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十三邀》,《十三遊》裡的許知遠終於不尷尬了!

2020-12-17 舊故麻袋

你的人生本就是

一連串的

邂逅和偶遇

——《十三遊》

文丨舊故麻袋

白色襯衣、黑色西裝、牛仔褲、凌亂的捲髮、質疑一切的眼神,這些都是許知遠人物特徵的關鍵詞。

談論許知遠,一定繞不開他的《十三邀》、他的單向街,他的文化人氣質和他對這個時代的疏離感。

和「矮大緊」高曉松一樣,「文青」這個詞,一直都是許知遠抹不去的標籤,他們都有著文青特有的傲氣,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許知遠不及高曉松活得通透,在這個他自認是「無序的時代」,對任何人和事都保持一種審視和質疑。

高曉松對這個時代是包容和妥協的,從《曉說》到《奇葩說》,完成了質的蛻變。而許知遠,無論大眾對《十三邀》的嘲諷聲有多重,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尷尬也好,不安也罷,他把自己當作靶子,堅守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

有一段時間,被「尷尬」包圍的許知遠,是不被人理解的,甚至是被討厭的。這種感受在他採訪完俞飛鴻之後,達到了頂峰。

許知遠面對俞飛鴻時不安和侷促的細枝末節,被鏡頭一一記錄,仔細看完那段採訪,深感俞飛鴻情商之高,對各種提問,回答的滴水不漏,連表情管理都十分高級,全方位碾壓總想讓俞飛鴻放下戒備的許知遠,其實在那期《十三邀》裡,真正該放下戒備的應是許知遠本人。

當然,在被許知遠採訪的眾多名人中,俞飛鴻式的尷尬並不是特例,之後在採訪馬東和李誕時,也產生過相似的尷尬,他總寄希望在採訪中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卻在一次又一次的無奈中節節敗退。

但這些尷尬,並不妨礙《十三邀》這檔節目的優質,作為一檔定位高端、引人深思的訪談節目,它仍是不可多得的存在。

《十三邀》打破了傳統新聞採訪的中立態度,以「許知遠式」的發問,帶著「偏見」的觀點表達,讓人對現實生活產生積極反思。

本以為今年上半年能等來《十三邀》第五季,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十三邀》原班團隊打造的新節目《十三遊》。

《十三遊》遊哪裡呢?是大家都不陌生的島國日本。許知遠試圖用不同的視角來觀察這個國家,通過偶遇日本的歷史和當下,思考東亞文化的處境。

和預期不同的是,《十三遊》裡的許知遠一改鋒芒尖酸的提問模式,變得溫情脈脈起來,這樣的許知遠多了幾分普通人的接地氣,甚至你還會覺得這樣的他有點可愛,至少不會讓你覺得尷尬了,也不再是那個每句話裡都充滿槽點的「文青許知遠」了,更像一個主持人,更像是一場採訪,而非辯論。

在《十三遊》裡,許知遠更像是一個學者,虛心傾聽,看了他對吉岡裡帆的採訪,發覺,他變了!

喜歡日劇的朋友對吉岡裡帆應該都不陌生,她出演過話題劇《寬鬆世代又如何》、熱門劇《四重奏》,稱得上是日本酒窩美女裡最有氣質的一個。

許知遠從演員到家庭、時代、夢想、自由、信念、中國文化、日本文化等方面與吉岡裡帆做了探討,兩人可以說是相談甚歡。

雖然彼此之間因為國籍不同、文化不同、三觀不同、際遇不同,多少還是有些距離感,但那個恰到好處的分寸,許知遠把握住了,偶爾還會和吉岡裡帆開幾個玩笑,活躍一下氣氛。

臨近尾聲,許知遠還邀請吉岡裡帆到中國旅行,推薦了杭州和蘇州,最後兩人在櫻花樹下告別。

一整段採訪看下來,沒了《十三邀》時的急躁和忐忑,也沒了面對某些問題時相看兩無言的空白,《十三遊》用兩個字概括就是:舒服。

你能靜下心聽他們之間的對白,你能看到被採訪者的真誠,也能看到採訪者的友善,劍拔弩張的架勢被輕鬆愉悅的時光取代,不禁發出感嘆:許知遠變柔軟了!

這樣的「柔軟」,並非是壞事,大家和和氣氣的把節目做下來,觀眾才更有耐心去認真聽、認真看,否則大部分人都衝著槽點去了,誰還關注採訪所要傳遞的內容。

最喜歡《十三遊》海報文案的其中一句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靠理解他人,來理解自己。其實遇見一種新事物、邂逅一段新旅程、聽聞一個新故事······都是人生的不同組成,人也是一樣,理解周遭,理解他人,最後才能理解自己。

許知遠不尬了,或許是他對這個時代最大程度的柔軟!

相關焦點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這個可能確實是受許知遠他們的影響,當然我不承認這是他的影響,我從來不跟他說這個(笑)。04.誰說 停頓 就是尷尬影像需要可被感知的空間提問:節目中許知遠老師的停頓、留白,在一些觀眾看來是尷尬的。您怎麼看?
  • 意外的旅程——許知遠自述「十三邀」的緣起
    我至今清晰記得,2015年初夏的那個午後,在花家地一幢小樓的雜亂會議室裡,李倫、王寧、朱凌卿坐在我對面,和我討論一檔訪談節目的可能性。這是一個意外的邀請。彼時,我正為創業興奮與憂心,與朋友苦苦支持了十年的小書店,得到了一筆風險投資,它給我們帶來希望,以及更多的煩惱。我在小業主與作家之間搖擺,後者的日益模糊令我不安。
  • 「十三邀」因為馬東、許知遠之爭火了,泛娛樂時代有爭議和質疑嗎
    最近,小眾的《十三邀》第二季一開播便在網絡上迅速走紅,《許知遠對話馬東》關於時代的粗鄙和精緻的採訪成為各大公眾號的話題中心,在輿論推動下《十三邀》的關注度急劇上漲。根據百度指數數據分析,9月6日-9月12日,《十三邀》整體搜索指數同比上漲863%。
  • 關於《十三邀》的部分感想
    從第一季的《十三邀》到第四季,再不知不覺跟到現在的《十三遊》,觀眾的品味在變,許知遠的採訪也在變。初識《十三邀》最初看到《十三邀》的時候,並不知道為什麼要給節目取這樣的名字。也很難理解節目為什麼要找許知遠這樣一個小眾的主持人來採訪嘉賓,而且採訪的時候經常不修邊幅,滿臉痘子,履著拖鞋。既然對這檔節目有如此的意見,但是為何還要看,而且還從第一季看到第四季,我想不妨從這幾期精彩的內容開始。
  • 探求隱藏的深刻 第三季《十三邀》即將開播
    回顧兩年《十三邀》,高端也好、思想價值也罷,我們竟然很難用直淺的詞語勾勒《十三邀》那種特別的風骨,以至於往期節目中的隨性、瞬間貌似尷尬的沉默、神交般的問答匯集成了一道難以言說的精神烙印,讓我們時時品讀其妙。許知遠那種思考者的氣質和眾多「曾經滄海」的嘉賓們那種達觀的狀態,交織成了《十三邀》特有的隨性。
  • 十三邀:為何人們談錢色變?許知遠對話陳志武
    之前寫過不少《十三邀》的訪談,其中比較有趣的是每期與不同的嘉賓對話。這個節目讓我們有機會了解不同行業,不同背景嘉賓的想法。本期的嘉賓是著名經濟學家、香港大學教授、原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被選為中國十大最有影響力經濟學家的陳志武。
  • 十三邀是什麼?
    十三邀是什麼? 尋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個人,向他們發出邀請。
  • 《僅三天可見》:姜思達版《十三邀》
    許知遠的《十三邀》在2016年5月17日播出第一期後,其訪談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許知遠不是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客觀的發問者,相反,他的定位是「笨拙的發問者」。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偏見」,節目的標籤是「看世界,帶著成見」,「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他既對流行的一切提出質疑,又試圖在對話中找到合理性。
  • 《十三邀》這個被推上風口浪尖的節目,為什麼會成為當下的潮流?
    尋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個人,向他們發出邀請,請求觀察他們的行為,請求他們分享個人的經驗和心得,提供正在發生的樣本,探求中國發展的切片,這個節目,是許知遠對時代做的參考。這是訪談節目《十三邀》的簡介,簡單明了。
  • 《十三邀》第四季:薇婭的成功絕非偶然
    文|銳裘第四季《十三邀》,許知遠與薇婭對話。我之前從沒有看過薇婭的直播。對於商業零售觀察者來說,這並不是一個炫耀的事。相反,薇婭和李佳琦代表了大部分的消費偏好與娛樂方式。作為個體,他們撬動了一種巨大的消費產業鏈的革新,尤為值得探究。連從來不用淘寶的許知遠也不禁對薇婭產生好奇,這種個體的峰值在哪裡,她的極限又是什麼?
  • 許知遠「十三」系列文案,每一句都想手抄
    3月,《十三遊》上線,比起《十三邀》,許知遠在節目中的表現更加溫和接地氣一些。以一個「孤獨旁觀者」的旅客身份探尋鄰國日本的歷史和當下。 01 危機,也是一個真相時刻
  • 許知遠在《十三邀》裡,到底想問什麼問題?
    [摘要]在我看來,許知遠的《十三邀》其實是一個和信念有關的節目。先說點別的。去年讀過的小說裡,讓我琢磨了很久,也經常會想起來的,是石一楓的《心靈外史》。但那種對信念的渴望,那種沙漠裡想水,火焰裡想清風,稻草人想心臟的渴望,我懂,我很懂。所以,在我看來,許知遠的《十三邀》其實是一個和信念有關的節目。許知遠找名人聊天,近距離觀察他們,甚至像刑訊逼供一樣,和他們相處四五個小時直到筋疲力盡,都是為了問出那個問題:你的信念什麼,你靠近你的信念了嗎?之所以選擇名人,是因為他們久經磨礪,可能離信念更近一點。
  • 《十三邀》第三季仍用偏見探索真實內涵
    十三么是麻將的一種和牌形式,代表著十三張麻將牌中什麼都有,但組合在一起又是一副極好的牌,《十三邀》一改傳統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通過十三位嘉賓與許知遠帶有自身偏見的對話來思考和理解世界。《十三邀》不僅突出被採訪者的真實,更要將採訪者的真實突顯,從而尋找兩人之間的衝突。對於節目而言,偏見和強烈的個人意識正是其所追求的真實所在,但這種真實也讓這個節目收穫了滿滿的質疑。
  • 科大訊飛與單向空間聯合呈現——《十三邀》新書分享與其創作背後...
    《十三邀》是一檔以對話形式展現的人物訪談類節目, 5年過去,許知遠對話了52位傑出人物,我們跟隨著許知遠去到九龍的武館、薇婭的直播間、舊金山的海邊公園……如今,《十三邀》結集成冊,首度將四季內容深度整理、全番結集,以四卷本的形式讓對話再一次被重溫。「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喚醒,似乎認定唯有印在紙上,才更能穿越時間。
  • 《十三邀》第五季歸來,這才是真正的訪談類節目,強烈安利
    轉眼間,《十三邀》已經更新到了第五季,陪我們走過了五個年頭。每一季的熱度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像這樣的訪談類節目是越來越少了每一季的推出,我都能從中收穫不一樣的東西和營養。《十三邀》 第五季十三邀,對應麻將裡的「十三么」,想要胡牌,卻沒有那麼容易。而主持人許知遠,則是一個保持客觀的觀察者,更接近一個不修邊幅,不合時宜的挑戰者。第一期邀請的是在B站爆火的羅翔老師。他原本只是一個授課法律的老師,結果意外卻變成了當今的流量網紅,許知遠看了關於他的很多視頻,感覺更像是段子式的合集。
  • 9.3分的《十三邀》第五季,這節目不止有尬聊
    《十三邀》 第五季從很多角度來看,《十三邀》都算不上一檔正兒八經的訪談類節目。比如節目的剪輯。完全沒有固定的時間順序。說是訪談,其實更像瞎聊天,一會吃飯喝茶,一會又在一起逛街買書。比如節目海報上的許知遠。怎麼看,也不像專業的訪談主持人,不僅會出現一些尬聊場面,而且經常帶著自己的偏見和嘉賓發生「爭論」。
  • 《十三邀》x雷克薩斯:以「兼・融之道」,探索深度文化與高端品牌...
    深度訪談節目《十三邀》第四季,與雷克薩斯第二次攜手共同深化了這一精品IP的合作。雷克薩斯RX與許知遠攜手穿行10個不同城市,和來自不同領域的智者們對話,聆聽那些生活中的矛盾與對立,「兼·融」成為嶄新的人生。
  • 《十三邀》新書創意分享會,科大訊飛智能辦公產品成關注亮點
    來源:時刻頭條《十三邀》是一檔以對話形式展現的人物訪談類節目,過去5年中許知遠對話了52位傑出人物,如今,《十三邀》結集成冊,讓對話再一次被重溫。12月5日,科大訊飛聯合單向空間,在上海單向空間·亞朵聯名店,創意呈現了《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首場新書分享會「對話的誕生:十三邀創作背後」。許知遠談起做《十三邀》的初衷,5年來身份的轉變與心態的變化,並與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攝影指導鍾延山一起回憶過往四季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拍攝片段。
  • 《十三邀》x雷克薩斯:以「兼·融之道」,探索深度文化與高端品牌...
    深度訪談節目《十三邀》第四季,與雷克薩斯第二次攜手共同深化了這一精品IP的合作。從第一季到第四季,《十三邀》的節目口碑與流量穩步攀升,為合作品牌斬獲眾多潛客。在主持人許知遠與13位精英的思想火花迸濺中,共享與人有關的思索,拓寬看待人生的眼界,從「要有遠見超越未見」的史學家許倬雲背後看到了歷史和未來的軌跡,從寵辱不驚的演員倪大紅身上感受到了藝術家對表演的苛求永無止境,從「被時代選中的女人」頂流主播薇婭身上聞到了當代消費主義的氣息……《十三邀》宛如一個能海納百川、卻波瀾不驚的智者,在傾聽各方「偏見」時做到了兼容並蓄。
  • 科大訊飛聯合單向空間,智能辦公本助力《十三邀》新書分享會
    12月5日,科大訊飛聯合單向空間,在上海單向空間·亞朵聯名店,創意呈現了《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首場新書分享會「對話的誕生:十三邀創作背後」。許知遠談起做《十三邀》的初衷,5年來身份的轉變與心態的變化,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兩件智能辦公產品,分別是科大訊飛智能辦公本和智能演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