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85後開始漂在景德鎮:能在這裡養活自己,是最大的滿足

2021-01-09 一條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王嘯和曉雪是一對80後手作職人夫妻,

與女兒一家三口生活在景德鎮。

兩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

結婚五年從未吵過架。

與一般景德鎮職人做器皿不同,

王嘯和曉雪做的是沒什麼實用性的「小人」。

王嘯用陶瓷做小人雕塑,幽默怪誕,

曉雪擅長瓷板畫,溫暖治癒,

近10年來,兩人共創作上萬個「小人」,

並在北京、上海、裡斯本等國內外多地舉辦展覽。

兩人的最新個展,

分別在10月、12月在北京與南京舉辦。

王嘯、曉雪一家在北京鈴木商店展覽現場

「這個很現實,你的作品在這裡能賣到錢,

你就可以留下來,就可以繼續。」

11月,一條來到景德鎮,

探訪王嘯和曉雪的家,

並和四位像他們一樣的景德鎮年輕職人,

聊了聊他們的生活與創作。

撰文 | 楊曜 責編 | 陳子文

北京鈴木商店 張曉雪個展《大象》現場

深秋的北京,位於楊梅竹斜街的鈴木商店內,陽光打進展廳,曉雪的最新陶瓷系列《大象》正在展出。

性格靦腆的曉雪和王嘯,帶著女兒盤子,安靜地在店裡迎來送往。進出的除了同行好友,還有許多前來購置的客人,圍著作品仔細欣賞,不少人願意為他們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買單。

王嘯和曉雪都是陶瓷創作者,也是一對姐弟戀夫妻,一家三口生活在景德鎮。

十年專做無用之物

88年的王嘯是江西南昌人,從小就愛畫畫,做什麼家人都支持。大學時,他考到景德鎮陶瓷學院念了陶瓷藝術專業,畢業後便留在了當地。2012年,王嘯成立工作室開始全職搞創作,因為養了一條花狗,便取名「花狗工作室」。

2014年,王嘯遇到來景德鎮學陶瓷的曉雪。曉雪是湖北黃石人,84年生,在武漢念大學時,一次景德鎮之行讓她對陶瓷產生濃厚興趣,畢業後便到景德鎮深入學習。

景德鎮不大,年輕朋友們大多一個圈子。兩人一開始是共享工作室,在一起做東西,後來互有好感,自然地相戀、結婚。

與一般手作藝人做器皿不同,夫妻倆做陶瓷有個特點:沒什麼實用性。做一個盤子也是當一幅畫在畫、當一個雕塑在做。

王嘯的創作方法以盤泥條為主,不論做什麼,先隨意地盤一個形,再做各種肌理或變形。高溫燒制之後,再在釉上彩繪。做一件長寬約30釐米的作品,周期至少要20多天。

早期他做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形雕塑,把它們統一歸納為「小人」。這些小人雕塑就像隱藏著神秘力量,自由生長出各種造型,色彩斑斕,細節豐富。

「許多動物形象的雕塑,不是說我看到一隻鳥或一條蟲,就把它的模樣做出來,」王嘯說,他把自己的想像、對生活的感受和情緒,全部融進作品裡。

小人的內心世界似乎深不可測,讓人想一探究竟。王嘯便在這個小人雕塑的心臟和背部各開了一扇門,它嘴巴跟腦袋的空間也是通的。

「熊貓」最初他做了一個四腳伏地的動物,它戴了一個頭套,頭套是一個熊貓。

這個小人有些惡趣味,它有個暱稱叫「拉屎的鳥」,王嘯把它的眼睛移到屁股上,看著就有點像在草坪上方便。

這是一組「蝸牛」,它的睛特別突出,沒有嘴巴,耳朵也被遮掩在毛髮的肌理裡。「當時想做兩個大頭,感覺跟自己的狀態有點像,每天你就睜著眼睛看到很多東西,但很多聲音卻聽不到、很多事說不出口,像蝸牛一樣,拖著個腦袋往前走。」

王嘯的雕塑中,常出現「紅地白梅」的元素,這是景德鎮很傳統的圖案。

這件花瓶也是景德鎮的一個傳統器型「梅瓶」。在景德鎮做陶瓷,對工藝的要求非常高,燒制白色瓶子時容易出現黑點,這是被避諱的瑕疵。而王嘯卻故意把黑點放大,「讓它凸起來,皮裡面長了一個包的感覺。」更誇張時他把包做成一個怪物,還長了一隻眼睛。最後整個瓶身就變成黑乎乎的,黑暗中藏著很多圖案。

相較於王嘯的怪誕,曉雪的陶瓷作品更治癒。

2013年研究生畢業創作時,曉雪單獨來了一趟景德鎮,40多天做了1000多件小人。最後呈現時,她讓小人們一個個地躺在地上,鋪在寫有毛筆字的宣紙上。

曉雪的瓷板畫很有辨識度,用毛筆畫。

「在紙本或者架上繪畫,想加一筆、想覆蓋、想改都可以立馬動筆,非常新鮮,也非常衝動。」曉雪跟我們解釋,「瓷板畫和別的材料最大的區別就是,你必須得等。」

想要一種顏色,需先燒制、再冷卻,可能一兩天就過去了。燒制了之後,刻出線條,再在線條裡面填色。這個過程中,很多小的技法就往裡面添加,她說樂趣點也正是在這。

而繪畫的內容,是一種很私人的記憶性的表達。

一次展覽時,有觀眾指著一幅瓷板畫——一個小人一片雲,上面下著雨,「他問我你就是想表現孤獨嗎?我說人的情緒不可能那麼單一。」

疫情後的新作,曉雪在瓷板上畫一批生長的小樹,「年初在家憋了那麼久,人會很渴望植物和自然。」

這隻黃色的狼,已經做了8年之久。一個動物,它的嘴巴裡是一個人的臉,肚子裡面又有一個人的臉,可愛中又有一點邪惡。

結婚5年、從不吵架

——主動選擇簡單的生活

2015年,王嘯和曉雪結束了在葡萄牙裡斯本長達一個月的駐地創作和展覽,回到景德鎮。一到工作室,兩人驚呆了:工作室被偷空了。這時他們也即將有孩子,兩人決定搬家,搬到了740廠的工作室。

洪水前 位於740廠的工作室

2020年7月,景德鎮遭遇本世紀最大洪水,瓷都內大街小巷的作坊、工作室受災嚴重,王嘯和曉雪位於740廠的工作室也沒能倖免。水淹到室內兩米,院子半邊圍牆垮塌,大量作品、器材、低溫窯被衝走,4 條金魚、3隻烏龜也被衝走……

洪水後的工作室

經此一劫,曉雪說兩人的創作欲反而愈發被激發,「事情是很嚴重很慘,但又不是不能解決。」

在一眾朋友幫忙下,簡單清理原來的工作室後,兩人把家裡的露臺改成臨時工作空間,奮力工作。

兩人現在使用的露臺工作空間

兩人的家上下兩層,空間不大,但通透明亮。從一側窗戶往下看是著名的陶藝街,鱗桎相連的店鋪和工作坊在洪水後逐漸恢復生機。

露臺上的三個立櫃,擺著各式泥塑小人和杯盤器皿,都是他們從7月洪水中「搶救」出來的舊作;另一個立櫃已裝滿王嘯新做的姿態各異、幽默怪誕的動物雕塑,這批作品已經被騰挪至南京的畫廊展出。

王嘯和曉雪在露臺工作空間

在景德鎮,生活成本相對低,日子也過得簡單。

「以前在武漢的時候,我要說我今天去廢品站玩了一天,別人會覺得你很奇怪,但在景德鎮的話,別人第一反應是問你今天淘到了什麼?」曉雪說景德鎮吸引她的,除了陶瓷,還有它對各種人群和生活方式的包容。

「在大城市裡,別人會認為你要這樣做、要那樣做,質疑你為什麼不想去上班?」在景德鎮,這些都不是問題。在曉雪對周圍人的觀察裡,大家仿佛天然地屏蔽掉了浮躁,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非常有行動力。

王嘯就是如此,「好的不好的他都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小動物、植物,他的購物車裡面都是狗糧、蜥蜴糧,其他就是搞創作。」

這樣的簡單生活,他們認為是一種主動選擇。

王嘯在創作

對兩人來說,最大的困難是時間,「時間太少了」。

在沒有女兒盤子之前,兩人生活是被創作填滿,每天吃完早飯就開始。創作之外澆花、遛狗,去朋友的工作室喝茶聊天,或者直接幹聊。

「有盤子之後,肯定是以她為第一要素,先把她弄舒服了,然後別的時間創作。」盤子3歲後,兩人開始有零碎的時間穿插著做東西。

王嘯、曉雪和女兒在水庫遊玩

結婚5年,從沒吵過架。

他們把這歸功於兩人三觀的高度一致、及對小孩教育態度的一致。「有不同意見的都是些小事,往往一帶而過了。」

問曉雪最喜歡的陶藝作家——「王嘯,我丈夫。他有那種天然的智慧。」

王嘯雕塑作品

今年,女兒盤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兩人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對他們來說,創作是建立生活秩序的基石,在成長、生活中積累的所有情緒和感受,他們在作品中找到了表達的出口。這讓兩人感到安心和滿足,「你沒有焦慮,一直往前做就好。」

那些搬來景德鎮的年輕人:

為喜歡買單

景德鎮地方小,去哪都很近。王嘯大學就在陶院,他說剛開始主觀意願並沒那麼強烈,但到了景德鎮後,發現在這塊歷史悠久的土地上,一切都能學習,「太豐富了。」

大學時,他平日在學校上課,課餘去各個公共窯,在一旁觀察師傅是怎麼裝窯、如何燒制、怎麼吹釉,也沒人趕他走。「再找拉坯師傅拉坯,或者你去找畫工畫畫,你可以學到你想學的任何東西。」

曉雪來到景德鎮後,在這念了陶瓷藝術的研究生。她發現在景德鎮全民跟陶瓷都有連接,「有時候你可能打到一個車,司機師傅以前就做陶瓷;或者你在一個小館子吃飯,叔叔阿姨以前就是畫工,信息量特別大。」

樂天創意市集 圖源:樂天陶社

景德鎮年輕人 Gallery 6_1 7 散談活動 圖源:楊成

2005年,創辦於香港的樂天陶社入駐景德鎮雕塑瓷廠,許多國內外陶藝家開始來這交流、學習。樂天創意市集逐漸成型,之後景德鎮也相繼有了明清園、陶溪川的市集。陶藝街被改造,新的創意園區湧現。年輕的創作者有了更多被看到的機會。

像王嘯和曉雪一樣來景德鎮的85後年輕人也越來越多,有從景德鎮陶院畢業後留下來的,有從全國各個美院來的,也有不少人憑著對陶藝的熱情辭掉工作、從大城市搬來這個小鎮定居。

除了從事陶藝,景德鎮也出現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創作者,玻璃、設計、大漆、國畫、銀器、首飾、木器……

從外地慕名而來的年輕手作職人們,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創作氛圍。

nai的自畫像

出生於1990年的崔佳佳是曉雪的大學學妹,畢業後在2015年冬天來到景德鎮,成立自己的工作室Nai,做陶瓷的同時也繪畫。如今,她結合線下展覽+線上電商的展售形式,積累了一批喜愛自己作品的受眾。

wood and tooth工作室作品

以Wood and Tooth這個名字被觀眾認識的H,在2014年來到景德鎮,從事陶瓷和玻璃的創作。除了普通的杯、盤、茶具等器物,她還做燈具、花器,製作方式包含玻璃雕刻、彩繪等。

H還曾做過一組「絞胎瓷」系列,絞胎釉技法複雜,要用很長的時間測試泥的質感、顏色,燒毀好多次,才能運用。「可能因為一點點的疏漏就造成燒出來的作品有問題,燒得不好就會影響銷售,不做東西就沒有收入,生活就會很難。」

對獨立職人來說,自由創作意味著沒有固定收入,不少人每個月掙的錢都用在了基本需求上。「手工時間成本很高,收入不太能和付出成正比,我身邊的朋友應該都沒什麼存款,」H說,比起剛來的時候甚至多了負債,「但只要自己做的東西燒得好,什麼困難都瞬間忘記了。」

劉新陶瓷作品

從事陶藝的劉新和做布藝手作的可兒是一對夫妻,相繼在2014、2015年來到景德鎮,安家立業。現在,他們還經營著一家叫Gallery 6_1 7的畫廊,展覽當地陶藝作者的作品。劉新認為,「對手作職人來說,不僅僅是售賣,通過適合的空間展示作品也是極為重要的。」

畫廊雖成立不久,劉新希望未來能通過自己對器皿的解讀,為景德鎮的手作職人提供呈現方式的更多選擇。

王嘯、曉雪和劉新、可兒在畫廊Gallery 6_1 7

線下的展覽、市集,線上的電商渠道,都給了職人們更多生存下去的可能。

近些年,對陶瓷等手作器物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尤其今年疫情後,中國獨立手作職人的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認可。

景德鎮的這群年輕人,來自草根,堅持獨立創作,能憑藉作品養活自己並走下去,是他們最大的滿足。

相關焦點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遠長:景德鎮的未來必定更精彩
    「在陶瓷領域,景德鎮是航空母艦,最大的特點就是豐富,是集大成者!」在劉遠長看來,景德鎮這一年的變化,最直觀的就是將「豐富」這個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現在的景德鎮,可謂是多點開花,陶溪川、三寶、御窯、古窯……這些點連成線,又帶動了更廣範圍的發展,整個景德鎮的變化都很大,外地人來到景德鎮,可以在這裡感受到陶瓷的歷史,觸摸陶瓷的當下,暢想陶瓷的未來。」
  • 景德鎮2020·「美麗中國」,美在何方……
    餐桌邊總也驅不走的野蜂,嗡嗡的,像要執拗地發表什麼高見……當今景德鎮,對還是抱著七八年前老印象的外地客來說,應該到處能聽到新鮮、喧騰的聲音,看見年年有桃粉竹綠的變化。飛機、高鐵、小車上,各路人馬、各式旗號蜂擁而至,說故事者、聽故事者不竭如流。口燦蓮花、懷覬覦心者,也不乏其人。官場上下,多揎拳捋袖,雷厲風行。太多景漂,在千年窯火下徐徐展開生命與事業的美麗。
  • 在江西景德鎮,景德鎮人的早餐,是從一碗冷粉開始!
    景德鎮是世界聞名的瓷都,這裡因瓷而得名,因瓷而興盛,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讓它成為一座特色鮮明、充滿魅力的城市。早在清朝,景德鎮就有關於「美食」和「美器」的記載,深厚燦爛的陶瓷文化和陶瓷從業者的生活習俗,使景德鎮的美食獨特而又多樣。
  • 美景厚德鎮生活——景德鎮發展模式對全國特色小鎮的有益啟示
    隨著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化時代來臨,機器逐步取代人工,科技逐步取代手工,景德鎮因此陷入歷史性衰退而風光不再,但景德鎮人不拋棄不放棄一直等待一個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以網際網路為標誌、高品質消費為主導是後工業化時代最顯著的特徵,手工與高品質又再次成為時尚,網際網路可以巧妙地將碎片化的個性需求與碎片化的作坊生產緊密相連,而這恰恰是景德鎮的優勢所在。
  • 和馬雲一起揮毫潑墨 ,景德鎮的「四合理」養生慢生活
    卸任阿里巴巴董事長後,馬雲的「退休」生活怎麼樣了?原來「馬爸爸」並沒有閒著,反而是越來越忙,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了。
  • 景德鎮山谷裡的「藝術聚落」:從破落村莊到世外「陶」源
    「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鎮的東南山麓,有一條綿延十公裡的山谷,三寶村便坐落於此。曾經閉塞不通、破落的村莊,如今雲集國內外藝術家,儼然一個世外「陶」源。(受訪者供圖)「2015年之前這裡還是泥巴路,路邊的石塊都隨意堆放,房屋破敗不堪。」景德鎮三寶蓬藝術聚落總經理肖學鋒見證了三寶村蝶變為現在的「藝術生活理想國」。
  • 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漸入佳境
    清代詩人沈嘉徵以一首通俗易懂的詩句,從資源、人才、技術、市場角度勾勒出景德鎮那時的「陶瓷生態」。▲陶瓷工藝美術師在瓷坯上畫畫。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景德鎮陶瓷受到多種因素的衝擊,一度有些迷茫。數年之前,景德鎮市委、市政府提前布局,以一個全新的政策引導、人才支撐、科技引領、文化滋養來培育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
  • 「中部崛起勢正勁·江西篇」景德鎮吸引人才著力打造國家陶瓷文化...
    據了解,景德鎮一方面堅持對內激活,發揮景德鎮作為藏龍臥虎之地、人才輩出之城,以及聚集三萬多「景漂」、五千多「境外景漂」的特殊優勢,充分激發他們的發展動力,讓人才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湧流;另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積極策應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充分運用外部資源、外部支持、外部力量,做到五湖四海聚人才、不拘一格用賢才,構築多元、立體、高層次的人才高地,為國家試驗區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 景德鎮:在傳承與創新中「窯變」
    宋代的景德鎮,「村村窯火戶戶陶」,明、清設御窯廠後,這裡更是「匯各地良工之精華,集天下名窯之大成」。新中國成立後,「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景德鎮陶瓷生產迎來了空前繁榮。蜿蜒的昌江河畔,不熄的窯火燒造出景德鎮絢爛的文化傳奇。往事越千年,換了人間。
  • 景德鎮這家原創髮型工作室逆天了~春天變得美美的!
    >運營五年,是景德鎮吃貨的聚集地,已為景德鎮上千個商家進行推廣!找美食,找優惠,就來景德鎮微惠!微惠廣告投放:18607988130春天就快到來了你是不是已經開始蠢蠢欲動想換個髮型改變下自己正所謂 頭可斷 血可流 髮型不能亂你遇到合適的髮型師了嗎?你想當一個美美的吃貨小仙女嗎?
  • 了解中國,從景德鎮開始,這是國際化的打開方式
    從此,昌南小鎮就代表了中國,China就是中國,外國人可以不知道江西,但一定知道景德鎮。「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象徵。認識china,從景德鎮開始。
  • 窯火千秋——景德鎮的光輝歲月
    在多河流與山溪的景德鎮,但凡有窯的地方,就一定會在流水處搭建水碓,以便利用流水的力量帶動巨大的木棒,將瓷石粉碎。不過,即便最優質的瓷石,它的成器率仍然很低,時常會燒出廢品和次品。後來,工匠們在實踐中發現,如果在普通瓷石中加入一些採自高嶺山的白色礦石,不僅能提高瓷胎的耐火度,使燒出的瓷器更加堅硬和光潔,還能大幅提高成器率,並能製作大型器具。這種白色礦石就是高嶺土。
  • 人民網專訪景德鎮市委書記鍾志生:打造與世界對話的國際瓷都
    五年來,景德鎮堅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立足打造與世界對話的國際瓷都的發展定位,感恩奮進、真抓實幹,凝心聚力、共識共為,越來越展示出開放、自信、實幹的新形象。千年窯火、萬裡瓷路,使景德鎮始終是享譽海內外的世界瓷都、陶瓷聖地,吸引著無數陶瓷愛好者前來「朝聖」,目前有3萬多「景漂」、5000多「境外景漂」在這裡創新創業創造。 陶瓷是中國文化、世界語言,作為全球化的世界商品,跨越時空、超越國界。
  • 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淡水湖 可以養活十幾億人 卻被清政府拱手讓人
    說到淡水湖,可能會想到斯利奧爾湖,面積最大的湖,體積最大的是貝加爾湖,淡水的埋藏量達到了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全世界人口70億左右,五分之一是14億人,所以,這個湖至少可以養活10億人以上,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貝加爾湖是中國。
  • 你知道景德鎮名字的來歷嗎,知道有過怎樣的輝煌嗎
    尋訪期間,在景德鎮一個收藏家的展廳裡,我仔細觀察擺放在面前的兩件瓷器。它們看上去同樣美輪美奐,即便我這個外行,也能看出它們的不同:左邊一件質地輕薄,色澤溫潤,胎釉隱隱泛出青色,讓人想起它的別稱:影青——古人把「青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稱為影青。也就是青白瓷。右邊一件白地青花,釉質白裡泛青,構圖豐滿卻多而不亂,則是青花瓷。
  • 為什麼景德鎮陶瓷沒有品牌誕生?
    一種產業支撐一座城市上千年,千年瓷都景德鎮只有一個品牌 - 「景德鎮」。這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嘲諷。驕傲的是,它輝煌千年,獨一無二,享譽世界;嘲諷的是,它在新時代安偏一隅,只剩其名,沒能培育出響亮全國乃至國際的品牌。
  • 景德鎮:擦亮「金字招牌」 彰顯品牌力量
    以國家試驗區建設為契機,立足文化優勢,擦亮「金字招牌」,打造一批國家級、國際化的陶瓷文化品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貢獻「景德鎮力量」,景德鎮正行穩致遠。  景德鎮的陶瓷文化是世界級的  在景德鎮,有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3萬多名來自全國、全球各地的藝術工作者匯集於此,如痴如醉地研究陶瓷文化,其中不乏知名的古陶瓷專家、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教授、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3萬「景漂」背後的虹吸思維折射出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強大吸引力。
  • 做生活中自己需要的東西,創作就從這裡開始
    工作室設在福州鼓山上而不是在景德鎮,只偶爾去購買一些必要的材料。儘管如此,他還常常抱怨景德鎮的東西不好吃,人又太多。他不喜歡景德鎮的熱鬧,也很少與同行交流。 一個人在山上做陶,素材有限,也接觸不到很多新資訊,但好處就是有很多時間與自己相處。那就從生活中自己需要的東西開始。黃聖出身閩地,自小喜好喝茶。做陶的日子裡,一壺,一杯,一人飲。
  • 觀點▏景德鎮陶瓷需要經典文化
    「經典文化」是該族群集體的智慧結晶,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綿延數千年,與經典文化得以傳承分不開。而當前是一個瘋狂追求速度、效益的年代,網際網路更加加快了人們對創新的訴求,各種創新事物如波浪一樣,剛剛湧起,便被後浪淹沒,文化藝術領域同樣為了適應這種創新你擁我擠,日益出新、奇特與幻想夾雜,你還沒來得及回味一下,一種更新的已出現在眼前。
  • 景德鎮陶瓷的歷史地位與發展戰略
    從乾隆中期開始,景德鎮瓷業開始走下坡路,到晚清日趨衰落,道光以後至新中國成立前,景德鎮瓷業一直處於蕭條狀態。⑷瓷脈相傳——現當代時期民國時期「珠山八友」,其主要代表人物為王大凡、王琦、汪野亭、何許人、鄧碧珊、劉雨岑、畢伯濤、程意亭等,以傳統書畫用筆技法,將詩、書、畫、印融入陶瓷粉彩瓷畫中,並改革粉彩工藝,出現落地新粉彩並成為當時陳設瓷的主流,勝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