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越是難熬,越要體面!

2020-12-13 山水筆墨縱橫

王陽明一生不順,少年科舉失利、仕途不順;中年被下詔獄,貶謫龍場;晚年帶兵平叛,被人誣陷謀反。

但是他卻在逆境中不斷成長,最終立地成聖。

再難的日子裡,他也不曾丟掉自己的體面,始終保持著一份豁達與從容。

1、內心強大

體面,是衣著乾淨,彬彬有禮。

但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強大。

面臨人生何種境遇,都能處之泰然,這才是真正的體面。

王陽明從小聰慧過人,加上父親是當朝狀元,所以家族對他寄予厚望。

但是王陽明卻接連兩次科舉失利,族裡很多人開始說閒話。

第二次放榜的時候,王陽明去看榜。

成績一出,有的人欣喜若狂,有的人嚎啕大哭。

只有王陽明站在那裡氣定神閒。

有人問他:「你考得怎麼樣?」

王陽明答:「榜上無名。」

那人說:「那你還這麼淡定,一點羞恥心也沒有。」

王陽明答:「你以落榜為恥,我以動心為恥。」

這句話貫穿王陽明一生,他曾說:「心學入門第一課,就是不動心。」

唯有懂得不動心,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被貶龍場,仕途無望,他淡定讀書。

鄱陽湖上,喊殺震天,他安心講學。

朝堂之上,封侯拜相,他不為所動。

弟子曾問如何才能不動心?

王陽明答:「減少慾念內心就會安靜。」

一個人面對人生的起落無法淡然處之,還是因為內心有太多的欲望。

明代海瑞,一生清廉自守,不迷官位,不戀財貨。

他一生屢次被貶,卻始終面不改色。

宋代範仲淹為官清正,治家節儉。

他一生三次貶官,卻始終處之淡然。

古人云:「無欲則剛。」

欲望就是人心的漏洞,一不留神就會把人拖入深淵。

只有不斷修行,摒棄多餘的欲望,儘量活得簡單,人才能真正的強大起來。

2

自律自強

體面是內心的篤定,也是行動上的積極與樂觀。

有的人在逆境中自憐自傷,一味沉淪,有的人卻默默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翻盤。

體面從來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爭取來的。

王陽明從小勵志成聖,從立下誓言之後,他便開始給自己定規矩,督促自己讀書作文。

一生歷經風雨,讀書的習慣卻從未放下。

他說:「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浮躁懶散是人的本性,但是修行就是逆著自己的性子來,這才是對心性的磨鍊。

貴州龍場,瘴氣遍布,隨從都生病了,他在照顧隨從之餘,依然研讀《易經》。

為了讓自己專心靜心,甚至躺在棺木之中。

當時朝廷宦官當道,很多人都看不見希望,終日醉酒,聲色自娛。

只有王陽明,始終不曾放棄。

他說:「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一味逃避,只能無限沉淪。

龍場三年,他堅持了三年,終於一日,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心學立地而生。

在龍場當地,他以講學的形式聚起無數信徒。

心學倡實踐而非空談,「吾性自足」、「人人皆可為聖」的聲音讓華夏大地一掃萎靡消沉之氣。

有人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心學的聲勢越來越旺,最後到了和理學分庭抗禮的地步。

理學門人氣急敗壞,污衊陽明心學為異端邪說,卻依然無法動搖心學門徒的信仰。

百年之後,蓋棺定論,王陽明成為朱熹之後的另一個聖人。

曾國藩創立湘軍,被整個湖南官場掣肘嘲笑。

他卻頂住壓力,殫精竭慮,把湘軍打造出清王朝的中流砥柱。

當他統領一方,總督兩江,昔日的同僚再也不敢有絲毫怠慢。

司馬遷為李陵說話而被漢武帝遷怒,宮刑之下,顏面掃地。

可他卻不願意就這樣死去,他忍辱著書,耗盡心血完成《史記》,終究名留千古。

作家池莉說:「一個人的尊嚴和體面皆是來自於個人的奮鬥。」

一個人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不消沉、不放棄,就已經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他們自律自強,發奮進取,憑實力拿回自己的尊嚴。

這樣的體面是別人永遠給不了的。

3

保持善良

善良,是最高貴的體面。

一個人無論身在何種處境,只要保持內心的一份善良,就依然值得敬重。

王陽明一生充斥著命運的惡意,在朝堂面臨勾心鬥角,在戰場面對慘烈廝殺。

但是他卻始終保有一份可貴的善良,一生也不曾放棄。

他看不慣宦官當權,上書言事,被劉瑾記恨,一貶到底。

路上被人追殺,他假裝跳河才留得性命。

到了龍場,當地人語言不通,發生衝突。

他不計前嫌,幫助他們搭建房屋,讀書識字。

當地人一點點被他感化,成了他最忠實的信徒。

世界給予他惡意,他卻報之以善良,這樣的高貴,是一個人最大的體面。

王陽明在貴州龍場頓悟之後,提出凡人致聖的四大要訣: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致聖的最後一步,就是互相監督勸勉,止於至善。

心學最核心的「致良知」,也是去除外物遮蔽,回歸到人本身的善良。

杜甫老無所依,他卻心懷天下,希望可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蘇軾半生被貶,他卻毫無怨尤,每到一處必然造福一方。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善良很簡單,善良卻又很難,它沒有什麼門檻,卻又不是誰都可以做到。

它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光輝,是一種無言的力量。

一個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只要內心還有善良,就值得我們尊重。

人生在世,最要緊是善良,善良,才是最高貴的體面。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難熬的日子裡,要守住人生的體面。

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消極頹廢,不要放棄善良。

請相信,風雨之後,必有彩虹,熬過長夜,必是黎明。

相關焦點

  • 越是難熬,越要體面(精闢!)
    面臨人生何種境遇,都能處之泰然,這才是真正的體面。王陽明從小聰慧過人,加上父親是當朝狀元,所以家族對他寄予厚望。但是王陽明卻接連兩次科舉失利,族裡很多人開始說閒話。第二次放榜的時候,王陽明去看榜。體面從來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爭取來的。王陽明從小勵志成聖,從立下誓言之後,他便開始給自己定規矩,督促自己讀書作文。一生歷經風雨,讀書的習慣卻從未放下。他說:「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
  • 越是難熬的時候,人越要體面
    意思是人越倒黴,越要衣整鞋潔,讓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覺。這樣黴運很快就可以過去,人生也會迎來轉機。越是難熬的時候,越要活得體面。「我們必須挺直了走路,不是向普魯士的紀律致敬,而是為了繼續活著,體面而有尊嚴地活過每一天。」保持體面的精神,給了他們奮力抵抗命運的勇氣,並贏得了後世的尊重。情緒低落,狀態不好的時候,我們沒有好心情,於是不太注重打扮自己。可是這樣,自己的精神氣都沒了,一副沒生氣又邋遢的樣子。
  • 越是難熬的時候,越要去做這3件事,越容易熬過難關
    越是難熬,就越要靠自己撐過去。越是難熬的時候,越要去做這3件事,越容易熬過難關。1越是難熬的時候,越要保持內心的淡定從容。王陽明曾接連兩次科舉失利。第二次放榜的時候,王陽明去看榜。一放榜,有的人欣喜若狂,有的人悲傷欲絕。只有王陽明站在那裡不為所動,淡定從容。唯有淡定從容,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 王陽明:當你覺得難熬時,要做到這三點,探索其中的奧秘
    這樣一路坎坷的王陽明,也從中悟出了奧秘,王陽明提出:當你覺得越難熬時,越要做到體面,需要做到這三點。一、無論身處何境地都需保持善良在中年時,王陽明因看不慣宦官劉瑾當權,便上書說明此事,被劉瑾懷恨在心而被貶到貴州龍場。
  • 王陽明:越是深愛,越要溫柔
    心學宗師王陽明和他的妻子感情和睦,可是他們之間也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苦衷:其實,王陽明的妻子無法生育。這在婦女地位低下的封建社會,無疑是一個女性和一個家庭的大危機,給了旁人,或許就會開始打罵虐待妻子,甚至就此休妻,另尋良人。可是王陽明並沒有這麼做,為了保護妻子的內心,甚至從未想過納妾。
  • 越是倒黴的時候,越要活得體面
    意思是人越倒黴,越要面淨髮理,衣整鞋潔,讓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覺。這樣黴運很快就可以過去,人生也會迎來轉機。所以他為南開中學的題詞:「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紐必潔;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
  • ​楊絳:越是難熬的時候,人越要體面
    與其被生活狼狽碾過,不如活得體面一些。只有楊絳每日漿洗衣服,破的地方反覆縫補,每天早上出門都是乾乾淨淨的。被剃了陰陽頭,她嫌不好看,就拿女兒剪掉的辮子和丈夫的帽子做了一頂假髮。那段時間,楊絳始終沒放棄自己,出門必定打扮得端莊體面。事實恰恰相反,一個人如果灰頭土臉,整個人的精氣神也就沒了。
  • 越是艱難的時候,越要做到這四件事
    越是艱難的時候,如果能做到且做好一些事,我們往往就能走出人生的陰霾。1  第一件事,是不輕言放棄,要心存希望。  當我們遇到困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輕言放棄,要依然保持樂觀。2  第二件事,是不急躁,要腳踏實地。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很多事情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步步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低到高,急不得。
  • 王陽明:人生有「3不問和4不爭」,越是不爭,越能帶給自己好運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告訴人們要找尋自己的良知。世界上沒有哪個人天生就是是善或者惡的,而那句「人之初,性本善」也是解釋不通的。事實上,人出生是無善無惡的,但是良知卻一直存在。 那麼為什麼後來有的人行善,有的人卻作惡呢?
  • 人越是倒黴時,越要活得體面一些,這話是否有道理呢?
    其實,人越是倒黴時,越要活得體面;就算暫時沒有希望,也要活得有尊嚴。人可以有黴運,但不可有黴相這是民國大教育家張伯苓樸實而簡單的諄諄教導。越倒黴越要面淨髮理,衣整鞋潔,讓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覺。這樣身上的黴氣會被清新的空氣一掃而光,黴運也會很快過去,人生就迎來了轉機。
  • 「夜讀」越是艱難的時候,越要做到這四件事
    ,越要做到這四件事04:44來自人民日報在我們的人生中,難免遇到艱難的時刻。越是艱難的時候,如果能做到且做好一些事,我們往往就能走出人生的陰霾。1 第一件事,是不輕言放棄,要心存希望。當我們遇到困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輕言放棄,要依然保持樂觀。原因很簡單,因為你一旦決定放棄,不再堅持和努力,那就意味著在這件事情上,你不會再有翻身的機會和可能。有一幅漫畫流傳很廣,畫的是一個挖金子的人在滿頭大汗地揮舞著鐵鍬。
  • 王陽明:平常心做事,光明心做人
    被貶至龍場的日子,是王陽明生命中極難熬一段的時光。在那缺衣少食的蠻荒之地,他的隨從和弟子相繼病倒。為了照顧好自己和隨從,王陽明親自打柴燒水、洗衣做飯,甚至親手餵飯給隨從們吃。不僅如此,王陽明還擔心,在艱苦環境下,隨從們會心情抑鬱。於是,他經常給隨從們吟詩誦詞,哼哼小調,只為讓心他們情好些,忘記艱辛和痛苦。面對那些難以預料的事,他不去勞神;面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他一笑而過。生活,好也要過,歹也要過。唯有一顆平常心,才能讓你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 王陽明:真正聰明之人,一生有3不說,越是不說,越能涵養福報!
    人類是群居性動物,這也就註定了每個人都必須要與人交往,我們身處集體性的社會,當下的時代又非常注重團隊合作,所以,若是我們想要在當下這個社會闖出一點名堂來說的話,那肯定免不了要和其他人合作共贏,而與人交往又卻一點都不簡單,其中的門道很多,特別重要的一點莫過於在與人交談時候的說話方式和聊天技巧了。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說,越是不說,越能涵養福報
    王陽明:與人交談時,少說3件事,福氣一天比一天多。一、少說大話社會上很少有「德善美」的化身,人都是帶著私心的,特別是在有利益紛爭的時分,假如有人四處張揚本人,必定遭人記恨,一些操行不端的人還會處心積慮地給你使絆子,「槍打出頭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為人還是要低調謙遜一些,說大話、喜歡吹噓、張揚的個性都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
  • 老年朋友越是怕冷,越要堅持4件事,身體暖暖的,更健康
    老年人體質比較虛弱,所以耐寒能力比較低,每到大雪之後,都是最難熬的,身體健康面臨多種挑戰。一些老年人越是怕冷,越是依賴於取暖的設備,睡電熱毯、烤火、熱水袋、居家不出,身體經常縮成一團。事實上這樣很多時候反而降低的人體的禦寒能力,越是怕,越是是冷,因此,這個時候更加需要合理的規劃好自己的生活。
  • 王陽明:「人貧不語,水平不流」,窮困潦倒時,要多在外少在家
    王陽明曾說過:「人貧不語,水平不流」,人生在難免磕磕絆絆,不一定會一帆風順,當我們正面臨苦難,窮困潦倒時,要記住多在外面奮鬥,少在家裡。王陽明:「 人貧不語,水平不流」,窮困潦倒時,要多在外少在家人在貧窮時,要少說話,多做事,少在家,多在外。越是窮困潦倒時,越不能讓自己頹廢混日,待在家裡只能坐以待斃,所以我們一定要走出家門,才有可能有一線轉機。
  • 王陽明:​修一個好脾氣,就是修一世好福氣
    越是深愛,越要溫柔心學宗師王陽明和他的妻子感情和睦,可是他們之間也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苦衷:其實,王陽明的妻子無法生育。這在婦女地位低下的封建社會,無疑是一個女性和一個家庭的大危機,給了旁人,或許就會開始打罵虐待妻子,甚至就此休妻,另尋良人。
  • 王陽明:與人交談,少提自己的這3件事,越是不說,越能涵養福報
    王陽明是我國歷史上著名哲學家,被後世譽為「心學大師」,而作為「大師」的王陽明,一生都在探究修心治心的奧秘,在他看來,與人相處是我們每個人都必然要經歷的事情,而如何為人處世就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說話不注意,就容易得罪人,也是在消磨我們的福氣。
  • 王陽明透露: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堅持2不問,3不爭!積德積福
    當你說的話不夠份量時,沒有人會聽你的建議,你管的越寬,別人越不在乎你,只會覺得你多管閒事。不問將來的事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在王陽明看來過程比結果重要得多。因為只要把過程做好,結果自然不會太差。不爭面子當你放下面子你就成功了一半,王陽明認為人沒有完美的,總有讓別人嘲笑的地方。如果你過分在意可能一生都難得開心。而我們中國人通常為人、情、場三面所累。我們往往說自己活得很累,其實是因為太愛面子,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越是自卑、沒有能力的人就越要面子。
  • 知行合一王陽明12:心學,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
    至於如何擺脫情緒的控制,王陽明講的是不要執著,凡事都應該以平常心應對,太過執著就容易形成情緒的波動,比如有的家長教育孩子,說著說著就急眼了,這就是太過於執著,反而教別人的孩子,或者跟同事之間交流,不容易出現這種情緒,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這種執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越是關心,關心則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