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慈濟】在Amazon上 遇見靜思

2021-02-14 杭州慈濟

透過閱讀電子書,讀者汲取上人的智慧法語,為心中的迷惑找到解答,讓彷惶無依的心靈找到依止。(相片提供:靜思人文)

「生命中每一個當下都是學習與成長的契機,正如作者所言,我們必須用心在每一個當下。這時候,寧靜和慈悲的美就自然展現出來。」有位上網購買《Life Economics(人生經濟學)》電子書的Hui回饋這本書對他的影響力。

2013年4月7日靜思人文出版部從「慈濟網絡意見信箱」收到一封來自荷蘭的電子郵件,主旨是「尋找證嚴法師的靜思語(looking for Jing Si Aphorisms by Master Cheng Yen)」,內容大意是,Daan Dunsbergen女士上個月旅遊臺灣時,在一家飯店無意中讀到一本激發人心的好書──Jing Si Aphorisms(內含英文和西文翻譯),當時想買三本但不知道哪一家書店買得到。回到歐洲的她仍心念此書,希望知道如何能買到這本好書。

當時出版部王茗莉立即發函請慈濟荷蘭志工趕緊Email連絡這位女士,儘快郵寄書籍。這一封信函激發了王茗莉思考:「上人的法這麼好,要如何能讓西方人士更容易取得?」除了出版英譯的實體書外,以網絡發行電子書是最直接且快速的方法,尤其對於幅員廣大的歐洲及美國大陸來說,應是最佳傳法的利器。

無紙化電子閱讀 環保新趨勢

現代人閱讀習慣及生活型態改變,不復以往必須到書店買書,許多人選擇到網絡平臺訂購。根據非官方統計,美國讀者四成以上習慣以電子書形式閱讀,日本的讀者也很喜歡在捷運上隨時閱讀電子書。此外,由於電子書、行動裝置App的便利性,眾多華人分布的中國、香港、澳門、東南亞、英、美等地,更早已是電子書消費的常客,更重要的是,無紙化閱讀完全符合環保要求,出版電子書似乎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王茗莉因此思忖,選擇全球最大的電子書出版及營銷網站Amazon(亞馬遜網絡書店),無論在海內外、任何國家,用計算機、手機或平板等不同載具,均可下載閱讀。美國出版商協會亦表示,電子書不僅沒有實體書庫存的壓力,數據顯示,今年(2014年)出版商的營收比實體書店的營收還要高。

於是,在美國慈濟翻譯志工團隊的協助下,取得美國地區電子書銷售及如何在亞馬遜出版電子書等相關信息。緊接著,出版部成立「靜思電子書項目小組」,透過慈濟基金會信息處的技術面協助,短短兩個月內,於2014年1月29日即將靜思出版的英文實體書以電子書形式,於亞馬遜網絡書店正式上架!

輕鬆點閱下載 智慧法海隨身讀

「我常看電子書,通常都是用手機看電子書,主要取其便利,不用多帶一本書或是閱讀器,隨時隨地可讀書,分秒不空過。我們透過亞馬遜網絡書店傳法,也算是種方便法門。」同時,擁有亞馬遜kindle閱覽器的鄒裕儒表示,各人可依各人喜好而通過手機、筆電等等上雲端去閱讀,或是下載電子書脫機閱讀,讓讀者隨身攜帶靜思的「智慧法海」。

靜思電子書項目中負責推廣的鄒裕儒分析說:「亞馬遜電子書城讀者群廣大,普及率高,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上網購書,且流通多種語言,甚至使用kindle閱覽器可全球各地免費上網購書。」

「上人的法隨身,可隨時隨地能幫助到人,去疑解惑,接引更多人間菩薩,所以我能做的儘量做!」鄒裕儒也在精舍帶動英文讀書會,從《心的力量》到現正研讀《人生經濟學》,透過英文閱讀、討論、分享,共習上人的法,身體力行,也藉由讀書會鼓勵大家嘗試亞馬遜網絡書店上的靜思電子好書,並廣發電子新書上架推薦email與許多英文志工分享,讓渴望聞法香的志工可以上雲端就立即得暢遊法海,不需再苦盼書軒來書、託人回臺代購、或是等到回臺參加營隊時請購,加大加快淨化人心效應,讓全球更多讀者能透過手機、閱讀器與計算機輕鬆點閱、下載,將慈濟精神、靜思法脈帶到當地。有了這個分享平臺,也更容易讓國外友人接觸並深入上人的法。

透過靜思電子報、大愛網絡電臺、靜思書軒、海外營隊等做推廣,讓更多人知道此通路,「接下來,我們準備到教聯會、人醫年會推廣!」鄒裕儒用心規划進一步推廣的方向。

幕後功臣立願傳法 眾志成城克服萬難

由於電子書、行動裝置App的便利性,靜思人文出版組王茗莉(右一)發想以Amazon(亞馬遜網絡書店)平臺購書閱讀,讓西方人了解上人法語。(攝影者:邱繼清)

在亞馬遜推出的五本電子書都是先有實體書才出版電子書。也就是說,靜思英文電子書的誕生主要歸功於慈濟美國志工翻譯團隊的付出。

團隊的成員皆是久居美國多年的專業人才,在工作之餘承接翻譯工作,大家的共同心願就是想把上人的法推廣至全球,期望今後陸續完成的實體書英譯本都能以電子書版本發行,不僅嘉惠美國讀者方便上網請購,進而將靜思人文出版品拓展至全球的市場。目前承擔團隊窗口的蕭慈光表示,經由世界通用語言之一英(美)語,將上人的法分享予世人,淨化人心普及全球,願落實上人的慈悲宏願,讓人間漸化為淨土。

如何製作亞馬遜網絡書店所需要的電子書規格,也是一項重大技術考驗!若書中有圖片過多,就不易下載,降低讀者閱讀意願,或是無法轉成所需規格,造成電子書無法上架的遺憾。慈濟信息處楊季容表示,把現有的書籍格式轉成網絡書店能兼容的格式,倘書中有圖片、照片時有些會走樣。

技術上,不僅要解決工作流程,還要面對轉成電子書格式所出現跟原實體書不同的版面。楊季容表示,「書籍電子化要符合國際標準,希望能符合各類閱讀器或手持裝置。此外,為求版面及閱讀的舒適度,我們選擇美國市場上讀者最常用ipad及pc裝置為優先考慮規格。」

「因為有太多的『來不及』,趨勢發展不能等,電子書籍出版要靠大家合和互協,一起溝通及磨合。」楊季容說,例如使用pc校對或用ipad校對,因頁面所能容納的文字量不一樣,就會造成校對有出入,因此出版部及信息團隊逐漸達成共識,共同迎接不同載具的挑戰。

讀者回饋得法益 傳法無礙網絡行

如今,許多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讀者至亞馬遜(Amazon)網站購買靜思電子書籍,也紛紛在網站上留下讀後心得。

「生命中每一個當下都是學習與成長的契機,正如作者所言,我們必須用心在每一個當下。這時候,寧靜和慈悲的美就自然展現出來。」有位上網購買《Life Economics(人生經濟學)》電子書的Hui回饋這本書對他的影響力。

他說,終於了解「在三度空間過有深度生命」的真正意涵;透過許多引人省思的真實故事,讓他了解到僅僅是「轉念」,就可以轉化世間無數棘手的問題和煩惱。

讀者Ms. N. Chiu則說,對於那些還沒有聽說過「慈濟基金會」的人,《人生經濟學》這本書提供很多參與志工活動背後的真實意義,以及介紹這個遵循佛陀教法的慈善團體。對於熟悉或不熟悉慈濟的讀者而言,此書很容易閱讀;上人用「落實佛法生活化」的實例來詮釋佛陀的教法與智慧,藉由淨化心靈,更進而撒播無疆界的大愛種子。

「加油!要孝順!我愛證嚴上人!」《孝的真諦》讀者在亞馬遜網上留言訴說她的感動。讀到上人解說孝的真諦時,「如何讓父母給我們的身體,為人世間付出,好好發揮,造福人間,這都是功德,也是回向父母。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真感恩上人將艱深的中國思維以清晰易懂、生活化的語言表達;未來再遇到家人針鋒相對的時候,她會謹記上人的教導,把心顧好,撫平大家的衝突,期待看到更多上人的電子書。

透過閱讀電子書,讀者汲取上人的智慧法語,為心中的迷惑找到解答,讓彷惶無依的心靈找到依止。從紙本世界到電子書出版,儘管不如當初想像容易,翻譯志工及項目成員分工協力,將繼續往前邁進,讓上人的法經由網絡平臺普及全球,淨化人世間。

(文:王茗莉、潘瑜華 2014/7/18)

相關焦點

  • 慈濟54周年 北京靜思書院舉辦系列活動
    北京靜思書院為慈濟54周年、北京靜思書院三周年、證嚴上人壽誕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靜思語》書本形狀的蛋糕(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婷)蛋糕上印著「心中有愛,也要『行』中有愛」(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婷)
  • 【靜思一周】時間都去哪兒了
    ,還要救濟苦難者,遂開始向慈濟捐款。92年來到大陸,之後加入了慈濟志工的行列。23年,與大陸這塊土地結下了很深的緣。在蘇州慈濟多年,師姐自學成材,花道,茶道,素食料理樣樣精通,並且開設有培訓班,希望藉此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靜思人文。她說,在慈濟,沒有專業的人,只有用心的人。
  • 【靜思語】有智慧的人心胸寬大
    恬靜莊嚴的臉龐,在寬大的灰色僧袍掩映下,益顯出風骨的蕭瑟;平行直視的眼光是那樣地穩健、和煦與堅毅。證嚴法師以慈悲喜舍的大願,起救苦救難的大行,在東臺灣創建了千秋萬世的濟人志業。從一九六六年迄今,在他的引領下,從三十位信眾所組成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經過四十多年歲月的洗禮,如今奇蹟似地發展成為約有一千多萬會員的龐大慈善團體。
  • 靜思香積飯
    精舍常住師父們秉持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自給自足的原則在修行,以此作為慈濟人的榜樣,不但不接受供養,甚至還要做全球慈濟人的後盾。
  • 靜思家風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如此一針一線,勉強維持了生活,也織就了慈濟功德會誕生前的契機。 數十種工作的波折經歷圖,是靜思精舍扮演慈濟後盾的完全承擔史。從六○年代進入九○年代,「手工」的精神,邁向新的範疇。創立於一九九三年的「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前名「靜思文化公司」),成為自力更生的現代耕耘模式。
  • 【慈濟月刊647期】法門對心門
    (攝影/蕭耀華)二十七至二十八日 法門對心門8.27~28《農七月‧初九至初十》【靜思小語】打開了心門,就能通達法門,走入無窮法藏,有取之不盡的方法可以運用。如今慈濟醫療志業在臺灣,有四所大型醫院、三所小型醫院、一間診所;各院位在大都市或市郊、鄉鎮等不同的環境,各自面對不同的挑戰,皆秉持感恩、尊重、愛的精神,勇於承擔重任,就地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二十七日醫療董事會中,上人感恩各院主管同仁們的用心與努力,還有諸位董事對慈濟醫療的真誠護持。
  • 因愛而生的慈濟創意產品
    三十位家庭主婦,成為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第一批志工。到今天為止,慈濟還是以中老年婦女居多,在這樣一個團體裡,恐怕很難和高科技的新鮮玩意兒扯上什麼關係。但是,只要跟慈濟有過接觸的人都知道,慈濟到處都是高科技,到處都是新鮮玩意兒。雖然這些新鮮玩意兒在慈濟人眼裡開來,不過稀鬆平常。但是,卻讓對慈濟不了解的普通人大為驚嘆。例如,慈濟人救災用的衣服竟然是塑料瓶做的!
  • 【慈濟月刊第620期】科學印證中醫
    慈善之愛5/12~14《農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靜思小語
  • 【慈濟月刊647期】心念也要環保
    聞法受用,對症下藥八月一日,雲林慈濟人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並且透過網絡視訊,讓上人「行腳」到雲林聯絡處與鬥六環保站,在當地師兄師姊引導、介紹下,看見環保站的環境,並與環保志工們歡喜互動。鬥六環保志工展示「秘密武器」──輸送帶,讓年長志工不用彎腰,站著就能輕鬆挑出回收物做分類。
  • 靜思白鐵伸縮筷設計專利故事
    10月18日,本周六(14:00-16:00)杭州靜思書軒心靈講座邀請慈濟志工沈順從師兄分享《走自己的路》,也是靜思白鐵伸縮筷的設計者哦,一起來聆聽師兄的故事吧!這雙筷子,重量不到三十公克,比一盤綠豆重不了多少,縮起來比原子筆還要短,「咻」一聲立刻增長一倍,成為一雙完整的筷子。1952年出生的沈順從,並不是以研發為業的「發明家」,只是埔裡一家制茶企業「飄逸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大家或稱他總經理,或叫他一聲慈濟的「師兄」。他無師自通的設計本領,卻往往為他贏得國際大獎。他說:「我設計的都是簡單的東西,但非常實用。」
  • 【慈濟月刊647期】人間無價之寶
    (攝影/蕭耀華)九至十日 人間無價之寶8.9~10《農六月‧二十至二十一》【靜思小語】不辭辛勞保護大地的價值難以衡量,付出無求只求利益眾生的人生也是無價。上人祝福陳文錦師兄,也祝福大家平安健康,步步踏實地走這條長遠的人間菩薩道。佛法智慧延續在人間八月十日,聆聽每周一的慈濟慈善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提到印度尼西亞慈濟志業發展,華裔企業家大力支持慈濟慈善濟貧,而且親自投入發放、賑災,以實際行動平撫種族對立的騷動不安,為社會注入一股安定的力量。
  • 【慈濟世界】大愛讓世界亮起來!
    多方打聽,才有人回答:「是一個山村孕婦小產了,家人走了8小時的路才將其抬到醫院,但是因為沒有8000元的醫療保險金,又只好將那婦人抬回去。面對此事,法師含淚默想:人間不夠的,就讓她一介貧尼來做。只是她自己的力量有限,何以幫助窮苦無奈的人?不久,三位天主教修女來到她簡陋的淨舍傳教,臨走前提出了一個問題:「天主的博愛是為全人類,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你們佛教有嗎?」
  • 慈濟語彙 | 竹筒歲月與做好事
    關於做好事,您的身邊一定有不少的事例,比如我們來看段視頻:做好事,年輕人,站起來想做好事,不是光靠蠻幹、熱心、慈悲,還需要配上冷靜「慈濟」成立五十三周年2019年是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五十三周年。1966年5月14日(閏農曆3月24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正式成立,是慈濟五十三年歷史的開端,往後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是為慈濟周年紀念日,臺灣乃至全球慈濟小區道場都舉辦相關活動紀念與慶祝,並於5月第二個星期天舉辦「佛誕節」、「母親節」、「慈濟日」三節合一慶祝活動。
  • 【慈濟月刊第615期】心的空間
    開道鋪路,人間淨土  十六日,即將從南回公路經臺東北返,上人在高雄靜思堂叮嚀慈濟人,守護、照顧好每一處慈濟道場,最重要的是照顧好心靈道場。  「心的空間可大可小,一念之間可以擴大到無限寬廣的範圍,包容一切;但如果無明遮蓋,空間縮得非常小,小心眼是容納不了人的。期待每位慈濟人心胸要開闊,達到『心包太虛』。」
  • 【慈濟月刊635期】點滴之愛,分秒累積
    鄒醫師提到一九八八年在省立臺東醫院擔任院長時,上人行腳到臺東還有相見,推算起來已經有三十多年沒見面了。上人說:「時間過得快,幾十年的時間都是一秒、一秒累積起來的;慈濟志業能夠從臺灣做到國際間,也是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做出來的。」張澄溫醫師提到,只要臺灣發生災難,就可以看到慈濟人在做急難救助;海外也有慈濟人,就可以及時發揮愛心。
  • 慈濟慈善的起源(二):個案關懷
    1966年5月,證嚴上人穿越採買的人潮,穿越叫賣的吆喝,穿越嘈雜的市場,來到這個無聲的孤島,推開破爛小屋的門,探訪無依無靠、無法行動的85歲老人林曾阿媽。在最黑暗的地方點一盞燈,在最悽寒的路上生一堆火,破爛的小門推開了,證嚴上人推開的是慈濟慈善事業的第一頁。 林曾阿媽,原籍福建漳州,年輕時丈夫為了養家冒險渡海來臺灣,落腳在花蓮為人補皮鞋。
  • 【慈濟月刊647期】素食理所當然
    (攝影/蕭耀華)十九至二十日 素食理所當然8.19~20《農七月‧初一至初二》【靜思小語】活生生的動物不是生來就是要讓人吃的。一念心轉,一開口可以造福而非造業。不自我設限花蓮慈院神經外科洪祥益、廖家麟醫師是慈濟大學醫學院校友,兩人與慈院團隊十九日來到精舍,分享醫療個案後,不約而同在簡報都放上全家的溫馨合照。
  • 慈濟基金會啟動防疫機制 證嚴上人倡導茹素
    慈濟基金會發起「全球祈禱 蔬食齋戒!同心行動 消弭災疫!」活動,靜思精舍法師、慈濟各志業主管帶動全球祈禱。(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陳誼謙)慈濟醫院醫護人員、醫院志工在大廳祈禱,希望人人健康平安。(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大林慈院供圖)
  • 【慈濟月刊647期】三人行必有我師
    (攝影/蕭耀華)三至四日 三人行必有我師8.3~4《農六月‧十四至十五》【靜思小語】用感恩心面對形形色色的眾生,好的當典範,惡的當警惕。在蘇丹加濟市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慈濟成立滿納海國際學校,並且補助敘利亞難民孩童家庭生活,讓他們安心前來就讀小學、中學,得到美國教育認證機構的學歷認可,這幾年來已經培養多位畢業生考上大學。七月三十一日與土耳其志工、滿納海學校師生在網絡視訊中見面時,看見多位慈濟幫助的孩子長大了,每一個孩子都對未來充滿希望,有的已經上大學,有的想要當科學家、航天員、醫療人員等等,上人感到安慰。
  • 【慈濟月刊第600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二零一六年十月一至二日 天地的保護膜【靜思小語】凝聚愛心與善念,鞏固天地保護膜。北區慈誠委員培訓尋根圓緣典禮,一位培訓志工分享投入醫療志工的見聞。一位退休警察重病,子女不常探視,卻在意著父親往生後的撫恤金;另一位母親得知兒子重病難以治癒,如撕心裂肺般悲痛。上人開示:「問世間情為何物?孰真孰假?人生苦樂憂欣總是幻。發心學佛,就要學習自迷霧中走出一條覺悟之道,力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