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編輯 | 楊錦
自動駕駛已進入下半場,行業馬太效應會更加凸顯。這是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CTO樓天城對於自動駕駛行業做出的判斷。
在下半場剛剛啟幕的賽道上,小馬智行近日宣布完成今年的第二輪融資,金額為2.67億美元。至此,這家成立剛滿四年的企業已累計融資超10億美元,僅僅是今年就超過7億美元,最新估值達53億美元,位居國內自動駕駛初創企業首位。
與此同時,小馬智行也宣布開啟自動駕駛系統標準化生產。在小馬智行看來,這是自動駕駛走向規模化生產、走向商品化的必經之路。但面對自動駕駛規模化和無人化的兩大門檻,同時布局客運和貨運兩大場景的小馬智行依然面臨不小挑戰。
四年融資10億美元,馬太效應凸顯
小馬智行此次宣布的2.67億美元的C輪融資,由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會(OTPP)旗下教師創新平臺(TIP)領投,Fidelity China Special Situations PLC、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鍇明投資、斯道資本等小馬智行現有投資方繼續加碼,投後估值達53億美元。
這是小馬智行今年完成的第二次融資。此前2月,小馬智行完成日本豐田領投的4.62億美元B輪融資,投後估值達30億美元。即僅在今年,小馬智行就完成7.29億美元融資,估值在8個月內增長77%。
據天眼查,自2016年底成立以來,小馬智行已完成6次融資,背後不乏紅杉資本、IDG資本、君聯資本等知名機構。此輪完成後,小馬智行融資總額超過10億美元,成為國內融資總額和估值最高的自動駕駛初創企業。
據了解,小馬智行由彭軍和樓天城聯合創立,目前二人分別擔任CEO和CTO。彭軍擁有清華大學學士學位以及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曾在谷歌擔任軟體工程師,後擔任百度自動駕駛部門首席架構師。樓天城則出自清華大學的姚班,被視為「大學生計算機編程第一人」,人稱「樓教主」,也曾在谷歌和百度自動駕駛部門工作。人才往往是吸引資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家機構此前均提到看好小馬智行專業的團隊。
小馬智行此次融資背後,還展現出行業馬太效應正在加劇。國內自動駕駛在2016年得到空前關注,人才、資本等迅速進入,但如AI一樣,市場對自動駕駛也有些過於樂觀,高昂投入、事故頻發和商業化能力令其遭到不少質疑。
自去年以來,自動駕駛行業壞消息時有傳出——原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參與運營的明星自動駕駛公司Drive.ai因融資不順宣布關閉,美國頭部自動駕駛公司Zoox也因資金問題而在今年6月賣身亞馬遜,13億美元的收購價不足此前估值的一半,Uber以及通用旗下自動駕駛公司Cruise 等也出現裁員。有市場觀點認為,無人駕駛是繼VR、AI以及晶片後的又一個科技泡沫。
但在硬幣另一面,今年以來,百度、Waymo、小馬智行等企業在自動駕駛上獲得的新進展或新融資,依然證明自動駕駛仍存在變革的巨大市場機會。今年3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Waymo獲得高達22.5億美元的首輪外部融資,並在兩個月前在美向公眾開放無安全員的無人駕駛計程車,百度昨日也首次獲批在北京公開道路開展無人化自動駕駛測試。
自動駕駛企業被稱為「燒錢機器」,但從傳統車企的不重視到加速布局,再到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紛紛入場,造車新勢力崛起,以及初創企業興起,無不顯示出自動駕駛的市場吸引力。
不過,雖然自動駕駛有多方勢力參與,但樓天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當下行業還沒有達到競爭的狀態,市場沒有完整出現,真正的價值還沒有形成。他還表示,競爭對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而接下來兩三年時間,行業馬太效應會更加凸顯,很多資源會向頭部聚集。
彭軍在也提到,接下來兩年是自動駕駛產業分層的階段,一部分公司可能會犯錯、可能跟不上發展趨勢而掉隊。
技術主導的「登月之旅」,開啟標準化進程
小馬智行是否會成為掉隊的那一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它能否在技術和商業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而技術很大程度上又決定了商業化的可能性。
不同於傳統汽車廠商大多遵循從L1級自動駕駛逐漸遞升的漸進式路線,小馬智行成立伊始就直接跨越到L4級自動駕駛,這也是多數初創企業的選擇。在小馬智行看來,目標是什麼比路徑是什麼重要得多,不同的選擇也只是對路線優劣分析做了不同判斷而已。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初創公司因資金等方面的限制,會在技術路線上更加傾向一步到位,從而避免了後續帶來的壓力,同時更高的技術路線面臨的市場競爭也會相對更小,有更多的時間去打磨技術,它們面向的是未來的市場。
據了解,L4屬高度自動化,即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完成所有的駕駛操作,人類駕駛者可以不用對系統請求做出應答。小馬智行要做的是通過自動駕駛軟硬體集成系統為汽車構建集眼、手、腳為一體的大腦,打造全能的虛擬司機,但這也是個不斷「升級打怪」的過程。
樓天城在接受採訪時提到,自動駕駛的關鍵是不斷迭代,發現哪個地方做得不好,及時收集、改進、測試,另一個重點在於集成,如何把各種東西攢在一起,整體達到最好的狀態。
但在安全被視作是自動駕駛最高優先級的情況下,這並非易事。在今年稍早前的一場演講中,樓天城把自動駕駛比喻成一場由科技主導的登月之旅,而小馬智行則在不斷蓄力。自2017年4月推出第一代自動駕駛系統後,小馬智行保持了快速的迭代和流程,目前這套系統已經更新到第五代。
今年11月,小馬智行發布了新一代L4級別自動駕駛軟硬體系統PonyAlpha X。據介紹,這套系統搭載了4個雷射雷達,4個毫米波雷達和7個攝像頭,通過多傳感器的設計實現200米的全域視野,對於各類長尾場景處理質量和反應速度相較前代明顯提升。
PonyAlpha X傳感器裝置
小馬智行還稱,和之前的系統比,新系統的穩定性、集成度都有明顯提升,車頂傳感器裝置大幅更新,使用一體化設計,整體重量下降22%,螺栓數減少90%。車內人機互動界面也全面煥新,推出面向乘客的PonyHI和面向測試安全員的PonyDash,打造更好的出行體驗,同時收集意見反饋,推進研發測試。
這套自動駕駛系統也有不少創新,如在作業系統方面,小馬智行放棄了傳統的機器人作業系統(ROS),自研了作業系統PonyBrain,更好地適應自動駕駛場景,使得操作平臺在實時性能、作業調度、數據傳輸和吞吐效率上有質的提升。小馬智行認為,ROS 是一個分布式系統,時序無法保證,這跟自動駕駛集中式的處理相悖,PonyBrain擁有更高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PonyAlpha X是小馬智行首個可以實現標準化生產的自動駕駛軟硬體系統。這得益於小馬智行不久前發布的首條自動駕駛系統產線,PonyAlpha X目前已開始小規模生產,並將率先批量搭載於豐田旗下雷克薩斯RX450h車型。
據介紹,小馬智行的這條產線採用全生命周期理念,打通了從供應鏈管理、硬體模塊設計驗證與測試生產、汽車改制總裝、整體質檢、下線標定到道路測試各環節,建立起一套標準化、信息化生產流程。新系統的生產流程包含40多道工序、1000多件裝配器件,最終經歷功能、環境和壓力等200多項質檢項目才得以下產線,同時專門開發了一套產線管理系統,追蹤車輛生產狀況,定位每一個零部件的使用和損耗,以提高後期維護效率。
小馬智行認為,通過標準化生產,保證每一套下線系統的一致性是自動駕駛走向規模化生產,走向商品化的必經之路。彭軍在此前的發布會上表示,這是一個產業逐漸成熟、向商業化邁進的開始。
規模化無人化仍待突破,成本不是障礙
自動駕駛催生的是一個增量市場,只有真正出現在大眾生活中才能實現價值落地。據有關方面預測,2025年有望實現L4級自動駕駛。按此來看,小馬智行未來四年的窗口期至關重要。
樓天城認為,自動駕駛現在已經進入下半場,上半場的主要目標是做技術研發,或者叫原形車驗證的階段,目的是做可行性探索,探索自動駕駛成功的可能性,而下半場的焦點集中於如何實現技術產品化,使其儘快進入我們的生活,發揮真正能產生的價值。
對於自動駕駛行業來說,規模化和無人化被視為兩大門檻。在樓天城看來,規模化需要有一個標準化、可量產化的方案,其次在成本方面有一個很好的控制和降低,即在足夠大的範圍內實現自動駕駛,降低成本,滿足商用需求。他解釋稱:「這個足夠大不是幾百、幾千輛車,或者幾個城市的布局,而是幾百、幾千個城市。」
無人化就是不依賴駕駛員和安全員,也不需要有人進行遠程系統操控,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安全性。樓天城表示,安全性包括至少兩點:一是對長尾場景的覆蓋,在不同的城市和複雜場景下收集更多的長尾信息;二是車輛的深度集成,需要自動駕駛技術和車輛的深度融合,做到從車輛控制、供電、傳感器、軟體系統的全面冗餘。
目前,小馬智行已經在這兩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和Waymo、百度等企業一樣,小馬智行也主要採取RoboTaxi的主流運營模式,並已跟廣汽、豐田、現代、一汽等多家汽車廠商建立或深化合作。
今年7月,小馬智行宣布布局上海,將在嘉定區落地規模化自動駕駛車隊。自此,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車隊測試範圍覆蓋中美5個城市,包括加州弗裡蒙特、爾灣,以及廣州、北京及上海。各個區域不同的交通狀況及天氣場景,將更好的覆蓋長尾場景,為小馬智行提供更多數據,從而為推進無人化和規模化提供重要技術支持。
據介紹,小馬智行目前在中美運營超百輛測試車,測試裡程累計超過350公裡,和百度(測試裡程超過600萬公裡、測試車超500輛)以及Waymo(測試裡程超過3200萬公裡,計劃未來兩年增長到2萬輛)還存在明顯差距,在測試進展(如向公眾開放、無人化)等方面也相對落後。12月3日,自動駕駛公司AutoX公布中國首批車內全無人、無遠程遙控的RoboTaxi車隊,在自動駕駛完全無人化方面走在了前列。
除了RoboTaxi,小馬智行還在去年4月宣布將與車企、供應商和物流公司合作布局自動駕駛卡車,同時切入客運和貨運兩大場景。但國內外也有注諸如戴姆勒、圖森未來等布局自動駕駛卡車,而雙線布局也將對小馬智行提出更高要求。小馬智行還透露,在堅持單車智能的基礎上,對車路協同也持開放態度,目前正在廣州明珠灣和合作夥伴一起進行一些嘗試。
對於目前的自動駕駛來說,做好測試運營是未來商業化的關鍵一步。樓天城提到,在測試階段,成本不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提升技術才是,在提升技術達到一定水平,真正做到無人化之後,通過量的增加,將進一步降低很多硬體的成本。在小馬智行看來,自動駕駛早期投入較大很正常,近年來雷射雷達的價格也有所下降,不認為成本會成為發展障礙。
不過,小馬智行表示,不會為了累計裡程而累計裡程,關鍵是要獲得有價值的數據。對於未來的運營選址,首要考慮是在一個地方落地能否得到有價值的場景、積累有價值的數據,從而不斷提高自動駕駛技術。
自動駕駛駛入下半場,面臨全新考驗,而巨頭競爭和被趕超的風險依然存在,小馬智行還需揚鞭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