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202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朱丹溪的「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之說對後世影響很大,實際證明此說有一定的片面性,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作者根據自己臨床實踐經驗,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編輯/閆奇峰)
漫談「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之說
作者/羅元愷
胎動不安以致先兆小產的原因很多,安胎之法,必須辨證施治,方能奏效,固執一方一法,實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自金元以來,朱丹溪提出所謂「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之說,對後世影響很大,至今仍有堅信不疑持此二味作為安胎必用之藥者,如果服藥後胎不安而墜墮,則認為已盡了醫藥之能事而安之若素。事實是否這樣呢?根據個人經驗,對此說法不能苟同。
《丹溪心法·金匱當歸散論》說:「婦人有孕則礙脾,運化遲而生溼,溼而生熱,古人用白朮黃芩為安胎之聖藥,蓋白朮補脾燥溼,黃芩清熱故也。況妊娠賴血培養,此方有當歸、川芎、芍藥,以保血尤為備也,服此藥則易產,所生男女兼無胎毒,則痘疹亦稀,無病易育,而聰明智慧不假言矣。」
本來,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只說:「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當歸散原方是:「當歸、黃芩、芍藥、川芎各一斤,白朮半斤。右五味,杵為散,酒飲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疾苦,產後百病,悉主。」清代醫學家尤在涇於《金匱心典》注釋說:「妊娠之後,最慮溼熱傷動胎氣,故於芎歸芍養血之中,用白朮除溼,黃芩除熱。丹溪稱黃芩白朮為安胎聖藥,夫芩術非能安胎者,去溼熱而胎自安耳。」《醫宗金鑑》注釋云:「妊娠無病,不需服藥,若其人瘦而有熱,恐耗血傷胎,宜常服此以安之。」這兩家解釋,似較允當。
原張仲景本方,並無突出黃芩白朮為安胎主藥之意,且白朮只佔其餘四味藥之半量,並非當歸散之主藥可知。但朱丹溪又說:「條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俗以黃芩為寒而不用,反謂溫熱藥能養胎,殊不知胎孕宜清熱養血,使血循經而不妄行,乃能養胎。」他的立論,自有其一方面的道理。但他解釋當歸散時,卻謂「古人用白朮黃芩為安胎聖藥」,未免歪曲古人意,而妄下斷語。從學術態度來說,實在不夠嚴肅。查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婦人方》,以至宋代著名醫學家陳自明的《婦人良方大全》等,較朱丹溪為早的婦產科典籍,均未有「黃芩白朮為安胎聖藥」之說,朱丹溪卻以古人二字冠之,亦不過託古以自重而已。至謂「所生男女兼無胎毒,則痘疹亦稀,無病易育」亦屬浮詞。後更謂「而聰明智慧不假言矣」則更屬唯心之論。
清代醫學家陳修園《女科要旨》講了一段故事,茲抄錄如下:「餘內子每得胎三月必墜,遵丹溪法,用藥連墜五次,後餘赴省應試,內子胎適三月,漏紅欲墜,先慈延族伯延義,以四物湯加鹿角膠、補骨脂、杜仲、續斷各二錢,一服而安,令每旬一次,餘歸已六個月矣。閱其方大為一駭,嘆曰:補骨脂《本草》載其墜胎,又合鹿角膠,杜仲之溫,川芎之行以助之,竟能如此之效,設餘在家,勢必力爭,又以黃芩、白朮墜之矣。此後凡遇胎漏欲墜之症,不敢專主涼血。」陳修園是以崇古著名的醫家,食古不化,亦身受其害,以後,在事實面前得到一次深刻的教訓,才有所醒悟,後來訂出一條「新定所以載丸」(人參、白朮、杜仲、桑寄生、雲苓、棗肉為丸,米湯送服)以治胎動不安。
對於朱丹溪之論點,張景嶽在《婦人規》已提異議。他說:「凡妊娠胎氣不安者,證本非一,治亦不同,蓋胎氣不安,必有所因,或虛、或實、或寒、或熱,皆能為胎氣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方,不可執,亦不可泥其月數,但當隨證隨經,因共病而藥之,乃為至善,若謂白朮,黃芩乃安胎之聖藥,執而用之,鮮不誤矣。」他更詳細解釋說:「治熱用黃芩,寒則不宜也;非惟寒者不宜,即平氣者亦不宜。蓋凡今之胎婦,氣實者少,氣虛者多。氣虛則陽虛,而再用黃芩,有即受其損而病者,有用時雖或未覺,而陰損胎元,暗殘母氣,以致產婦羸困,或兒多脾病者,多由乎此,奈今人不能察理,但以『聖藥』二字,認為胎家必用之藥,無論人之陰陽強弱,凡屬安胎,無不用之,其害蓋不少矣。至若白朮雖善安胎,然或用之不善,此其性燥而氣閉,故凡陰虛者非可獨用,氣滯者亦當權宜。」張景嶽這個論點切中時弊,較為正確,現在重溫一下,頗有必要。
我認為,妊娠婦女如身體有所不適,應隨證隨人,按其虛實寒熱加以調治,而避免使用犯胎藥。如早期妊娠而有少量陰道流血、腰酸腹痛、下墜感等先兆流產證候,則必須進行安胎,按固腎補氣、止血養血為主的原則治理。經云:「胞脈繫於腎」,腎以載胎,血以養胎。早期先兆流產,除身體虛弱,胚胎先天發育不良及跌扑挫損傷衝任等外,主要由於腎脾虧損,傷及衝任,以致不能系胞載胎及攝血養胎,其誘因多由於妊娠三月內不能節制房事及勞力過度所致。故《傅青主女科》對導致「小產」的幾種原因,首重行房不慎,治法提出以固腎補氣攝血安胎為主。臨床常用的方藥可選用《醫學衷中參西錄》的壽胎丸(菟絲子、阿膠、續斷、桑寄生)合四君子湯加減化裁。壽胎丸以菟絲子為主,《中國醫學大辭典》謂其能「補肝腎,生精髓,用作強壯收斂藥」。《聖惠方》謂其可治難產。
我個人經驗,認為菟絲子是固腎安胎的主藥,補而不燥,是補益肝腎的理想藥物,而且藥價便宜,藥源不缺。桑寄生是固腎養血、安胎止漏之品,兼有強腰壯骨之功。續斷溫補肝腎,暖子宮,止胎漏,強筋骨。阿膠有滋腎安胎、養血止血的作用。本方具有滋養肝腎,止血安胎的功效。四君子湯補氣健脾,在本方的基礎上,可加入首烏、熟地以滋腎養血,少量春砂仁以化氣安胎,並防止阿膠、菟絲子,熟地的滋滯。我用此方治療多例先兆流產和習慣性流產之有先兆症狀者,均能奏效。當然,如果流血過多,過長,胎萎不長,已成不可避免性流產者,則當別論。
「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之說,應該重新評價,以免誤人。
推薦閱讀
美容、安胎的聖藥——菟絲子
一錯上千年,《傷寒論》的苦酒,並非是醋!
I 版權聲明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