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戰事畫刊》、《東方雜誌》、《 新 地 》、《 兒 童 故 事 》、《 新 世 界 》、《 萬象 》、《時 代 漫 畫 》
「一個國家的文學和美術應該具備一種獨立精神,這是其國民獨具特質的外在表現,只有這樣才能讓一個國家立於世界之中。」這是1902年梁啓超「新民說」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常常被美術史學者們編入中國近代美術史重要文獻冊籍之中。期刊作為近代傳播媒介的重要角色,其裝幀設計的視覺元素,便是上述論點的重要註腳。民國期刊的數量之多,類目之全,發行之廣,成為史學家們書寫,藏家們收藏的寶藏。民國期刊的裝幀史是中國近代美術演變,傳統審美傾向和現代設計理念融合的直觀視覺體現,更給世人留下了一份往昔歲月的珍貴社會檔案。
圖像與題字的奧義
作為「創刊最早而又養積最久之刊物」,《東方雜誌》於1904年3 月由商務印書館創辦。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不僅塑造了中國知識分子與普羅大眾對近代中國社會文化的視覺認知,同時,其裝幀圖像又製造了《東方雜誌》的公眾形象。雜誌創刊號的封面上,東半球圖案顯示出中國在世界的位置,並非「中心」,而是一個符合現代地理學通行概念的方位,這意味著中國乃世界之「中土」的傳統觀念從視覺層面被打破。
《東方雜誌》內頁
自1911年的第八卷開始,《東方雜誌》開始使用「集字」作為雜誌封面題字,同時配有一幅能夠代表中國形象的風景攝影照片。集字本是搜羅歷代書家字跡而成的書法作品,用在雜誌封面則成為體現傳統文化精髓的視覺手段。例如,第八卷第一期的刊名字體是集顏平原《東方先生畫贊碑》中的兩個字「東方」,顏真卿的書法雄健渾厚、端正勁美,風格之轉變亦對應著當時社會之變革。第八卷第九期的「瀟灑古淡,奇正相生」採用了正宗北碑書體「 魏張猛龍碑文 」。位於封面下方的中國各疆域具有代表性的地理風景照片,展現出中國大地之物博與富饒。太平洋東部海岸的遼闊蜿蜒、喜馬拉雅山西麓的豐饒、泰山的巍峨、長城以北的塞外風光,以及滇池的奇幻瑰麗。同時,這些具有明顯邊疆方位性、標誌性的好山好水,連同部分象徵著歷史段落的人文景觀,猶如拼圖般的風景碎片隨著每一期雜誌的發行,最終集合成讀腦海中一個完整、具體的中國形象。
裝幀與改變中的閱讀習慣
20世紀20年代開始,自海 外留學歸國的藝術家們為雜誌注入了新的視覺元素。留日的陳之佛為《東方雜誌》共做封面26種。他廣泛採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多種民族文化圖案,例如古埃及、希臘、印度等,以兼容並包的現代意識將中國現代裝幀設計推向高峰。
《自由譚》、《萬象》、《兒童雜誌》、《京劇雜誌》、《婦人畫報》、《中華》、《新聲》、《新民》
除了封面圖像承載的豐富文化信息外,民國期刊裝幀的其它元素也在悄然變化的過程中展示出設計師、編輯與受眾之間的微妙互動。民國期刊的內頁排版一般為從右到左豎向排列,其中往往點綴著版權印花、題籤,乃至動植物紋飾裝飾。同時,通過字體與襯線紋飾來區分欄目。民國時期的文字編輯和設計師功能性地使用裝飾元素,巧妙地點綴小型插圖以達到區分章節、劃分版面的目的,這種手法也廣泛地出現在同時期出版的書籍裝幀上,例如南通翰墨林印書局出版的書籍均有此特點。
其次,期刊紙張的使用,是否採用照片圖像,也折射出傳播技術和社會的變遷。以商務出版社為例,1907年,該館開始使用珂羅版印刷,1919年又選用美籍技師指導彩色照片的平板製法印刷。這些不斷進步的印刷技法使得圖像的使用和傳播效果迅速提高,也讓照片越來越廣泛地出現在期刊之中。
《良友》雜誌
以《旅行雜誌》的封面設計為例,風景圖片的使用讓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隨著期刊的印發逐漸深入民心中。《良友畫報》、《玲瓏畫報》等生活影視類雜誌封面上的現代女性身影,即便在當時遭受不少批評,在現實層面上,卻也呼籲了中國女性獨立追求新生活意識的覺醒。
採用照片與否,與雜誌發行的具體背景息息相關 。《旅行雜誌》向來以精美的風景圖像吸引讀者,而在1934年期間,如畫般的照片變成了單色封面,精美的銅版紙變成了道林紙,最後甚至以粗糙的新聞紙替代。1937年到1949年間的一些雜誌甚至連新聞紙都負擔不起,僅以一種土法製造的手工劣等紙替代。這便是戰爭期間印刷設備和原材料極端匱乏的情況下出版的特殊新聞產品。
書籍自古便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自近代以來,雜誌期刊的發行又為人的生活增加了一種新聞趣談的手段。當年那些刊物中的新聞已化為舊聞,但其裝幀、版式設計,以及紙張和印刷的進步,卻如同錦城絲管一般,展現出中國民眾閱讀習慣的改變,也暗含了中國近代生活方式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