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群體免疫」,不過是一場文明社會下的原始屠殺

2020-12-13 作家李蒞

在世界各國抗擊新冠疫情的這些日子裡,西方一些國家所實行的「群體免疫」政策一直是國內外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有網友拿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西方一些國家所實施的「群體免疫」政策,有些網友甚至從西方國家高福利的角度去揣測其中的一些陰謀,但無論從什麼角度、什麼方向去闡釋,「群體免疫」這樣的政策實施都讓人毛骨悚然,這不僅與西方國家常掛在嘴邊的「人道主義」背道而馳,也同當今社會文明程度格格不入。

回顧最先提出「群體免疫」抗疫方案的英國,方案剛被提出的時候我國輿論就一片譁然,講得通俗直白一點不就是讓國民中的老弱病殘自生自滅嗎?

那時候我一邊被提出此方案的首席醫務官、科學家的「腦洞」所震驚,一邊驚訝於西方政府對於國民的殘忍無情,更讓人難以釋懷的是英國一些官員面對本國民眾質疑時對於「群體免疫」政策的無腦維護與詭辯,甚至說自己國家的政策依據是「基於科學,具有科學導向性」。

然而病毒的一視同仁註定了它不會因為一項政策的失誤而放過一國毫無防備的人民。當首相、高官接連感染新冠肺炎,當十一萬多確診患者與過萬死亡病例的殘酷統計數字擺在眼前,當曾經受人追捧的「日不落帝國」終於迎來了「天不亮」的至暗時刻。

在防疫失誤如同鐵板一樣的事實面前,龐大的感染群體與約13%的死亡率早已將錯誤的防疫政策變成了一個國際笑話。所謂的「群體免疫」,也只不過是一場文明社會下的原始屠殺,而巨大犧牲人口數字背後的患者們所經歷的傷痛與悲慘,誰都無法去坦然面對。

在英國首相走出醫護人員們精心呵護的icu後所發表的演講中,他感謝醫護人員,感謝全國人民,鼓吹勇氣戰勝困難,但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談起勇氣,民眾更願意看到作為。談起感謝,我認為他更應該向英國人民道歉。生命只有一次,誰的生命都是無價的。他身為一國首相有豐富的醫療資源,有強大的醫療團隊實施治療,可在錯誤的政策引導下失去生命的那些普通百姓卻再也無法醒來了。

只有真正經歷過病痛的人才會知道病痛的折磨會有多痛苦,只有切實體會過醫療資源短缺的患者才會懂得被放任自生自滅的絕望刻骨銘心。

後來的新聞媒體上,英國首席醫學官承認抗疫失誤,英國首相表示很難用言語表達自己欠下的一切,號召人們宅家抗疫。只是若是這一切的認識與防疫措施的轉變都要以人民的巨大犧牲為前提,這樣的代價未免已經太過沉重。

中國從未要求其他國家按照正確防疫模式抗擊新冠疫情,但在參考答案擺在眼前的前提下依然將民眾引向深不見底的懸崖,這樣的失誤誰又能不嘆息。

生命只有一次,願還在妄想著依靠「群體免疫」的國家都能早日清醒,拿出積極的防疫措施來應對疫情,拯救在疫情中掙扎的人民於水火之中。

相關焦點

  • 白宮再提「群體免疫」
    哈茲爾廷:「我們沒有控制住疫情,有人向川普總統建議推行『群體免疫』,這讓我極度擔心,『群體免疫』是屠殺的另一種說法。對美國而言,讓政府中最高層的領導者抵制最好的公共衛生官員,是一場不容置疑的災難。人們知道這種傳染病可以得到控制,其他國家已經做到了,而美國恰恰相反。」
  • 疫論·社會|英國「群體免疫」風波:一場新自由主義危機
    分析,指出「群體免疫」概念在沒有疫苗情況下的荒誕性。這一報告迫使英美政府幾乎同時加強了幹預的力度,也宣告了英國政府短暫的「群體免疫」口徑的逆轉,放棄此前詹森宣布的「延緩」。目前,英國已經開始加緊防控,學校陸續停課,絕大多數企業也開始採取遠程在線辦公的方式運作。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新華社倫敦3月15日電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劉石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採取的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這究竟是英國政府依據最新科學證據做出的決策?還是面對衛生系統和經濟發展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 文明社會裡的人們,為什麼認同適者生存、弱肉強食?
    社會學家斯賓塞  19世紀的英國,是所謂的「日不落帝國」。之所以日不落,是因為英國控制了遍布全世界的殖民地。如何取得的這些控制權呢?文化輸出,商品買賣,加上槍炮和病菌。比如,邊沁的功利主義理論強調,設法滿足群體的最大幸福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而強者在所謂的「公平競爭」的口號之下,是明顯佔優的。最近的例子,就是英國曾經提出的所謂「群體免疫」政策。  可以看出,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等等,是互為表裡的,是西方統治世界幾百年來的經驗的總結。
  • 孫曉:瑞典「群體免疫」的「成功」,沒什麼值得吹捧的
    負責任的成員國會照顧所有人民,重視社會中的每個成員,並盡一切可能保護人民健康和社會及經濟。其實,這已經不是世衛組織第一次對「群體免疫」這個概念作出表態了。自從英國鮑裡斯·詹森政府在3月份推出英國版的「群體免疫計劃」開始,世衛組織就一直對「群體免疫」這個概念持不支持的態度。
  • 所謂的精英教育,不過是一場綿羊受訓場。保持優秀不做盲從的綿羊
    所謂通才教育,主張「大行之道」,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學生應該學習各個領域內的知識。其實,在十九世紀普林斯頓,哈佛、耶魯已經成了權貴孩子的學校,因為普通家庭承受不起高昂的學費以及特長技能培訓。然而,現在這種錄取方式並沒有改變多少。
  • 福奇再提美國群體免疫,但這次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
    說起群體免疫,很多網友都不陌生,它的英文是herd immunity,意思是群體對傳染病產生的抵抗力,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人或動物感染了病毒產生了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不過,這種做法對於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並不太適用。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佛系免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家好學習使人進步,我是log宇,今天聊一聊英國的群體免疫。前幾天,英國首相詹森說,英國決定讓大約60%--70%的英國人口接觸病毒,可以犧牲50萬人,也叫佛系抗疫,以獲得群體免疫。根據英國的醫學顧問瓦蘭斯說群體免疫就是足夠多的人對一種疾病免疫時,他們就為其他一些易感染人群提供了保護。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
  • 瑞典「群體免疫」設計師:免疫進度「驚人緩慢」
    倡導不採取任何封鎖隔離措施、靠「群體免疫」來應對新冠病毒的瑞典困惑和失望了。據美國彭博社18日報導,瑞典Werlabs AB公司近6周對首都斯德哥爾摩約5萬人進行了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結果顯示已產生抗體的人群佔比約為14%。
  • PNAS:新研究表明實現對新冠病毒的群體免疫是不切實際的
    控制COVID-19給公共衛生政策制定者帶來了一個難題:如何防止衛生保健基礎設施不堪重負,同時避免重大社會混亂?爭論圍繞著兩種策略展開。一派以「抑制」為目標,通過劇烈的社會疏遠措施消除社區內的傳播,而另一種策略則是「緩解」,旨在通過允許足夠大比例的人群感染,同時不超過醫療服務能力,實現群體免疫。
  • 悲涼的輓歌——消失的印第安文明
    畜力的缺失反過來降低了社會生產力,影響工具的發展,很多工具都十分原始。原始的工具則束縛了社會的生產力,導致印第安人的社會狀態一直停滯不前,印第安的社會形態也始終停留在原始的部落聚居狀態。「蒙昧」而原始的印第安人對於這些「奇怪的同類」伸出了援手,早期的「探險者」們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才得以在美洲站穩腿腳,「感恩節」就是由此而來的。
  • 第一個實行「群體免疫」的瑞典怎麼樣了呢?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瑞典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公開實行群體免疫的國家「真香」了?疫情在歐洲爆發之初,其他國家還在爭議究竟要不要帶口罩時,瑞典這個小國家是世界上第一個公開群體免疫的國家。
  • 電影《恐怖地帶》:群體免疫算啥,英美國家的終極殺招是直接清洗
    面對這種狀況,英國的應對之策是這兩天被熱議的「群體免疫」:讓4000萬(60%英國人口)英國人接觸新冠病毒,以便達到60%的人群感染,在全國形成群體免疫效果。所謂「群體免疫」是醫學用語,指的是人或牲畜群體對傳染的抵抗力。如果群體中有70%—80%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
  • 達爾文主義適用於人類社會嗎?
    猶太人可以被理所當然被消滅、人為淘汰,而沒有絲毫負罪感,因為納粹的行為有理論依據,就是達爾文主義被應用到了人類社會,還記得一部記錄片,納粹抄猶太人的家,可以一邊彈著鋼琴聽著優美的音樂,一邊用衝鋒鎗進行屠殺,
  • 那些穿越過頭,在原始社會從頭崛起的小說
    穿越就穿越,一不小心穿過頭,到了原始社會那該怎麼辦?沒有電,沒有網,沒有手機電腦的日子。胡亂點評:崛起原始社會,那就從改變一個部落開始,作者文筆很好,往往覺不到什麼,就看過很多章了。《回到原始社會做酋長》作者:寅先生簡介:來到各種史前巨獸存在的原始社會,這裡蛇蟒遍地走,兇獸跑漫山,天空是猛禽的,水裡是兩棲的。這裡的一切,只為生存。
  • 從「群體免疫」到「壓平曲線」 ——歐美國家的抗擊新冠之路
    反觀國際社會,在大流行的背景下,歐美主要國家都進入了抗擊疫情的關鍵階段,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和採取了相關的措施。在抗疫措施中,「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和「壓平曲線」(Flatten the Curve),這兩個概念引起了國內媒體和廣大網友的討論。究竟這兩個概念是什麼意思?採取這樣措施的原因是什麼?又會有什麼可能的後果?帶著這樣的問題,鹽巴帶大家來探究下歐美國家的抗疫之路。
  • 流浪貓狗救助:一把社會文明的刻度尺
    可以說,對待流浪犬貓的態度,某種程度上是社會文明水平的刻度尺。國內流浪犬貓保護的發展見證了這些年來的社會進步,也體現了某些維度的不足。單打獨鬥北京市西半壁店村不是一個好找的地方。這個位於西北五環的地方比很多南方小縣城還要破。
  • 國際觀察丨瑞典國王承認「群體免疫」政策失敗,決策始作俑者仍不後悔
    瑞典一直堅持所謂的「群體免疫」。據BBC報導,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日前承認,瑞典國內寬鬆的抗疫政策失敗,未能挽救生命。國王表示,「瑞典人民在艱難的條件下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人們想念所有已故的家庭成員。我想,不能說一句溫暖的再見,是一次艱難且痛苦的經歷。」報導稱,疫情發生以來,瑞典採取了「放手」防疫政策,例如沒有正式封城,沒有強制戴口罩,學校、酒吧、餐廳等均保持開放,以期避免影響經濟。
  • 人類文明的愛滋病?「白左」社會適合避難嗎丨硬核生存指南
    紅左認為社會不公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必須消滅剝削和市場經濟才能實現人類的公平正義。白左說:不,市場經濟沒問題。紅左說:你們白左好幼稚。白左真是一個神奇的物種,那麼多截然不同、甚至彼此對立的群體,竟然都會罵白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