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類基金髮行規模突破1萬億,公募基金迎來發展「大年」。
在爆款基金大賣、權益類基金大擴容的同時,「贖舊買新」的現象也受到市場,到底是市場存量資金「大搬家」,還是增量資金在「買買買」,也引發近期市場的熱議。
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分析,「贖舊買新」行為是基金行業廣泛且長期存在的一種現象,但近年來「贖舊買新」現象已經大大緩解,權益類基金的絕對增量資金較為可觀。尤其是近兩年在權益類基金大發展的監管引導下,權益類基金總規模和總份額都在持續高質量增長,「贖舊買新」現象並非市場主流。
「贖舊買新」不是主流
權益類基金規模增量可觀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數據看,截至2020年6月末,權益類基金(股基+混基)總份額為2.88萬億份,上半年總份額增長4660.69億份;而同期新發權益類基金總份額為7177.45億份,兩者相差2516億份。
7177億的巨量發行下,權益類基金份額淨增長只有4661億元。多位市場人士據此估算,2500多億份的差額可能就是權益類基金「贖舊買新」的體量。
那麼,這一數據相比往年來說,「贖舊買新」的情況是否嚴重呢?
據國盛證券研究所測算,按照上述統計口徑,2013年-2019年,權益類基金淨贖回的體量分別為3479、3546、4581、3131、5710、5161、2908億份,相比以往年度,今年權益類基金淨贖回體量甚至低於正常年度水平。
而從淨贖回規模在新發基金規模中的佔比看,也呈現逐漸下行的趨勢。
數據顯示,在2013年-2014年度,甚至出現基金淨贖回份額大大超過當年基金髮行份額的現象。而2017年以來,權益類基金淨贖回份額逐年減少,今年上半年權益類基金淨贖回2500多億份,而新基金髮行接近7200億份,淨贖回份額在權益類新基金髮行總份額中佔比35%,創下了近年來的最低水平。
這也意味著,近兩年以來,新發權益類基金規模遠遠超過了淨贖回規模,「贖舊買新」的現象已經得到大幅緩解,權益類基金的絕對增量資金正在逐漸攀升,在給公募基金總規模帶來快速擴張的同時,也為A股帶來更多的機構增量資金。
從規模增量的角度看,2019年以來,權益類基金的規模確實存在不斷攀升的勢頭。繼去年2214億份的絕對增量資金後,今年上半年權益類基金規模增量已經達到4661億元,達到了去年全年的2倍以上。
針對上述變化,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認為,權益基金大發展意味著權益類基金本身的規模和市場份額都在持續增長,這反而充分說明「贖舊買新」不是市場主流。
但他也坦言,「贖舊買新」的行為的確是基金市場中廣泛存在甚至長期存在的一種現象,也不僅僅是今年才有這種現象的出現。
另一方面,為了抑制短期交易的影響,近兩年來有一定持有期限的權益類基金越來越多,與定期開放基金、封閉式基金一樣,成為權益類基金中的重要產品形式。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季度末,232隻以持有期、定期開放和封閉式運作的權益類基金(排除養老目標基金)管理總規模達到4800多億元,上半年規模激增約90%,且實現了近7年持續快速的增長勢頭。
華南一位大型公募投研人士對此表示,由於國內投資者還不夠成熟,短期交易行為突出,近年來公募基金行業正在通過持有期基金、定期開放基金等產品形式創新,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並獲取較好收益,逐漸培養投資者的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理念,相信未來基金持有人「贖舊買新」的現象會繼續得到緩解。
數據顯示,以持有偏股混合型基金為例(60%-90%持股倉位的混合型基金),持有該類型基金在今年一季度還是負收益,持有半年收益率就升為20%以上,截至7月30隻淨值更新,今年以來該類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超過了30%。
從更長期限看,近一年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接近60%,持有近2年收益率超過70%,隨著時間的拉長,公募基金的長期投研優勢也愈加凸顯,基金持有人的長期收益也更為顯著。
前7月發行規模上萬億
權益類基金迎來發展「大年」
在A股市場快速回暖和貨幣政策寬鬆的大環境下,今年以來爆款基金頻發,多隻權益類基金出現「一日售罄」,百億級基金密集面市,權益類基金迎來發展的超級「大年」。
從最新規模數據看,截至7月末,今年以來490多隻權益類基金髮行總規模1.04萬億元。其中,百億級體量權益類基金數量達到16隻,南方成長先鋒以321億元規模位居新發基金規模榜首,匯添富中盤價值精選、鵬華匠心精選等5隻基金首募規模也超過2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首募規模超百億的基金中,有10隻產品都是「單日售罄」,知名基金公司和明星基金經理正在成為市場上的「吸金」明星。
談及今年權益類基金大發展的格局,劉亦千表示,權益類基金在今年的持續發展,與基礎市場行情及帶來的賺錢效應,公募基金整體良好的投資管理績效,居民財富持續積累,投資者對基金的廣泛認識和認可,基金投資理念的廣泛傳播和接受等因素,都存在非常密切的關係。
他說,「這既是監管長期的價值導向和投資者教育所帶來的結果,也是公募基金投研優勢在投資管理績效方面的充分體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上半年權益類基金大發展,但今年6月份公募基金總規模卻不升反降。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6月末,公募基金總規模16.9億元,環比上月規模縮水約7400億元;總份額也減少1.03萬億份,最新公募總份額為15.19萬億份。
針對這種現象,業內人士表示,每到季末、年末等時間節點,受銀行季末、年度考核等因素影響,都會產生貨幣型基金規模萎縮、資金短期回流等現象,今年也不例外。
而從6月份各類基金產品結構看,貨幣型基金總份額縮水8500多億,儼然是公募基金總規模大縮水的主要產品類型。
投資上「贖舊買新」不可取
行業呼籲做好長期投資
國盛證券研究所數據顯示,2013年-2019年,公募新發行(註:文中統計為權益類基金)規模達到3.26萬億,但是淨增長份額僅為0.4萬億,新發行基金規模遠高於基金的淨增長規模。
部分業內人士據此認為,公募真實的增量資金不多,「贖舊買新」較為嚴重。
而針對上述數據,劉亦千認為,權益類基金的新發規模大幅增長但淨份額增長不足,與「贖舊買新」有很大關係,但也與基民在市場巨幅波動中的擇時行為有關。事實上,從各年份數據可以看到,在很多年份老基金的贖回和新基金的申購併非同步發生,不能簡單的全部歸屬於「贖金買新」。
劉亦千分析,「贖舊買新」行為背後隱藏著銷售激勵機制不當所帶來的結果,也與市場廣泛傳播的所謂基金「止盈」投資策略有很大關聯,還與近年來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和金融產品創新不斷湧現也有一定關係。
然而,劉亦千認為,銷售激勵機制不當,以及所謂基金「止盈」投資策略,實質上倡導的是短期投資,與頻繁追逐熱點的投機行為密不可分,這不僅不利於投資者通過基金產品分享到市場長期合理利潤,還會造成擇時損耗和投資效率損耗,嚴重影響基金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同時,此舉也會給基金產品帶來巨大的流動性衝擊,影響基金管理人的投資管理;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長期穩定的資金形成,不利於資本市場的定價效率和配置效率。
劉亦千說,「正因為如此,一方面,基金各市場參與者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將基金長期投資的價值和相應理念有效傳遞給投資者;另一方面,監管方和基金募集機構更需要樹立合理的基金銷售激勵機制,從銷售端引導投資者堅持長期投資。」
華南上述大型公募投研人士也認為,要解決行業面臨的短期持有,頻繁交易,以及「贖舊買新」等發展困境,還需要持續的制度創新。
該人士稱,「目前行業推出的基金投顧試點,持有期權益類基金,以及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壯大機構投資者力量等,都有利於基金公司與持有人長期利益趨於一致,這些制度設計仍然任重道遠,需要基金公司、基金銷售機構,以及投資者的共同努力,才會實現基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
責任編輯: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