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豫曾說過:
「無論是誰,我們都曾經或正在經歷各自的人生至暗時刻,那是一條漫長、黝黑、陰冷、令人絕望的隧道。」
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單槍匹馬、獨自戰鬥,更是常態。
越是難熬,就越要靠自己撐過去。
越是難熬的時候,越要去做這3件事,越容易熬過難關。
1
越是難熬的時候,越要保持內心的淡定從容。
從容,是一種態度。失也好,得也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天地混沌,得失之間,原本無道。何必為一失一得而耿耿於懷,徹夜難眠?患得患失,徒然耗精勞神,百害而無一益。正所謂:以從容的心看生活,天地自寬,以感恩的心待世界,左右逢源。
王陽明一生不順,少年科舉失利、仕途不順;
中年被下詔獄,貶謫龍場;晚年帶兵平叛,被人誣陷謀反。
但是他卻在逆境中不斷成長,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再難的日子裡,他都不曾驚慌失措,始終保持著內心的淡定從容。
王陽明曾接連兩次科舉失利。
第二次放榜的時候,王陽明去看榜。
一放榜,有的人欣喜若狂,有的人悲傷欲絕。
只有王陽明站在那裡不為所動,淡定從容。
唯有淡定從容,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被貶龍場,仕途受挫,他淡定悟道。
鄱陽湖上,交戰激烈,他安心講學。
朝堂之上,封侯拜相,他不為所動。
明代海瑞,一生清正廉潔,不貪官位,不戀錢財。他一生屢次被貶,卻始終不改本色。
宋代範仲淹為官清廉,為人節儉,一生三次被貶官,卻始終淡然處之。
保持內心的淡定從容,不為外物所惑亂,再難熬的日子也能安然度過。
蘇東坡的命運十分坎坷,他在仕途上從未得意過,一生奔走潦倒,那些波瀾曲折都藏在詩詞中。
蘇東坡是十足的樂天派,對待命運的捉弄,他總能淡定從容,他可以把生活過的有滋有味,寫出「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千古名句。
他可以在被貶窮困潦倒時,自創出流傳千古的絕世美味東坡肉。
在家裡揭不開鍋時,發明「望肉止饞」的方式,逗得全家哈哈大笑。
儘管生活有著許多磨難和傷痛,但他依舊可以把日子過出花來,眉頭舒展,逍遙自在。
蘇軾的仕途之路異常坎坷,在四十二年的官宦生涯中,三分之一的時間在「下放」中度過。
在他42歲時,他因「烏臺詩案」受小人讒言,被宋神宗貶到黃州。
但他並未因此意志消沉、無所事事,反而事必躬親,為百姓謀福。
他保持盎然的生活情趣,登山覽勝,臨淵賦詩,努力尋找人生的快樂。
這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提升了他詩詞文章乃至做人的境界。
後人發現很多流芳百世的詩詞,都是他在困境中創作出來的。
林語堂評價蘇軾:「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
擁有淡定從容心態的人,無論何時何地,總會努力向前,人生總有出路與希望。
2
越是難熬的時候,越不能消沉、不能放棄努力。
有的人在逆境中自暴自棄,輕易放棄,有的人卻默默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破局。
曾國藩創立湘軍,被整個湖南官場掣肘嘲笑。
他卻頂住壓力,殫精竭慮,把湘軍打造出清王朝的中流砥柱。
當他統領一方,總督兩江,昔日的同僚再也不敢有絲毫怠慢。
司馬遷為李陵說話而被漢武帝遷怒,宮刑之下,顏面掃地。
可他卻不願意就這樣死去,他忍辱著書,耗盡心血完成《史記》,終究名留千古。
一個人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不消沉、不放棄,才會贏得命運的青睞。
多年前的倪萍,站在舞臺上,光彩奪目。
那時,她連續13年主持央視春晚,又有演員、作家等各種頭銜和獎項做光環,成為首屈一指的央視一姐,國民女神。
但命運愛開殘忍的玩笑,再亮眼的人生,也要摻上無盡苦澀。
40歲時,倪萍生下了兒子虎子。
虎子剛出生2個月,就被診斷出先天性眼疾,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有可能終生失明,甚至威脅生命。
倪萍一夜蒼老。
就在她人生最艱難的時候,原本想依靠的丈夫王文瀾不堪壓力,選擇逃避,與倪萍離了婚。
網友接受不了女神顏值驟降,吐槽她像「大媽」,「身材臃腫」,「皮膚鬆弛」。
倪萍自己也陷入了難以想像的焦慮和壓力中,學會了抽菸,整夜整夜失眠。
這就是人生最殘忍的真相:站在深淵裡抬頭望,才發現自己是如此孤獨。
好在,姥姥一句話點開了她:「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
倪萍驚醒,既然無人可依,那就獨自成軍吧。
她不再流淚,辭去了央視主持人的工作,告別了花團錦簇的一切,遠去美國為兒子求醫問藥。
醫藥費很快掏空了家,倪萍為了接戲掙錢,常國內國外來回飛,只坐便宜的經濟艙,賺了錢又飛回去給孩子治病。甚至可以雙膝跪地,給正在發言的導演拍照。
終於,在虎子10歲那年,大夫告訴她,治療得很好,短時間內可以不用來複查了。
倪萍的苦日子,終於熬出了頭。
現在的她,身材、狀態都好得驚人,仿佛強大到無人能打倒,對未來也充滿了期待。
任何時候,讓你熬過難關的,都是你自己。
越是難熬的時候,越要靠自己。
當你一個人熬過所有的苦,再回首時,那些過往的眼淚如汗水,都化成了鎧甲,讓你更加強大。
3
越是難熬的時候,越要守住底線,保持善良。難熬的日子裡,堅守底線、保持善良顯得尤為重要。
底線是我們做人做事的一個最低限度,突破了底線,我們就很難活成真正的自己。
在這世上,很多人都渴望成功,最後卻大都輸在了半路。
因為急功近利,總想著一蹴而就。
於是,在工作上偷奸耍滑,明面上埋頭苦幹,背地裡敷衍了事,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態度。
因為害怕吃苦,總想著走捷徑。
於是,變得日漸懶散,空有目標卻從不為之努力,覺得自己可以靠運氣,靠耍聰明來獲得成功。
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僅沒有得到想要得到的,反而失去了原本所擁有的。
人生有尺,做人有度。
無論是誰,都要遵守一定的原則,堅守最起碼的底線。
人這一輩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內心一定要有所權衡。
無論到了什麼年紀,都應當遵守做人做事的底線,如此,才過得踏實,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一個人只有守住底線,才能獲得成功的自我與成功的人生。
楊絳先生,平時沉默少言,待人溫和,很好說話。
但是一旦觸及到底線,卻是半分不讓。
在風雨飄搖的三四十年代,很多人勸她和錢鍾書一起離開中國,夫婦二人一口回絕。
在最難的時候,他們依然守住自己的底線,不願妥協。
幹校的時候分宿舍,她特意挑了一個最陰冷的角落,把朝陽的地方留給年輕人。
她隨身帶著奶糖,有下放新人來了,就每人塞幾塊,希望可以給他們一點鼓勵。
研究所裡同事要送孩子回老家,因為沒錢而犯愁,她知道後,立馬送了三百塊錢過去。
她的善良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很多人被她打動,一點點變得溫柔起來。
《唐吉訶德》的譯稿是她的心血,被收走之後,楊絳心急如焚,是同組的組長冒著風險給她找回來的。
地裡幹活的時候,她身體差,幹不了重活,同隊的人就幫她把田裡的草都鋤沒了,只留幾個「毛毛」給她。
後來楊絳寫了《幹校六記》,裡面沒有控訴,沒有怨恨,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善良與溫暖。
善良的人,即使身處卑微,也依然能活成一束光。
幫助別人,就是在成就自己。
幫助是互相的,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幫人者有人幫,助人者有人助。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國一個鄉村的田野裡,一位貧困的農民正在勞作。忽然,他聽到遠處傳來了呼救的聲音,原來,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農民不假思索,奮不顧身地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
後來,大家才知道,這個獲救的孩子是一個貴族公子。
幾天後,老貴族親自帶著禮物登門感謝,農民卻拒絕了這份厚禮。
在他看來,當時救人只是出於自己的良心,自己並不能因為對方出身高貴就貪戀別人的財物。
老貴族因為敬佩農民的善良與高尚,感念他的恩德,於是,決定資助農民的兒子到倫敦去接受高等教育。
農民接受了這份饋贈,能讓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來的夢想。多年後,農民的兒子從倫敦聖瑪麗醫學院畢業了,他品學兼優,後來被英國皇家授勳封爵,並獲得194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他就是亞歷山大弗萊明,青黴素的發明者。
那名貴族公子也長大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患上了嚴重的肺炎,但幸運的是,依靠青黴素,他很快就痊癒了。
這名貴族公子就是英國首相邱吉爾。
很多時候,我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不是命運的波瀾,而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一個人越面臨人生的困境,越能處之泰然,越容易度過難關。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