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是這樣的嗎?

2021-02-12 中醫書友會


中醫書友會第202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朱丹溪的「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之說對後世影響很大,實際證明此說有一定的片面性,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作者根據自己臨床實踐經驗,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編輯/閆奇峰)

漫談「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之說

作者/羅元愷

胎動不安以致先兆小產的原因很多,安胎之法,必須辨證施治,方能奏效,固執一方一法,實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自金元以來,朱丹溪提出所謂「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之說,對後世影響很大,至今仍有堅信不疑持此二味作為安胎必用之藥者,如果服藥後胎不安而墜墮,則認為已盡了醫藥之能事而安之若素。事實是否這樣呢?根據個人經驗,對此說法不能苟同。

 

《丹溪心法·金匱當歸散論》說:「婦人有孕則礙脾,運化遲而生溼,溼而生熱,古人用白朮黃芩為安胎之聖藥,蓋白朮補脾燥溼,黃芩清熱故也。況妊娠賴血培養,此方有當歸、川芎、芍藥,以保血尤為備也,服此藥則易產,所生男女兼無胎毒,則痘疹亦稀,無病易育,而聰明智慧不假言矣。」

 

本來,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只說:「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當歸散原方是:「當歸、黃芩、芍藥、川芎各一斤,白朮半斤。右五味,杵為散,酒飲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疾苦,產後百病,悉主。」清代醫學家尤在涇於《金匱心典》注釋說:「妊娠之後,最慮溼熱傷動胎氣,故於芎歸芍養血之中,用白朮除溼,黃芩除熱。丹溪稱黃芩白朮為安胎聖藥,夫芩術非能安胎者,去溼熱而胎自安耳。」《醫宗金鑑》注釋云:「妊娠無病,不需服藥,若其人瘦而有熱,恐耗血傷胎,宜常服此以安之。」這兩家解釋,似較允當。

原張仲景本方,並無突出黃芩白朮為安胎主藥之意,且白朮只佔其餘四味藥之半量,並非當歸散之主藥可知。但朱丹溪又說:「條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俗以黃芩為寒而不用,反謂溫熱藥能養胎,殊不知胎孕宜清熱養血,使血循經而不妄行,乃能養胎。」他的立論,自有其一方面的道理。但他解釋當歸散時,卻謂「古人用白朮黃芩為安胎聖藥」,未免歪曲古人意,而妄下斷語。從學術態度來說,實在不夠嚴肅。查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婦人方》,以至宋代著名醫學家陳自明的《婦人良方大全》等,較朱丹溪為早的婦產科典籍,均未有「黃芩白朮為安胎聖藥」之說,朱丹溪卻以古人二字冠之,亦不過託古以自重而已。至謂「所生男女兼無胎毒,則痘疹亦稀,無病易育」亦屬浮詞。後更謂「而聰明智慧不假言矣」則更屬唯心之論。

 

清代醫學家陳修園《女科要旨》講了一段故事,茲抄錄如下:「餘內子每得胎三月必墜,遵丹溪法,用藥連墜五次,後餘赴省應試,內子胎適三月,漏紅欲墜,先慈延族伯延義,以四物湯加鹿角膠、補骨脂、杜仲、續斷各二錢,一服而安,令每旬一次,餘歸已六個月矣。閱其方大為一駭,嘆曰:補骨脂《本草》載其墜胎,又合鹿角膠,杜仲之溫,川芎之行以助之,竟能如此之效,設餘在家,勢必力爭,又以黃芩、白朮墜之矣。此後凡遇胎漏欲墜之症,不敢專主涼血。」陳修園是以崇古著名的醫家,食古不化,亦身受其害,以後,在事實面前得到一次深刻的教訓,才有所醒悟,後來訂出一條「新定所以載丸」(人參、白朮、杜仲、桑寄生、雲苓、棗肉為丸,米湯送服)以治胎動不安。

 

對於朱丹溪之論點,張景嶽在《婦人規》已提異議。他說:「凡妊娠胎氣不安者,證本非一,治亦不同,蓋胎氣不安,必有所因,或虛、或實、或寒、或熱,皆能為胎氣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方,不可執,亦不可泥其月數,但當隨證隨經,因共病而藥之,乃為至善,若謂白朮,黃芩乃安胎之聖藥,執而用之,鮮不誤矣。」他更詳細解釋說:「治熱用黃芩,寒則不宜也;非惟寒者不宜,即平氣者亦不宜。蓋凡今之胎婦,氣實者少,氣虛者多。氣虛則陽虛,而再用黃芩,有即受其損而病者,有用時雖或未覺,而陰損胎元,暗殘母氣,以致產婦羸困,或兒多脾病者,多由乎此,奈今人不能察理,但以『聖藥』二字,認為胎家必用之藥,無論人之陰陽強弱,凡屬安胎,無不用之,其害蓋不少矣。至若白朮雖善安胎,然或用之不善,此其性燥而氣閉,故凡陰虛者非可獨用,氣滯者亦當權宜。」張景嶽這個論點切中時弊,較為正確,現在重溫一下,頗有必要。

 

我認為,妊娠婦女如身體有所不適,應隨證隨人,按其虛實寒熱加以調治,而避免使用犯胎藥。如早期妊娠而有少量陰道流血、腰酸腹痛、下墜感等先兆流產證候,則必須進行安胎,按固腎補氣、止血養血為主的原則治理。經云:「胞脈繫於腎」,腎以載胎,血以養胎。早期先兆流產,除身體虛弱,胚胎先天發育不良及跌扑挫損傷衝任等外,主要由於腎脾虧損,傷及衝任,以致不能系胞載胎及攝血養胎,其誘因多由於妊娠三月內不能節制房事及勞力過度所致。故《傅青主女科》對導致「小產」的幾種原因,首重行房不慎,治法提出以固腎補氣攝血安胎為主。臨床常用的方藥可選用《醫學衷中參西錄》的壽胎丸(菟絲子、阿膠、續斷、桑寄生)合四君子湯加減化裁。壽胎丸以菟絲子為主,《中國醫學大辭典》謂其能「補肝腎,生精髓,用作強壯收斂藥」。《聖惠方》謂其可治難產。

我個人經驗,認為菟絲子是固腎安胎的主藥,補而不燥,是補益肝腎的理想藥物,而且藥價便宜,藥源不缺。桑寄生是固腎養血、安胎止漏之品,兼有強腰壯骨之功。續斷溫補肝腎,暖子宮,止胎漏,強筋骨。阿膠有滋腎安胎、養血止血的作用。本方具有滋養肝腎,止血安胎的功效。四君子湯補氣健脾,在本方的基礎上,可加入首烏、熟地以滋腎養血,少量春砂仁以化氣安胎,並防止阿膠、菟絲子,熟地的滋滯。我用此方治療多例先兆流產和習慣性流產之有先兆症狀者,均能奏效。當然,如果流血過多,過長,胎萎不長,已成不可避免性流產者,則當別論。

 

「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之說,應該重新評價,以免誤人。

推薦閱讀

美容、安胎的聖藥——菟絲子

一錯上千年,《傷寒論》的苦酒,並非是醋!

I 版權聲明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相關焦點

  • 黃芩白朮不是安胎聖藥!
    本文中,羅先生就安胎問題,由古至今並結合自身醫療經驗而行文,為臨床工作者提供指導,望有助於臨床,造福於大眾。胎動不安乃妊娠常見病症,其原因很多,故安胎之法,必須辨證施治,方能奏效,若固執一方一法,實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自金元以來,朱丹溪提出所謂:「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之說,對後世影響很大。
  • 治風熱 溼熱 頭疼,可止血 安胎 降壓,說的就是黃芩,也叫山茶根
    黃芩是最為常見的一味中草藥,黃芩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北方的農村裡到處都有。野生黃芩主要分布中國內蒙中東部和東北三省大部,栽培黃芩主要分布在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四大產區。
  • 清熱燥溼藥——黃芩
    此外,本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於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黃芩能瀉上焦肺火,清腸中溼熱,為臨床常用藥物。本品配以柴胡,則清透解熱;配桑白皮,則瀉肺火;配黃連,則清熱瀉火而燥溼;配白芍,則清熱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則清熱補脾而安胎。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 黃芩,除一切熱,解諸般淋 , 血痢腹痛,火嗽喉腥.
    陳遠公對黃芩有詳述,雲,黃芩除煩,瀉膀胱之火,止赤痢,消赤眼,善安胎氣,解傷寒鬱蒸,潤燥,益肺氣。但可為臣使,而不可為君藥。近人最喜用之,然亦必肺與大腸、膀胱之有火者,用之始宜,否則,不可頻用也。古人云黃芩乃安胎之聖藥,亦因胎中有火,故用之於白朮、歸身、人參、熟地、杜仲之中,自然胎安。
  • 安胎中藥及飲食安胎
    一、安胎中藥有哪些  1、清熱安胎用黃芩  中醫婦科認為:「胎前宜清。」
  • 中藥材:黃芩
    功能主治: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於溼溫、暑溼,胸悶嘔惡,溼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①《本經》:"主諸熱黃疸,腸澼,洩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②《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③陶弘景:"治奔豚,臍下熱痛。"
  • 禪師論安胎
    安胎和氣散來源:《女科旨要》作者:雪巖禪師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安胎和氣散1、(有孕1--4月用)處方:藿香 陳皮 蒼朮 砂仁 黃芩 桔梗 益智仁(各二錢) 濃樸 枳殼(各一錢) 甘草 紫
  • 中藥安胎利器
    12月5日仁和中方養生日報星期六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中藥安胎利器
  • 黃芩的養生功效和在廚房裡的運用
    黃芩,又叫腐腸、黃文、印頭、元芩、山茶根、黃金條根、枝芩、子芩、條芩、空腸、片芩等。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的乾燥根。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南及山西、陝西、甘肅等地。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脾、膽、大腸、小腸經。
  •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禁忌症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炒黃芩的別名為山茶根,具有清熱燥熱、涼血安胎等功效,然而炒黃芩是有食用宜忌人群的。1、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人群;2、涼血安胎、治療胎動不安的孕婦們;3、治療溼溫、暑溼的人群;4、治療肺熱咳嗽,高熱煩渴的患者。
  • 中醫中藥,黃芩的功效及應用
    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後撞去粗皮,曬乾,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狀或中空
  • 黃芩
    黃芩生於向陽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產於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甘肅,陝西,山西,山東,四川等地,中國北方多數省區都可種植。俄羅斯東西伯利亞,蒙古,朝鮮,日本均有分布。模式標本採自俄羅斯。黃芩的根入藥,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 黃芩品種淺析
    黃芩唇形科植物黃芩的乾燥根;分布面廣,產量大,用量多,是全國大宗中藥材之一。味苦,性寒,歸肺、脾、膽、大小腸經;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能。其野生與家種均有,目前市場大多以家種流通為主;家種黃芩2-3年可以收穫。春秋兩季均可採挖,以春季採挖較好。野生黃芩產於四川、內蒙等地區,但是野生資源基本枯竭;黃芩主要產區有山西、陝西、山東和內蒙古等地區,目前野生黃芩供應量很少。
  • 分享一個超實用的安胎方,治療流產槓槓的!
    治法:培元補腎,益氣安胎方劑:培元補腎安胎方基礎方:桑寄生、續斷、菟絲子阿膠、黨參、黃芪>白朮、黃芩、白芍、炙甘草方解:君:菟絲子:補腎氣、固衝任。阿膠:補血止血,有收斂之功,養血固攝安胎。佐:白芍:①補肝血、養肝陰。②其味苦性寒,質重沉降,降衝氣以止嘔。③白芍酸寒,與使藥炙甘草酸甘化陰,調和肝脾,可養血滋陰、緩急解痙止痛安胎。
  • 《本草綱目》故事:黃芩善治肺熱咳嗽
    黃芩得名黃芩,又名子芩、宿芩、片芩、枯芩、條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後撞去粗皮,曬乾入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芩,《說文》作菳,謂其色黃也…宿芩乃舊根,多中空,外黃內黑,即今所謂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內實,即今所謂條芩。」
  • 黃芩,清熱燥溼的的藥,善於清肺熱,治少陽,要預防燥傷正常津液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黃芩,出自《神農本草經》。是採集一種叫黃芩的草的根部來入藥。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春秋二季採挖生用、炒用或酒炙用。野生黃芩性苦,寒。歸肺、脾、胃、肝、膽、大腸、膀胱經。治溼熱瀉,可助黃連,以增強清熱燥溼、解毒的效果,如《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湯。治溼熱黃疸,可作茵陳、梔子等利溼退黃藥的助藥。第二個就是用於瀉火,黃芩善於清上焦的火氣,所以常用於肺熱咳嗽及外感熱病邪在少陽,用於肺熱壅,清肅失司,咳嗽痰黃等證。
  • 岐黃專論 | 枳殼、黃芩效用奇觀(第239期)
    黃芩,味苦,性寒。功能清熱燥溼、止血、安胎。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也;夏需用,二也;上焦及皮膚風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膈止痰,七也;除上焦熱及脾溼,八也;安胎,九也。」(《主治秘訣》)此外,《本經》所云「逐水,下血閉」之效用,今疑其言者多,餘對此闡發。黃芩,色黃,「秉天秋涼之氣,入手太陰肺經。」
  • 每天學一味中藥,黃芩!
    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山茶根、黃芩茶、小黃芩。多年生草本。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溼藥。用量3~9克,煎服。用治溼溫、暑溫胸悶嘔惡、溼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 有一個叫「芙蓉膏」的中醫外科聖藥,外敷消炎療腫毒,你知道嗎?
    中醫裡也有一個方子叫芙蓉,那就是芙蓉膏,它算是中醫治皮膚病的外科聖藥。芙蓉膏,藥如其名,它是以芙蓉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軟膏。芙蓉葉性涼,味微辛,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功效。因此芙蓉膏抹在身上後非常清涼舒適,可以用來治療紅腫熱瘡,未成膿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