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皮士,垮掉的一代?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Instagram(照片牆)的旅行博主們帶來了「新」嬉皮士文化:在日出時做瑜伽,穿著麻布衣服站在峽谷邊緣,營造一種出世的感覺。

這些人住在豪華酒店,為了時髦而吃素與冥想,用40英鎊一支的薰香蠟燭,坐頭等艙去印度旅行。

這些人把嬉皮士亞文化視為一種「美學」,但歷史上的嬉皮士反對消費主義,沒那麼物慾,又因為不修邊幅,很多很髒。他們的居住環境並不友好,很多人也不願意出租房屋給他們。

嬉皮士出世是一種消極逃避,因為當時主流思想普遍保守,而且上一輩人支持越南戰爭,這些都是嬉皮士反對的。

現在,國內有一些人辭職,窮遊全國,也有些隱居終南山,把那邊400元/年的房租炒到3萬元/年。

公路旅行,嬉皮士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做過。他們不止在美國境內,還去到了印度、東亞和歐洲。因為對西方信仰失望,嬉皮士嚮往東方宗教——佛教、印度教等。有些後來隱居到了藏族的佛教中心,跟著一批歐洲研究宗教的學者,做奶酪,織毛毯,共同撫養小孩,自給自足。

嬉皮士群居生活,而不像國內隱士「遺世獨立」。嬉皮士的後人說,佛教的觀念是相互幫助,現代人把這個理念拋棄了,雖然吃素、冥想,但本質只是為了自己。

「我的父母是嬉皮士」

嬉皮士是人群中的少數。在該運動的巔峰時期,美國也僅有幾十萬嬉皮士。而且這群人多數是中產及以上出身,因為那樣才有資本揮霍自己的時間。

那已經是60、70年代的事情了,現在,他們的小孩已經步入中年。

《衛報》曾做了一期嬉皮士小孩的專題——弗裡特現年43歲,在義大利做教師,父母是嬉皮士。他說他小時候吃素,家裡沒有電視。從西班牙的嬉皮士聚居地搬回英國以後,他對足球一無所知,所以也融入不了當地學校。他們一家被認為是怪人。但是,他感念父母對他的放養,讓他敢於冒險。

1969年,人們把車停在公路上,步行前往自由音樂會會場

南威爾斯的瑜伽教師耶布森說,她母親放棄了天主教信仰,擁抱了嬉皮士價值觀,一邊做舞女,一邊帶著小耶布森隨著舞女的車隊公路旅行。

耶布森小時候經常換學校,沒辦法融入那些極其保守的天主教鎮子。現在的她也有了孩子,放棄了素食主義,勤奮工作,買了房,把自己的小孩送入私立學校,走上了跟其他中產一樣的道路。

專欄作家瑞安農·科斯萊特說,她媽媽會用鼠尾草淨化房間,做瑜伽,拜訪靈氣治療師,讀塔羅牌。而跟她一樣被嬉皮士養育的朋友們,有的在義大利佛教社區長大,有的被父母以嬉皮士搖滾樂隊的歌名命名。

嬉皮士:垮掉的一代

嬉皮士中,一些女人袒胸露乳,頭戴花環,男的則蓄鬍、留長髮。

以海特—艾許伯裡(舊金山)為代表的幾個美國藍領社區,因為房租便宜,吸引了一些披頭族(也就是文學作品中「垮掉的一代」)來居住。

在那裡,黑人、白人、西班牙裔群體混住。有咖啡屋、書屋、音樂商店。大家一起聽英國的披頭四和滾石。1965年,這群人在媒體上有了正式的稱謂——「嬉皮士」。

同年,模仿英倫風格的嬉皮士樂隊浮出水面,比如「門戶」「感恩致死」「地下絲絨」。也有數以百計的地下樂隊誕生。

1969年自由音樂會

嬉皮士運動始終伴隨著音樂、舞蹈,以及隨之而來的聚會和尋歡作樂。

主流社會一開始就很反感他們。嬉皮士沒有正經工作,他們濫交、濫用迷幻劑,企業主也不喜歡僱這樣的人。1968年,有廣告牌遍布美國,寫著「(你們)刮鬍子吧」。

同樣不刮鬍子、蓄髮的,還有古巴的卡斯楚和他的反叛軍。老卡在1950年代曾跟《紐約時報》在內的美國左派有一段蜜月期,直到他在60年代投奔蘇聯陣營。

有紀錄片拍攝了那個年代的情況。當採訪者把話筒遞給一位遊蕩在街頭的嬉皮士,她笑著說嬉皮士是為了愛,為了和平,為了跟其他人一起大笑和跳舞;雖然他們沒有工作和薪水,卻在做著世界上最艱難的事情——改變社會。

幾十年後,專欄作家科斯萊特問她母親的一個嬉皮士朋友,他們是否真的想過要改變世界。對方說:「我們當時都是理想主義者,的確想要去改變,但是由於沉迷享樂,所做不多。」

當年的嬉皮士運動,在那些人的回憶裡,就是一個大派對。世界各國的人都來了,澳洲的、歐洲的、加拿大的,還有美國本土其他地方的,一起聽音樂、跳舞、出去瘋。

反戰活動家和反文化運動領袖馬克·路德,他當時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他說:「人們聚會,亞文化(嬉皮士)很有趣,又有很多妞,沒有人想著畢業以後去華爾街工作。」美國人也認為,遊行就是派對。

在海特—艾許伯裡社區,曾有一個左翼的無政府組織「挖掘者」,試圖發起社會變革,以擺脫消費主義大環境。他們設立了免費商店,供成員取得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希望藉此在社區內形成互助和自治。甚至,如果有他們無法合法取得的物資,他們就去偷過來。

音樂節中毒品泛濫

然而,這個團體的人悲哀地發現,周圍的其他嬉皮士只是想及時行樂罷了。該計劃自然無疾而終。

1967年,在嬉皮士運動的高潮——「愛之夏」音樂節,海特—艾許伯裡曾容納了十萬嬉皮士。人們聚集到海特—艾許伯裡,是因為聽說這裡有更多派對。結果導致毒品泛濫、遊民問題加劇、暴力問題,以及數十名女性被強姦。很多嬉皮士因此搬離,去了鄉村,甚至是阿拉斯加和外國。

也是那一年,海特—艾許伯裡的商人把「嬉皮士」當成一門生意。旅行社為遊客提供巴士來觀賞街道上的嬉皮士。數以百計的商店販賣嬉皮士風格的衣服、首飾、音樂和其他設備。一個反消費主義的亞文化被消費主義掏空了。

1967年,嬉皮士運動的高潮—— 「愛之夏」音樂節

所以,許多人又稱1967年是嬉皮士運動最終章的開始,此時距離它興起的1965年,才不到兩年時間。

但是,1969年才是最終章的高潮。

這一年,查爾斯·曼森和他麾下的嬉皮士邪教,犯下9起連續殺人案,死者包括女星莎朗·蒂。昆汀的電影《好萊塢往事》講的就是這段故事,影片將嬉皮士男性描繪成殺人犯和瘋子,將嬉皮士女性描繪成「靠美色使人上當」。

同年,嬉皮士的阿爾塔蒙特(Altamont)自由音樂會上,主辦方僱的流氓團夥「地獄天使」摩託車黑幫,在現場捅死了觀眾。

1969年自由音樂會上,主辦方僱的流氓團夥「地獄天使」摩託車黑幫,在現場捅死了觀眾

嬉皮士運動更加被汙名化,直至70年代中期結束。

但又有一種說法是,嬉皮士運動沒有消亡,而是被主流文化吸收殆盡。嬉皮士當年的打扮風格,都成了我們現在的時尚icon。吃素(環境友善消費觀)、瑜伽、冥想和東方宗教,也在之後的日子,在西方流行起來。

一部分嬉皮士回歸了學校,或者成為上班族。另外一部分則維持著嬉皮士的做派——吃素食、信仰東方宗教、縱慾等,始終不入流。他們在美國,或者在世界其他地方,群聚生活。

因為濫用毒品/迷幻劑,很多嬉皮士沒能活過60歲。

娛樂至死的原因

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包括嬉皮士在內,都對美國政府和上一代人很失望,而這也是他們反叛的原因。

60年代發生了很多事情。消費主義興起,人們開始用金錢衡量一個人。美國家庭開始瓦解,離婚率增加。還有,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勃興。但更重要的是,越南戰爭中,美軍死了6萬人,東南亞死了過百萬人。

美國當時的年輕人,認為政府的戰爭宣傳都是騙術,都是上一輩人搞的鬼。1968年的《人猿星球》裡有一句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一個30歲以上的人。」

美國的代際關係被割裂了。

1965年6月18日,越南戰爭期間,第173空降旅大隊正在越南南部的福榮機場執行防衛任務,士兵的帽子上寫著「WAR IS HELL」(戰爭既是地獄)

厄沙·凱特,黑人夜總會歌手,在翰遜總統夫人的女性聚會上說:「您把這個國家最好的人才送去越南送死,那些年輕人當然會在街頭反叛,當然會用毒品麻醉自己。他們不想去學校,是因為他們馬上會去戰場送死。」

據說,詹森夫人聽完,是快要落淚的表情。

1968年春,美國每個月平均有30所學校的學生在鬧事,甚至連高中生和初中生都參與了。雖然有種說法是嬉皮士不等於「反戰」,因為反戰運動在1965年就展開,而嬉皮士在1968年的芝加哥暴動以後才參與進來。甚至,有人覺得汙名化的嬉皮士扯了反戰聲譽的後腿。

但事實上,美國很多群體都反戰。馬丁·路德·金公開表示反戰,並且呼籲示威遊行。華爾街也在報紙上刊登全頁廣告說,和平更有利於股票牛市的形成。

1967年4月15日在舊金山舉行的反越戰遊行

在世界範圍內,巴黎、西德,甚至是墨西哥,都有反戰示威。外界也詬病嬉皮士縱情聲色,只是美國上層社會更甚。

月桂谷,是位於洛杉磯好萊塢的一個富人社區。當地的雕刻藝術家維託和他的三婚妻子蘇,以嬉皮士藝術為幌子,招攬了一個35人組的舞蹈團,帶去不同酒吧駐演,還提供特殊服務。維託後來因為舞女中有未成年人涉案,而被迫流亡牙買加。他們服務的人群並非嬉皮士,而是洛杉磯的權貴們。

美國大城市的酒吧,一向由富人把持。

嬉皮士與東歐「鐵幕」

嬉皮士討厭國族主義,大部分人都說自己是地球人,甚至還在暢想「地球村」與世界和平。

那個年代的人,明明比現代人活得更缺乏,卻更樂於分享。嬉皮士的部分價值觀也恰恰建立在「愛與分享」上。

嬉皮士的風潮波及全球,自然也傳播到了東歐。捷克首都布拉格在中歐地區擁有最多的嬉皮士。他們蓄髮、蓄鬍,穿涼鞋與牛仔褲,聽搖滾樂。

1965年5月1日,布拉格的年輕嬉皮士湊在詩人艾倫·金斯堡的家裡。金斯堡是嬉皮士運動的領袖之一,他是美國猶太人,後來轉投了佛教。

1966年,美國華盛頓,艾倫·金斯堡在公園內朗讀自己的詩集

他本來在古巴旅行,因為多嘴,被古巴領導人送去了布拉格,過了些日子,又被蘇聯的秘密警察流放,返回了美國,接著被FBI列入重點關照名單。

60年代,也是蘇聯「鐵幕」開始鬆動的年代。世界開始了解東歐,東歐也開始了解世界。

而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作者 | 蓮奈

編輯 | 謝奕秋 xyq@nfcmag.com

排版 | 哆啦

相關焦點

  • 時尚小故事之嬉皮士:實際上是「垮掉的一代」文化的繼續
    而同時產生的另一種比較消極的思想:「垮掉的一代」,接受存在主義哲學和東方的宗教思想,對於現狀多以嘲諷待之。這兩種思想影響了嬉皮文化的產生。1963年之後一系列政治文化事件的發生,諸如甘迺迪遇刺、黑人運動、女權主義運動以及越戰,搖滾樂的進一步的發展催生了嬉皮文化。嬉皮文化實際上是「垮掉的一代」文化的繼續。
  • 嬉皮士——改變了美國改變了世界
    但是所謂」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卻的的確確是上個世紀重要的人文因素,對今天乃至未來人類的發展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嬉皮士宣傳自己是垮掉的一代的繼承者,的確他們認真的繼承了「垮掉一代」最核心的叛逆精神,他們認為個人自由神聖不可侵犯,他們堅持無條件,無節制的愛,反對一切有形式的組織,相比」垮掉派「嬉皮士更值得推崇的是博愛精神,在此之前人類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團體或者說是組織,無條件的表達過如此寬容的訴求——無種族 ,無膚色,無國界,無信仰差別的愛,並且嬉皮士反對越南戰爭竟然不是為了所謂國家利益,而是為了無辜死去的越南平民和傷亡的美國普通士兵
  • 為何說是60年代這批被稱為「垮掉的一代」開創了美國的盛世?佩服
    為何今天作者說,是曾經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美國人打造了一個盛世了呢?我們就來看看60/70年代美國發生了什麼!·是混亂創造了盛世?還是盛世必須需要混亂?中華文明最燦爛的時刻發生在什麼時候?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時候,也是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
  • 賈伯斯與張小龍,嬉皮士的搖滾網際網路
    「嬉皮士」,一個深刻改變了當代社會的群體。60 年代,從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嬉皮士,同時從布魯斯音樂演化出搖滾樂。賈伯斯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嬉皮士,吸大麻,赤腳,邋遢,去印度尋訪上師朝聖禪修,喜歡搖滾樂隊披頭四,最喜歡的則是民謠搖滾詩人 —— 鮑比 · 迪倫。
  • 嬉皮士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
    電影《阿甘正傳》劇照而中國讀者熟知的那句「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源自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凱魯亞克作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也與嬉皮士文化有著直接的關聯。儘管這句話今天已經被作為雞湯解構了,但在那時卻蘊含著對社會最嚴厲的批評和反抗。
  • 為什麼沒人管00後叫「垮掉的一代」
    其實,「垮掉的一代」這個說法源自美國。垮掉一代(Beat Generation)是「二戰」之後出現在美國的一幫形態鬆散的年輕詩人、作家的聯盟。是一個文學流派來的。全世界屏蔽詞庫裡的詞兒,都快被「垮掉一派」承包了,什麼馬瑞瓦納,什麼身體上的各種器官,就是怎麼不嚴肅怎麼來。在生活方面,這幫垮掉一代特別會進行一種另類的生活狀態營銷。不僅在作品中大談自己如何過著一種極端的生活,自身更是用奇裝異服和行為不羈感染年輕人。比如那句「永遠在路上,永遠熱淚盈眶」就是凱魯亞克對自己生活理念推銷的著名廣告文案。
  • 詩人寒山:為何一千年後能成為美國嬉皮士的偶像?
    20世紀50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的文學流派將中國詩人寒山奉為精神領袖,而10年後延續著「垮掉一代」思想的「嬉皮士運動」更是將寒山視作運動的精神來源。可是這樣一個隱藏在中國文學史千年的人,又是如何被美國嬉皮士發現的呢?三、寒山和嬉皮士: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淵源自從寒山詩歌在康熙年間被官方認可之後,他的名字也沒有被廣泛傳播。到了民國初年,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他倡導白話文,倡導通俗易懂的文學。
  • 舊金山網紅打卡點,垮掉的一代的代表,城市之光書店或將垮掉
    《在路上》是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創作的長篇小說,譽為上世紀60年代嬉皮士運動和垮掉的一代的經典之作,成為垮掉一代的「聖經「。小說被拍成同名電影,像凱魯亞克那樣自駕橫跨美國也成為很多人的追求。而凱魯亞克是勞倫斯·費林蓋蒂的朋友,城市之光成為許多「垮掉的一代」作家的聚集地,也成為許多愛讀書、愛旅行的人心中的聖地。
  • 牛仔褲、軍服、Chopper機車,嬉皮士可不只是波西米亞風
    50年代,越戰開打,美國反戰情緒高漲,很多平權團體如黑人民權、女權走上街頭,出現了反文化反傳統的Beat Generation垮掉一代,這便是60年代出現的嬉皮士的原型。嬉皮士延續垮掉一代的精神,追求「愛與和平」、厭惡戰爭,唾棄當時社會的消費主義、獨裁統治、偽善和貪婪。
  • 中國人的故事|中國沒有「垮掉的一代」
    製圖:程璨事實已經證明,中國並不存在「垮掉的一代」。過去二三十年裡,「垮掉的一代」這頂舶來的、早已背離原意的「帽子」,先後被安到中國80後、90後和00後的頭上。而在過去兩個多月裡,從危難關頭的武漢就能找出許多年輕人,證明這個稱謂是多麼荒誕不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那些青春面龐被口罩遮擋,而他們卻完成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集體亮相。
  • 中年嬉皮士的夢怎麼醒?
    本片中,假借女兒之口,說出了一個概念,在女兒看來,父母尤其是母親像是一個嬉皮士。因此才會對現實的生活感覺到不滿甚至於整天活在自己的詩歌的海洋中不能自拔。這裡我們要理解一下嬉皮士運動了。
  • 從「垮掉的一代」到「奮鬥者」:80後的標籤有多大變化?
    曾幾何時,我們經常聽到80後身上貼著這些標籤:輕浮、自我、離經叛道、垮掉的一代等等。這是主觀臆斷嗎?我不這麼認為。客觀地說,80後的精神面貌確實具有上述特點。主流媒體和教育界人士認為,這一代人的生活條件過於優越,沒有經歷過挫折,導致他們自私、叛逆、脆弱、不負責任,難以承擔國家未來的使命。
  • 中國沒有「垮掉的一代」 只有「永不彎曲的青年脊梁」
    【來源:中國青年報】中國沒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代「永不彎曲的青年脊梁」製圖:程璨 過去二三十年裡,「垮掉的一代」先後被安到中國80後、90後和00後的頭上---------------- 事實已經證明,中國並不存在「垮掉的一代」。 過去二三十年裡,「垮掉的一代」這頂舶來的、早已背離原意的「帽子」,先後被安到中國80後、90後和00後的頭上。而在過去兩個多月裡,從危難關頭的武漢就能找出許多年輕人,證明這個稱謂是多麼荒誕不經。
  • 中青報:中國沒有垮掉的一代,只有永不彎曲的青年脊梁
    中國青年報4月7日消息,事實已經證明,中國並不存在「垮掉的一代」。過去二三十年裡,「垮掉的一代」這頂舶來的、早已背離原意的「帽子」,先後被安到中國80後、90後和00後的頭上。而在過去兩個多月裡,從危難關頭的武漢就能找出許多年輕人,證明這個稱謂是多麼荒誕不經。
  • 「垮掉」一詞的文化含義
    對於許多普通讀者來說,「垮掉的一代」的吸引力似乎更多地來自於他們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而非他們的文學作品。然而,為什麼像《在路上》這樣的小說能夠受到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喜愛,而且還被列入文學經典著作的行列呢?即便是拿「垮掉現象」來說,爵士樂、吸毒和性放縱,這些與念佛修禪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又是怎樣統一在「垮掉的一代」文學中的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垮掉」一詞的含義(beat)。
  • 由「嬉皮士」談談美國的正統文化運動
    作為英國乃至全世界搖滾樂隊的先驅,皇后樂隊可以說是60、70年代興起的嬉皮士文化(Hippie)的代表。在嬉皮士的眼中,他們是能夠看清這個社會的人,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病態」社會,而嬉皮士們則致力於:「創建一個新世界,一個與舊世界並行不悖但不在同一股道上前行的世界。」
  • 偷狗、酗酒、吃兔兔,「垮掉的一代」英國海鷗
    面對這一代「垮掉的」惡徒海鷗,究竟是要以暴制暴還是以德服鷗,每個人都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原文連結:https://www.thesun.co.uk/news/9582320/cannibal-seagulls-feast-chicks-pigeons-rabbit/閱讀原文原標題:《偷狗、酗酒、吃兔兔,「垮掉的一代」英國海鷗》閱讀原文
  • 《在路上》:四次漫長的行走,代表著嬉皮士逐步成長的漫長過程
    「垮掉的一代」這一說法,源於《在路上》的作者傑克.凱魯亞克。1948,傑克和寫了《上路》和《小號》的作者,約翰.克萊隆.霍爾姆斯在一起,「思考失落的一代和後繼的存在主義的意義」。傑克說:「知道嗎,這實際上是垮掉的一代。」約翰一躍而起叫道:「就是這個詞,太對了!」
  • 伍德斯託克50周年:烏託邦迷夢與意義過載的嬉皮士運動
    在1960年代,嬉皮士運動尚未得到客觀的評判,往往與亂交、毒品、犯罪等等不好的印象聯繫在一起。所以伍德斯託克音樂節這樣一個將吸引上萬嬉皮士的活動,在任何一個傳統的美國小鎮都無異於一隻過街老鼠。經過數次的場地變更,伍德斯託克最終在貝瑟爾小鎮尋得了落腳的地方。
  • 袁越VS馬世芳:嬉皮士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嬉皮士文化如何改變世界?1月5日,袁越和馬世芳就「嬉皮流水·嬉皮士文化的精神內核」進行對談。他們從美國民謠切入,剖析嬉皮士文化對現代生活的影響。撰文 | 徐悅東「那時披頭四很紅。他們1965年去美國演出。當時鮑勃·迪倫剛有點名氣。列儂特別喜歡他,就把迪倫叫到他的旅館。迪倫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