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鄭健陽
兒童是社會的希望,新生兒就更是希望之中的希望,如何讓新生兒減少生病更健康發展?近日,由深圳市醫學會新生兒醫學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光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趙正言教授兒童保健團隊、深圳市人民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深圳市坪山區尼奧基因組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尼奧研究院)等主辦的深圳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新生兒醫學論壇成功舉辦。
此次會議邀請國內該領域的多位知名專家,共同圍繞新生兒營養、新生兒急救、新生兒護理等話題進行專題學術報告及深入探討。因受疫情影響,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專家無法到達會議現場,但是以視頻方式進行相關學術報告。這場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會議吸引了很多醫學領域的專家收看,超過20000人在線上參與了此次會議。
長期致力於新生兒護理的深圳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護士長彭粵銘正在分享護理知識。
新冠疫情之下,早產兒隔離護理成關注重點
2020年是新冠疫情的一年,各個學科都或多或少受到 疫情影響,疫情也增加了很多科室防疫工作量並改變診療方式。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光明)副院長吳本清向記者介紹,今年受疫情影響,深圳新生兒分娩量下降近15%,但分娩量下降,早產發生率卻沒有大幅下降,說明新生兒的急救和救治仍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仍需要該領域的專家共同出謀劃策,提高早產兒的生存和生活質量。
疫情也為新生兒科今後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吳本清說,疫情之下,如果有新冠患者或疑似患者分娩,新生兒的隔離和防控工作要如何開展?所以,作為新生兒醫學論壇,也要思索應對疫情的新生兒隔離措施,比如整個新生兒收治環境、流程的變化,也對新生兒病房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趙正言「三名團隊」入光明,開展新生兒篩查
會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趙正言教授分享了新生兒疾病篩查的新技術、增加篩查的新病種,以及新生兒疾病篩查研究新進度與新未來,乾貨滿滿。
據悉,趙正言教授長期致力於兒童保健、兒童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與診治的研究,創建了新生兒疾病早期篩查與幹預技術體系,成功搶救性救治了近萬例患病兒童,使他們免除嚴重智障的發生,促進了中國出生缺陷率的下降。而這樣優秀的團隊早在2018年就開始了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光明)的合作。2018年,因為有「三名工程」的契機,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光明)引入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著名兒科專家趙正言教授。
雙方達成共識,未來5年,雙方將在兒童遺傳代謝病綜合防治及轉化、兒童營養與生長發育、青春期發育與疾病、兒童孤獨症等心理行為障礙早期診斷和幹預等展開醫、教、研三方面的深度合作。吳本清介紹說,目前,他們雙方團隊已經成功開展了部分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其中包括耳聾基因篩查,且逐漸掌握了深圳西部新生兒的耳聾基因,這對於今後防治新生兒缺陷很有意義。
建立兒童外科平臺,西部兒童在家門口享受高水平診療服務
吳本清介紹,成功引進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趙正言教授團隊,將加快深圳西部兒童醫療高地建設,有力推動國科大深圳醫院兒童醫學中心醫教研水平跨越提升。目前,最重要的是,趙正言教授團隊已經幫深圳西部建立了兒童外科平臺,西部的孩子毋需再往市中心跑就可以在家門口享受到高水平的外科服務。截止目前,該外科團隊已經完成了超過400例的外科手術,其中不乏高難度高水平的外科手術。
記者了解到,雙方希望通過合作開展診療關鍵技術,建立完善的兒童營養和生長發育監測平臺;建立兒童遺傳代謝病精準評估與幹預體系;建立兒童保健診療中心,全面提高醫院兒童保健的診療水平;建立一支以地方級領軍人才為帶頭人,碩士博士研究生和青年醫師為主體,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隊伍;加強科研合作,在國家級課題、高水平論文等方面取得突破。
審讀:譚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