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開店近600家,50%門店直營,這家便利店想做中國「全家」

2020-12-26 騰訊網

來源:第三隻眼看零售 作者:張思遙

本土便利店中,會誕生出一個日本全家那樣的品牌嗎?

有家便利認為會。這家總部位於江西南昌的本土便利店品牌,是新力集團旗下業態。有家創業3年來進駐南昌、武漢、長沙、廣州、深圳、佛山6個城市,開店近600家。

信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略,有家便利迄今已搭建起自有鮮食工廠及物流體系,整體投入近5億元。據有家便利總經理張磊透露,其50%以上門店為直營,35%為員工內加盟,僅有15%為外部加盟店。目的便是以日資便利店標準實行門店強管控,同時藉助本土企業的靈活、機動性進行規模化擴張。數據顯示,有家便利單店面積80平方米左右,單店日銷6800元。

「全家在上海虧了10年才實現盈利,背後的頂新集團是重要支撐。這也是我為什麼選擇新力集團作為後盾,而不是依託純粹的資本力量。」張磊表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資本和時間兩項條件具備時,做出強管控、強運營、重商品的標準化便利店。

這種中日風格兼有的發展邏輯,深受張磊職業履歷影響。他早期是全家廣東區域商品經理,在商品管理、供應鏈資源等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後來張磊也曾加入武漢Today便利,負責運營管理。如今在有家便利出任高管的夏小平、李見等人,均為張磊在全家時期的合作團隊。

為此,有家便利實際上提供了另一種便利店發展思路,即在「不差錢」的背景下,嚴格執行日資標準,是否就有可能兼顧擴張速度與運營品質。「我們計劃在今年開出1000家店,爭取在2023年左右衝到4000店,在2024年實現上市目標。」張磊透露稱。

但需要指出的是,新力集團作為有家便利母公司,也是其主要資金來源。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有家便利發展過程中的風險指數,尤其是在有家便利尚未實現全面盈利的背景下,其發展前景即關係到新力集團是否持續輸血。

重資產預虧投入

圍繞省會布局

本土便利店品牌主要以打透單一區域為布局策略,例如鄰幾便利以合肥為主、見福便利主要在廈門開店,中百羅森武漢門店比重最多等。但有家便利創立三年即進駐華中、華南等省會城市,在連點成面、發揮規模效應方面難度不小。

張磊向《第三隻眼看零售》解釋稱,「晚進不如早進,如果要等到一個區域做透再進下一個城市,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這是基於當前便利店市場格局所做決定。目前來看,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武漢、長沙、合肥、成都等重點城市均有頭部品牌,有家便利起步相對較晚,其總部南昌也要面對樂豆家便利店的多年精耕,因此想在單一城市佔據絕對優勢難度較大。同時考慮到新力集團為其投入的大額資金,僅靠單一城市發展,難以在業績增量、門店拓展等方面獲得顯著增長。

為此,張磊加入有家便利後整體分為兩步走。一是重資投入搭建物流供應鏈和IT信息化後臺基礎,目前已在武漢自建鮮食工廠,輻射長沙、南昌區域。「加入有家便利前我就和新力集團張園林董事長有過深度的溝通與交流,便利店需要持續投入、盈利周期較長,所以我們要有投入十個億的初步設想。張園林董事長也認為要麼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二是迅速向省外擴張。比如說張磊加入有家便利4個月後便進駐武漢,隨後也布局了長沙、廣州、深圳等市場。其擴張策略是圍繞省會城市布局,以此搶佔能夠支撐其日式標準化便利店的中高端客群。其中武漢、長沙距離南昌較近,有利於出現集群優勢。而進駐廣州、深圳,則是出於成長考慮。

「我們希望和全家、7-Eleven等日資標準化便利店同臺比拼,測試競爭力。所以選擇廣東發展。因我原本在廣東全家負責商品,熟悉當地供應商資源和市場環境,即便初期門店數較少,也能拿到性價比較好的供貨資源。」張磊透露稱。

這種布局策略決定來有家便利必須強化門店管控。

《第三隻眼看零售》了解到,有家便利目前執行50%門店全直營,餘下五成門店則由員工內加盟與外部加盟組成,佔比分別為7:3。而在2017年時,有家便利屬於100%直營。變化之下,顯示出有家便利在兼顧成本、人力、發展速度等多方面因素後做出的現實選擇。

一方面,有家便利開店成本在42萬元左右,若採取全面直營,僅新店投入即達2.5億元,壓力可謂不小。採用35%門店員工內加盟後,員工繳納20萬元保證金和6萬元左右加盟費,雙方依據投資比進行毛利額分成,便能減少總部投入,增加營收來源。

另一方面,員工內加盟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員工參與感,提升運營品質。據張磊透露,有家便利會考核意向員工,並針對店員、副店、店長等不同職級給出4萬元、2萬元不等的加盟費優惠。通常一名員工加入有家便利5個月左右即有可能成為副店、店長,客觀上有利於有家便利的團隊儲備培養。

「我們會根據年度計劃展店數,保證直營比例,進行員工儲備。包括現在計劃推出的帶店加盟,也會將比例控制在15%左右,目的是在疫情後不少餐飲業態關停後,吸納社會上空缺的優質店鋪資源。」張磊表示。

以日訂3萬份鮮食作為建廠標準

融合中、日式鮮食

「也只有地產企業會這樣開便利店,因為他們不差錢。只要團隊沉得住氣,不浮躁,想要成為一家真正的零售企業的話,藉助出身於全家的運營能力,是有可能成功的。」一位便利店高管評價稱。

從有家便利來看,商品是其重點工程。其中標品主要根據商圈店型進行差異化配置,例如在CBD門店增加辦公用品佔比、在社區店加入米麵糧油等。由於產品差異相對不大,所以有家在武漢區域會對標羅森價格帶定價。

而在鮮食板塊,有家便利則希望做出差異化競爭力。張磊將日均訂貨30000份作為鮮食發展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他們主要與第三方鮮食工廠合作;當達成30000份後,便會自建鮮食工廠。

「一般中央廚房大概有十萬份產能,一開始做一定是虧錢的,所以需要外購。但是便利店企業不應該將門店數作為參照。比如說上海全家200家店,單店日銷200份,就需要4萬份產能。但內資便利店可能單店日銷到不了100份,機械去看門店數就會造成產能嚴重過剩。」張磊解釋稱。

為此,有家便利初期參考日系便利店鮮食開發邏輯,採用總部、商品採購、鮮食工廠三方共同開發模式,由商品採購綜合市場需求,提出大致規劃,總部確定商品定位、定價等環節,再交由鮮食工廠確定最終產品研發方案。通常來說,一款鮮食的開發流程在十三周左右。

而當長沙、武漢、南昌三地鮮食銷售量達到最低標準後,有家便利也在武漢搭建自有鮮食工廠,進一步提升差異化。

「此前我們和某日資品牌鮮食工廠合作,該工廠也給同區域其他品牌供貨,所以同質化嚴重。加上供給我們和其自供產品線不同,品質上也有差異。所以要不自建工廠,要不就要找到絕對放心的第三方合作商。」張磊透露到。

以運營為例來說,有家便利於每月月初、月中完成兩次商品汰換,單次淘汰比例大概在20%左右。為保證選品品質,有家便利採用「A/B/C」分級模式進行品類管理,舉例來說,綜合評分排名在後5%左右的單品,必須被淘汰。張磊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消費者感受到「常換常新」,從而提升其黏性。

《第三隻眼看零售》了解到,有家便利也注意到當前日式鮮食存在水土不服等現象。他們計劃在門店內融合中式熱食與日式鮮食,比如說在門店內增設後廚,根據區域特色,為消費者提供現做熱食,例如武漢熱乾麵、南昌拌粉、牛肉麵等單品。即便是時下較熱的便利店咖啡,也是在華南地區暢銷,但在南昌、武漢等地,則拼不過當地人愛喝的米漿。

「鮮食工廠生產一份便當的售價在14元左右,放在上海性價比很高,但放在南昌,當地人點兩份小碗菜加瓶啤酒也就不到20元,誰還會吃便當。而且,國人始終還是愛吃熱的。」一位南昌當地零售高管分析稱。

尋找第二曲線

門店、產品、服務升級

張磊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此次疫情導致有家便利的客單價提升,但客流量有所下降。而他預期的良好走勢應該是客流量增長。為此,有家便利也在從強化品牌力、試水社區拼團、線上平臺、加入生鮮等方向尋找強勢增長點。

當前,有家便利注重品牌力建設。張磊認為消費者目前對便利店業態普遍缺乏品牌忠誠度,但這也意味著有機可乘。例如羅森即通過IP戰略吸引14歲左右新興客群,希望在他們自主購物初期便佔領心智。

有家便利對此主要分為門店、產品、服務三個層面來做。

其中門店端是以提升門店形象為主,他們希望通過地標性門店建設吸引消費者注意。例如在南昌新力中心門店中,有家便利採取星巴克風格,將其打造為咖啡+社交+便利店場景。而在長沙商圈門店中,有家便利則開出了一家INS風門店,吸引消費者進店打卡,通過社交網絡分享,以獲得客流轉化。

在商品層面,有家便利則計劃加強自有品牌商品建設,下分「小時光」、「小心機」兩個品牌。主打進口商品原料、本地化生產包裝,以此提升性價比及差異化競爭力。「我們會專門拿出一組貨架做自有品牌商品,希望最終使其和鮮食品類共同作為50%銷售佔比。」張磊透露稱。

但張磊也表示,關於如何提升服務他們還沒有完全做好。類似於日式便利店的標準化問好服務,相對機械,也不完全符合當前部分年輕消費者的勿打擾購物需求。為此,有家便利希望找出一套具備人情味、又能夠標準化複製的服務標準。

在提升品牌力的同時,有家便利也在嘗試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例如當前較熱的以「店倉一體」發展的便利店+社區團購模式。

就拿疫情期間來說,有家便利在部分門店上線生鮮銷售,消費者於當日晚間十點前下單,次日下午4點即可到店自提。由於此為預售制,有家便利幾乎沒有損耗風險。這幫助他們將單店平均生鮮日銷做到600多元,個別門店可達2000多元。

張磊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未來有家便利將會加強線上線下一體化建設,例如加強樂活有家商城、鼓勵門店以周邊3公裡客群組建社群等。但從定位來說,張磊認為線上主要發揮配套服務、引流到店等功能,實體門店才是根本。【完】

相關焦點

  • 武漢有家便利店3年開店300家,平均3天開一家店
    2017年9月,張磊團隊「殺」回武漢成立了分公司,同年10月開了4家門店,他的原話是,「武漢這座零售重鎮不能丟」,這裡不僅適合做便利店,而且他本人對武漢了如指掌。三年前的武漢,中百羅森、美宜佳、Today、可多、慕臣等這些便利連鎖品牌都已經站穩了腳跟。對於剛剛入局的有家來說,能否佔據一席之地,與創始人和經營者的管理、決心息息相關。
  • 便利蜂只做直營不加盟:加碼鮮食業務 資金成命脈
    只做直營的便利蜂,開店速度略顯「驚人」。2019年9月25日,便利蜂宣布全國門店數已突破1000家,這距離該品牌2017年2月首批門店開業僅有2年7個月。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表示,按照內部規劃,原本3年內開店1000家的目標已提前完成,便利蜂已將未來3年的門店目標數上調至1萬家。同時,便利蜂所有門店均為直營。
  • 全家便利店在中國是如何創造奇蹟的?
    其中最讓人熟悉的莫過於全家便利店,即便是在7-11和羅森的前後夾擊下,全家仍憑藉其獨特的選址、貼心方便快捷的服務、完美的消費體驗,成為外資便利店店數最多的第一品牌。最新的數據是全家全國已開設1400餘家店,光在上海就有913家,遠遠超過競爭對手。中
  • 全家便利店終於進京 按第三代店面的標準開店
    全家在各地開店都採用這種做 法,親自掌控關鍵的產品和運輸。這種後端成本需要通過前端店面的規模效應來分攤掉。以上海的3家鮮食廠為例,有800家便利店都從這3家工廠訂貨,支撐一家鮮食廠生存差不多需要200家便利店。而7-Eleven在北京經營了10年總共才開了100家門店。  全家當然感受到壓力,如能提升單店營業額,無需開到200家店就能平衡後端成本。
  • 【經營】全家便利店在中國經營之道
    1開發力:選址、選址、還是選址全家2002年進入中國,在諸多競爭對手布局全國,希望在各個城市開花結果時,全家選擇了首先深耕上海市場,形成了今天以上海為大本營,逐步往華東、華南市場擴張的局面。零售行業強調多少次選址都不為過,全家在這方面更是獨樹一幟,幾乎佔領了當地所有最具優勢地理位置。以地鐵沿線為例,略微有心的人就會發現,上海地鐵站內幾乎是全家的天下。數據顯示:全家在上海共913家店中,在地鐵站選址就有近100家。
  • 中國便利店新巨頭:反超全家和711,全國瘋狂擴張開店20000家
    這些年來,便利店的擴張開店速度可謂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傳統的國際便利店巨頭在國內牢牢佔據一二線城市,而711甚至下沉到三線或四線城市,以獲取更為廣泛的市場份額。其中有一家連鎖便利店的新巨頭,成功實現彎道超車,一舉反超了全家和711,全國瘋狂擴張開店20000家(截止至2020年5月),門店數量妥妥地站在龍頭的位置,這就是美宜佳。美宜佳最初誕生於1990年,實際上,最初它只是一家名為「美佳超市」的連鎖超市,經歷了7年發展後,創始人張國衡意識到超市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考慮到,那有沒有新型的商業零售場所能夠與超市互補呢?
  • 只做直營不加盟 加碼鮮食業務 資金成便利蜂命脈 攜7-11基因激進擴張
    本報記者 魏婕 蔣政 北京報導5月21日,便利蜂通過媒體再次發出了「全部直營,沒有加盟店」的聲音。只做直營的便利蜂,開店速度略顯「驚人」。2019年9月25日,便利蜂宣布全國門店數已突破1000家,這距離該品牌2017年2月首批門店開業僅有2年7個月。
  • 伊藤忠全資收購日本全家便利店 對中國門店有何影響?
    據悉,日本伊藤忠商事從7月9日開始以每股2300日元(約合人民幣150元)的價格對全家便利店的股份進行公開收購,收購過程預計將持續到8月24日。消息傳開後,網友們紛紛在社交媒體對這家「身邊的便利店」表達了關注,有人稱全家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也有人對全家的便當讚不絕口,大家對於全家的依賴表現得都很真實……數據顯示,伊藤忠此前就持有全家50.1%的股份,擁有控股權。
  • 布局提速:德克士今年開店500家 百勝中國平均每一天開一家肯德基
    德克士門店變吃雞現場百勝中國近況發布推出魔獸世界主題漢堡,與「熱舞街舞團」快閃,推出「吃雞」主題店,德克士變「活躍」了,。8月底。德克士宣布與全家便利店及手遊《絕地求生》合作,聯合推出「吃雞兄弟連」活動。
  • 全家便利店在中國靠四大利器打敗7-11、羅森
    中國全家事業本部本部長朱宏濤談道,全家FamilyMart一直以來都倡導將開發力、商品力、營業力和加盟力作為自己的本業,這是全家在中國市場迅速拓展的重要原因。全家2002年進入中國,在諸多競爭對手布局全國,希望在各個城市開花結果時,全家選擇了首先深耕上海市場,形成了今天以上海為大本營,逐步往華東、華南市場擴張的局面。
  • 全家便利店在中國靠四大利器超越7-11、羅森
    中國全家事業本部本部長朱宏濤談道,全家FamilyMart一直以來都倡導將開發力、商品力、營業力和加盟力作為自己的本業,這是全家在中國市場迅速拓展的重要原因。全家2002年進入中國,在諸多競爭對手布局全國,希望在各個城市開花結果時,全家選擇了首先深耕上海市場,形成了今天以上海為大本營,逐步往華東、華南市場擴張的局面。
  • 日本全家便利店要升級,伊藤忠來收購
    2019年5月16日,全便利店在開曼群島法院起訴其中國大陸合作夥伴頂新集團,要求頂新集團方面放棄合資公司近60%股份。原因是日本全家認為,頂新有7個月未繳納授權費,並試圖降低授權費。甚至想要收回中國大陸的授權,因此將牽連2500家全家便利店。2020年的消息是雙方和解,籤署了新的合作協議。
  • 走直營還是推加盟?便利店模式之爭背後
    便利蜂方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其募集到的資金將全部用於投資中國便利店市場,且堅持直營模式發展,不開放加盟,預計2020年底達成全國整體盈利。這也引發業內對於便利店發展模式的討論:是選擇模式更輕、成本費用更低、更利於擴張的加盟店?還是選擇重資本、重強體系化運營的直營店?如何平衡資金與擴張、管控與食品安全的關係?對於當下的便利店發展而言,究竟哪個模式更優?
  • 伊藤忠全資收購日本全家便利店 走訪:成都門店正常運營
    消息傳開後,網友們紛紛在社交媒體對這家「身邊的便利店」表達了關注,有人稱全家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也有人對全家的便當讚不絕口,大家對於全家的依賴表現得都很真實……數據顯示,伊藤忠此前就持有全家50.1%的股份,擁有控股權。此次收購結束後伊藤忠的持有率將提高到100%。
  • 走直營還是推加盟?便利店發展模式之爭背後
    便利蜂方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其募集到的資金將全部用於投資中國便利店市場,且堅持直營模式發展,不開放加盟,預計2020年底達成全國整體盈利。這也引發業內對於便利店發展模式的討論:是選擇模式更輕、成本費用更低、更利於擴張的加盟店?還是選擇重資本、重強體系化運營的直營店?如何平衡資金與擴張、管控與食品安全的關係?對於當下的便利店發展而言,究竟哪個模式更優?
  • 全家吳海斌:便利店只有兩種,一種是顧客想要的,另一種顧客不想要
    編者按:2017年底,北京市商務委等四部門印發《進一步優化連鎖便利店發展環境的工作方案》,針對便利店存在的店鋪選址難、運營成本高、行政許可周期較長、搭載服務種類有限等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方案。按照方案計劃,到2020年,本市連鎖便利店數量將達到3000家左右,其中中心城區達到2000家以上,實現中心城區社區全覆蓋,24小時便利店佔比達到50%以上。
  • 全家的「湃客咖啡」開了個快閃店,明年還要單獨開店
    在全家便利店出售的「自有品牌」湃客咖啡要在 2019 年走出便利店單獨開店。12 月 14 日~16 日,全家在淮海中路上的華獅廣場前開了一家湃客咖啡的快閃店。門店據說是消費者設計的——12 月 3 日,他們推出了一款 H5 遊戲「DIY湃客咖啡館」,選擇其中得票最多的一款門店設計最終搭建成形。快閃店被設計得適合拍照:霓虹燈裝飾、粉色吧檯、自動旋轉的沙發座椅。這是湃客咖啡 4 年來第一次市場活動。近期,上海地鐵裡湃客咖啡的視頻廣告也變多了,這些都是全家為了明年單獨開設的湃客咖啡門店造勢。
  • 吉野家步星巴克麥當勞後塵 關閉150家門店將放緩開店計劃
    繼星巴克、麥當勞被曝關閉門店後,全球連鎖餐飲品牌吉野家母集團吉野家控股(HD)也宣布將關閉150家門店,其中,日本本土關閉100家,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海外市場,將關閉50家門店。吉野家將在全球關店150家近日,日本連鎖餐廳吉野家的母公司吉野家控股宣布,受疫情影響,對部分虧損門店關店止損,將在2021年2月份之前在全球關閉150家門店。
  • 3年時間開出1500家店,募集資金達15億美元,便利蜂是怎麼逆襲的
    今年以來,先後進入了廣東、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市,原有的華北、華東市場也在明顯加大開店力度。據了解,用三年多的時間已在全國20個城市開出1500餘家24小時直營便利店,覆蓋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其中北京500多家,天津200多家,華東幾城數百家,2020年2月還在深圳開出華南首店。相比之下,在中國門店最多的全家便利店,開出2500家門店花了16年時間。
  • 便利店紅火的咖啡生意 毛利竟高達50%?
    在咖啡黨們的追捧下,以中國市場份額最高的外資便利店全家為例,它在2016年賣出了約1000萬杯咖啡,同比增長了140%;它在上海「生意不錯」的某些門店,一天能賣出超過300杯咖啡。毫無疑問,這得益於正在快速成長的中國咖啡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