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王嘯和曉雪是一對80後手作職人夫妻,
與女兒一家三口生活在景德鎮。
兩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
結婚五年從未吵過架。
與一般景德鎮職人做器皿不同,
王嘯和曉雪做的是沒什麼實用性的「小人」。
王嘯用陶瓷做小人雕塑,幽默怪誕,
曉雪擅長瓷板畫,溫暖治癒,
近10年來,兩人共創作上萬個「小人」,
並在北京、上海、裡斯本等國內外多地舉辦展覽。
兩人的最新個展,
分別在10月、12月在北京與南京舉辦。
王嘯、曉雪一家在北京鈴木商店展覽現場
「這個很現實,你的作品在這裡能賣到錢,
你就可以留下來,就可以繼續。」
11月,一條來到景德鎮,
探訪王嘯和曉雪的家,
並和四位像他們一樣的景德鎮年輕職人,
聊了聊他們的生活與創作。
撰文 | 楊曜 責編 | 陳子文
北京鈴木商店 張曉雪個展《大象》現場
深秋的北京,位於楊梅竹斜街的鈴木商店內,陽光打進展廳,曉雪的最新陶瓷系列《大象》正在展出。
性格靦腆的曉雪和王嘯,帶著女兒盤子,安靜地在店裡迎來送往。進出的除了同行好友,還有許多前來購置的客人,圍著作品仔細欣賞,不少人願意為他們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買單。
王嘯和曉雪都是陶瓷創作者,也是一對姐弟戀夫妻,一家三口生活在景德鎮。
十年專做無用之物
88年的王嘯是江西南昌人,從小就愛畫畫,做什麼家人都支持。大學時,他考到景德鎮陶瓷學院念了陶瓷藝術專業,畢業後便留在了當地。2012年,王嘯成立工作室開始全職搞創作,因為養了一條花狗,便取名「花狗工作室」。
2014年,王嘯遇到來景德鎮學陶瓷的曉雪。曉雪是湖北黃石人,84年生,在武漢念大學時,一次景德鎮之行讓她對陶瓷產生濃厚興趣,畢業後便到景德鎮深入學習。
景德鎮不大,年輕朋友們大多一個圈子。兩人一開始是共享工作室,在一起做東西,後來互有好感,自然地相戀、結婚。
與一般手作藝人做器皿不同,夫妻倆做陶瓷有個特點:沒什麼實用性。做一個盤子也是當一幅畫在畫、當一個雕塑在做。
王嘯的創作方法以盤泥條為主,不論做什麼,先隨意地盤一個形,再做各種肌理或變形。高溫燒制之後,再在釉上彩繪。做一件長寬約30釐米的作品,周期至少要20多天。
早期他做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形雕塑,把它們統一歸納為「小人」。這些小人雕塑就像隱藏著神秘力量,自由生長出各種造型,色彩斑斕,細節豐富。
「許多動物形象的雕塑,不是說我看到一隻鳥或一條蟲,就把它的模樣做出來,」王嘯說,他把自己的想像、對生活的感受和情緒,全部融進作品裡。
小人的內心世界似乎深不可測,讓人想一探究竟。王嘯便在這個小人雕塑的心臟和背部各開了一扇門,它嘴巴跟腦袋的空間也是通的。
「熊貓」最初他做了一個四腳伏地的動物,它戴了一個頭套,頭套是一個熊貓。
這個小人有些惡趣味,它有個暱稱叫「拉屎的鳥」,王嘯把它的眼睛移到屁股上,看著就有點像在草坪上方便。
這是一組「蝸牛」,它的睛特別突出,沒有嘴巴,耳朵也被遮掩在毛髮的肌理裡。「當時想做兩個大頭,感覺跟自己的狀態有點像,每天你就睜著眼睛看到很多東西,但很多聲音卻聽不到、很多事說不出口,像蝸牛一樣,拖著個腦袋往前走。」
王嘯的雕塑中,常出現「紅地白梅」的元素,這是景德鎮很傳統的圖案。
這件花瓶也是景德鎮的一個傳統器型「梅瓶」。在景德鎮做陶瓷,對工藝的要求非常高,燒制白色瓶子時容易出現黑點,這是被避諱的瑕疵。而王嘯卻故意把黑點放大,「讓它凸起來,皮裡面長了一個包的感覺。」更誇張時他把包做成一個怪物,還長了一隻眼睛。最後整個瓶身就變成黑乎乎的,黑暗中藏著很多圖案。
相較於王嘯的怪誕,曉雪的陶瓷作品更治癒。
2013年研究生畢業創作時,曉雪單獨來了一趟景德鎮,40多天做了1000多件小人。最後呈現時,她讓小人們一個個地躺在地上,鋪在寫有毛筆字的宣紙上。
曉雪的瓷板畫很有辨識度,用毛筆畫。
「在紙本或者架上繪畫,想加一筆、想覆蓋、想改都可以立馬動筆,非常新鮮,也非常衝動。」曉雪跟我們解釋,「瓷板畫和別的材料最大的區別就是,你必須得等。」
想要一種顏色,需先燒制、再冷卻,可能一兩天就過去了。燒制了之後,刻出線條,再在線條裡面填色。這個過程中,很多小的技法就往裡面添加,她說樂趣點也正是在這。
而繪畫的內容,是一種很私人的記憶性的表達。
一次展覽時,有觀眾指著一幅瓷板畫——一個小人一片雲,上面下著雨,「他問我你就是想表現孤獨嗎?我說人的情緒不可能那麼單一。」
疫情後的新作,曉雪在瓷板上畫一批生長的小樹,「年初在家憋了那麼久,人會很渴望植物和自然。」
這隻黃色的狼,已經做了8年之久。一個動物,它的嘴巴裡是一個人的臉,肚子裡面又有一個人的臉,可愛中又有一點邪惡。
結婚5年、從不吵架
——主動選擇簡單的生活
2015年,王嘯和曉雪結束了在葡萄牙裡斯本長達一個月的駐地創作和展覽,回到景德鎮。一到工作室,兩人驚呆了:工作室被偷空了。這時他們也即將有孩子,兩人決定搬家,搬到了740廠的工作室。
洪水前 位於740廠的工作室
2020年7月,景德鎮遭遇本世紀最大洪水,瓷都內大街小巷的作坊、工作室受災嚴重,王嘯和曉雪位於740廠的工作室也沒能倖免。水淹到室內兩米,院子半邊圍牆垮塌,大量作品、器材、低溫窯被衝走,4 條金魚、3隻烏龜也被衝走……
洪水後的工作室
經此一劫,曉雪說兩人的創作欲反而愈發被激發,「事情是很嚴重很慘,但又不是不能解決。」
在一眾朋友幫忙下,簡單清理原來的工作室後,兩人把家裡的露臺改成臨時工作空間,奮力工作。
兩人現在使用的露臺工作空間
兩人的家上下兩層,空間不大,但通透明亮。從一側窗戶往下看是著名的陶藝街,鱗桎相連的店鋪和工作坊在洪水後逐漸恢復生機。
露臺上的三個立櫃,擺著各式泥塑小人和杯盤器皿,都是他們從7月洪水中「搶救」出來的舊作;另一個立櫃已裝滿王嘯新做的姿態各異、幽默怪誕的動物雕塑,這批作品已經被騰挪至南京的畫廊展出。
王嘯和曉雪在露臺工作空間
在景德鎮,生活成本相對低,日子也過得簡單。
「以前在武漢的時候,我要說我今天去廢品站玩了一天,別人會覺得你很奇怪,但在景德鎮的話,別人第一反應是問你今天淘到了什麼?」曉雪說景德鎮吸引她的,除了陶瓷,還有它對各種人群和生活方式的包容。
「在大城市裡,別人會認為你要這樣做、要那樣做,質疑你為什麼不想去上班?」在景德鎮,這些都不是問題。在曉雪對周圍人的觀察裡,大家仿佛天然地屏蔽掉了浮躁,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非常有行動力。
王嘯就是如此,「好的不好的他都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小動物、植物,他的購物車裡面都是狗糧、蜥蜴糧,其他就是搞創作。」
這樣的簡單生活,他們認為是一種主動選擇。
王嘯在創作
對兩人來說,最大的困難是時間,「時間太少了」。
在沒有女兒盤子之前,兩人生活是被創作填滿,每天吃完早飯就開始。創作之外澆花、遛狗,去朋友的工作室喝茶聊天,或者直接幹聊。
「有盤子之後,肯定是以她為第一要素,先把她弄舒服了,然後別的時間創作。」盤子3歲後,兩人開始有零碎的時間穿插著做東西。
王嘯、曉雪和女兒在水庫遊玩
結婚5年,從沒吵過架。
他們把這歸功於兩人三觀的高度一致、及對小孩教育態度的一致。「有不同意見的都是些小事,往往一帶而過了。」
問曉雪最喜歡的陶藝作家——「王嘯,我丈夫。他有那種天然的智慧。」
王嘯雕塑作品
今年,女兒盤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兩人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對他們來說,創作是建立生活秩序的基石,在成長、生活中積累的所有情緒和感受,他們在作品中找到了表達的出口。這讓兩人感到安心和滿足,「你沒有焦慮,一直往前做就好。」
那些搬來景德鎮的年輕人:
為喜歡買單
景德鎮地方小,去哪都很近。王嘯大學就在陶院,他說剛開始主觀意願並沒那麼強烈,但到了景德鎮後,發現在這塊歷史悠久的土地上,一切都能學習,「太豐富了。」
大學時,他平日在學校上課,課餘去各個公共窯,在一旁觀察師傅是怎麼裝窯、如何燒制、怎麼吹釉,也沒人趕他走。「再找拉坯師傅拉坯,或者你去找畫工畫畫,你可以學到你想學的任何東西。」
曉雪來到景德鎮後,在這念了陶瓷藝術的研究生。她發現在景德鎮全民跟陶瓷都有連接,「有時候你可能打到一個車,司機師傅以前就做陶瓷;或者你在一個小館子吃飯,叔叔阿姨以前就是畫工,信息量特別大。」
樂天創意市集 圖源:樂天陶社
景德鎮年輕人 Gallery 6_1 7 散談活動 圖源:楊成
2005年,創辦於香港的樂天陶社入駐景德鎮雕塑瓷廠,許多國內外陶藝家開始來這交流、學習。樂天創意市集逐漸成型,之後景德鎮也相繼有了明清園、陶溪川的市集。陶藝街被改造,新的創意園區湧現。年輕的創作者有了更多被看到的機會。
像王嘯和曉雪一樣來景德鎮的85後年輕人也越來越多,有從景德鎮陶院畢業後留下來的,有從全國各個美院來的,也有不少人憑著對陶藝的熱情辭掉工作、從大城市搬來這個小鎮定居。
除了從事陶藝,景德鎮也出現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創作者,玻璃、設計、大漆、國畫、銀器、首飾、木器……
從外地慕名而來的年輕手作職人們,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創作氛圍。
nai的自畫像
出生於1990年的崔佳佳是曉雪的大學學妹,畢業後在2015年冬天來到景德鎮,成立自己的工作室Nai,做陶瓷的同時也繪畫。如今,她結合線下展覽+線上電商的展售形式,積累了一批喜愛自己作品的受眾。
wood and tooth工作室作品
以Wood and Tooth這個名字被觀眾認識的H,在2014年來到景德鎮,從事陶瓷和玻璃的創作。除了普通的杯、盤、茶具等器物,她還做燈具、花器,製作方式包含玻璃雕刻、彩繪等。
H還曾做過一組「絞胎瓷」系列,絞胎釉技法複雜,要用很長的時間測試泥的質感、顏色,燒毀好多次,才能運用。「可能因為一點點的疏漏就造成燒出來的作品有問題,燒得不好就會影響銷售,不做東西就沒有收入,生活就會很難。」
對獨立職人來說,自由創作意味著沒有固定收入,不少人每個月掙的錢都用在了基本需求上。「手工時間成本很高,收入不太能和付出成正比,我身邊的朋友應該都沒什麼存款,」H說,比起剛來的時候甚至多了負債,「但只要自己做的東西燒得好,什麼困難都瞬間忘記了。」
劉新陶瓷作品
從事陶藝的劉新和做布藝手作的可兒是一對夫妻,相繼在2014、2015年來到景德鎮,安家立業。現在,他們還經營著一家叫Gallery 6_1 7的畫廊,展覽當地陶藝作者的作品。劉新認為,「對手作職人來說,不僅僅是售賣,通過適合的空間展示作品也是極為重要的。」
畫廊雖成立不久,劉新希望未來能通過自己對器皿的解讀,為景德鎮的手作職人提供呈現方式的更多選擇。
王嘯、曉雪和劉新、可兒在畫廊Gallery 6_1 7
線下的展覽、市集,線上的電商渠道,都給了職人們更多生存下去的可能。
近些年,對陶瓷等手作器物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尤其今年疫情後,中國獨立手作職人的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認可。
景德鎮的這群年輕人,來自草根,堅持獨立創作,能憑藉作品養活自己並走下去,是他們最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