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復興二十年:80後遭焚衣,90後在拼多多開店,00後穿上街

2020-12-13 騰訊網

作者:吳綿

轉自:lnstagram優選

2018年3月,中國農曆新年剛過。

距中國廣州4700公裡外的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一群華人小姑娘突然出現,穿著漢服,腳踏AJ球鞋在街頭跳起「C哩C哩舞」。

在Tik Tok攻陷全球年輕人又折戟之前,C哩C哩舞和江南style的流行是全球化的得意之作,羅馬尼亞歌手Matteo演唱的《Panama(巴拿馬)》在全球年輕人中引發跳舞狂歡。

這場快閃,也成為了澳大利亞社會最早接觸中國漢服的機會之一。接受媒體採訪時,雪梨群眾紛紛與跳舞的中國女孩合影留念,對著鏡頭豎起大拇指。

▲2018年,卓桐舟在雪梨創辦了一個漢文化體驗館,快閃是為漢服比賽造勢。

快閃的策劃者叫卓桐舟,一個93年的姑娘,18歲就獨自去澳洲讀書。原本,她想跳漢唐舞,但最後還是決定穿著AJ鞋跳西方網絡世界中的流行舞:她希望在這樣的文化碰撞混搭中,將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融入世界,而不是單向度的去展示。

但視頻在國內卻遭到了不少非議,在微博上,不少人指責「不倫不類」、「譁眾取寵」、「討好外國人」。

在中國輿論場上的非議,讓卓桐舟意識到,即便在中國,漢服這樣的審美也依然缺乏普遍性。換句話說,普通的中國人其實早已忘記了漢服的歷史。

兩年後,漢服復興的中生代卓桐舟又做了一個決定:到拼多多賣漢服。

如果將目光放到17年前,一名電力工人王樂天穿漢服上街,才拉開了中國漢服復興運動的序幕。有人將王樂天上街與1976年臺灣民歌先驅李雙澤的「可口可樂」事件相比,認為是民族文化的覺醒。

▲王樂天穿漢服上街,新加坡《聯合早報》最早報導了這一事件。

1976年,臺灣民歌歌手李雙澤在淡水一場演唱會上,憤而摔下手中的可樂瓶,向臺下觀眾發問:當全世界都在喝可樂,我們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為什麼不唱自己的歌?

到了2003年,這個問題變成了著裝疑問:華夏復興,衣冠先行。

17年間,漢服復興運動一直在酷烈和爭議中走向主流。熱愛漢服的80後曾經被當眾焚毀衣物,而90後卓桐舟則致力於讓一度五六百元一件的漢服「平民化」,降到百元左右。

2018年開始,頭條、快手、拼多多等新網際網路企業將小鎮青年帶到了主流輿論場和消費場,一度是小圈子玩物的高價漢服,意外開始平民化。00後接力成了消費主力。她們沒有歷史與道義的包袱,花一百多塊在拼多多上買衣服,和買一件T恤、一件牛仔褲一樣日常,她們只覺得獨特和美。

漢服復興之路二十年,終於,中國的女孩們開始穿著漢服走進了賣西裝的商場。

每個女孩都是「床單公主」

一度,中國人的漢服啟蒙只有兩個:古裝劇和床單。

2003年7月21日,19歲的王育良上傳自製漢服照,成為當代公開自製漢服第一人。他11歲就隨父母移居澳洲,對中國的了解全靠電視劇:應該就是《西遊記》裡鎮元大仙的形象。他曾把床單披在身上,「中國人就是寬袍大袖、衣袂飄飄的」。

此時,十歲的卓桐舟沉迷於《紅樓夢》,又是披床單,又是戴花朵。她生於瀘州一個書香門第,從小學習國畫、書法和中國舞。難得一次挨打,是因為塗掉了課本上李白的鬍子,還給他畫上了簪子。這之後她不再隨意塗改插畫,但課本的空白處,還是畫滿了古典美人。

距她200公裡外,四川眉山的三千(化名)剛上小學。她從小跟父親生活,每天六點半就起床,叫父親到學校門口擺攤賣早點。

三千在18歲的時候,看到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而迷上了漢服。後來她成了一名漢服主播,每天要花8個小時在拼多多的直播間內做直播,成為了擁有兩大衣櫃漢服的女孩。

▲從四川眉山走出,主播三千每天要花8個小時在拼多多做直播。 攝影:安舜

去年收拾東西時,箱子裡掉出一張老照片:八歲的她穿著直裾,站在一座老宅前——這是她小學遊覽景區,花十五塊拍的古裝照。

買了衣服拍照後,有攝影師問她「要不要來拍漢服」,她才第一次聽說「漢服」的概念。接下來,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獨自去西安學習攝影,拍漢服。

西安是不少青年心中的文化古城。在古風歌曲的高頻詞彙中,長安幾乎是唯一的地域標誌。儘管沉迷於古風歌曲的不少青年從沒去過長安,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將長安作為某種青年浪漫主義的象徵。

事實上,很多人都像三千她們一樣,對於漢服和漢唐文化的了解都來自於流行電視劇和古典文學作品。在小城鎮的苦悶生活中,對古代宮廷生活的想像成為了一種青春期的釋放。從初中開始,三千就學著要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她找來父親的身份證註冊電商帳號,幫同學代購便宜的T恤和裙子,並在枯燥的學習中尋找自身的獨特性。

漢服,成為了她們在青春期找到的那部分自我。

在西安的城樓下,三千報了一個漢服復原造型班。每天朝九晚六,全職上課三個月。也是在這段時間,她系統學習了漢服知識。上午跟在老師後面,一步步拍模特的頭型,本子上記滿知識點。下午就跟同學組隊,對著《簪花仕女圖》還原髮型和妝面。

▲三千手機裡,現在還存著當初上課拍攝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2019年下半年,三千回到四川眉山老家,開了一家漢服攝影室。

三千特地把工作室開在了大學門口。她覺得,跟她一樣想「又仙又美」,對中國傳統服飾有好奇的女孩很多。

但現實很骨感:兩個月賺了一萬塊錢。很多學生們對漢服感興趣,但消費能力不夠,沒錢購置漢服,只能穿著便服來工作室,拍一兩張小清新風格的寫真。工作室剛裝修好,就關門大吉了。

三千並沒有意識到這次創業失敗背後的時代背景。在此前,真正的漢服玩家屬於少數人:他們多數來自於中產階級的優渥家庭,多少都接受過完整的國學教育,其中一部分,還有過海外留學的經歷。

海外漂泊的孤零感,讓他們格外懷念象徵身份認同的事物,例如古詩詞、漢服。相應地,他們購買漢服的價格,平均在500到1000元之間,這顯然不是來自三四線城市工薪家庭的孩子們能夠承擔的。

▲三千現在是拼多多上的漢服主播,每天和堂妹輪流直播8個小時。 攝影:安舜

在三千關閉工作室的同時,卓桐舟也回國了。在距離眉山80公裡外的成都天府新區,卓桐舟開設了一家賣漢服的網店。

「我在澳洲,穿漢服送外賣」

「我穿著旗袍參加多元文化節,感覺被和服、韓服比下去了。」2012年,19歲的卓桐舟穿上媽媽準備的旗袍,參加學校的多元文化節。日本、韓國的同學都穿著長袍來。這讓她想起小時候畫過的古典美人,「為什麼她們的衣服更像我們中國的古典美人?」

她在自家的電腦上用谷歌搜索,仍得不到答案。幾經求證後,她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漢服」。2014年春節回家,她第一件事就是去漢服實體店,買了人生中第一套漢服,《韓熙載夜宴圖》中仕女的造型。

第一次穿回家,曾是語文老師的外公,張口就來了句,「你怎麼穿韓國人的衣服?」。她沒想到,自己眼中很有文化的中國人,卻不認識中國傳統服飾。2016年,卓桐舟穿著明制襖裙,參加研究生畢業典禮。現場,澳大利亞的老校長還跟她合了影。

那一年,她放棄普華永道實習留用的機會,在澳洲開了一家中式糕點店。她想做和中國文化相關的事情。

原本她想要做漢服,但家人反對,停了她的銀行卡。她手上的錢,只夠交房租和吃飯。如果在網上賣糕點,自己可以承擔廚師、外賣員和客服的角色,啟動資金只要500澳幣。

澳洲行動支付還沒有那麼發達。顧客要至少提前兩周預定,然後某一天下班回來,聽到漢服小姐姐的敲門聲——卓桐舟這次創業在澳大利亞轟動一時,她是第一個穿漢服送外賣的。端午一天的訂單,就有2萬澳幣。

▲卓桐舟的漢服品牌叫「聽月小築」,她會自己當模特。

卓桐舟一度很困惑,「為什麼老外覺得,好東西都是日韓的?」其實,這是很多留學生的困惑。韓服、和服的全球知名度高,因為韓國人和日本人對民族服飾的認同,本身就高於中國人對漢服的認同。

23歲的紫櫻(化名)初中開始穿Lolita。2018年她孤身一人去日本打工,靠的就是小裙子「續命」。在日本,紫櫻穿著日本浴衣,走在淺草的步行街上,她小心翼翼,直到在路上被兩個日本老太太攔下來。

「原來是左襟右襟穿反了,日本老太太友善地指正了她」,紫櫻內心被觸動了:原來在日本,大家都很了解自己的民族服飾,熟悉服飾的穿法。

但在中國,很少有人在意漢服的穿法,多數人都把「漢服」錯認成「韓服」。

因為電視劇《女醫明妃傳》,紫櫻買了人生中第一套明制襖裙,她穿著漢服去東京新宿御苑拍照,這次,有個日本老太太一直誇她,「外國人第一次穿出門,挺厲害了」。

「每個人都在構建自己心中的漢服圖景。」李蟈蟈是一位漢服博主,家裡有五六百套漢服。她去日本旅遊,曾和一位和服小姐姐互換裝束。李蟈蟈把換裝過程錄成了視頻,想要對比一下漢服和和服的差別。

▲李蟈蟈(右)和日本小姐姐Sato(左)的裝束互換。

對方給她穿和服花了3分半,她給對方穿漢服只花了1分半。和服穿起來比漢服更複雜,但多數日本人卻仍然十分熟悉和服的穿法。

日本人在重大節日時穿和服,特殊職業也會穿和服,去日本旅遊的基本穿簡化的浴衣。相應地,漢服其實也是一個體系,分常服和禮服。但除了電視劇中展現的禮服,在日常生活中,常服已經被遺忘了。

「這是漢服」

如果說過去十幾年的漢服運動有什麼成果,其實只有一個,讓大家知道了有漢服的存在。

2010年重陽節,成都女孩孫婷(化名)穿著曲裾,在春熙路附近的德克士就餐。一群大學生模樣的人在樓下指指點點。不多一會兒,餐廳人聲鼎沸,這群人衝到樓上,要求她把漢服脫下來。原來,對方誤把漢服當成了和服。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春熙路燒漢服」事件。那一年,卓桐舟和三千還沒聽說過漢服,13歲的楊熙程也沒有。不過他迷上了古風音樂,通過這個圈子漸漸了解到漢服。2013年,他通過朋友介紹,加入了「冰城漢韻」。這家哈爾濱最大的民間漢服社,陪他度過了整個高中。

他沒有趕上最早的漢服運動,只是作為萌新加入地方漢服組織。那時候,意識形態的部分已經減弱了,但他跟隨漢服元老上街推廣,還是會明確提出「漢文化」這個詞。「始於衣冠,達於博遠」的口號一直有,吸引的都是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

▲2015年,「冰城漢韻」聯合其它高校舉辦祭孔活動,當地媒體對此進行了報導。

「我們會圍繞傳統節日,開展社團活動。每個活動最核心的環節,一定是古禮復原。」 楊熙程的印象裡,漢服其實是一件具有儀式感的事,「這可能和現在的朋友們不太一樣吧」。

這一年,上海同濟大學的李蟈蟈,開始日常穿著漢服。她那時的漢服數量,已經比常服還多了,「我想提高漢服的使用率,而且漢服社社長穿漢服,理直氣壯」。李蟈蟈把穿漢服當作行為藝術,每天都會拍攝一張今日穿搭,「我主要在校園活動,偶爾外出會跟時裝混搭」。

那時候穿漢服出街,還時常被人說成是「唱戲的」。一個人不敢出街,一群人膽子就大了。楊熙程記得,有一年七夕活動,大家解散去吃東西,「整支隊伍浩浩蕩蕩走過去,一條街的小吃店都是我們的人,那一刻我真感覺吾道不孤」。

直到有一年,董卿說出「這是漢服」四個字,楊熙程才覺得「天晴了」。在此之前,同袍嘗試上各種節目推廣漢文化,頻繁遭受誤解甚至侮辱。有檔節目的主持人直接在現場說,「以為哪個澡堂子出來的」。

他們只能在群裡互相安慰,「至少同袍們表現出了應有的素質和禮貌」。

▲2017年,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中,16歲的武亦姝也常常穿漢服上節目。

「仿佛一夜之間,大家都知道漢服了。」有一次,楊熙程穿漢服去水果攤。對面大媽說這是韓服,賣水果的大叔糾正她,說這是漢服, 「那一瞬間被感動到了」, 楊熙程沒想到,一個「賣水果的大叔」會幫她維護「漢服」之名,楊熙程覺得,中國人終於覺醒了。

2017年,楊熙程參加自主招生,考上了北大中文系。剛入學之後,李蟈蟈拍了下自己的漢服衣櫃,沒想到視頻點擊量飆升——自那之後,拍漢服幾乎佔據了她每一個周末。

這一年,一個叫李子柒的姑娘突然火了。她最有名的一期視頻,是用葡萄皮染布製衣。李蟈蟈也曾這樣操作,後來紫色褪成了灰色。不過她因此迷上了植物染,開始嘗試用洋蔥皮、紫花地丁等植物染布。布料染好後,再配上圖紙和尺碼,寄給裁縫或繡娘。

「一開始,只是因為市面上的漢服顏色太少,我才自己動手。現在成了我染什麼顏色,就有商家跟著出什麼顏色。」

不過,市面上的漢服顏色,很快就要豐盛起來了,局勢,也將朝著超出李蟈蟈預料的方向而去。

從文化復興到消費浪潮

「去年11月開始,我買了五套漢服。」鄒水元很容易「移情別戀」,今年1月買了3件JK,過年的時候買了2件Lolita,現在又迷上了旗袍。

2004年,鄒水元生於南昌一個小縣城,在《美少女戰士》的音樂中長大,現在還喜歡動畫片《芭比之夢想豪宅》。「剛買完漢服就期末了,我找了兩個麻袋,特地把它們拉到鄉下」。鄒水元讀完初中直接上了五年制大專,「念高中太累了」。

她老家在農村,有山有水,有土狗,有燕子築窩。帶漢服回家,是因為「森林裡一定能拍出仙女的感覺」。叔叔驚奇地打量著她,問她這是哪國的衣服。爸爸埋怨她,「你看全村就你一個人穿」。鄒水元竊喜,「只有我一個人發現了這麼漂亮的衣服」。

▲今年春節,鄒水元特地把漢服帶回鄉下,讓表妹幫忙拍照。 受訪者供圖

為了配漢服,鄒水元還「入了簪坑」。她買齊了珍珠、銅絲、花瓣等材料,結果做出了一堆「不人不鬼的東西」。但這並不妨礙她把成品戴在頭上。碰上疫情,她小半年沒出家門,把漢服穿成了睡衣,「夾菜要扶袖子,上樓要提裙子,其它沒啥」。

倘若把漢服運動拆成幾個階段,十年一周期,那麼2010年之前主題是「民族復興」,2020年之前是「傳統文化」,這之後更多是「消費浪潮」。共青團中央設立「華服日」,漢服網店數量呈幾何數增長,飯圈文化也被帶了進來。

2017年,女性佔漢服同袍的九成,近兩年下降到85%。「可能因為男性對外表的關注度上來了」,楊熙程說,八年前他剛接觸漢服的時候,男女性別其實是均衡的。現在女生數量上升又下降,只是因為很多人把漢服當漂亮衣服來穿。

「前幾年去西塘漢服節,從來不會有橋快塌了的感覺。」2013年,方文山舉辦民間最大的漢服盛會——西塘漢服節。李蟈蟈從第二屆開始參加,只有一個感覺:人越來越多了。

李蟈蟈偶爾會做時裝&漢服混搭視頻。比如,馬面當長裙,立領對襟當襯衫,褙子當防曬衫。

她的漢服朋友坑坑,甚至拿皮衣做漢服,把漢服穿出了蒸汽朋克感。這種復古和現代碰撞、提供通勤建議的視頻,尤其受粉絲歡迎。

但李蟈蟈並不喜歡,「漢服根本不用日常」。

作為形制黨,她很難接受「不符合服飾史邏輯」的漢服,比如兩片式裙裝。但對三千來說,這根本不是事,「一片和兩片區別很大嗎?普通人又看不出來」。

▲三千經常跟小姐妹組局,一起穿漢服出去吃火鍋、逛街。攝影:安舜

這樣的衝突背後,是漢服逐漸從一小部分人心中的「理想主義」破出圈,成為了大眾審美的一部分。

這又成了某種弔詭。曾經的抗爭,被焚燒和羞辱過後的堅持,是為了維護漢服背後的文化意義,但當漢服真的出圈了,卻又和他們心中想像的不一致:漢服不再是有明確規制、材料的高等級服裝,而是融入了當下的時尚圈,成為了一個元素。

卓桐舟是極少數洞悉這一微妙變化的人之一,卓桐舟正準備在拼多多上線漢服店鋪,主打的原創漢服價格均為百元左右。

00後已經成為中國的消費新生力軍,僅在拼多多平臺上,就活躍著5700萬00後用戶。其中很多都是漢服出圈的主力。

在中國,像卓桐舟、李蟈蟈這樣可以花數百元買一套漢服、可以上名校或者留學、可以買單反的漢服玩家,屬於絕對的極少數。

而絕大多數青少年,如同三千和紫櫻,他們或許沒有完整的國學教育,對於文化復興這樣的大概念沒有什麼熱情與責任感,他們所知道的,是用漢服那種「獨特」來定義自我的存在,彰顯個體的美。

疫情後,23歲的紫櫻從日本回來了。一個人在日本的兩年,她在免稅店和餐館工作,一天要轉場連續站12個小時,在3平米的小屋住了一年半。除去基本開銷,剩下的錢都給了漢服,「這是我在日本的依靠,我掙錢不為別的」。

「順風上船的人和逆風上船的人,心態上很不一樣。」楊熙程覺得,00後幸運地享受了前輩努力的成果,現在行業至少有三個進步:一是穿衣自由,上街不會被人指指點點;二是新人很容易買到便宜漢服;三是漢服形制大體正確,設計審美也提高了很多。

▲做一次漢服全妝造要2小時。三千下班後在地鐵整理頭髮。攝影:安舜

告別了攝影工作室後,三千成為了電商主播。在拼多多的直播間內,三千身著漢服直播成為了獨特的風景。

5月11日,一個漢服品牌在拼多多、淘寶等電商平臺上同步推出了新款預售,上衣、吊帶和百迭裙三件套,只要120塊錢。十分鐘,銷量從0漲到了25萬。這是疫情後漢服界一個銷售奇蹟,被認為「掀起了白菜漢服的消費潮流」。

年輕人已經把漢服當成了普通衣服。鄒水元在拼多多上買了大量「退貨包運費」的漢服,意外的是,這些店雖然裝修簡陋,但實物跟圖片沒差別,「連裙擺褶子都一樣」。儘管在一些論壇裡,仍然有些年齡大的漢服玩家認為,超過500塊的衣服才能算真正的漢服。

「我會找朋友鑑別,正品店我都記下來,發到論壇上。」現在,鄒水元買一件漢服的價格不到100塊。

這正是卓桐舟上拼多多開店的理由。5歲起就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她,不認為自己和「仙女黨」有區別,「歸根到底,我們都是為了美才穿漢服的」。

▲在拼多多的直播間內,三千身著漢服直播成為了獨特的風景。

她討厭「漢服圈」這個說法,「我不是漢服圈的,我就是入了漢服坑」。兩代漢服文化的青年擁躉在消費中,最終完成了一次關於自我身份認同的隔空擁抱。

@部分圖片、視頻、文字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或對版權有所疑問,請聯繫後臺,我們會儘快處理,感謝

相關焦點

  • 拼多多漢服銷量暴增30倍,引領95後國風服飾新潮流
    要論當下95後人群的代表性服飾,必定非漢服莫屬。7月10日,拼多多正式開啟為期一周的國潮市集活動,服飾類目將以漢服為代表,搭建古風穿越館等多個活動會場,享受平臺百億補貼、秒殺萬人團以及超品促銷等多重優惠,全方位助力當下年輕人成為街頭「最靚的仔」。「穿衣是每一代年輕人最直接的自我表達方式,漢服的火速崛起,深刻體現出當下這一代年輕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追捧。」
  • 評「漢服熱」與漢服復興:莫把漢服小眾化、符號化、飯圈化!
    近年來關於"漢服復興"的話題總是爭論不休,有人呵斥這是譁眾取寵,到底難等大雅之堂,有人辯解這是中華傳統服飾,理應發揚光大。那麼"漢服復興"到底有什麼意義?穿漢服上街。到底算不算文化內涵的體現呢?什麼叫漢服?
  • 00後創立襪子品牌瓦倫希,思維和80後90後完全不同,我們都老了
    布穀感慨的是這是一個00後創立的襪子品牌,現在的人都這麼敢愛敢恨嗎?不一樣的思維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在是一個扎心的事實,也是一個讓人感到高興的事實,扎心的是00後都這樣敢於拼搏了,而身為95後的布穀好像目前還一事無成,所以感到一陣後怕,但是讓布穀感到高興的是00後這麼有出氣,祖國的未來有希望了。
  • 拼多多為史努比賦能,店寶寶:90後潮媽是消費主力軍
    史努比品牌亞太區總代利標亞洲公司中國區高級副總裁招麗盈同樣表示:「遠在美國的同事都被中國寶媽的消費力震驚了,為了這次拼多多雙11大賣,我們連夜抽調人手,從設計、生產到倉儲等方面全力支援。」作為國際知名IP,「史努比」已經跨越70年歷史,可以說貫穿了80、90、00的童年。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史努比在品牌全面化、生活化上下了很大功夫。
  • 新青年消費更愛「拼」實惠 拼多多成95後年輕人最常用購物應用
    68塊錢的時尚棉褲、百雀羚的面膜、回力牌新款老爹鞋、進口牛排、加上出街閃爆的最新款iphone手機……在新消費時代,95後、00後們喜歡買什麼?性價比、新國貨、個性化定製,新青年們如何嘗試「拼」生活?相比傳統一代,新青年的網絡消費行為模式如何給消費市場帶來增量?
  • 80後、90後、以及00後眼中的澳洲,究竟有什麼不同?
    「80後年輕時叛逆,90後年輕時自我,00後表示『後浪』來了!」真實獨特、自我任性、不懂世故....不知從什麼時間節點開始,不同年代出生的人被掛上了個性分明的標籤。帶著不同的#hashtag,每一代人都漸漸悟出了與世界對抗的宣言。
  • 拼多多上的AJ香不香?
    在拼多多「百億補貼」專區,最靠近入口的商品類目不是3C數碼,也不是美妝,正是潮鞋。拉取這波有著超強消費能力的年輕群體,拼多多逐一出手。早在2019年下半年起,拼多多官方推薦官Lynn不僅多次在「Lynn的正品好貨群」推薦拼多多潮鞋專場活動,還運營起了專門的潮鞋群,AJ、椰子在平臺上新後,Lynn都會第一時間通知社群成員。
  • 80後到00後的穿搭指南,看倪妮張子楓就夠了!
    (這點不服氣不行~)圖片來源:Instagram@captainmiao32歲的倪妮,不僅是眾多80後的街拍指南,甚至還是很多90後,00後的街拍靈感來源。圖片來源:Instagram@captainmiao在這人人都愛美的年代,從80後到00後,如何穿的好看已然成為她們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以至於衍生出數不清的時尚博主,教大家如何穿搭。
  • 80後,90後,00後穿衣風格大比拼,你投誰一票?
    眼看著17年也沒有幾個月了,00後的姑娘們也馬上8歲了。而現在的90後也已不是當初的非主流了,而80後大多也已經有了寶寶和幸福的家庭。時光回流,不禁讓我們想起以前的我們,似乎各個時代都有專屬於自己的穿衣風格,那麼你更喜歡哪一款風格呢?
  • 2020年中國胡潤百富90、80後榜單,獨自上榜的90後只有一人
    前十位80後1、黃崢黃崢,40歲,1980年出生在杭州的一個普通家庭,本科畢業於2007年,從谷歌離職創業。拼多多創始人,2018年7月26日,拼多多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20年以2200億財富位於胡潤排行榜第8位。
  • 數據顯示:「00後+10後」比「80後+90後」少了1億多人
    來源:第一財經「00後+10後」比「80後+90後」少了1億多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已經過去。這十年間總共有多少人出生呢?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的首年即2016年,我國出生人口達1786萬人,創下了本世紀以來的新高。2017年,二孩效應延續,出生人口達到1723萬人,是新世紀以來第三高的年份。但到了2018年,二孩效應明顯減弱,當年出生人口僅為1523萬人。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比2018年減少58萬人,這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出生人口連續第三年下降。
  • 智聯發布《2020年輕人理想工作報告》90後、00後最想自己開店
    近日,智聯發布《2020年輕人理想工作報告》面向職場人開展了理想工作調研,基於90後、95後、00後等年輕群體進行了調研。年輕人最想自己開店若完全拋開現實不談,年輕人的理想職業整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樣性,可概括為「自給自足,熱愛至上」。
  • 數據顯示:00後10後比80後90後少1億多人
    數據顯示:00後10後比80後90後少1億多人  Emma Chou • 2020-07-08 16:42:09 來源:前瞻網
  • 80後做飯,90後做飯,00做飯,差別有多大
    現在是最大的「00後」都是20歲,可以當家做主,90後已經到了成家的年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還需要掌握。特別是年初,由於疫情嚴重,很多人在家裡被隔離了一段時間。在這個段時間中,每個人沒啥也很容易做到,人們厭倦了玩手機和電腦,所以他們不得不考慮烹飪技巧,即使在朋友圈裡,甚至還有烹飪比賽,所以段時間可以說是全國人民烹飪水平提高的鼎盛時期。
  • 80後為遼寧「有聲閱讀」主力 90後與00後成生力軍
    在遼寧省收聽喜馬拉雅的各年齡段群體中,80後為主力軍,但不可忽視的是,90後與00後用戶的增長速度很快。 90後成喜馬拉雅遼寧新增用戶主力 數據解析:在此前2019年的全國聽書報告中,有個大趨勢不得不提,就是不管男女老少,聽書的群體已經擴大到不同年輕層。
  • 00後10後比80後90後少1億多人 令人難以置信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00後10後比80後90後少1億多人 令人難以置信 最近,80後、90後、00後的人口統計數據,在網上引發熱議。隨著出生率日漸下降,人口問題成了許多人關注的焦點。 我們知道,人口對於經濟、樓市、城市都意義重大,而人口問題,也成了擺在中國面前的一道關卡。
  • 從澳大利亞回到中國新疆 90後姑娘拼多多賣棗年銷3000萬
    90後新疆姑娘趙閆的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截,她是名校畢業、揣著澳大利亞綠卡,足蹬高跟鞋的澳大利亞媒體記者;現在的她,早已習慣了防風沙的勞動服和便於工作的馬尾辮,乍一看,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13團小村莊裡的地地道道的農民。這位拼多多頭部店鋪的年輕主理人,說話幹練、眼神堅定,小小的身軀裡醞釀著大能量。
  • 80後殺馬特,90後非主流,00後亞逼,哪一個更厲害?
    沒錯,這就是在在80後和90後群體中紅極一時的「殺馬特」和「非主流」。但是隨著這群人走上工作崗位,空閒時間的減少和發量的逐漸稀疏,這兩種文化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長江後浪推前浪,00後新生代中又開始風靡一種新的時尚文化「亞逼」,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亞逼,這個詞來源於南京話:禍溼泥罵,屌得亞逼。宗旨就是我覺得自己很屌。
  • 騰訊00後興趣報告:JOJO上榜 漢服等成最熱門話題
    五四青年節到啦,騰訊結合QQ空間00後的說說大數據,發布了00後興趣報告。(ps.數據採集時間為2020年1-4月,所有數據均經過脫敏處理)00後興趣報告顯示,話題熱度TOP3為JK制服、漢服、Lolita,俗稱「破產三坑」。
  • 男生穿漢服上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個人覺得,女生穿漢服比男生要有天然優勢,因為女生有天然的長髮,可以和衣服融為一體。但我覺得「漢服復興」不是復古,是要把漢服進入生活,學會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這樣才能讓更多人的接受他。由於服飾不好保存,目前出土的完整漢服款式極少,大家只能在畫作裡去復原漢服。但這也有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畫風,並沒有那麼寫實,人物比例略帶抽象,所以很難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因此現在才造成了諸多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