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二十。
聲明在先,這篇文章不說划拳,就說時間。
十五,是十五年,是迄今為止我作為一名律師的執業時間。
二十,是二十年,是大成鄭州所建所二十周年。
人類都有整數情結。
中國人的整數情結據說源自漢字「十」,《說文》有載「十,數之具也。—(橫)為東西,|(豎)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
可見,「十」字本義就是指計數工具,其所代表的「四方中央」意義顯得甚是宏大,書寫負載著如此寓意的筆畫,行筆停頓間難免帶著點兒儀式感。
人們尤其寄情於以年計的逢十整數,習慣性的把逢五(半十)或逢十作為一個節點,並自然而然的帶著儀式感,使得原本普通的經年,遇整不凡。
若從科學角度定義時間,可以這樣說——時間的產生是由於位移而產生的,對人而言是指相對位移。
若從人文角度看時間,可以高逼格表達,
比如這樣:
你見或者不見,時間就在此岸,流逝;
你愛或者不愛,時間就在彼岸,向前。
呵呵。
勤勞人們正是感知到了時間的這個特性,在生而為人的短暫時光裡,不敢懈怠絲毫,日復一日的進取,久之,進取有了慣性,慣性中醞釀出一種自覺。
這自覺告誡人們,短暫的駐足、反思、總結是必要的,可以回顧過去,瞻望未來;也為了使進取之力在理性的引導下能有最大效能的噴發。
於是,關於駐足的節點不用思量,人民群眾都默契的選擇了「十」——這個計數工具。
至此,計數工具演化成了精神依賴,成為傳統的一部分。
我的十五年、鄭州所的二十年,因逢「十」這個傳統節點,自然而然交匯於2018年。
十五,這個整數對我而言,不是分號,更不會是句號,充其量是個頓號。
律師生涯走過十五年,年輕人的火氣滅了點兒,中青年的火候生了點兒,生滅之中,自我個性在進化中多了些溫和,取捨之間,似乎明白了什麼是和解。
在我看來,二十,這個整數對律所而言,首先是個分號,分號前面的文字記載了鄭州所從建所至今二十年的歷程。
可將這二十載比作一座豐碑,碑上的銘文字字遒勁,句句雋永。
親歷者可證,我所言不虛不媚。
在我看來,二十,這個整數對律所而言,還應當是個冒號,今後還有大段大段留白等待我們填充。
十五也罷,二十也好,單論時間,逝者可以如斯,但,於人而言,絕不可單單做個望川慨嘆者,當有豪情。
不讓青石空無字,敢創輝煌續豐碑。
K,我這十五年的頓號停頓的時間有點兒長了哈。
是人都有情結,有情結就得抒發,不過,要適可而止,否則,會濫情的。
收筆,寫完。
明天早起還得刻豐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