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本就是
一連串的
邂逅和偶遇
——《十三遊》
文丨舊故麻袋
∨
白色襯衣、黑色西裝、牛仔褲、凌亂的捲髮、質疑一切的眼神,這些都是許知遠人物特徵的關鍵詞。
談論許知遠,一定繞不開他的《十三邀》、他的單向街,他的文化人氣質和他對這個時代的疏離感。
和「矮大緊」高曉松一樣,「文青」這個詞,一直都是許知遠抹不去的標籤,他們都有著文青特有的傲氣,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許知遠不及高曉松活得通透,在這個他自認是「無序的時代」,對任何人和事都保持一種審視和質疑。
高曉松對這個時代是包容和妥協的,從《曉說》到《奇葩說》,完成了質的蛻變。而許知遠,無論大眾對《十三邀》的嘲諷聲有多重,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尷尬也好,不安也罷,他把自己當作靶子,堅守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
有一段時間,被「尷尬」包圍的許知遠,是不被人理解的,甚至是被討厭的。這種感受在他採訪完俞飛鴻之後,達到了頂峰。
許知遠面對俞飛鴻時不安和侷促的細枝末節,被鏡頭一一記錄,仔細看完那段採訪,深感俞飛鴻情商之高,對各種提問,回答的滴水不漏,連表情管理都十分高級,全方位碾壓總想讓俞飛鴻放下戒備的許知遠,其實在那期《十三邀》裡,真正該放下戒備的應是許知遠本人。
當然,在被許知遠採訪的眾多名人中,俞飛鴻式的尷尬並不是特例,之後在採訪馬東和李誕時,也產生過相似的尷尬,他總寄希望在採訪中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卻在一次又一次的無奈中節節敗退。
但這些尷尬,並不妨礙《十三邀》這檔節目的優質,作為一檔定位高端、引人深思的訪談節目,它仍是不可多得的存在。
《十三邀》打破了傳統新聞採訪的中立態度,以「許知遠式」的發問,帶著「偏見」的觀點表達,讓人對現實生活產生積極反思。
本以為今年上半年能等來《十三邀》第五季,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十三邀》原班團隊打造的新節目《十三遊》。
《十三遊》遊哪裡呢?是大家都不陌生的島國日本。許知遠試圖用不同的視角來觀察這個國家,通過偶遇日本的歷史和當下,思考東亞文化的處境。
和預期不同的是,《十三遊》裡的許知遠一改鋒芒尖酸的提問模式,變得溫情脈脈起來,這樣的許知遠多了幾分普通人的接地氣,甚至你還會覺得這樣的他有點可愛,至少不會讓你覺得尷尬了,也不再是那個每句話裡都充滿槽點的「文青許知遠」了,更像一個主持人,更像是一場採訪,而非辯論。
在《十三遊》裡,許知遠更像是一個學者,虛心傾聽,看了他對吉岡裡帆的採訪,發覺,他變了!
喜歡日劇的朋友對吉岡裡帆應該都不陌生,她出演過話題劇《寬鬆世代又如何》、熱門劇《四重奏》,稱得上是日本酒窩美女裡最有氣質的一個。
許知遠從演員到家庭、時代、夢想、自由、信念、中國文化、日本文化等方面與吉岡裡帆做了探討,兩人可以說是相談甚歡。
雖然彼此之間因為國籍不同、文化不同、三觀不同、際遇不同,多少還是有些距離感,但那個恰到好處的分寸,許知遠把握住了,偶爾還會和吉岡裡帆開幾個玩笑,活躍一下氣氛。
臨近尾聲,許知遠還邀請吉岡裡帆到中國旅行,推薦了杭州和蘇州,最後兩人在櫻花樹下告別。
一整段採訪看下來,沒了《十三邀》時的急躁和忐忑,也沒了面對某些問題時相看兩無言的空白,《十三遊》用兩個字概括就是:舒服。
你能靜下心聽他們之間的對白,你能看到被採訪者的真誠,也能看到採訪者的友善,劍拔弩張的架勢被輕鬆愉悅的時光取代,不禁發出感嘆:許知遠變柔軟了!
這樣的「柔軟」,並非是壞事,大家和和氣氣的把節目做下來,觀眾才更有耐心去認真聽、認真看,否則大部分人都衝著槽點去了,誰還關注採訪所要傳遞的內容。
最喜歡《十三遊》海報文案的其中一句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靠理解他人,來理解自己。其實遇見一種新事物、邂逅一段新旅程、聽聞一個新故事······都是人生的不同組成,人也是一樣,理解周遭,理解他人,最後才能理解自己。
許知遠不尬了,或許是他對這個時代最大程度的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