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打人先要學會挨打」。不論是飯館爭座位還是拳王爭霸戰,只要是動手打架,除非雙方差距非常懸殊,否則無論勝敗方,必然少不了挨幾下。身體壯一點的扛得住,也就更可能打得贏。當然,怕疼、不想惹事的,低頭認慫走人也未必是人生輸家。
抗擊打訓練是每個練武之人的必經之路,因為誰也沒有一招制敵的能力。抗打擊訓練的原理是:骨骼受外力打擊後可能會形成細小的損傷,癒合後會更加強壯堅韌。運動員習慣打擊後,會提高對疼痛的耐受力,避免因過度疼痛而意識模糊甚至昏厥。
大多數運動員會專門安排有針對性的抗擊打訓練,重點對面部、頭部兩側、肋部、腹部等薄弱部位進行練習,降低在比賽中承受不住重擊甚至被對手KO的概率。此外,對於腿外側、小臂等經常用于格擋防守的部位也會做相應的練習。也有些運動員不做專門的抗打訓練,而把日常實戰訓練當做抗擊打訓練,在實戰的同時順便練抗打。
如果離開比賽場回到街頭、村口的打架鬥毆中,抗擊打能力也非常重要。因為你遇到的對手可能就是些流氓混混,對方也沒有經過什么正規訓練,力量速度平平。只要對方沒有手持刀棍,你耐打一點,拼著一股子傻勁兒也能取勝。就算對方人多,皮粗肉厚也更容易保命。
也許正是因為抗擊打能力如此重要而又易於練習(不斷挨打即可),所以受到很多傳統武術門派的青睞,甚至有些門派以某種抗擊打能力而著稱。中華武林中不乏能吃苦者,最典型的當屬「武林至尊」少林寺。他們基本上把抗擊打訓練的效果發揮到了人類的極致。
少林寺令人稱道的通常是所謂的「七十二大絕技」。在武俠小說裡,它們常常被誤解成七十二套不同的武功。其實這些「絕技」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武術套路,而是七十二種基本的練習方法,正確的名稱應該叫「少林七十二藝」。例如「千斤閘」就是七十二藝之一,實際上是一種在土製深蹲架上做託舉深蹲的力量訓練。
(專業動作請勿模仿)
認真看過這七十二藝的人會發現,抗擊打訓練在其中佔了相當多的篇幅,裡面也不乏重複的。例如「排打功」、「鐵布衫」、「金鐘罩」就是三種很類似的功夫,「鐵臂功」、「鐵頭功」、「龜背功」、「鐵掃帚功」(即鐵腿功)分別鍛鍊身體的不同部位,也被單列。七十二藝裡也有些練習給人的感覺是純屬臆想,比如著名的「一指禪功」。在這門功夫的練習說明中,其練法和其他的指功類似,即不斷加強指關節和指骨的堅韌程度和力量,功夫深的甚至可以用單指倒立。
(專業動作請勿模仿)
更有一些練習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或者帶來其他潛在的風險。例如 「金鐘罩」,估計是少林寺最強的抗擊打功夫(不僅能對付拳腳,還聲稱可以對付兵器)。有稱金鐘罩練習者肋骨會長在一起,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肋骨長成了一大塊,人就很難正常呼吸了。但是,這也許是長期反覆對肋骨進行打擊造成的骨質增生或畸形。
(專業動作請勿模仿)
誠然,「少林絕技」確實令人驚嘆,其練習者的精神意志也確實超乎想像;然而我們也發現,這些傳統訓練方法中存在很多危險和不必要的練習。現代格鬥運動員當然也可以學習借鑑某些傳統訓練方法,但都需要用科學檢驗和篩選。而且,就算練出了這樣的效果,也並不一定表示這些僧人就是實戰高手,因為抗擊打能力畢竟只是影響格鬥結果的一方面因素。如果想提高實戰能力,還需要開展力量、速度、反應等方面的訓練,否則「絕技」也就只剩下吸引眼球的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