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旅程——許知遠自述「十三邀」的緣起

2020-12-17 第一財經

「那麼,你最想見到誰」。

我至今清晰記得,2015年初夏的那個午後,在花家地一幢小樓的雜亂會議室裡,李倫、王寧、朱凌卿坐在我對面,和我討論一檔訪談節目的可能性。

這是一個意外的邀請。彼時,我正為創業興奮與憂心,與朋友苦苦支持了十年的小書店,得到了一筆風險投資,它給我們帶來希望,以及更多的煩惱。我在小業主與作家之間搖擺,後者的日益模糊令我不安。我亦對自己的寫作不無懷疑,我喜歡的一整套價值、修辭在這個移動互聯時代似乎沉重、不合時宜。

這個時刻,他們出現了。儘管只匆匆見過,我對他們有本能的信任。李倫謙和、富有方向感;王寧敏銳、細膩;總斜身半躺在椅子上的小朱,笑聲過分爽朗,總有驚人之語。

我沒太認真對待這個提議。不過,倘若有些事能把我從辦公室中解救出來,卻不無誘惑。而且,我總渴望另一種人生,水手、銀行家或是一個搖滾樂手,總之不是此刻的自己。採訪是滿足這種渴望的便捷方式,在他人的故事中,我體會另一種生活,享受暫時遺忘自我之樂。年輕時代的閱讀中,法拉奇、華萊士更是傳奇式的存在,他們將對話變成一個戰場、一幕舞臺劇。

在一張列印文件的背面,我胡亂寫下了幾個名字:哈貝馬斯、周潤發、黑木瞳、莫妮卡·貝魯齊、王朔、陳衝、比爾·蓋茨、奧爾罕·帕慕克、陳嘉映……他們皆在我不同的人生階段,留下鮮明印記。他們對這串名字頗感興奮,小朱搖晃著腦袋,說這不是十三不靠嗎?

節目就這樣半心半意地開始了。它定名為十三邀,每一季發出十三次邀請,或許,它們也能構成一次意外的和牌。

我將之當作生活的調劑,每當我因公司管理與梁啓超傳的寫作窒息時,就去拍攝節目。列印紙背面的名單無法立刻實現,我們努力去尋找每一個富有魅力的靈魂。他們大多是各自領域的傑出人物——小說家、哲學家、成功的商人、武術名家、導演、演員,令人不安的是,娛樂界佔據著過大的比例,這不僅因為他們有豐富的故事可供講述,也緣於他們可能帶來的影響力,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多少期待藉助這種影響力,對知識分子日漸邊緣的趨勢作出某種報復。

我和他們穿過三裡屯街頭、在桂林吃米粉、在無人的電影院裡吞雲吐霧,還在九龍的武館裡練習詠春拳……最初目的開始退隱,我越來越被探訪過程吸引,我喜歡和他或她時而興奮、時而不鹹不淡的交談,一些時候甚至陷入不無窘迫的沉默。沉默,與言說同樣趣味盎然。

這個嘗試比原想的更富誘惑。不管多麼自以為是,你都不能通過幾個小時的相處,就聲稱理解另一個人。但談話自有其邏輯,它逼迫雙方勾勒自己輪廓、探視自己的內心。在陌生人面前,人們似乎更易袒露自己。

鏡頭令我不安,它充滿入侵性,尤其在人群中,我尤為不適。我也害怕屏幕上的自己,遠離後期製作,也從未看過一期節目,心中亦多少認定,這並非是我的作品。但我對影像產生了新的興趣,那些無心之語、一點點尷尬、偶爾的神採飛揚,背後的牆壁上的花紋, 皆被記錄下來,它提供了另一種文本。比起寫作,它也是一種更即興的表達,帶來意外的碰撞與欣喜。

我意識到,它逐漸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鏡頭也沒那麼討厭了,它給交談帶來正式感,令彼此的表達更富邏輯與結構。也藉助鏡頭,我的經驗範圍陡然增加,一些時候,甚至是夢幻的。是的,哈貝馬斯與貝魯奇尚未見到,但我的確與坂本龍一在紐約街頭閒逛,在東京與黑木瞳喝了杯酒,與陳衝在舊金山海邊公園的長椅上閒坐。

我同樣不會想到,在薇婭的直播間賣貨,置身於一群二次元少女之中,聽羅振宇講他的商業之道。當接觸到這新的時代精神時,我發現沒有看起來那麼新,亦不像我想的那樣淺。

相遇拓展了感受,又確認了身份。當面前所坐是西川、項飆、陳嘉映時,我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熱情更為高漲,表達更為流暢,期待這談話不會結束。而吳孟達、蔡瀾又讓我感到另一種人生態度,智性與生活之滋味,缺一不可。

我亦遭遇到嶄新的困擾,被捲入大眾輿論的旋渦。作為一個習慣藏在文字背後的寫作者,這實在是個令人焦灼的時刻,我覺得自己掉入了泥潭。偶爾,我也陷入自我懷疑,是不是不該進行這個嘗試。

短暫的動搖後,一切反而堅定起來。它還帶來一種意外的解放,我愈發意識到表現(performance)的重要性。倘若觀念得到恰當的表現,它的影響將更為深遠。書寫也是多向度的,文字只是其中,聲音、畫面、空間也同樣重要。

這些對話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現在眼前時,給我帶來另一種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讀被喚醒,似乎認定唯有印在紙上,才更可能穿越時間。比起節目,它更像是我的個人作品,我們的對話也以更全面的樣貌展現出來。

該文為《十三邀》自序節錄,由廣西師大出版社一頁folio授權首發,十三邀全4季內容首度結集,《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全四輯)》即將出版。

作者:許知遠,單向空間創始人,談話節目《十三邀》《十三遊》主創。 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祖國的陌生人》《青年變革者》等,被翻譯成英、法、韓等多種版本。

【一財號】是什麼?——實踐第一財經內容平臺化戰略,開放旗下全媒體平臺的資源,依託多年來在財經領域積累的專家資源,與專業意見領袖共同致力打造一個財經領域高質量的思想交流、價值傳播、能力成長的生態。

第一財經一財號獲作者授權首發

版權及入駐合作請聯繫陳老師:

13761712038,或郵件1000V@yicai.com

相關焦點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十三邀》第四季 許知遠對話歷史學家許倬雲05.《十三邀》第五季 許知遠對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一個好的社會應該有許知遠個人專欄也有別人的專欄提問:怎麼看待許知遠老師在節目中的角色?朱凌卿:一開始確定《十三邀》這個項目,團隊就比較清楚地把它定義為許知遠視頻專欄。就像他以前寫的專欄一樣,只不過形式變了。這是非常個人態勢的東西。
  • 告別《十三邀》,《十三遊》裡的許知遠終於不尷尬了!
    談論許知遠,一定繞不開他的《十三邀》、他的單向街,他的文化人氣質和他對這個時代的疏離感。和「矮大緊」高曉松一樣,「文青」這個詞,一直都是許知遠抹不去的標籤,他們都有著文青特有的傲氣,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許知遠不及高曉松活得通透,在這個他自認是「無序的時代」,對任何人和事都保持一種審視和質疑。
  • 十三邀:為何人們談錢色變?許知遠對話陳志武
    之前寫過不少《十三邀》的訪談,其中比較有趣的是每期與不同的嘉賓對話。這個節目讓我們有機會了解不同行業,不同背景嘉賓的想法。本期的嘉賓是著名經濟學家、香港大學教授、原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被選為中國十大最有影響力經濟學家的陳志武。
  • 「十三邀」因為馬東、許知遠之爭火了,泛娛樂時代有爭議和質疑嗎
    最近,小眾的《十三邀》第二季一開播便在網絡上迅速走紅,《許知遠對話馬東》關於時代的粗鄙和精緻的採訪成為各大公眾號的話題中心,在輿論推動下《十三邀》的關注度急劇上漲。根據百度指數數據分析,9月6日-9月12日,《十三邀》整體搜索指數同比上漲863%。
  • 關於《十三邀》的部分感想
    從第一季的《十三邀》到第四季,再不知不覺跟到現在的《十三遊》,觀眾的品味在變,許知遠的採訪也在變。初識《十三邀》最初看到《十三邀》的時候,並不知道為什麼要給節目取這樣的名字。也很難理解節目為什麼要找許知遠這樣一個小眾的主持人來採訪嘉賓,而且採訪的時候經常不修邊幅,滿臉痘子,履著拖鞋。既然對這檔節目有如此的意見,但是為何還要看,而且還從第一季看到第四季,我想不妨從這幾期精彩的內容開始。
  • 十三邀是什麼?
    十三邀是什麼? 尋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個人,向他們發出邀請。
  • 許知遠「十三」系列文案,每一句都想手抄
    3月,《十三遊》上線,比起《十三邀》,許知遠在節目中的表現更加溫和接地氣一些。以一個「孤獨旁觀者」的旅客身份探尋鄰國日本的歷史和當下。 01 危機,也是一個真相時刻
  • 探求隱藏的深刻 第三季《十三邀》即將開播
    這就是過去兩年,騰訊新聞出品的高端訪談節目《十三邀》的掠影。從首季1. 7 億播放總量到第二季突破 4 億播放總量,常人的迷惑不解、知識界的毀譽、精英的追捧如影隨形。如今,第三季《十三邀》提槍跨馬,帶著它卓而不群的風格,在 7 月 26 號,預告片如期而至。
  • 《僅三天可見》:姜思達版《十三邀》
    許知遠的《十三邀》在2016年5月17日播出第一期後,其訪談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許知遠不是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客觀的發問者,相反,他的定位是「笨拙的發問者」。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偏見」,節目的標籤是「看世界,帶著成見」,「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他既對流行的一切提出質疑,又試圖在對話中找到合理性。
  • 《十三邀》第五季歸來,這才是真正的訪談類節目,強烈安利
    轉眼間,《十三邀》已經更新到了第五季,陪我們走過了五個年頭。每一季的熱度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像這樣的訪談類節目是越來越少了每一季的推出,我都能從中收穫不一樣的東西和營養。《十三邀》 第五季十三邀,對應麻將裡的「十三么」,想要胡牌,卻沒有那麼容易。而主持人許知遠,則是一個保持客觀的觀察者,更接近一個不修邊幅,不合時宜的挑戰者。第一期邀請的是在B站爆火的羅翔老師。他原本只是一個授課法律的老師,結果意外卻變成了當今的流量網紅,許知遠看了關於他的很多視頻,感覺更像是段子式的合集。
  • 許知遠:穿著人字拖去遊蕩
    《十三邀》攝製組和嘉賓來了,嘉賓提醒他「我們要去的老宅,已經荒蕪了,廢墟一樣,要不你還是換個鞋吧」,許知遠才又「很不情願地換上了皮鞋」。然而,唯其「不合時宜」,這雙人字拖才勾勒出了一個值得言說的符號學故事。
  • 9.3分的《十三邀》第五季,這節目不止有尬聊
    《十三邀》 第五季從很多角度來看,《十三邀》都算不上一檔正兒八經的訪談類節目。比如節目的剪輯。完全沒有固定的時間順序。說是訪談,其實更像瞎聊天,一會吃飯喝茶,一會又在一起逛街買書。比如節目海報上的許知遠。怎麼看,也不像專業的訪談主持人,不僅會出現一些尬聊場面,而且經常帶著自己的偏見和嘉賓發生「爭論」。
  • 《十三邀》第四季:薇婭的成功絕非偶然
    文|銳裘第四季《十三邀》,許知遠與薇婭對話。我之前從沒有看過薇婭的直播。對於商業零售觀察者來說,這並不是一個炫耀的事。相反,薇婭和李佳琦代表了大部分的消費偏好與娛樂方式。作為個體,他們撬動了一種巨大的消費產業鏈的革新,尤為值得探究。連從來不用淘寶的許知遠也不禁對薇婭產生好奇,這種個體的峰值在哪裡,她的極限又是什麼?
  • 迷失者、行動者、寫作者:許知遠
    12 月 5 日,我們在上海單向空間·亞朵聯名店,聯合科大訊飛智能辦公本舉辦了《十三邀》新書的第一場分享會。許知遠與《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十三邀》攝影指導鍾延山、第一財經運營編輯陳仲偉一起,分享了「十三邀創作背後」。今天,我們將用這篇對於新媒體形式來說有點長的文章,回顧活動現場的對談。
  • 《十三邀》這個被推上風口浪尖的節目,為什麼會成為當下的潮流?
    尋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個人,向他們發出邀請,請求觀察他們的行為,請求他們分享個人的經驗和心得,提供正在發生的樣本,探求中國發展的切片,這個節目,是許知遠對時代做的參考。這是訪談節目《十三邀》的簡介,簡單明了。
  • 科大訊飛與單向空間聯合呈現——《十三邀》新書分享與其創作背後...
    《十三邀》是一檔以對話形式展現的人物訪談類節目, 5年過去,許知遠對話了52位傑出人物,我們跟隨著許知遠去到九龍的武館、薇婭的直播間、舊金山的海邊公園……如今,《十三邀》結集成冊,首度將四季內容深度整理、全番結集,以四卷本的形式讓對話再一次被重溫。「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喚醒,似乎認定唯有印在紙上,才更能穿越時間。
  • 《十三邀》x雷克薩斯:以「兼・融之道」,探索深度文化與高端品牌...
    深度訪談節目《十三邀》第四季,與雷克薩斯第二次攜手共同深化了這一精品IP的合作。雷克薩斯RX與許知遠攜手穿行10個不同城市,和來自不同領域的智者們對話,聆聽那些生活中的矛盾與對立,「兼·融」成為嶄新的人生。
  • 許知遠在《十三邀》裡,到底想問什麼問題?
    [摘要]在我看來,許知遠的《十三邀》其實是一個和信念有關的節目。先說點別的。去年讀過的小說裡,讓我琢磨了很久,也經常會想起來的,是石一楓的《心靈外史》。所以,在我看來,許知遠的《十三邀》其實是一個和信念有關的節目。許知遠找名人聊天,近距離觀察他們,甚至像刑訊逼供一樣,和他們相處四五個小時直到筋疲力盡,都是為了問出那個問題:你的信念什麼,你靠近你的信念了嗎?之所以選擇名人,是因為他們久經磨礪,可能離信念更近一點。
  • 《十三邀》新書創意分享會,科大訊飛智能辦公產品成關注亮點
    來源:時刻頭條《十三邀》是一檔以對話形式展現的人物訪談類節目,過去5年中許知遠對話了52位傑出人物,如今,《十三邀》結集成冊,讓對話再一次被重溫。12月5日,科大訊飛聯合單向空間,在上海單向空間·亞朵聯名店,創意呈現了《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首場新書分享會「對話的誕生:十三邀創作背後」。許知遠談起做《十三邀》的初衷,5年來身份的轉變與心態的變化,並與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攝影指導鍾延山一起回憶過往四季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拍攝片段。
  • 《十三邀》第三季仍用偏見探索真實內涵
    十三么是麻將的一種和牌形式,代表著十三張麻將牌中什麼都有,但組合在一起又是一副極好的牌,《十三邀》一改傳統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通過十三位嘉賓與許知遠帶有自身偏見的對話來思考和理解世界。《十三邀》不僅突出被採訪者的真實,更要將採訪者的真實突顯,從而尋找兩人之間的衝突。對於節目而言,偏見和強烈的個人意識正是其所追求的真實所在,但這種真實也讓這個節目收穫了滿滿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