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食藥監局近日公布的第一季度餐飲食品抽驗結果顯示,44.4%的大米及米製品抽檢產品發現鎘超標,這讓眾多消費者感到擔憂。請關注——人體攝入鎘有哪些危害?
鎘是一種重金屬,長期積累將對人體的骨骼、腎臟造成危害,是對人體健康威脅最大的有害元素之一。新生兒體內幾乎不含鎘,人體中的鎘幾乎全部是出生後從食物和環境中蓄積的。
作為重金屬,鎘原本以化合物形式存在,與人類生活並不交會。但是工業革命釋放了這個魔鬼。國外有研究推算,全球每年有2.2萬噸鎘進入土壤。而中國快速工業化過程中遍地開花的開礦等行為,使原本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鎘、砷、汞等有害重金屬釋放到了自然界。這些有害重金屬通過水流和空氣,汙染了中國相當大一部分土地,進而汙染了稻米,再隨之進入人體。
幾年來,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教授潘根興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全國六個地區(華東、東北、華中、西南、華南和華北)縣級以上市場隨機採購大米樣品91個,結果同樣表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鎘超標。多位學者表示,基於被汙染稻田絕大多數不受限制地種植水稻的現實,10%的鎘超標稻米基本反映當下中國的現實。更為嚴重的是,中國幾乎沒有關於重金屬汙染土地的種植規範,大量被汙染土地仍在正常生產稻米。
鎘的毒性具有累積效應
「長期接觸大劑量的鎘對人體組織和器官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主任醫師郝鳳桐教授介紹說,鎘吸收進入人體後,形成鎘硫蛋白,通過血液到達全身,並有選擇性地蓄積於腎臟、肝臟中,「腎臟可蓄積吸收量的1/3,是鎘中毒的靶器官。」
郝鳳桐透露,慢性鎘中毒的初期症狀為倦怠無力、頭痛眩暈、鼻黏膜萎縮、咳嗽、胃痛和體重減輕。病情發展以後,患者會出現腰背及膝關節痛、牙齒上出現黃色的鎘環、周身骨骼疼痛、骨質疏鬆、活動時刺痛加劇等症狀,還會發生輕微外傷就可致骨折等。有些嚴重患者還出現肺氣腫、呼吸功能下降、腎功能衰弱、腎結石、尿蛋白、肝臟損害和貧血等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你即使吃了幾次鎘大米也不會馬上中毒。因為,鎘汙染造成的健康危害需要長期積累才會顯現,在時間上具有滯後性。「也就是說,鎘的毒性累積而損害人體的效應是長期的,即使停止了食用高鎘大米,損害健康的狀況依然會持續。這對在鎘汙染區自種水稻自食大米的農民而言,以及對一直吃高鎘大米的城鎮居民來說,尤需警惕。」
疑是中毒應做檢測治療
要想早期發現是否有重金屬中毒,可以通過血、尿中重金屬的檢測,看體內重金屬含量是否超過人體的正常參考值的最大限值。
郝鳳桐表示,這個檢測一般在職業病防治院、研究機構及高等院校的理化實驗室都可以做,但不能單憑一次的檢測結果下結論。「每個實驗室都有一定的系統誤差,所以如果檢測出重金屬超過正常限值,先不要急,等過幾天再複查看看。」
要是兩次檢測都有問題,就必須找原因。病人做什麼工作,是否居住在重金屬汙染區,日常吃什麼,有沒有用到劣質的金屬日用品,如用生鐵、生銅壺常年煲水、煮酒、浸泡藥酒等,醫生只有充分了解清楚後,才能發現中毒的源頭,從而提醒病人注意。
專家表示,體內的重金屬超標並不可怕,只要儘早使用金屬絡合劑類藥物,便可促進重金屬排洩,使其達到正常水平。然而,由此產生的損傷是不可以逆轉的,因此,早發現和早治療更加重要。
多吃雜食避免鎘中毒
潘根興稱,雜交稻特別是超級稻存在著鎘超標的風險。但是,城市居民由於購買市場稻米的隨機性和食物結構的多樣性,一般不會產生鎘中毒問題。如果長期買一種品牌的大米的話,那麼品質應該也有保障,「品牌大米一般都有自己的基地,對土地汙染的監控比較嚴格。」
潘根興坦言,其實數以千萬計的汙染區稻農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為稻米是他們一日三餐的主食,部分農民明知有汙染,但困於賣汙米買淨米之間的差價損失,而被迫食用汙染大米。更多農民則並不知道自己食用的大米是有毒的,他們甚至不清楚重金屬是什麼。
為此,潘根興建議,為降低食品中某些元素對人體的危害程度,主動而廣泛地攝入各種食品顯得尤為重要,人們應當更加「雜」地取食,「在無法立即消除大米中鎘含量較高傾向的情況下,比如多吃些海產品、豆類產品、瓜子等含鋅量較高的食品,可以降低患病的危險。同時,南方人應該搭配多吃北方食品」。
據了解,鎘超標大米一般很難用清洗方式洗淨,所以要保證家庭用米安全,就要從產地抓起:挑選安全米。同時徹查家中大米:看看家中的大米產地是否來自於湖南,如果是就最好不要食用,選購其他產地的秈米,或者嘗試東北產的粳米也可以。食用米飯、米粉、米通等米製品也要謹慎,看清米製品的產地,少在外面吃飯,在家中自己烹調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