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三天可見》:姜思達版《十三邀》

2021-01-13 澎湃新聞

新一季《奇葩說》開播,沒有姜思達的身影,就像他與謝娜半真半假開玩笑說的,與前公司鬧掰了。所以,他不來《奇葩說》,米未出品、他主持的短視頻「少數派報告」《透明人》也不再更新。姜思達以「姜思達工作室」的新身份重新活躍在綜藝圈,除了在《陷入姜局》中放飛自我外,最新他主持全國首檔明星社交實驗《僅三天可見》播出,節目中姜思達將分別與八位明星嘉賓展開為期三日的相處,做貼近觀察與深入訪談。目前節目已播出兩期,第一期的嘉賓是謝娜,第二期的嘉賓是池子。

《僅三天可見》海報

《僅三天可見》標榜稱「全國首檔明星社交實驗」,之於其他的訪談類節目,《僅三天可見》是否真有所突破?

突破訪談的空間與時間

說起訪談類節目,可能觀眾第一反應想到的是《藝術人生》《魯豫有約》《超級訪問》《楊瀾訪談錄》《可凡傾聽》《非常靜距離》,等等。這些代表著的是傳統訪談類節目的形態,即演播室訪談。在一個固定的訪談場景裡,一個(或幾個)主持人、一個(或幾個)嘉賓圍繞著一個大致主題展開對談,臺下還坐著不少觀眾,偶爾參與互動。

已經停播的《超級訪談》

只是近些年來,傳統的演播室訪談已愈發不受歡迎。除了網絡時代的衝擊與年輕觀眾審美的變遷外,演播室訪談也有諸多局限,比如訪談形式單一、訪談套路化、節目同質化、嘉賓資源被透支等等,所以不少演播室訪談已悄無聲息地停播了,少數的幾檔節目也大多收視率慘澹,反響寥寥。

依託於網際網路平臺的訪談類節目在崛起,它們在節目的形態上做了諸多變革。首要的是,對訪談場景的突破。

演播室訪談局限於演播室或某個固定的訪談場所,訪談以主持人為中心,在有限時間內做一問一答。表面上看訪談很自在隨意,實際上因為空間的限制或主持人的能力不足,受訪者可能會有緊張、警惕或排斥的心態,傳遞給觀眾的信息比較有限。

但網際網路時代的訪談,大多選擇了開放式的場景,結合了紀實類真人秀的拍攝方法,訪談空間可能是受訪者的家裡、工作單位,或者是深入嘉賓的社交與生活,貼近觀察,隨時發問,最後再將碎片化的對談剪輯成完整訪談。

比如魯豫的《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魯豫走進大咖的生活去訪談;易立競的《立場》,雖然仍舊有相對固定的室內訪談,但它同時也不斷將受訪者帶進各種環境中去,像帶俞灝明到死亡體驗館體驗焚化,帶王佩瑜到汶川遺址,帶海清到她的童年住所;華少的《今夜九點半》,則是特定夜晚登門造訪;許知遠的《十三邀》,主持人與嘉賓的溝通場景也非常多元化……場景變化,凸顯的是受訪者的主體性,讓受訪者的狀態更為舒適和本真。

《僅三天可見》亦然。它也走出了傳統演播室訪談的封閉空間,姜思達會在三天時間裡跟著訪談對象工作、生活,記錄其真實狀態,並「在社交中對談,於對談中社交」。像首期他跟隨著謝娜飛到長沙,陪著謝娜工作,第二天陪著她健身,並參與了謝娜的一場朋友聚會,第三天與她一起滑冰。

第二天,姜思達與謝娜一起去健身

打破傳統演播室訪談的空間限制,極大豐富了訪談類節目的信息量。比如魯豫的《大咖一日行》中曾到珠海格力總部拜訪董明珠,其中有一幕拍到了董明珠對手下發火,董明珠直接讓手下「下去」,還說「不把你們撤了才叫怪」。之後對談中董明珠講到,她不跟員工太親近,以杜絕不良的圈子文化。因為有了現場那一幕,對談中的這句話才給予了觀眾「眼見為實」的真實感和現場感。這是傳統演播室訪談很難達到的效果。

董明珠發火。進入訪談者的工作與生活中,訪談會有一些更直觀的發現

在《僅三天可見》中,第二天姜思達與謝娜一起去健身,健身完謝娜帶姜思達去了一家咖啡館。謝娜提到,她懷孕期間唯一一次工作,就是在這家咖啡館裡拍攝。接著謝娜就談到了自己得知懷孕時的反應,那種難以言表又極度克制的喜悅。事後姜思達總結道,也是在這一刻,他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謝娜,一個慢下來的謝娜。這就是打破訪談空間的意外發現。

謝娜談到,得知懷孕那一刻那種誠惶誠恐的心態,擔心自己的尖叫會把孩子嚇跑了。是非常真實的心態

除此,打破訪談空間還可以提升訪談節目的可看性。傳統演播室訪談鏡頭語言非常單調,與其說是「看訪談」,不如說是「聽訪談」。訪談空間被打破,加入了真人秀元素,就可以豐富訪談場景,豐富畫面元素,豐富鏡頭語言,更加鮮活、靈動。

不過,訪談空間的突破,不是《僅三天可見》的獨創。《僅三天可見》可以稱為創新的點是,它的「僅三天」的概念,即主持人跟隨訪談嘉賓三天時間,在三天時間裡觀察,「第一天用鏡頭感行事;第二天,鏡頭感加一些疲憊;第三天,愛咋咋」,最後達到一個比較深的立意,「看懂一個人,才能決定love or hate」。

連續三天跟訪,的確有助於消除發問者與訪談對象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只是就目前看來,《僅三天可見》目前在「僅三天」的開掘不夠,三天裡給觀眾的有效信息量很少,有時還不如魯豫的「一日行」。比如第二期,第一天池子陪同姜思達參加了一場開放麥表演,第二天姜思達參與了池子的一次私人社交,第三天倆人直接在戶外訪談了。

姜思達的「三天」,並非實時陪同,似乎只是某些時段姜思達出現,拍攝一些素材後,各回各家,這樣一來,「三天」從陌生到熟悉、從戒備到放鬆的過程並沒有更直觀地呈現出來,哪怕姜思達說自己更放鬆了,觀眾也不太能感同身受。

主觀化的訪問視角

傳統的演播室訪談,對於主持人的立場要求是嚴謹、客觀、中立,可以有尖銳、甚至帶有冒犯性的提問,但不建議主持人帶有偏見的評判。像易立競的《立場》雖然突破空間和時間限制,但節目的價值立場仍舊是「深談」與「傾聽」,選擇以「硬核發問」逼近真相,而不是代替觀眾評判。節目宣稱的是,「不盲從、不迎合、不迴避、不輕薄」。

許知遠的《十三邀》在2016年5月17日播出第一期後,其訪談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許知遠不是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客觀的發問者,相反,他的定位是「笨拙的發問者」。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偏見」,節目的標籤是「看世界,帶著成見」,「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他既對流行的一切提出質疑,又試圖在對話中找到合理性。比如他訪談馬東時說自己不喜歡《奇葩說》,他認為李誕的那種「我什麼都行」是淺薄的。許知遠會直接對著鏡頭說他的困惑,也對嘉賓直言不諱。

《十三邀》不掩飾發問者的成見

《十三邀》剛出來那會,質疑不斷,不過做到今年第四季,越來越多觀眾認可了這一形式,它也為訪談類節目帶來了鮮明的不同。

首先,發問者的主觀視角,有助於讓訪談從「你問我答」,變成雙方觀點的交鋒與碰撞。當然,這對於發問者和受訪者的要求都很高,雙方都是高手,就是高手過招的精彩,像最近一期《十三邀》,許知遠對談陳衝就非常好看,這屬於兩個「文化人」的交流。對比下魯豫《大咖一日行》中對陳衝的訪談,就主要還是對「明星」陳衝的訪談。

許知遠與陳衝對談

另一方面,發問者的主觀視角,也充分彰顯了發問者的個性特徵。適時插入的點評或總結,代表的是發問者的觀察與感受,它也能直觀地體現出發問者的水平與層次。發問者的感受是否坦率?是否細膩?是與眾不同還是陳詞濫調?好的發問者,他的點評既可以幫助觀眾審視一些被忽略的細節,深化訪談的內涵,同時也產生了一種「間離」效果,讓觀眾與發問者一樣,不是對受訪者的說法照單全收,而是多了一個審視和疑惑的視角。

像《十三邀》已經與許知遠深度綁定,這檔節目有著濃濃的許知遠氣息,帶有傳統知識分子的清高、自傲、扭捏和某種「裝腔作勢」,它有時有令人驚喜的深刻發現,可有時許知遠的清高自憐也讓人覺得「討厭」。

之所以花費筆墨談論《十三邀》,是因為姜思達在《僅三天可見》裡的發問立場與許知遠非常相似,姜思達帶著困惑出發,訪問過程中大量穿插著姜思達對受訪者的感受及點評。可以說,姜思達訪問嘉賓的同時,攝影機也在訪問他。姜思達是適合這種節目形式的,在《奇葩說》與《透明人》種,姜思達已充分體現出了他的思辨性和強烈的感受能力——細膩、敏感、坦率、具有同理心。

《僅三天可見》中很多時候,是姜思達對著鏡頭講述自己一天來的感受和發現

《僅三天可見》第一期訪問謝娜,謝娜並不是姜思達理想的訪問對象,原因是他與謝娜是熟悉的,他甚至將謝娜認為是自己的「恩人」。這種過於鮮明的主觀立場,導致了姜思達無法「挑戰」謝娜,或者說,在訪問時他的心理位置是低於謝娜的,節目的最終效果是「仰望謝娜」,以至於有觀眾認為節目是對謝娜的「洗白」。可見,過於主觀化的視角是有利有弊的。當主觀立場壓倒理性判斷時,節目就會顯得不好看。

即便如此,對謝娜的訪問依舊有亮點。比如訪問謝娜之前,姜思達坦言,「如果不記著她所謂幫你那件事,如果不記著她功成名就,你能否喜歡她」。也即,姜思達知道,自己喜歡謝娜也許是因為那兩個前提:她幫過自己,她很有名。雖然訪談的結論是,姜思達喜歡她,但發問者能夠坦白這個困惑,哪怕是讚美式的訪談也不會成為《藝術人生》。

有這一份反思,是難得的

第二期對池子的訪談,比謝娜這一期好了一點。一方面,雖然節目依舊沒有呈現出「三天」的信息量,但最後一天訪談池子第一次在節目中談到他的家庭遭遇,是他「三天」來打破心防的一種體現。另一方面,姜思達與池子沒有那麼「親近」,在心理上更為平等,所以第二天池子帶著姜思達去參加《脫口秀大會》許多成員在場的私人野餐,姜思達感受到了真實的尷尬和「不開心」,他沒有融入進去,也不試圖融入。這一刻,有達到節目所謂的「挖掘當下年輕人的社交心態」的目的。

不掩飾不開心

《僅三天可見》還有一個亮點設計,就是每期節目末尾,有一個「兩真一假」三個問題的問答。姜思達與嘉賓互問三個問題,回答兩個真、一個假。固然真真假假仍舊是霧裡看花,但形式上的創新蘊含的八卦容量,有時不亞於一小時的八卦訪談。

三個答案裡兩真一假,真真假假觀眾只能去猜

總的來說,《僅三天可見》近乎姜思達版《十三邀》,這兩檔節目,都是發問者大於節目本身,發問者塑造節目個性,脫離了許知遠和姜思達,節目似乎就無法成立了。差別在於《十三邀》更多是時代與文化的困惑,它的立意更大一些,偏向於深度思考;《僅三天可見》關注的是明星作為普通個體時的狀態,並以此來透視年輕人的社交,輕淺輕巧。《僅三天可見》沒那麼好,但還有姜思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僅三天可見》鏡頭下張藝興:自帶滑稽屬性,一句話暴露不夠自信
    #娛樂最前沿#張藝興很少上訪談類節目,這次參與錄製深度訪談類明星實驗真人秀《僅三天可見錄製節目期間正值張藝興「大航海」深圳演唱會,三天內姜思達跟隨張藝興去了鄭州,又轉到深圳,有時候他們在車內聊天,有時候姜思達會在一旁觀察他排練舞蹈,看著他化妝的時候睡著,姜思達露出心疼的表情……和往期狀態不同的是,姜思達在張藝興這一期表現得很安靜,大部分時候在觀察,人在沒有威脅性的人面前,總是格外放鬆的。
  • 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是一種生活智慧
    「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朋友僅展示最近一個月的朋友圈」「非朋友僅展示展示十條朋友圈」「樓下的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下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 不喜歡我就直說,「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是什麼意思?
    仔細一看,有一行小字……「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關於女生為什麼要設置三天可見,有的人認為那是因為她朋友圈有什麼秘密,不願意展示給自己的陌生人。也有的人認為,明明前幾天我還看得見她朋友圈所有的內容,現在突然變成三天可見,說明我其實對她來說是個可有可無的人。
  • 千萬別撩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
    還有幾個僅三天可見的字樣。拼命地想要靠近了解,結果滿滿的一腔熱情,最後換來的只是隔著屏幕便能真切感受到的疏離和冷漠。1為什麼現在大多數的人,習慣性地開啟了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功能?結果看到的只有一行冷冰冰的僅三天可見。滿懷期待地想要發生點什麼,可是那份喜歡還沒來得及發酵,就已經被扼殺在了搖籃裡。 你連開始的機會都沒給,哪裡來的故事可言?
  • 朋友圈僅三天可見,容易沒朋友
    最近比較盛行的是三天可見,筆者無意探究這種設置背後的原因,就是覺得像是去好友家拜訪的時候,人家只是把門打開了一條縫,並沒有請你進去的意思,這種被門縫裡瞧著的感覺不是很爽,疑人防人是人類的本能。這也無可厚非,但是既然加了好友最好不要藏著掖著,相信大部分人都很敞亮都很忙,沒有誰成天沒事兒去窺探別人,你別說三天可見,或許人家連一天都不想看呢。
  • 微信朋友圈設置「僅三天可見」,通常是這4類人,看看有你嗎?
    為什麼這麼多人設置朋友圈僅三天可見?1、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的微信通訊錄不再只是朋友,而是有我們的長輩、老師、客戶、老闆等,以及一些很少交流的人。許多人交朋友只是為了和朋友分享他們的生活,而不是向一些不熟悉的人展示他們的生活。因此,許多人將他們的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
  • 十三邀是什麼?
    十三邀是什麼? 尋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個人,向他們發出邀請。
  • 女生朋友圈「僅三天可見」,追你的男生通常這樣想,你知道嗎?
    以至於現在很多的人都會把朋友圈設為三天可見,原因就是不願意自己的過往和隱私暴露在所有的親朋好友面前。更何況現在的微信好友,也不僅僅都是認識的親朋好友,還有很多貌似熟悉,其實是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但是設置了三天可見後,就增添了神秘感,會讓人更加想知道。而且這樣,女生之後發的每一條動態,別人就會更加留意看,畢竟過了三天就看不到了。
  • 這四個星座朋友圈是否會設置僅三天可見,獅子座坦坦蕩蕩,你呢?
    可是還有的人,不要說設置僅三天可見,連發朋友圈都是一種奢侈,一起看看十二星座當中的這四大星座,朋友間是否會設置僅三天可見吧。獅子座獅子座本身就是非常坦率的星座,不管做任何的事情都非常的直白,即便發朋友圈也不例外。
  • 關於《十三邀》的部分感想
    從第一季的《十三邀》到第四季,再不知不覺跟到現在的《十三遊》,觀眾的品味在變,許知遠的採訪也在變。初識《十三邀》最初看到《十三邀》的時候,並不知道為什麼要給節目取這樣的名字。2017-01-12《十三邀》第一季 第九期 許知遠對話俞飛鴻這也是《十三邀》備受爭議的一期,因為許知遠對俞飛鴻流露出的一種期待,或者說是喜歡。可是我想說的是就算隔著屏幕,看到她的明眸皓齒,一舉一動,任何一個男人應該都會心生嚮往。
  • 聽說你的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有一天夜裡,我隨手點開她的朋友圈,想圍觀她最近去了哪兒又買了什麼時髦貨,收到提示訊息: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瞬間失落更覺不可思議,電話打過去,L輕描淡寫,「你又不是不了解我,那些照片都是集中拍攝,一天換N套行頭N個拍攝地凹八百種造型;我工作的常態是三天不洗頭,穿著睡衣攤在家裡處理圖片、寫稿、以及罵哭助理。」
  • 朋友圈千萬不要設置三天可見!!
    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短短幾個字,在在乎你的人眼裡,卻仿佛像一把大剪刀,剪斷了你們之間的一切。02記得前段時間,陪朋友小路出去逛街買衣服,逛街完事以後,我們就在想,要去哪兒吃夜宵?小路就說:「我知道有家還不錯的火鍋店,我朋友在朋友圈發過定位,我去翻一下。」
  • 探求隱藏的深刻 第三季《十三邀》即將開播
    這就是過去兩年,騰訊新聞出品的高端訪談節目《十三邀》的掠影。從首季1. 7 億播放總量到第二季突破 4 億播放總量,常人的迷惑不解、知識界的毀譽、精英的追捧如影隨形。如今,第三季《十三邀》提槍跨馬,帶著它卓而不群的風格,在 7 月 26 號,預告片如期而至。
  • 朋友圈為何僅三天可見?職場人用這3點告訴你,太現實了!
    朋友圈為何僅三天可見?職場人用這3點告訴你,太現實了!對於職場人來說,與同事們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聯繫,而當其他同事加了你的微信後,如果對你比較感興趣,那麼首先就會去看你的朋友圈,了解你在生活中大概是一類什麼樣子的人。
  • 告別《十三邀》,《十三遊》裡的許知遠終於不尷尬了!
    而許知遠,無論大眾對《十三邀》的嘲諷聲有多重,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尷尬也好,不安也罷,他把自己當作靶子,堅守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有一段時間,被「尷尬」包圍的許知遠,是不被人理解的,甚至是被討厭的。這種感受在他採訪完俞飛鴻之後,達到了頂峰。
  • 微信朋友圈動態「僅三天可見」這4個原因再次被確認,得認真對待
    當然,微信上還有一個選項,就是「朋友圈僅3天可見」,也就是說如果打開這個選項,朋友圈的動態將會只顯示3天,3天以後的動態會自動隱藏起來,除了自己可以見到,其他人是看不到的。很多人認為這個功能很積累,因為既然是熟人,自然要真誠相待,一個朋友圈,沒有什麼好隱瞞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那麼為什麼朋友圈裡會有這樣的功能選項呢?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遭遇十三邀01.更放鬆的語態更個性化的表達更深入,更思想樂趣提問:您接觸《十三邀》是什麼時候?朱凌卿:加入《十三邀》其實早於入職騰訊。我之前在央視做了十二年。最早在《社會記錄》、《24小時》,後來做柴靜的《看見》,還做過紀錄片《客從何處來》。
  • 學會聊天,從三天可見,變成一輩子
    有的人可能是不設,有的一個月或者是大部分的僅三天可見,那麼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三天可見的心理狀態。如果你遇到一個心儀的男生,但是呢他設置了一個三天可見,朋友圈基本也不發,在一個對他毫無了解的情況下怎麼去聊天呢?
  • 你最好朋友的朋友圈,對你僅三天可見
    可是時間白駒過隙,一等就是好幾年,幾年後,對方的空間也只剩下僅三天可見。有沒有想過,平時就應該多關心一下對方?而不是被動等待別人的關心。可是內心總有一個聲音,「我應該是被關注的那一方。」於是,把好友的關心和互動變得了他一個人的獨角戲。時間久了,便覺得沒有必要自找沒趣了,還不如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