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似曾相識是鄉音

2020-12-17 有故事的機械

作為一個四川人,從小隨母親來到大西北內蒙古,真的是走南闖北,從四季常青到蒼茫大漠。感覺就像是到了另外一個星球。

常常想起綠意蔥蘢的四川老家。也很想看看家鄉門前高高的桉樹,彎彎的小河,河邊一排排的桑樹。綠色的精緻的景色與塞外天蒼蒼,野茫茫,大漠孤煙的印象形成強烈的對比。

這種對比讓人想到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呢!北方人豪爽,說話也氣衝,不拖泥帶水。四川人則小巧,說話也有餘音。尤其是兒化音很重,就連最重的四聲也不是嚴厲的聲調,而是軟化了,讓你覺得不那麼刺耳。

回到四川你能聽到很多滿滿的軟腔軟調,不至于震耳發蒙。綠色籠罩的環境風吹過時發出的是簌簌的聲音,不會是塞外大風嗷嗷般的號叫。

四川話其實是南方口音的一種。普遍的說南方人的口音都不會過於尖銳,都是軟化了的聲調。這也反映出南方人的另一種和氣。和氣生財有道,這是南方人的另一種精明和智慧。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是鄉音。

相關焦點

  • 賀知章《回鄉偶書》詩賞,小少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摧!
    《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晚年的作品,該詩寫了作者久居他鄉「老大回」時的歡喜與感慨。創作背景賀知章少時便以詩文成名,很早就離開了家鄉,在他三十六歲時候考中狀元,被授予國子四門博士,後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要職,一直到他八十五歲,因病恍惚。
  • 「少小離家老大回」到底有什麼意義
    文/東卿西語原創文章,抄襲必究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有時候我會想,「少小離家老大回」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們不是賀知章,更不是什麼人物。我們只是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我們背井離鄉為了什麼。既然是做個普通人,為什麼要在一線城市打拼。為了房子,為了生計,不能和父母團聚,不能和親戚相遇。生活在一個只有朋友的城市。回到家鄉不是挺好嗎,守在父母身邊,陪著他們。
  • 我的生活美學——少小離家老大回
    回鄉偶書——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在此,知章並未流露過多的哀情,僅一句「鄉音無改鬢毛衰」實事求是地交代出年齡,即自認衰老。這裡我想到了英國哲學家羅素《論老年》中的一段話(此段話與知章這首詩頗有靈犀相通的意味):「每一-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一開 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後熱烈地衝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的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穩了。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家鄉的方言你還記得多少?
    在我們老家話中有不少方言,由於我離開故鄉的時間太久了,一時想不起太多,但對故鄉的思念與牽掛,又常常讓我有意無意間念起那些小時候講過的土話,總想捋一捋自己到底還能記得多少鄉音鄉情。情的東西我就整理成故事短文寫下來,音的東西就歸入到這篇短文中,算是我對故鄉之根的一種紀念吧!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詩狂賀知章》今天在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賀知章所作的《回鄉偶書》可謂膾炙人口,你可知道他離與回的故鄉是哪裡嗎?
  • 消逝的鄉音:少小離家,笑問客來
    去年底回老家過年,我發現普通話對方言的替代遠比我想像中要快,新一代的小孩幾乎只會普通話,已經喪失方言能力。我突然有些羨慕起賀知章了,雖有稚子笑問客來,但少小離家,仍能鄉音無改無疑也是一種幸運,畢竟對於我們這代人,這終將淪為一種奢望。
  • 將軍「少小離家老大回」,機緣巧合搭乘父親的驢車,卻互不相識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是唐代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寥寥數句,卻道盡了「少小離家」的離愁別緒。近幾年來,媒體經常會報導一些叛逆少年離家出走的新聞,究其原因,無非是「厭學」、父(母)子矛盾等等。1935年,剛滿12歲的延安男孩王扶之也離家出走了,這一走就是將近20年。1954年,王扶之才有機會回了一趟老家。
  • 林佳山:「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初心
    願意回老家,是因為老家是個貧困村,我得為之盡一份力。我1976年離開家鄉到了部隊,轉幹那年,父親欣喜萬分,告訴我,我們家裡貧窮,兄弟姐妹多,家裡一直得到村裡不少好心人的幫助,借錢借糧的,讓我記住這個恩。
  • 科普|少小離家老大回,你了解中華鱘嗎?
    」之稱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態等價值今天中國水利網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中華鱘少小離家老大回
  • 「少小離家老大回」,86歲的賀知章重返故鄉,已是落葉歸根時
    "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從小耳濡目染、朗朗上口的唐代詩歌,背後卻有著諸多故事背景作為鋪墊,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的詩篇,其中辛酸別有一番滋味,值得細細品味,身在大唐盛世的才子賀知章,有什麼值得這般憂愁的呢?
  • 鄉音無改:皖北方言拾趣
    去年回老家,正值夏季,老媽特意去菜市場買了幾斤「跌拉猴子(沒變身的幼蟬)」,又問我要不要帶些「醬豆子(醬黃豆)」回去?我擺著手不願意帶,一抬頭看見房間角落裡有蜘蛛網,笑道:「俺媽,咱家多久沒打掃了,屋子裡都生螺螺蛛(蜘蛛)了」。
  • 用AI留住多彩鄉音 訊飛輸入法聯合蘇州博物館發起保護方言活動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鄉音在人們的記憶中是永恆的,無論你走到哪裡,鄉音卻是無法改變的。而方言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也體現了一個地方的民俗和文化傳承。今年的5月18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