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剪紙圖騰詮釋大全

2021-01-10 騰訊網

點擊"剪紙圖案大全"免費訂閱

菩薩,

本文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各民族圖騰剪紙的創作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回望過去,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系列的偉大壯舉,從新中國的成立到聯合國席位的恢復,從港澳回歸,鐵路進藏,抗震救災到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這些成就在不斷的彰顯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強大,同時也離不開各民族人民在新中國建設中的團結奮鬥和無私奉獻。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生產勞動成果和精神文化成就都是新中國六十年來建設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記錄各民族共同繁榮、國家大發展的時代,我國著名的剪紙藝術家谷異老師,把各民族傳統的圖騰,經過自己的藝術加工,以剪紙的藝術形式創作了各民族圖騰剪紙手卷,它由56個民族的剪紙圖騰組成,長13米,寬0.3米。象徵著各族人民的團結,穩定和發展,也是表達對祖國六十歲生日的美好祝願。

《民族大團結—各民族圖騰剪紙手卷》的捐獻:在六十年的建設中,我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人民在維護地區團結、穩定和發展中做出了積極貢獻。為了彰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美好時代,谷異老師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中國民族慈善項目開發中心和世界收藏家聯合會,把由政府和文化界相關人士題寫刊詞的五幅手卷捐獻給五個自治區,表達各民族人民團結共同發展的祝福。

漢族, 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等。

門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共有50000人,在我國控制區僅有7475人,其餘的生活在印控區。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林芝、察隅等縣亦有分布。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琬。有自己的語言。門巴族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琬。兼營牧業,輔以狩獵和採集。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有自己的語言,無本民族文字,方言差別較大,多通曉藏語。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錫伯族,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為4萬餘人(其中查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2萬餘人),遼寧瀋陽約5萬人,其餘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瀋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餘、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

達斡爾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榮旗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區、梅裡斯區、富拉爾基區(主要居住在罕伯岱村、洪河村、全和臺村、海雅屯)、龍江縣、富裕縣、嫩江縣、愛輝縣;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達斡爾族人口數為132394。使用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信仰薩滿教,少數人信喇嘛教。達斡爾族過去以自然界為崇拜對象,每年陽曆五月,屯眾殺牛或豬祭天、地、山、川諸神。每個家庭均有一個專司祭祀的薩滿,除祈禱、祭鄂博(一種山神)外,甚至以巫術治病,屆時要殺牛、羊,同時還要奉送許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種糕點,如今祭祀活動已不多見。

烏孜別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喀什、烏魯木齊、莎車、葉城等地。其餘散居在各地城市。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烏茲別克族人口數為12370。使用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通用維吾爾文。烏孜別克族先民曾信仰過祆教、佛教,從欽察汗國的烏孜別克汗時代就開始信仰伊斯蘭教。歷史上伊斯蘭教對烏孜別克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領域產生過重大影響。自18世紀以來,烏孜別克人在喀什、莎車、伊犁、奇臺等建造了宏偉的清真寺。重要節日也是「開齋節」、「古爾邦節」。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烏魯木齊等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使用俄羅斯語和俄文,也用漢、維、哈文。俄羅斯語屬印歐語系。俄羅斯人除從事農、牧業,經營園藝,飼養家畜及養蜂等外,還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他們在生產技術及經濟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有較高的水平.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歷史悠久,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落,建立了統一的蒙古貴族政權。1219年西徵,版圖擴大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1368年元朝滅亡。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

回族,主要分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青海、河南、新疆、雲南、河北、安徽、遼寧、吉林、山東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居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第三位。中國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紀時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來華經商者的後裔。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形成了回族。回族人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使用漢文。回族信仰伊斯蘭教,生活習俗各方面受伊斯蘭教影響較大,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三大節日。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族自稱「博巴」,意為農業人群,是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一個農業部落。兩漢時屬於西羌人的一支,7世紀贊普松贊幹布建立王朝,唐宋稱其為「吐蕃」,元明稱「西蕃」,明代稱西藏為「烏斯藏」,清代稱「唐古特」,「藏番」。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置由中央管理的三新宣尉使司、都元帥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內的全部藏族地區。直到康熙年間才稱「西藏」,藏族稱謂亦由此而來。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9世紀中葉,遷到西域的「回鶻」,融合了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遊牧的突厥各部以及兩漢以來移居這裡的漢人,同原來就居住在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于田語的人民,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長期相處,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瑫語族苗語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飛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其先民早在遠古時期就開始在滇池、邛都(現四川西昌東南)等地生息繁衍。其中一支以「昆明」為名,在今雲南洱海周圍從事農牧生產,於8世紀前後建立了「南詔」奴隸政權。 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一個字形代表一個意義,文字總數達一萬多個,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大約形成於13世紀。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範方案,確定819個規範彝字,並開始試行。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雲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南宋時,曾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土俗字」,但使用範圍不廣,多使用漢字。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貴州、雲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區。布依族是中國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過去沒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漢文,布依族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男子喜穿對襟短衣、長褲、包頭巾,婦女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由農家自已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近年來,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遊、烏蘇里江流域。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十二世紀,由阿骨打建立了金朝。1483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極繼位稱帝,改國號清,廢除女真舊稱,改族名為滿洲。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侗族有自已的語言,侗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族人多通漢語。侗族還有自已的民間戲曲——侗戲。它是由敘事說唱發展起來的。侗族民歌尤以比喻見長。簫笛是他們的樂器。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臺、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侗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以生產魚粳稻為主,善用稻田養魚。林業以產杉木著稱。

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盤瑤」、「過山瑤」、「頂板瑤」、「白褲瑤」等30多種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瑤族有自己的語言,多通漢語、壯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口頭文學極為豐富。瑤族以農業為主,兼營林業和狩獵,瑤族人民精於織染和刺繡。瑤族宗教信仰複雜,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導。主要節日有盤王節、春節、達努節、中元節、社王節、清明節等。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夥」、「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白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自治州大理已發展成為滇西重要的輕工業城市.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土家族,(土家語為「畢茲卡」)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慶、貴州毗連的武陵山地區,共有2個土家族自治州,24個土家族自治縣,1957年1月被正式確定為單一的少數民族。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的一種獨立語言,土家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哈尼族,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地區新平、鎮源、墨江、元江、紅河等縣。哈尼族有自已的語言,並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哈尼族過去一直沒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奧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較完整的一部神話史詩。哈尼族社會發展不平衡,鄰近漢族地區,明清以來即進入封建社會,接近傣族的地區,則受傣族封建領主統治;個別地區還殘存一定的原始農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特點。哈尼族仍保存著父子連名制,反映了父權制的確立。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還善於種茶。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相當久遠,哈尼族地區的茶葉產量已佔雲南全省產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十月節(新年)和六月節。此外,與漢族一樣,也過春節、中秋節等。

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區以及木壘、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及烏魯木齊等地,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淵源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哈薩克」這一名稱最初見於十五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遊牧部落的集合體。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 哈薩克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1959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哈薩克族民間流傳許多古老的詩歌、故事、諺語、格言。著名的史詩《薩裏海與薩曼》、《阿爾卡勒克英雄》等流傳於世。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除了少數經營農業的已經定居之外,絕大多數牧民都按季節轉移牧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其餘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餘縣。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漢代稱「滇越」、「撣」,唐、宋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清則稱作「白夷」、「擺夷」、「百夷」。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通常人們把內地和邊疆的傣族分別稱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漢族,吸收漢文化較多,稱為漢傣,訛傳為「旱傣」,保持民族特點較多的西雙版納、孟連、瑞麗等地傣族稱為「水傣」。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繃」等。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宦縣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未期,沿用至今。黎族有自已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1957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現部分人信仰基督教。黎族以農業為主,也有手工業、飼養業和商業。黎族地區沿海漁業、鹽業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橡膠生產基地之一。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雲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裡、德昌等縣。傈僳族以從事農業為主,種植玉米、水稻、蕎麥等。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等縣,部分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佤族有自已的語言,佤語屬南亞語系佤崩龍語支,分為三大方言。過去佤族沒有文字,1957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文字方案。受傣族影響信奉小乘佛教,部分地區傳入了基督教。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畲族主要以農業為主,農產品主要有稻穀、紅薯、小麥、油菜、菸葉為主。畲族居住的山區盛產林木及毛竹,茶葉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通用漢文。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高山族內部語言差別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等十多個分支。沒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臺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高山族人大多數從事農業,少數捕魚、狩獵。有雕刻和編織等手工藝。長期以來高山族和漢族人民共同抵禦外國侵略者的侵略,共同開發了臺灣。在日本帝國主義侵佔臺灣50年間,反抗鬥爭尤為激烈,以1930年霧社起義規模最大。1947年又參加了以漢族為主的「二二八」起義。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祜族有自已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製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礎上創製了拼音文字。這個民族的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種植糧食以外,還大力種植甘蔗、茶葉、咖啡、橡膠。創辦了煉鐵、農機、採礦等,其中瀾滄鉛礦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業。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有春節、火把節和新米節等。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測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現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餘分部在獨山、荔波、都勻、榕江等縣和廣西南丹、宜州、融水、環江、都安、河池等縣、市(自治縣)。廣西境內的水族2007年有1.4萬餘人。水族有自已的語言,水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過去曾有一種叫「水書」的古老文字,其中象形文字多,仿漢字甲骨文、金文多,通用的單字只有一百多個,僅限於宗教活動中使用,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漢文。水族的民間文學多以口頭文學流傳於世。信仰多神,相信萬物有靈,少數信天主教。最有名的舞蹈是銅鼓舞,民間藝術有剪紙、石雕、編織、銀飾加工等。「水家布」(九阡青布)織染精細,獨特的「豆漿印染」工藝(又稱豆漿畫)已700多年歷史。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甘肅的蘭州、定西地區和新疆、寧夏也有分布。東鄉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東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漢語借詞很多,也有少量突厥語借詞。大多數東鄉族人都兼通漢語,通用漢文。東鄉人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和民間口頭文學,競技活動主要有賽馬、摔跤、打土塊等。「花兒」是東鄉族喜歡的歌舞形式。東鄉人的樂器有「四弦子」、笛子和泥制吹器等。東鄉族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特別是養羊,在生產中也佔重要地位,東鄉「三寶」桃杏、瓜果、大紅棗享譽全國。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裡及西藏的芝康等縣。據史學家考證,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納西族主要從事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棉花、甘蔗、馬鈴薯等。畜牧業,、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林特產品。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主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火把節、「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會」等。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景頗族主要從事農業。景頗地區盛產珍貴的木材和各種藥材。經濟作物有橡膠、油桐、茶葉、咖啡等。景頗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繼承制,幼子地位高於長子,長子婚後另立門戶,幼子卻留在家中贍養父母,財產也主要由幼子繼承。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布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 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乞普察克語支。原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有的地區也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爾克孜族主要經營牧業,兼營農業和以畜產品加工為主的手工業。他們的衣食起居具有遊牧生活方式的特點。飲食主要為奶製品和牛、羊、馬、駱駝等肉類食品,輔以麵食。柯爾克孜族至今仍喜歡紅色,衣帽、服飾民族手工藝品等也多用紅色裝飾。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在民族形成過程中主要與吐谷渾、蒙古諸族有淵源關係。語言上,在宗教用語方面,採用藏語借詞較多。在生活用語方面,採用漢語借詞較多。過去通用漢文。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其餘散居在羅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仫佬族自稱「伶」或「謹」,他稱布謹、姆佬,源於古代我國南方的百越族群,1956年2月,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確認仫佬族為單一民族。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仫佬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信奉道教,有的信佛教。仫佬族主要從事農業,以水稻、玉米為主。耕作技術、作物種類和生產工具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仫佬族山鄉素有「煤鄉」之稱,採煤已成為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這個古老的民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製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布朗族,是中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縣和臨滄地區的雙江、永德、雲縣、耿馬,思矛地區的瀾滄、墨江等縣。布朗族有自已的語言而沒有文字。其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部分人通漢語文、傣語文和佤語。分布朗、烏兩種方言。布朗族的文學限於口頭文學,主要形式有神話、故事、詩歌、諺語、謎語等。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布朗族人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早稻為主,善種茶。布朗族山區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區。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詞彙,青壯年多通漢語。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人信奉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其餘分布在廣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人口7.73萬(2007年),其中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有6萬餘人,其餘分散在附近各縣、市。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與古代的百越也有關係。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毛南族有自已的語言,為先導同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由於長期與漢、壯族人民交往,幾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漢語和壯語。毛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來拼寫毛南語,稱為「土俗字」,以記錄和創作史詩和民歌。現通用漢文。毛南族大多信仰道教,崇拜多神。

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仡佬語屬漢藏語系。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進行交際的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仡佬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打鐵業比較發達,因此,史書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稱為「打鐵仡佬」。仡佬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生活習俗等方面和當地漢族相似。節日大體與漢族相同,春節是他們最大的節日。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其餘分布在盈江、龍陵等縣。阿昌族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有梁河、戶撒兩種方言。由於長期和漢、傣族雜居,大多數阿昌族人兼通漢語和傣語,使用漢文。有豐富的口頭文學。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數百年來,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阿昌族主要節日有會街節、窩羅節、潑水節等。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遊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還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裡藏族自治縣和鹽源縣。普米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種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行不廣,後逐漸不用。現普米族大都使用漢文。普米族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產,兼營家庭手工業。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蠶豆、大麥、燕麥、青稞等。現在大力發展農、副業基礎上,發展了鉛礦、鹽礦、鐵工廠等工業企業,建造了發電站。普米族群眾崇拜神,祭祀祖先,還有信仰喇嘛教和道教的。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等。大過年即春節,同一氏族的各家要吃年飯。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塔吉克族大多數說塔吉克語的色勒庫爾話,少數說塔吉克語的瓦汗話均,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許多塔吉克人兼通維吾爾語和柯爾克孜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原屬遜尼派,18世紀初改為什葉派的支派伊斯瑪儀勒派。解放前,塔吉克族以經營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過著半遊牧半定居的生活。建國後,農牧業生產迅速發展,工業從無到有。塔吉克族的節日有春節、播種節、引水節等。

怒族,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貢縣、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和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等地。怒族有自已的語言,怒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長期和傈僳族相處,怒族人民普遍通曉傈僳語。無自已的文字,解放後使用漢語。怒族過去崇拜圖騰,信萬物有靈。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怒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手工業和商業。近幾年來,怒族地區發現了一個世界罕見的多金屬成礦帶和一個巨型鉛鋅礦床。

鄂溫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鄂溫克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的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於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過去實行天葬(即風葬),後來多改為土葬。主要節日有祭敖包、陰曆年和米闊勒節。

德昂族,原名 「崩龍族」。1985年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非本民族的自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巖」。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聚居於雲南省潞西縣三臺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散居在德宏、保山、臨滄和思茅地區。德昂族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德昂族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德昂族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在絕大多數的村寨裡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聲不吃的習慣。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內大河家、列集一帶。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通用漢文。保安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商業在保安人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已有百年歷史的大河家集市盛況空前,成為連接青海、甘肅等地的物資集散中心。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三十多個品種,暢銷西北各地,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還保存了一些與蒙古族相似的遊牧民族的習慣,如喜愛摔跤、善騎射等。保安族以米麵為主,吃牛羊肉,忌吃豬、馬、驢、狗和一切兇獸猛禽肉。保安人婚禮一般都選擇在伊斯蘭教曆的「主麻日」(每周星期五)舉行,到女家舉行婚禮。每年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等宗教節日。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於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9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至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史稱「河西回鶻」。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按分布地區,裕固族使用三種語言: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堯乎爾語、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恩格爾語和漢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裕固族是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過去,他們不僅住的是毛氈帳篷,穿的衣服、鞋襪,吃的肉、奶是畜產品,而且生產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製成的。現在,已有一部分人改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魯派(黃教)。

京族,是我國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京族講京族語,多數人兼講粵語方言;曾創製土俗「喃字」,通用漢文。京族的祖先大約在十六世紀初由越南塗山等地漂流而來。當時,這裡是無人居住的荒涼小島,他們和陸續遷來的漢、壯各族人民一起開發和建設這三個島嶼。京族地區與越南毗鄰。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語言的系屬未定。沒有文字,絕大多數京族人通用漢語(廣州方言)和漢文。京族人喜歡的「唱哈」(意為唱歌)、竹竿舞、獨弦琴,被譽為連繫著京城文化的三顆「珍珠」。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京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惟一生活在海邊的民族,過去生活方式比較單一,改革開放以後,京族人民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養殖珍珠、海馬等養殖業。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曾用過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薩邦節是塔塔爾族獨有的節日,也稱犁頭節,一般定在每年的六月份舉行。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撥河、賽馬等集體活動。最受歡迎的是「賽跳跑」。每個參加者將一個雞蛋放在匙中銜於口內,雞蛋不能落地,最先跑到者勝。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由於環境極為封閉,又遠離內地,直到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人們以種植、狩獵和採集為主,身披自已紡線編織的麻布,有少數人則用樹葉、獸皮遮蓋。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語與貴山怒族語言基本相通,獨龍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鄂倫春族的族名始見於清初。「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但無文字。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放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五十年代後,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業。鄂倫春地區還成為中國重要森林工業基地。鄂倫春族的手工業也比較發達,主要有皮毛製品和樺皮製品。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數散居於樺川、依蘭、富錦三縣和佳木斯市。人口4200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超過門巴族,居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第五十五位。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個分支,中國北方唯一的依靠漁獵為生的民族。其族稱來源於赫哲人的自稱「赫真」,意為「下遊」、「東方」。這與赫哲族及其祖先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密切關係。赫哲族有自已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沒有自已的文字,大多數人通用漢語文。信仰薩滿教。主要從事捕魚和狩獵。狗拉雪撬是他們的主要交通工具。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族支。無本民族文字。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的吉林、遼寧和黑龍江三省,少數散居在內蒙古和內地一些城市。人口為192.0597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國的朝鮮族是十七世紀時由朝鮮半島遷徙過來的。朝鮮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稱於世。男子喜歡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歡壓跳板和蕩鞦韆。朝鮮舞蹈包括長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朝鮮族喜穿素白服裝,所以被稱為「白衣民族」。朝鮮族聚居的地區,特別是延邊地區,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全面發展。延邊地區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水稻之鄉,又是中國主要的烤菸產區之一。延邊黃牛是中國五大地方良種黃牛之一,人參、鹿茸均馳名中外。

珞巴族是分布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山南、林芝地區一個少數民族。據80年代初國家民委編寫的出版物,珞巴族數量已超過30萬,根據人口自然增長情況,目前總人口約60萬。其中處於我國實際控制區內僅有2300餘人,其餘處在印佔區無法詳細統計,故近年來也有珞巴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的錯誤說法。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渝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最為集中。珞巴族內部部落眾多,主要有「博嘎爾」、「寧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實際情況和本民族意願,正式定名為珞巴族。主要從事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各地方言差異較大,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聲明:本平臺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禁止商用!

本文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菩薩,

訂 閱 剪 紙

相關焦點

  • 五十六個民族圖騰剪紙詮釋(谷異老師作品)
    五十六個民族圖騰剪紙詮釋 各民族圖騰剪紙的創作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回望過去,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系列的偉大壯舉,從新中國的成立到聯合國席位的恢復,從港澳回歸,鐵路進藏,抗震救災到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這些成就在不斷的彰顯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強大,同時也離不開各民族人民在新中國建設中的團結奮鬥和無私奉獻。
  • 56個民族圖騰
    各民族圖騰剪紙的創作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回望過去,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系列的偉大壯舉,從新中國的成立到聯合國席位的恢復,從港澳回歸,鐵路進藏,抗震救災到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這些成就在不斷的彰顯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強大,同時也離不開各民族人民在新中國建設中的團結奮鬥和無私奉獻。
  • 透過獨特的剪紙藝術,淺析壯族的圖騰崇拜和圖騰文化
    壯族在婚儀和年俗都有祈子儀式的民俗,屆時要剪花婆神,剪求子符,剪七子團圓等剪紙,祈子儀式活動中還要剪花樓、花枝、花轎等圖案。廣西中南、西南一帶的壯族剪紙,有「出騎打獵」或「擊鼓高歌」等為題材的剪紙,壯族剪紙形象簡潔生動,多為形態各異的小紅紙人,從中可以看出「花山崖壁畫」的風格特徵。
  • 靈感|中國56個民族服飾和圖騰_鳳凰網
    圖騰信仰最早與祖先崇拜有關,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係,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漢服,圖騰:龍鳳呈祥壯族,圖騰:銅鼓滿族,圖騰:海東青
  • 影像力|濟南老鞋匠耗時六年打造「56個民族」微型鞋
    「56個民族」是老鞋匠彭仕增和他的徒弟劉睿最新的作品,也是繼「三寸金蓮」「十二生肖」後的又一主題。56個民族,就有56種文化,無數種表現形式,這一做,就花費了6年時間。 讓民族特色體現在「小鞋」上 56個民族共抗疫情是創作動力「實際上這種鞋製作起來要比正常鞋子複雜得多。」
  • 四川有座火把廣場,56根火柱象徵56個民族,遊客卻以為走進古羅馬
    那裡迷人的山海風光讓人陶醉,那裡獨特的民族風情讓人神往!沒到涼山之前,關於彝族的唯一印象,大概就只有"火把節"了。初次抵達西昌的時候,已經接近傍晚時分,吃罷晚飯就想著去火把廣場看看。火把廣場入口處是一座景觀燈飾牌坊,由火把、彝族男女和熊貓等三組代表性元素製作而成的景觀燈放置在牌坊上,極具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生動形象又充滿美感。
  • 四川火把廣場,56根火炬代表56個民族,彝族每年都在這舉行火把節
    四川一座火把廣場,56根紅色火炬代表56個民族,彝族每年都在這裡舉行火把節。來到四川省西昌市不得不逛的一定是位於市中心的火把廣場,這是民族的象徵,也是文化民俗的體現。更是2006年四川省冬季旅遊會的主會場。
  • 56個民族56個仔,看旺仔牛奶如何花式玩轉營銷
    (圖片僅供參考,產品以實物為準)  一、推出民族版旺仔牛奶包裝  56個民族56朵花,56罐旺仔牛奶是一家。不得不說,旺仔牛奶的每一次出場,都完美詮釋了什麼叫「我一見你就笑」。不過,你以為想要買到印有自己民族頭像的旺仔牛奶很容易嗎?那你就想的太簡單了!因為民族版旺仔牛奶是以「盲盒禮包」的形式在旺旺的天貓旗艦店上售賣的,禮包中包含4罐隨機民族款旺仔牛奶、3款隨機周邊和多種隨機零食。這就意味著,想要買到自己所屬民族的旺仔牛奶並不容易。這樣的旺仔,是不是可愛又淘氣呢?
  • 民族圖騰——瑤族
    瑤族圖騰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 中國最特殊的一個民族,不在56個民族之內,身份證也跟我們有區別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擁有豐富民族種類的國家,偌大的國土上生活著非常多的民族,隨著多年的戰爭與朝代更迭,最終形成了大一統的局面。《說文解字》中說道「矢鋒也。束之族族也。從,從矢。」在古時,聚集在一起生存的人們就形成了一個族,當戰鬥爆發的時候同族的人們會一同協力抵抗外敵,這也是我國多民族形成的基礎。在現代社會裡,有著56個民族的我們在美好的社會裡欣欣向榮。而事實上還存在著這樣一個十分特殊的民族,他們不在56個民族的名單之內,身份證也跟我有區別,他們究竟是誰呢?
  • 中國這個特殊的群體,並不在56個民族內,身份證也跟一般人不一樣
    眾所周知,每個民族或是部落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也都有著獨特的圖騰崇拜以及獨特的風俗。史料中所記載的動物便是穿青人所信奉的圖騰——山魈。 我國有56個民族,但這其中並沒有穿青人,他們的身份證上也有所不同,那麼他們又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
  • 民族圖騰——苗族
    苗族圖騰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
  • 民族圖騰 看了長見識啊!
    《蒙古秘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一同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芒牛、鷹、天鵝、樹木等等。 此外,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蒙古民族也崇拜龍,還有的部族有樹木圖騰崇拜、芒牛圖騰崇拜等等。各種圖騰神話反映了蒙古民族特點及與北方各民族、特別是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神話的許多共通之處,體現出他們之間相互交融的密切聯繫。
  • 這些民族圖騰在海南景區被用作裝飾,色彩優美如童話世界一般
    人生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為說走就走的旅行文章分類|旅遊見聞文章字數|663字,閱讀約2分鐘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圖騰作為記錄神靈的靈活載體作為移民海島,海南自古以來不斷輸入島外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為海南民俗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元素。同時,海南島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海南民俗。此外,海南的民俗具有很強的歷史傳承性,使得這些民族圖騰得以保留下來。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朝鮮族服飾!
    服裝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朝鮮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我國吉林省延邊州,其豐富多彩的民族服裝,是朝鮮族人民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的體現。其文化與朝鮮半島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朝鮮族服裝呈現出素淨、淡雅、輕盈的特點,給人美麗形象,充實了服飾藝術的寶庫。中國朝鮮族在初期,多居於偏僻的山村,服飾的原料以自種自織的麻布和土布為主。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在與島上各民族頻繁的交往過程中,黎族服飾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將無領直口和貫頭上衣改為挖口上衣領,或者將直身、直縫、直袖改為使腰身、袖口有縫(折間),或者改無紐為飾紐,後來又改為琵琶紐,最後將對襟改為偏襟。
  • 56個民族服飾——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服飾上的裝飾物品和刺繡圖案,實質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對祖先英雄業績的緬懷和記述。哈尼族服飾工藝哈尼族阿木支系服飾極為講究,其服飾做工精巧,整體勻稱。一套阿木婦女服飾,可分為:帕匹(繡花腰帶)、「帕合」 (衣服)、「阿達」 (繡花圍腰)、「帕吃」 (統裙)、俄摳(頭箍)、「俄巴」 (扎頭帶)、「泡通」 (彩色頭穗)、「住什」 (彩色料珠)、「納斥」 (耳環)、「納斥斥扎」 (銀鏈子)等十個部分,每部分都裝釘有銀飾品或繡有繁雜而又各有特定含意的花鳥魚蟲圖案,繡工精細,圖形規則,構思精巧。
  • 56個民族服飾——白族服飾!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 56民族行將到四川理縣 大家一起來過羌年跑「民馬」
    大洋網訊 11月14日,56民族行馬拉松系列賽事第二站羌族·四川理縣站將在四川阿壩理縣舉行,屆時,跑者還可以在當地歡度羌歷新年,感受不一樣的羌族馬拉松文化。本次比賽設半程馬拉松和5.6公裡民族團結跑兩個項目,目前已經開放報名。
  • 內蒙古:和林格爾剪紙嘗試「冬眠式保護模式」
    段建珺在給大學生們上課復原的東漢墓壁畫中的祥瑞動物梁巧蓮老人剪的抓髻娃娃和林格爾剪紙,被學界譽為「農耕與草原圖騰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自1998年以來,和林格爾剪紙學會開展搶救、保護、傳承工作,發現了5300餘名剪紙傳承人,其中1800餘名60歲以上的重點傳承人被列入專題、記錄在冊,為後人留下獨一無二的寶貴原創資源。和林格爾剪紙保護模式被譽為全國剪紙保護典範。如何保護承載民族文化基因的非物質文化形態,而非迎合市場的手工技藝?和林格爾剪紙保護模式提供了一種值得借鑑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