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文成公主,大家可能想到的都是布達拉宮,想到的都是和親。但實際上,其實文成公主本人並不是公主,當時唐朝嫁出去的公主基本沒有一位是唐太宗的親生女兒。
當時和親只不過是為了和周圍的一些少數民族,一些小國暫時的達成一個和平。而且當時要嫁過去的公主,並不是過去當正妻,而且過去做小老婆。松贊幹布當時能稱之為老婆的,有名分的差不多就有六位。他有六個老婆,還不算小妾之類的,所以當時的唐太宗一定是不會派自己的親生女兒嫁過去的。
公主的真實身份與和親之路
文成公主雖然作為唐朝的和親公主,但是她其實是吐蕃贊普松贊幹布的第二位皇后,人家的第一位皇后是來自尼泊爾的尺尊公主。文成公主說的好聽一點,是唐皇的遠親。她的父親,是江夏王李道宗,就是那個演義小說裡總跟薛仁貴作對的那位。其實正史上他是個好人。
而且當時松贊幹布和之前的皇后,也就是尺尊公主的感情其實是很好的,而且松贊幹布的後宮妃子也不少。有傳言說,布達拉宮就是松贊幹布為了文成公主專門建立的,其實不是,當時松贊幹布其實給文成公主建立的是一座寺廟,並不是布達拉宮。
當時松贊幹布是動了武力了,其實唐朝的這個和親就是為了延緩戰爭。所以後面才會花費大量的筆墨來讚揚這個事,還編寫了很多令人感動的故事,傳說,但是對於文成公主的婚後生活卻並沒有什麼關注,史書本身就是男性寫的,在中國歷史上女性是沒有話語權的,是只能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很多東西可能跟現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可無論史料是什麼人寫的,最後還是得依照史料來談。
貞觀十五年,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一路護送女兒文成公主前往吐蕃進行和親。文成公主的假裝也是非常的豐厚,有釋迦牟尼像,有很多的經書經典,還有很多的金銀珠寶一類的,可以說是非常的富有了,當時松贊幹布從邏些一直趕到了柏海去迎接,唐朝封松贊幹布為唐朝的駙馬,郡王。在松贊幹布在位的時候,唐朝也再也沒有與 吐蕃發生過任何爭執,也算是遵守了和平的條約。
那為什麼和親呢?其實和親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於為了和平。既然目的是為了和平,這就代表了曾經雙方是存在戰爭,存在爭執的。這個戰爭就是貞觀十二年的時候,松贊幹布曾率領大軍攻打松州,也的確是攻破了城門,開始在城內大肆的屠殺百姓,掠奪婦女及其財富。後來唐太宗就開始派人治理,派人抵抗外敵嘛,就派將軍去討伐,也確實是在松州給吐蕃大軍給打敗了。
但是當時唐朝由於國內國情的關係,再跟吐蕃繼續消耗下去,繼續你攻我守下去,其實是耗不動的,於是就開始和親了。和親為唐朝的發展換來了很長的和平時間。
後來唐太宗經過深思熟慮,因為要和親,唐太宗肯定是捨不得自己的女兒去那麼遠的邊境之地的,但是又不能隨便從民間選一位,因為既然是公主,不單單是相貌好不好的問題,這個氣質,以及文化底蘊都是要有的,否則的話,就很容易穿幫。讓人知道了你大唐隨便找一個民女來糊弄人家,這個肯定問題就大了嘛,所以只能從其他皇族的家中挑選一位有文化底蘊,受過教育,長得還比較端莊有氣質的女孩子。於是就選出來了李道宗的女兒。
當時文成公主出發的時候,正是貞觀十五年的冬天,這個浩浩蕩蕩的和親隊伍就開始進發,為什麼要選擇在冬天進行和親呢,因為這個路程太遠了。以當時的這個交通情況來說,長安到西藏,差不多要走一個多月的路程,放在今天也就是一天的事,但是放在當時,怎麼也要一個多月。
當時不僅僅是路途遠的問題,還有就是因為要路過的河也有很多,其中還有幾條非常湍急的大河,但是這些平常非常兇猛的大河在冬季的時候,相對都會變得比較平緩,所以會使得路途變得更加的順利。
其實文成的公主的嫁妝不僅僅只是有一些什麼金銀財寶,珠寶首飾,很多的則是一些書籍,樂器,種子,絹帛以及相對應的一些學者,樂師,還有農業技術的相關人員。差不多就是大唐去邊境發揚藝術,傳播農業,造福百姓,公主下鄉慰問的這麼一個事情。
當然,唐太宗給的這些個好處絕對也不是白給的,當時唐太宗為了籠絡人心,保證邊陲吐蕃這個對唐朝的感激與忠誠,所以這個文成公主和親的政治意義還是比較大的,並不是簡單的這個政治聯姻。正是因為這點,所以後來文成公主在吐蕃人民的心裡地位也變得非常的重要。
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
文成公主畢竟是和親去的吐蕃嘛,有人說松贊幹布死後文成為什麼不回來呢?難道真的中原大唐比不上邊境吐蕃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文成公主當時作為和親去的公主,人家是王后,是不能說走就走的,說離開吐蕃就離開的,畢竟她身上還背負著重要的政治意義。再就是人家文成在吐蕃是什麼地位,回到中原日子過得未必就會比在吐蕃好。
根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抬州玄照法師在貞觀年間到天竺求學佛法,經過吐蕃,文成公主接待了他,並且還送了他一程。後來在唐高宗顯慶年間,玄昭法師從天竺返回唐朝,再次經過吐蕃,仍然受到了文成公主的接待,並且還送他一路回到大唐。
其實文成公主雖然過得可能跟在中原王朝的大唐公主沒有辦法比,但是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國內還是非常的尊貴的。對於唐朝的僧人也是主動接待,並且積極的提供資助,這說明其實文成公主還是要有權力的。
文成公主一般是不參與軍政事務,但是文成公主對於緩和唐朝以及吐蕃的關係,卻是十分的上心。根據《資治通鑑》記載,調露元年,文成公主派出吐蕃大臣論塞調傍,到唐朝通報吐蕃贊普去世的消息,同時還請求和親。對於文成公主的和親請求,唐高宗雖然並未同意和親,但是還是派遣使者宋令文到吐蕃去參加了贊普的葬禮,其實唐高宗還是很給文成公主面子的。
雖然沒有成功求到和親,但是不得不說,在吐蕃國內,文成公主還是非常的具有話語權的,但是當時因為兩國已經和平很久了,所以唐朝沒有必要再用和親來示好了,所以和親的事情唐高宗並沒有同意。
後來在文成公主去世的時候,唐朝和吐蕃在邊境已經開始打的不可開交了。但是這個時候唐朝和吐蕃方面,都對文成公主的過世表達了深切的哀悼和懷念。唐朝方面專門派遣了使者,來祭奠文成公主,由此可見唐朝方面對於文成公主的犧牲還是非常的感激的。
其實文成公主之所以不會選擇回到中原大唐,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1,文成公主是帶著政治目的前往吐蕃聯姻,即使是在松贊幹布死後,文成公主身上背負的政治任務並不會隨著松贊幹布的死去而消亡。相反的,文成公主所背負的使命是一輩子的事情,除非自己死去,或者是吐蕃滅亡,否則她所背負的使命並不會消失。走不走不是文成公主能夠決定的,不能夠說走就走。
2,文成公主並不是真正的公主,文成公主的真實身家只是一個大臣的女兒,而且很有可能,是大臣家中並不受寵的一位女兒。文成公主如果待在吐蕃,則可以享受吐蕃國國母的待遇,拋開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的感情不論,最起碼在權利方面,待在吐蕃肯定會比待在中原要自在的多。
3,雖然中原有文成的家人,但是文成從小離家,跟家人的感情,未必有在吐蕃和吐蕃人的感情好。
綜上所述,文成公主實在是沒有回去的必要,如果你是文成公主你願意拋開一切,回到中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