行見聞;他也寫過科普圖書《生命八卦》;也寫過嘻哈文化史《20世紀最後的草根藝術》。而袁越的《來自民間的叛逆》則是他最早的一本書,也是國內較早的系統介紹美國民謠和嬉皮士文化的著作。

1月5日,在《來自民間的叛逆》再版之際,讀庫邀請袁越和臺灣樂評人馬世芳在郎園·vintage舉辦了一場「嬉皮流水·嬉皮士文化的精神內核」的座談。他們以六十年代美國民謠為切入點,剖析嬉皮士文化對現代生活造成的影響。

嗓子不是評判音樂的唯一標準

馬世芳十幾年前就開始從豆瓣裡看大陸年輕人寫的樂評。他曾震撼於大陸年輕人經常一寫一大篇,宏論滔滔。但是在震撼感過去之後,他發現很多文章的基本假設都是錯的。很多文章的激情勝過說理。那是因為在一個資訊相對比較荒蕪的時代,大家寫文章必須要有這樣的激情,才能補充資訊不足的劣勢。

但當馬世芳讀到《來自民間的叛逆》時,他覺得耳目一新。因為袁越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考證詳實,有憑有據,前後邏輯關係很清晰。「那麼厚的書,全都是乾貨,」馬世芳說:「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我沒法像理科生那樣下死功夫,我覺得我還是寫寫我的抒情文章就好。」

《來自民間的叛逆》

作者: 袁越

出版: 讀庫|新星出版社 2018年11月

在那個時代,袁越「孤軍奮戰」。在完稿之前,也沒有讀者給他提過意見,而且他同時還在念學位。馬世芳很好奇,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熱情,讓他對美國民謠和嬉皮士有著如此強烈的表達欲呢?

馬世芳表示贊同,政府的角色其實遠比大家想得要大得多。羅斯福新政對民間音樂的保留,使得國會圖書館有很多珍貴的民謠錄音。馬世芳回憶道,他在大學時代聽的很多美國早期的民謠,就發現它們很多來自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檔案。

袁越也提到,英國政府其實也幹過類似的事情。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的地位眼看要被美國超越,火箭、坦克和飛機比不上美國,但英國人能夠輸出文化。披頭四和滾石樂隊等「英倫入侵」背後都有政府的支持。

馬世芳認為,其實英國當時是一個沒落的帝國,給大家的印象很陳舊。但是後來,倫敦就成了全地球最「潮」的首都。這是因為英倫音樂成了全世界年輕人最時髦的東西,這也帶動了時裝、電影和其他周邊文藝的火爆。英國政府發現,文化輸出有錢賺,還能賺外匯,因此也用國家力量支持。其實,這就是現在我們各國都在學習的文化創意產業。

而且,英國政府對搖滾巨星們徵的稅是極其不人道的。披頭四有一首歌,叫《Taxman》,這是喬治·哈裡森(George Harrison)寫的。第一句就把稅率唱出來了,「Let me tell you how it will be,There's one for you, nineteen for me」。(讓我告訴你該如何繳稅,你留下1元,我收走19元。)馬世芳調侃道,也難怪那麼多英國巨星要逃稅。

科技進步也改變音樂的形式

馬世芳補充道,探討六十年代民謠的流行的原因,我們不能忽略科技進步的力量。19世紀末,留聲機才開始商業化。而廣泛使用電力驅動的錄音器材,要到上世紀二十年代。而且,錄音器材的體積,要從龐然大物到可以塞進一輛汽車的後備廂裡,才能讓田野錄音變得可能。這也是羅斯福新政時,收集民謠的科技條件。

此外,還包括麥克風的技術革新,也影響了唱歌的方法。在沒有麥克風的時代,人們唱歌,像山歌,都是得扯著嗓子喊。包括很多地方戲,一定也是一嗓子喊出來,因為要讓最後一排也聽得見。包括爵士樂,一開始為什麼銅管樂器會用得比較多,也是因為音量大。等麥克風出現之後,人類第一次能捕捉到更細膩的聲音,甚至連呼吸換氣都可以是歌的一部分。爵士樂也因此多了很多鋼琴和撥弦樂器的元素。

而且,音樂載體的革新也影響歌曲的長度。在每分鐘45轉的單曲小唱片時代,A面和B面都只能裝一首歌,每首大約三分鐘。但是為了音質更好,很多歌控制在兩分鐘左右。A面一般是主打歌,B面一般是附贈的一些不太好賣的、奇奇怪怪的歌。所以直到現在,我們仍有「B-side」(B面)這種說法。

後來,隨著LP唱片的普及,一般唱片的一面可以放二十幾分鐘。這就讓一些音樂人有機會把LP唱片變成他們創作的載體。他們用唱片的整整一面去創作曲子。他們不走電臺「打榜」的路子,而靠賣唱片賺錢。此外,fm電臺的革新也影響了音樂的形式。雖然fm電臺傳播的範圍弱,但音質好,可以放立體聲,有些DJ就開始利用fm的系統,播放一些不「打榜」的歌,比如他們會播放18分鐘的歌,或者播放五小時的實況音樂專輯。這樣,一個地區的亞文化社群意識就被慢慢培養起來了,圍繞電臺,亞文化群體就形成了一種向心力。

另外,音響系統的革新也讓戶外搖滾音樂節變成可能。當時很多搖滾現場的實況,都是在俱樂部錄的,因為場子大了,音質一塌糊塗。在1967年,人們才開始用當時最好的音響來嘗試戶外搖滾現場。有了1967年的試驗,才有1969年的著名的伍德斯託克音樂節。

伍德斯託克音樂節

袁越提到,那個年代的很多歌曲前奏都很長,是因為那是為抽大麻的人服務的,他們有些人要保持五小時的「high」。所以,音樂的形式跟當時所有的因素都有關,不止科技。現在的歌,前奏一般都不能太長,因為大家手指一划就能換歌了。

毒品與民謠怎麼勾連上的?

馬世芳首先聲明,我們首先要釐清「Drug」的含義。尼古丁、咖啡因,其實都是藥,只是不違法而已。以前很多樂手會用減肥藥提神,因為早期的減肥藥裡面,含有安非他命。所以,他們會吃「Pill」,不然沒法連續演出。而像大麻和LSD這樣的致幻藥的出現,對嬉皮士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LSD背後也跟美國軍工業有關。

袁越說,他開始也很驚訝於LSD跟美國政府之間的關係。嬉皮士文化應該是反主流、反政府的,怎麼會跟CIA有關呢?在五十年代時,美國感到自己在創造力上落後於蘇聯。因此美國政府投資了科學機構,研究如何提升創造力。其中有一派科學家認為,藥物可提升創造力。LSD就是他們合成的藥。這種藥物,只用十微克,就會產生很強烈的幻覺:你會覺得周圍的東西都是活的,你會聽到顏色,看到聲音,腦子會很混亂。

當時蒂莫西·利裡對LSD非常感興趣。袁越說:「這個人是美國嬉皮士文化的『guru』,翻譯成現在的話是『總仁波切』。他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他以他的教授身份去推廣LSD,當時還沒禁。因為有哈佛背書,所以有人相信。他把音樂往這個方向帶了帶。」在1967年,他在舊金山的「Human Be-In 」的集會裡演講。他把當時民謠圈的人,誘導變成嬉皮。經過這次洗禮之後,民謠歌手的頭髮越留越長,也漸漸不洗澡不刮鬍子了。

蒂莫西·利裡

袁越調侃道,雖然鮑勃·迪倫受得更多是「垮掉的一代」的影響,但我們可以發現,在迪倫剛出道的時候,他的第一張專輯封面是一臉「小鮮肉」的模樣。第二張專輯封面摟著女朋友,但還是「小鮮肉」模樣。從第三張專輯開始,到「blonde on blonde」後面就「瘋了」。披頭四被鮑勃·迪倫「帶壞」之後,他們也從「小鮮肉」變成了「老大叔」。我們可以對比他們「The Red Album」和「The Blue Album」就知道了,那是在同一個酒店拍的。

「The Red Album」

「The Blue Album」

袁越還提到,《飛越瘋人院》的作者肯·凱西(Ken Kesey),跑到史丹福大學的精神病研究所裡面當LSD的實驗者。在實驗結束後,他在那裡當清潔工,偷LSD回家服用。他寫的《飛越瘋人院》的背後就跟LSD有關。在他賺到稿費之後,他在舊金山買了房子,經常邀請文藝圈的名人來開LSD派對,而他們服用的LSD,由斯坦利三世(Augustus Owsley Stanley III)那裡買來的。

斯坦利三世是《絕命毒師》裡「老白」的原型,不同的是,「老白」懂技術,斯坦利三世找伯克利大學的高材生幫他製作LSD。他對LSD有宗教般的狂熱,他製作的成品比很多大公司製作得還好。而且他給自己的LSD定價2美元一劑,從不漲價。他免費散發的比賣出去的還多。比如,在他的派對裡,他給每個發的蘋果裡都打一針,門把手都撒一點,所以很多觀眾都被動的「high」了,加上他買了最好的音響系統,放搖滾歌曲,讓這種體驗無限放大。在這樣的帶動下,波瀾壯闊的反主流文化才開始興起。

沒有嬉皮士,

就沒有今天習以為常的很多觀念

袁越認為,我們不要被主流的宣傳蒙蔽,只是覺得嬉皮士就只是避世、不洗澡、不勞動。其實嬉皮士的很多觀念變成了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觀念。比如,服用了LSD的人,因為大腦裡的神經細胞連結方式在亂搭,很多物理經驗會不存在,你會覺得世界都是活的、一體的,而世界同一,在各國紛爭的時代,是比較新鮮的想法。

馬古利斯,線粒體內共生學說的提出者,其實背後就受嬉皮士運動的影響。她認為真核細胞的線粒體不是慢慢進化出來的,而是被一種微生物吞進去的細菌的後代。雙方各取所需,相互合作,最終形成了一種共生的關係。她相信不同生物之間絕不都是爾虞我詐的競爭關係,互惠互利同樣也是生物進化的主旋律。因此她認為,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每個物種相互之間都有聯繫,牽一髮而動全身。

琳·馬古利斯

舊金山嬉皮士運動元老級人物斯圖爾特·布蘭德,曾在舊金山發起過一次公民請願活動,敦促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向全世界公布太空人從太空拍下來的地球照片。1968年,NASA公布了「阿波羅8號」上的太空人拍下的一張地球照片,這張照片讓大眾意識到地球並不是世界的中心,而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小小的避風港,如果不用心保護,人類就沒地方住了。此次事件直接導致了「國際地球日」,增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

斯圖爾特·布蘭德

袁越指出,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在美國,環保、同性戀、不上班、丁克、不結婚、男女平權、種族平權等似乎都被廣泛接受,但這些觀念在美國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很多還是禁忌。這都是六十年代那批人的努力換來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那批人的過程和經歷。他們還直接影響了當代的矽谷精神,包括網際網路的開放性。

但袁越並不認為嬉皮士文化就是百分之百好的。震驚美國的「曼森殺人案」就是一個例子。兇手曼森隨機殺人,讓警方摸不著頭腦。他是披頭四的粉絲,他認為披頭四的《白色專輯》給了他信號。袁越認為,這是從一種粉絲文化,變成了一種扭曲的價值觀。馬世芳則認為,其實他誤解了披頭四的意思,讓那張專輯變成了「神諭」。此外,1969年,滾石樂隊演唱會上發生了慘案,被世界上第一部搖滾紀錄片《Gimme Shelter》記錄了下來。這或許是嬉皮士時代結束的標誌。因為很多人心中「愛與和平」的信念在那時破滅掉了。

現如今美國的嬉皮士過著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袁越曾探訪過北加州的一個嬉皮農場,這個農場從1968年就開創了。農場裡面住著很多好玩的藝術家。他們與世隔絕,一年下山一次。在山上,他們養雞養鴨、擠山羊奶。嬉皮士們現在已經跟主流沒什麼聯繫了。但是他們曾經的理想和觀念卻早已融入了主流。袁越想記錄的就是這些當年民間的「刺頭」,而民謠只是他們的一種表達手段罷了。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徐悅東;編輯:覃旦思;校對:翟永軍。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你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嬉皮士——改變了美國改變了世界
    who come to San Francisco對於那些來到舊金山的人Summertime will be a love-in there夏季的那裡將是一個談情說愛的地方In the streets of San Francisco在舊金山的街道上我一直堅信一個原則,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取決於他們的社會如何對待婦女和兒童以及對年輕人的寬容度
  • 嬉皮士,垮掉的一代?
    當採訪者把話筒遞給一位遊蕩在街頭的嬉皮士,她笑著說嬉皮士是為了愛,為了和平,為了跟其他人一起大笑和跳舞;雖然他們沒有工作和薪水,卻在做著世界上最艱難的事情——改變社會。幾十年後,專欄作家科斯萊特問她母親的一個嬉皮士朋友,他們是否真的想過要改變世界。對方說:「我們當時都是理想主義者,的確想要去改變,但是由於沉迷享樂,所做不多。」
  • 賈伯斯與張小龍,嬉皮士的搖滾網際網路
    「嬉皮士」,一個深刻改變了當代社會的群體。60 年代,從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嬉皮士,同時從布魯斯音樂演化出搖滾樂。賈伯斯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嬉皮士,吸大麻,赤腳,邋遢,去印度尋訪上師朝聖禪修,喜歡搖滾樂隊披頭四,最喜歡的則是民謠搖滾詩人 —— 鮑比 · 迪倫。
  • 魏晉風骨與嬉皮士
    要理解嬉皮士,就必須要理解當時美國的歷史背景。在許多人想像中,美國民眾是這樣的:所有人都被自由、民主的口號洗腦,認為美國是世界的燈塔,都覺得以人權為由幹涉他國的行為是正義的。 當然了,這類人固然是存在的。然而美國社會在大多數歷史時期中,從未缺少過對政府的批判以及對傳統的反思。在那個年代,嬉皮士就是一支反叛主流的主力軍。
  • 嬉皮士的繁榮與衰落
    [摘要]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那場轟轟烈烈的反主流文化運動,最終沒有帶來任何有意義的改變。自稱嬉皮士的年輕人沒有推進自己口口聲聲傳頌的博愛與平等,反而過著滿是性、毒品的懶散生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那場轟轟烈烈的反主流文化運動,最終沒有帶來任何有意義的改變。自稱嬉皮士的年輕人被毒品填滿大腦,任由幻覺、非理性和魔鬼理論擺布,他們沒有推進自己口口聲聲傳頌的博愛與平等,反而過著滿是性、毒品以及每日昏昏欲睡的懶散生活。有人說,嬉皮士運動早已死去。儘管如此,嬉皮士仍然對美國乃至世界文化發揮著持久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影響。
  • 嬉皮士到底是一群什麼人?
    這期我來聊聊你肯定聽過,但可能並不是很了解的:嬉皮士運動。 嬉皮士算是「人文類選題」的第二期,下次我準備聊克蘇魯神話,時間待定。 前幾年我在廣告公司工作時,甲方特別喜歡提「雅皮士」這個詞,就是那種有錢又有品味的社會精英,現在好像又出了個什麼「趣皮士」,XX士的叫法就是從嬉皮士開始的。
  • 時尚小故事之嬉皮士:實際上是「垮掉的一代」文化的繼續
    這一被稱為新左派的團體主要是大學生,他們想要把改變世界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裡。而同時產生的另一種比較消極的思想:「垮掉的一代」,接受存在主義哲學和東方的宗教思想,對於現狀多以嘲諷待之。這兩種思想影響了嬉皮文化的產生。
  • 嬉皮士與他們的黃金時代.
    它被認為是一部準確地再現了60年代嬉皮士生活面貌的電影。在當年的坎城電影節上,本片獲得最佳處女作獎。搖滾樂形式及內容都大膽而激進,而這恰好符合了年輕人的逆反心理,與嬉皮士們的反主流不謀而合。在60年代的音樂中,最重要的樂隊就是至今依舊深深影響樂壇的「披頭四」樂隊。他們的外表看起來溫文爾雅,內心裡卻蘊藏著反主流的理想主義精神,他們用美妙無比的音樂述說著對於愛情、世界和生命的認知。
  • 中年嬉皮士的夢怎麼醒?
    嬉皮士們提倡自由,因此對於一切禁錮自由的現象都會進行反對。可以看出來,片中的女老師屬於中年人,而她在年輕的時候一定是受過嬉皮士文化的影響的。而片中的種種設定,也更加凸顯了這一事實。比方說,嬉皮士文化起源於美國垮掉的一代,而那一代人主要的現實創傷就是越戰。對比於片中,母親對於兒子參加海軍的態度,與曾經的嬉皮士文化如出一轍。
  • 迴響·1968年|搖滾樂就這樣改變世界
    「愛之夏」的嬉皮士與六八運動的街頭鬥士:搖滾樂開始改變世界「如果你要到舊金山,記得在頭上戴幾朵花。如果你要到舊金山,你會遇見許多和善的人們。從文化到政治,他們開始改變世界。搖滾樂開始改變世界。披頭四樂隊。1968年,1960年代的革命風暴進入真正的高潮。
  • 蘇聯嬉皮士:鐵幕那邊,一群被人遺忘的叛逆青年
    一群披頭散髮、鬢間插著鮮花、穿著花花綠綠的喇叭褲、聽著披頭四的嬉皮士,一路搭著便車,從五湖四海匯聚到加州。他們在加州和煦的陽光下,吸著大麻,安營紮寨,就像舉行著一場盛大的派對。假如要評選西方世界上世紀六十年代十大標誌性場景,這一幕應該不會落選。1967年,舊金山,嬉皮士的愛之夏(Summer of Love)派對。
  • 速成指南:如何用十步成為一名美式嬉皮士?
    嬉皮士(Hippies)是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反抗世俗和當時政治走向的一個亞文化群體。嬉皮士這個名詞是通過《舊金山紀事》的記者赫柏•凱恩(Herb Caen)普及的。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抗,嬉皮士提倡非傳統的宗教文化,批評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後來,嬉皮士逐漸演變成一個文化和社會現象,對當時的時尚界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平運動!音樂!迷幻藥!性解放!如果你覺得美國的六十年代實在是太炫酷了,也希望嘗試一下嬉皮士風格的裝扮,那就跟隨尋試組一起,Ten steps to heaven!
  • 伍德斯託克50周年:烏託邦迷夢與意義過載的嬉皮士運動
    在1960年代,嬉皮士運動尚未得到客觀的評判,往往與亂交、毒品、犯罪等等不好的印象聯繫在一起。所以伍德斯託克音樂節這樣一個將吸引上萬嬉皮士的活動,在任何一個傳統的美國小鎮都無異於一隻過街老鼠。經過數次的場地變更,伍德斯託克最終在貝瑟爾小鎮尋得了落腳的地方。
  • 嬉皮士之死 倫敦時裝周的背後,設計大咖們到底在想什麼?
    設計師告訴你:如何從時裝周裡看流行元素和大眾審美趨勢嬉皮士追求極端個人自由,跟父母吵完架馬上就跑去搭順風車。在舊金山跟陌生人同吃同住,討論佛教和性解放,參加幾萬人的音樂節,一邊抽大麻一邊聽迷幻搖滾。《嬉皮士的綻放》作者馬克·哈裡斯 (Mark Harris)說:「幾乎所有對嬉皮士的第一興趣,都是因為他們是徹頭徹尾的美國中產階級的孩子。
  • 嬉皮士50年 | 這些年輕人當年在「鬧騰」什麼?
    但到底嬉皮文化是怎麼起源的,如何影響世界,它的內核又是啥?這,還得從1967年的一個夏天開始說起……1967年的6月,舊金山舉辦了一場盛會,蒙特利國際流行音樂節。衣食無虞,使這些小年輕,更有精神層面的追求:他們厭惡消費主義,試圖建立一個更有「人情味兒」的世界。1967年華盛頓的一場反越戰示威活動警察對他們以槍口,他們還之以花朵為表反骨,年輕人紛紛背上背包,搭便車、或廉價的公共運輸工具,走上了「嬉皮之路」。
  • 嬉皮士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
    嬉皮士文化幾乎是悄無聲息地進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歷史上那些嬉皮士們究竟是怎樣一群人呢?他們又究竟想表達些什麼呢?中產階級的孩子們嬉皮士運動是美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件大事,歷來被看做叛逆的、反正統的亞文化事件。
  • 明知紋身與主流社會背道而馳,卻義無反顧投入它的懷抱 | 嬉皮士
    這檔欄目取名為「嬉皮士」,嬉皮士(英語Hippie或Hippy的音意譯)本用來描寫西方國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他們沒有宣言或領導人物,以獨特的生活方式,表達對現實社會的叛逆。這與有紋身的我們不謀而合,明知紋身與主流社會背道而馳,卻義無反顧投入它的懷抱。
  • 由「嬉皮士」談談美國的正統文化運動
    而Mercury傳奇的一生,也是在和主流文化抗爭的一生,他出生在一個傳統的亞裔宗教家庭,父母信奉瑣羅亞斯德教,而他卻玩搖滾,世界巡演,愛上同性,縱慾吸毒,染上愛滋,但是卻又將一生奉獻給了音樂,在臨死之前不久還在錄製自己的最後一張專輯《Made in Heaven》,可以說是很多人心中完美的「嬉皮士」。
  • 漢字叔叔:嬉皮士、宇宙與中國字
    他說自己是一個要用一生了解宇宙秘密的嬉皮士,漢字不過是他的眾多興趣之一。61歲,漢字叔叔,突然紅了理察 · 西爾斯(Richard Sears)先生晚年的生活是被中國網友的一條微博改變的。2011年1月15日早上,他發現了一些蹊蹺的事情。
  • 越戰+搖滾+嬉皮士=經典搖滾!
    某某雲上有一個歌單——「搖滾,越南戰爭與嬉皮士」,  裡面的曲目和Spotify(美國的某某雲)的「Rock Classic」(經典搖滾)歌單高度一致,這麼想想還省了一個VPN的費用呢。  越戰+搖滾+嬉皮士=經典搖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