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藝術教育特別活動——「舞極限」學生舞蹈實踐活動在上海影城收官,三組由「舞極限」特邀藝術家與上海師生共同創作完成的舞蹈影像作品也正式首映。首映式上,活動主承辦方、支持單位的相關領導、嘉賓,活動特邀藝術家,以及參與本次活動的本市各級學校師生近200人出席。
舞蹈影像作品首映式現場活動現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黨總支書記楊靖,為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外聘專家翁耀昇、D.Lab舞蹈工作室創始人段婧婷、旅滬烏克蘭籍當代舞者Julie S三名特邀藝術家,以及音樂總監周樂維、音樂設計郭啟超、合作編舞李欣蒙、陶思燁頒發了「藝術奉獻」紀念牌,感謝他們為藝術教育和普及所做出的貢獻。
作為上海市文教結合支持項目之一,藝術節中心與上海學生舞蹈聯盟共同組織和開展了本年度「舞極限」學生舞蹈實踐活動。活動總歷時半年,集編創作品、教學培訓、拍攝製作於一體,在線下和線上兩端為本市青少年兒童提供了藝術教育的創新載體。
藝術家們創意的三組舞蹈影像作品,融匯芭蕾舞、現代舞、中國舞、街舞等各種舞蹈藝術風格,分別以「共生」、「共通」和「共融」為關鍵詞,詮釋了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種種感悟與探索。運用創編、組合、即興等各種創作手段,結合上海歷史博物館、楊浦濱江·綠之丘、中華藝術宮等各大城市地標特色,藝術家與師生們通過共同演繹,最終形成了本次首映式上對公眾放送的三段風格各異、內蘊深刻的舞蹈影像作品。
《共生》在上海歷史博物館拍攝現場在全球疫情蔓延,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延期舉辦的背景下,「舞極限」學生舞蹈實踐活動面臨重重挑戰。與往年藝術節推出的藝術實踐活動不同,今年的「舞極限」將活動的載體從線下同時拓展到了線上,並貫穿到了活動的全過程中。
藝術家們通過錄製系列教學視頻課件的方式,讓舞蹈教學課程「上雲」,並由各校教師線上反饋課件教學成果,最終篩選出23所學校和單位的90多名師生共同參與舞蹈影像作品的拍攝。除了「雲課程」、「雲選拔」,為了讓「舞極限」活動能夠走近更多人,也為了更好地向社會公眾普及舞蹈影像這一藝術形式,藝術節中心與短視頻平臺「快手」聯名發起了「舞極限×天生就是舞者」舞蹈短視頻挑戰活動,吸引了全網受眾的爭相關注與互動,在城市的各處標誌性景觀拍攝舞蹈視頻,該話題頁的短視頻總共收穫了近100萬的播放量。
「文藝行業受新冠疫情衝擊很大,全世界舞蹈行業都開始嘗試採用『線上』這種從來沒有使用過的方式教學。」 翁耀昇感慨,疫情讓人們被迫隔離,但得益於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保持社交距離的人們依然可以交流,他以此為靈感創作了芭蕾舞影像作品《共生》,「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各地的時間不同,我們的背景也都不同,但在做相同的事情,就是舞蹈。通過舞蹈,我們和自然共生,和城市共生。」
翁耀昇此前在大學做舞蹈教學工作,很少接觸非專業的學生。但這次藝術教育「舞極限」的學生,讓他十分感動。參加項目的學生都是小學生,年齡小,也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因為疫情緣故,教學大部分在線上完成,學生們真正在一起排練的時間非常少,卻完成了高質量的作品。最讓翁耀昇感動的是,拍攝那天,從早上6點開始,晚上10點才結束最終拍攝,整整16個小時,卻沒有一個孩子說想要放棄。
「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在他們心裡種下一顆芭蕾舞的種子,未來也許有些孩子會走到專業的道路上。」翁耀昇說。
參與本次「舞極限」影像作品拍攝的學生據悉,除了在首映式上公映之外,這三組舞蹈影像還將於年底在上海大劇院等場所進行展映。同時,作品也將通過線上載體,被推送到所有上海學生舞蹈聯盟成員單位,並通過網絡在各類視頻網站上播出,供大家欣賞與學習。
據主辦方介紹,藝術教育的目的,除了向受眾傳授藝術技藝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啟迪受眾的藝術創意、提升受眾的綜合藝術素養。「舞極限」通過創新的數位化、影像化表達方式,探索出一套線上線下緊密結合的流程模式,讓舞蹈藝術得以在舞臺之外獲得更長的留存時間和更廣泛的傳播途徑,讓藝術走得離普通人更近,讓藝術教育工作的效果也更為鮮活、更加清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