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奇葩說》開播,沒有姜思達的身影,就像他與謝娜半真半假開玩笑說的,與前公司鬧掰了。所以,他不來《奇葩說》,米未出品、他主持的短視頻「少數派報告」《透明人》也不再更新。姜思達以「姜思達工作室」的新身份重新活躍在綜藝圈,除了在《陷入姜局》中放飛自我外,最新他主持全國首檔明星社交實驗《僅三天可見》播出,節目中姜思達將分別與八位明星嘉賓展開為期三日的相處,做貼近觀察與深入訪談。目前節目已播出兩期,第一期的嘉賓是謝娜,第二期的嘉賓是池子。
《僅三天可見》海報《僅三天可見》標榜稱「全國首檔明星社交實驗」,之於其他的訪談類節目,《僅三天可見》是否真有所突破?
突破訪談的空間與時間說起訪談類節目,可能觀眾第一反應想到的是《藝術人生》《魯豫有約》《超級訪問》《楊瀾訪談錄》《可凡傾聽》《非常靜距離》,等等。這些代表著的是傳統訪談類節目的形態,即演播室訪談。在一個固定的訪談場景裡,一個(或幾個)主持人、一個(或幾個)嘉賓圍繞著一個大致主題展開對談,臺下還坐著不少觀眾,偶爾參與互動。
已經停播的《超級訪談》只是近些年來,傳統的演播室訪談已愈發不受歡迎。除了網絡時代的衝擊與年輕觀眾審美的變遷外,演播室訪談也有諸多局限,比如訪談形式單一、訪談套路化、節目同質化、嘉賓資源被透支等等,所以不少演播室訪談已悄無聲息地停播了,少數的幾檔節目也大多收視率慘澹,反響寥寥。
依託於網際網路平臺的訪談類節目在崛起,它們在節目的形態上做了諸多變革。首要的是,對訪談場景的突破。
演播室訪談局限於演播室或某個固定的訪談場所,訪談以主持人為中心,在有限時間內做一問一答。表面上看訪談很自在隨意,實際上因為空間的限制或主持人的能力不足,受訪者可能會有緊張、警惕或排斥的心態,傳遞給觀眾的信息比較有限。
但網際網路時代的訪談,大多選擇了開放式的場景,結合了紀實類真人秀的拍攝方法,訪談空間可能是受訪者的家裡、工作單位,或者是深入嘉賓的社交與生活,貼近觀察,隨時發問,最後再將碎片化的對談剪輯成完整訪談。
比如魯豫的《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魯豫走進大咖的生活去訪談;易立競的《立場》,雖然仍舊有相對固定的室內訪談,但它同時也不斷將受訪者帶進各種環境中去,像帶俞灝明到死亡體驗館體驗焚化,帶王佩瑜到汶川遺址,帶海清到她的童年住所;華少的《今夜九點半》,則是特定夜晚登門造訪;許知遠的《十三邀》,主持人與嘉賓的溝通場景也非常多元化……場景變化,凸顯的是受訪者的主體性,讓受訪者的狀態更為舒適和本真。
《僅三天可見》亦然。它也走出了傳統演播室訪談的封閉空間,姜思達會在三天時間裡跟著訪談對象工作、生活,記錄其真實狀態,並「在社交中對談,於對談中社交」。像首期他跟隨著謝娜飛到長沙,陪著謝娜工作,第二天陪著她健身,並參與了謝娜的一場朋友聚會,第三天與她一起滑冰。
第二天,姜思達與謝娜一起去健身打破傳統演播室訪談的空間限制,極大豐富了訪談類節目的信息量。比如魯豫的《大咖一日行》中曾到珠海格力總部拜訪董明珠,其中有一幕拍到了董明珠對手下發火,董明珠直接讓手下「下去」,還說「不把你們撤了才叫怪」。之後對談中董明珠講到,她不跟員工太親近,以杜絕不良的圈子文化。因為有了現場那一幕,對談中的這句話才給予了觀眾「眼見為實」的真實感和現場感。這是傳統演播室訪談很難達到的效果。
董明珠發火。進入訪談者的工作與生活中,訪談會有一些更直觀的發現在《僅三天可見》中,第二天姜思達與謝娜一起去健身,健身完謝娜帶姜思達去了一家咖啡館。謝娜提到,她懷孕期間唯一一次工作,就是在這家咖啡館裡拍攝。接著謝娜就談到了自己得知懷孕時的反應,那種難以言表又極度克制的喜悅。事後姜思達總結道,也是在這一刻,他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謝娜,一個慢下來的謝娜。這就是打破訪談空間的意外發現。
謝娜談到,得知懷孕那一刻那種誠惶誠恐的心態,擔心自己的尖叫會把孩子嚇跑了。是非常真實的心態除此,打破訪談空間還可以提升訪談節目的可看性。傳統演播室訪談鏡頭語言非常單調,與其說是「看訪談」,不如說是「聽訪談」。訪談空間被打破,加入了真人秀元素,就可以豐富訪談場景,豐富畫面元素,豐富鏡頭語言,更加鮮活、靈動。
不過,訪談空間的突破,不是《僅三天可見》的獨創。《僅三天可見》可以稱為創新的點是,它的「僅三天」的概念,即主持人跟隨訪談嘉賓三天時間,在三天時間裡觀察,「第一天用鏡頭感行事;第二天,鏡頭感加一些疲憊;第三天,愛咋咋」,最後達到一個比較深的立意,「看懂一個人,才能決定love or hate」。
連續三天跟訪,的確有助於消除發問者與訪談對象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只是就目前看來,《僅三天可見》目前在「僅三天」的開掘不夠,三天裡給觀眾的有效信息量很少,有時還不如魯豫的「一日行」。比如第二期,第一天池子陪同姜思達參加了一場開放麥表演,第二天姜思達參與了池子的一次私人社交,第三天倆人直接在戶外訪談了。
姜思達的「三天」,並非實時陪同,似乎只是某些時段姜思達出現,拍攝一些素材後,各回各家,這樣一來,「三天」從陌生到熟悉、從戒備到放鬆的過程並沒有更直觀地呈現出來,哪怕姜思達說自己更放鬆了,觀眾也不太能感同身受。
主觀化的訪問視角傳統的演播室訪談,對於主持人的立場要求是嚴謹、客觀、中立,可以有尖銳、甚至帶有冒犯性的提問,但不建議主持人帶有偏見的評判。像易立競的《立場》雖然突破空間和時間限制,但節目的價值立場仍舊是「深談」與「傾聽」,選擇以「硬核發問」逼近真相,而不是代替觀眾評判。節目宣稱的是,「不盲從、不迎合、不迴避、不輕薄」。
許知遠的《十三邀》在2016年5月17日播出第一期後,其訪談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許知遠不是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客觀的發問者,相反,他的定位是「笨拙的發問者」。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偏見」,節目的標籤是「看世界,帶著成見」,「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他既對流行的一切提出質疑,又試圖在對話中找到合理性。比如他訪談馬東時說自己不喜歡《奇葩說》,他認為李誕的那種「我什麼都行」是淺薄的。許知遠會直接對著鏡頭說他的困惑,也對嘉賓直言不諱。
《十三邀》不掩飾發問者的成見《十三邀》剛出來那會,質疑不斷,不過做到今年第四季,越來越多觀眾認可了這一形式,它也為訪談類節目帶來了鮮明的不同。
首先,發問者的主觀視角,有助於讓訪談從「你問我答」,變成雙方觀點的交鋒與碰撞。當然,這對於發問者和受訪者的要求都很高,雙方都是高手,就是高手過招的精彩,像最近一期《十三邀》,許知遠對談陳衝就非常好看,這屬於兩個「文化人」的交流。對比下魯豫《大咖一日行》中對陳衝的訪談,就主要還是對「明星」陳衝的訪談。
許知遠與陳衝對談另一方面,發問者的主觀視角,也充分彰顯了發問者的個性特徵。適時插入的點評或總結,代表的是發問者的觀察與感受,它也能直觀地體現出發問者的水平與層次。發問者的感受是否坦率?是否細膩?是與眾不同還是陳詞濫調?好的發問者,他的點評既可以幫助觀眾審視一些被忽略的細節,深化訪談的內涵,同時也產生了一種「間離」效果,讓觀眾與發問者一樣,不是對受訪者的說法照單全收,而是多了一個審視和疑惑的視角。
像《十三邀》已經與許知遠深度綁定,這檔節目有著濃濃的許知遠氣息,帶有傳統知識分子的清高、自傲、扭捏和某種「裝腔作勢」,它有時有令人驚喜的深刻發現,可有時許知遠的清高自憐也讓人覺得「討厭」。
之所以花費筆墨談論《十三邀》,是因為姜思達在《僅三天可見》裡的發問立場與許知遠非常相似,姜思達帶著困惑出發,訪問過程中大量穿插著姜思達對受訪者的感受及點評。可以說,姜思達訪問嘉賓的同時,攝影機也在訪問他。姜思達是適合這種節目形式的,在《奇葩說》與《透明人》種,姜思達已充分體現出了他的思辨性和強烈的感受能力——細膩、敏感、坦率、具有同理心。
《僅三天可見》中很多時候,是姜思達對著鏡頭講述自己一天來的感受和發現《僅三天可見》第一期訪問謝娜,謝娜並不是姜思達理想的訪問對象,原因是他與謝娜是熟悉的,他甚至將謝娜認為是自己的「恩人」。這種過於鮮明的主觀立場,導致了姜思達無法「挑戰」謝娜,或者說,在訪問時他的心理位置是低於謝娜的,節目的最終效果是「仰望謝娜」,以至於有觀眾認為節目是對謝娜的「洗白」。可見,過於主觀化的視角是有利有弊的。當主觀立場壓倒理性判斷時,節目就會顯得不好看。
即便如此,對謝娜的訪問依舊有亮點。比如訪問謝娜之前,姜思達坦言,「如果不記著她所謂幫你那件事,如果不記著她功成名就,你能否喜歡她」。也即,姜思達知道,自己喜歡謝娜也許是因為那兩個前提:她幫過自己,她很有名。雖然訪談的結論是,姜思達喜歡她,但發問者能夠坦白這個困惑,哪怕是讚美式的訪談也不會成為《藝術人生》。
有這一份反思,是難得的第二期對池子的訪談,比謝娜這一期好了一點。一方面,雖然節目依舊沒有呈現出「三天」的信息量,但最後一天訪談池子第一次在節目中談到他的家庭遭遇,是他「三天」來打破心防的一種體現。另一方面,姜思達與池子沒有那麼「親近」,在心理上更為平等,所以第二天池子帶著姜思達去參加《脫口秀大會》許多成員在場的私人野餐,姜思達感受到了真實的尷尬和「不開心」,他沒有融入進去,也不試圖融入。這一刻,有達到節目所謂的「挖掘當下年輕人的社交心態」的目的。
不掩飾不開心《僅三天可見》還有一個亮點設計,就是每期節目末尾,有一個「兩真一假」三個問題的問答。姜思達與嘉賓互問三個問題,回答兩個真、一個假。固然真真假假仍舊是霧裡看花,但形式上的創新蘊含的八卦容量,有時不亞於一小時的八卦訪談。
三個答案裡兩真一假,真真假假觀眾只能去猜總的來說,《僅三天可見》近乎姜思達版《十三邀》,這兩檔節目,都是發問者大於節目本身,發問者塑造節目個性,脫離了許知遠和姜思達,節目似乎就無法成立了。差別在於《十三邀》更多是時代與文化的困惑,它的立意更大一些,偏向於深度思考;《僅三天可見》關注的是明星作為普通個體時的狀態,並以此來透視年輕人的社交,輕淺輕巧。《僅三天可見》沒那麼好,但還有姜思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