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十三邀》的部分感想

2020-12-21 橘貓先生愛吃魚

從第一季的《十三邀》到第四季,再不知不覺跟到現在的《十三遊》,觀眾的品味在變,許知遠的採訪也在變。

初識《十三邀》

最初看到《十三邀》的時候,並不知道為什麼要給節目取這樣的名字。也很難理解節目為什麼要找許知遠這樣一個小眾的主持人來採訪嘉賓,而且採訪的時候經常不修邊幅,滿臉痘子,履著拖鞋。

既然對這檔節目有如此的意見,但是為何還要看,而且還從第一季看到第四季,我想不妨從這幾期精彩的內容開始。

2017-01-12《十三邀》第一季 第九期 許知遠對話俞飛鴻

這也是《十三邀》備受爭議的一期,因為許知遠對俞飛鴻流露出的一種期待,或者說是喜歡。可是我想說的是就算隔著屏幕,看到她的明眸皓齒,一舉一動,任何一個男人應該都會心生嚮往。

其實之前並不怎麼了解俞飛鴻,或者說根本就沒看過她演的電影,但是通過觀看這一期採訪,感覺勝過觀看她演的任何電影,現實的她更真實,更美麗,或者說更知性成熟。

2017-09-26《十三邀》第二季第三期 許知遠對話蔡國強

蔡國強作品 巴黎《一夜情》

蔡國強作品《天梯》

對蔡國強老師及他的作品也是通知這期節目才有所了解,訪談過程中蔡國強老師展現的超強創意天賦和他的火藥爆破藝術以及大型裝置作品,充滿活力和爆發力,超越平面,從室內空間走入社會和自然,讓人為之讚嘆。

接下來的這一期我覺得把它作為文章的終結是最好不過了的,雖然還有蔡瀾先生的,羅大佑的,李安的……

2019-04-18 《十三邀》第三季 紅了30年的日本超級偶像——木村拓哉

這可能就是一個偶像能紅30年,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明星的緣故吧。

或許這就是一檔為理想主義者而拍的人物訪談。

知識本身也是一種偏見,因為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都來源於所學的知識。

相關焦點

  • 十三邀是什麼?
    十三邀是什麼? 尋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個人,向他們發出邀請。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遭遇十三邀01.更放鬆的語態更個性化的表達更深入,更思想樂趣提問:您接觸《十三邀》是什麼時候?朱凌卿:加入《十三邀》其實早於入職騰訊。我之前在央視做了十二年。最早在《社會記錄》、《24小時》,後來做柴靜的《看見》,還做過紀錄片《客從何處來》。
  • 告別《十三邀》,《十三遊》裡的許知遠終於不尷尬了!
    而許知遠,無論大眾對《十三邀》的嘲諷聲有多重,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尷尬也好,不安也罷,他把自己當作靶子,堅守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有一段時間,被「尷尬」包圍的許知遠,是不被人理解的,甚至是被討厭的。這種感受在他採訪完俞飛鴻之後,達到了頂峰。
  • 探求隱藏的深刻 第三季《十三邀》即將開播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十三邀最新資訊 > 正文 探求隱藏的深刻 第三季《十三邀》即將開播
  • 《僅三天可見》:姜思達版《十三邀》
    許知遠的《十三邀》在2016年5月17日播出第一期後,其訪談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許知遠不是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客觀的發問者,相反,他的定位是「笨拙的發問者」。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偏見」,節目的標籤是「看世界,帶著成見」,「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他既對流行的一切提出質疑,又試圖在對話中找到合理性。
  • 意外的旅程——許知遠自述「十三邀」的緣起
    他們對這串名字頗感興奮,小朱搖晃著腦袋,說這不是十三不靠嗎?節目就這樣半心半意地開始了。它定名為十三邀,每一季發出十三次邀請,或許,它們也能構成一次意外的和牌。我將之當作生活的調劑,每當我因公司管理與梁啓超傳的寫作窒息時,就去拍攝節目。列印紙背面的名單無法立刻實現,我們努力去尋找每一個富有魅力的靈魂。
  • 《十三邀》第五季歸來,這才是真正的訪談類節目,強烈安利
    轉眼間,《十三邀》已經更新到了第五季,陪我們走過了五個年頭。每一季的熱度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像這樣的訪談類節目是越來越少了每一季的推出,我都能從中收穫不一樣的東西和營養。《十三邀》 第五季十三邀,對應麻將裡的「十三么」,想要胡牌,卻沒有那麼容易。而主持人許知遠,則是一個保持客觀的觀察者,更接近一個不修邊幅,不合時宜的挑戰者。第一期邀請的是在B站爆火的羅翔老師。他原本只是一個授課法律的老師,結果意外卻變成了當今的流量網紅,許知遠看了關於他的很多視頻,感覺更像是段子式的合集。
  • 浙檢十三邀②丨全國模範檢察官章春燕:盡全力保護未成年人
    即日起,浙江新聞客戶端聯合省檢察院推出全新視頻欄目「浙檢十三邀
  • 十三邀:為何人們談錢色變?許知遠對話陳志武
    之前寫過不少《十三邀》的訪談,其中比較有趣的是每期與不同的嘉賓對話。這個節目讓我們有機會了解不同行業,不同背景嘉賓的想法。本期的嘉賓是著名經濟學家、香港大學教授、原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被選為中國十大最有影響力經濟學家的陳志武。
  • 《十三邀》x雷克薩斯:以「兼・融之道」,探索深度文化與高端品牌...
    深度訪談節目《十三邀》第四季,與雷克薩斯第二次攜手共同深化了這一精品IP的合作。雷克薩斯RX與許知遠攜手穿行10個不同城市,和來自不同領域的智者們對話,聆聽那些生活中的矛盾與對立,「兼·融」成為嶄新的人生。
  • 「十三邀」因為馬東、許知遠之爭火了,泛娛樂時代有爭議和質疑嗎
    最近,小眾的《十三邀》第二季一開播便在網絡上迅速走紅,《許知遠對話馬東》關於時代的粗鄙和精緻的採訪成為各大公眾號的話題中心,在輿論推動下《十三邀》的關注度急劇上漲。根據百度指數數據分析,9月6日-9月12日,《十三邀》整體搜索指數同比上漲863%。
  • 科大訊飛與單向空間聯合呈現——《十三邀》新書分享與其創作背後...
    《十三邀》是一檔以對話形式展現的人物訪談類節目, 5年過去,許知遠對話了52位傑出人物,我們跟隨著許知遠去到九龍的武館、薇婭的直播間、舊金山的海邊公園……如今,《十三邀》結集成冊,首度將四季內容深度整理、全番結集,以四卷本的形式讓對話再一次被重溫。「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喚醒,似乎認定唯有印在紙上,才更能穿越時間。
  • 許知遠在《十三邀》裡,到底想問什麼問題?
    [摘要]在我看來,許知遠的《十三邀》其實是一個和信念有關的節目。先說點別的。去年讀過的小說裡,讓我琢磨了很久,也經常會想起來的,是石一楓的《心靈外史》。所以,在我看來,許知遠的《十三邀》其實是一個和信念有關的節目。許知遠找名人聊天,近距離觀察他們,甚至像刑訊逼供一樣,和他們相處四五個小時直到筋疲力盡,都是為了問出那個問題:你的信念什麼,你靠近你的信念了嗎?之所以選擇名人,是因為他們久經磨礪,可能離信念更近一點。
  • 《十三邀》x雷克薩斯:以「兼·融之道」,探索深度文化與高端品牌...
    深度訪談節目《十三邀》第四季,與雷克薩斯第二次攜手共同深化了這一精品IP的合作。從第一季到第四季,《十三邀》的節目口碑與流量穩步攀升,為合作品牌斬獲眾多潛客。深度內容IP 助推品牌精神共振《十三邀》第四季在「帶著偏見看世界」的節目理念下,邀請13位行業精英作為嘉賓,橫跨高知圈、文藝界、主播界、商界。
  • 《十三邀》第四季:薇婭的成功絕非偶然
    文|銳裘第四季《十三邀》,許知遠與薇婭對話。我之前從沒有看過薇婭的直播。對於商業零售觀察者來說,這並不是一個炫耀的事。相反,薇婭和李佳琦代表了大部分的消費偏好與娛樂方式。作為個體,他們撬動了一種巨大的消費產業鏈的革新,尤為值得探究。連從來不用淘寶的許知遠也不禁對薇婭產生好奇,這種個體的峰值在哪裡,她的極限又是什麼?
  • 關於電商直播,普通人的感想及行動
    關於直播電商的一些感想:你有沒有經常看過直播呢?你有沒有經常刷小視頻呢?你身邊的人有沒有通過小視頻和直播買東西呢?這是通過自己關於電商直播方面的感想:1、新的認知:(1)順應當下趨勢風口直播電商和社交電商,能夠快速創富,知曉利用點線面體理論的強大。(2)經濟內循環,擴大內需,可以利用自媒體平臺進行社交,並加快創富的腳步。
  • 9.3分的《十三邀》第五季,這節目不止有尬聊
    不知不覺,《十三邀》已經更新到了第五季。在我看來,這裡的「不知不覺」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每一季的質量雖然都不錯,但熱度始終很有限,屬於那種一個人看完留在內心深處的寶藏節目。二是它的更新時間也沒有那麼固定,經常後知後覺,通過一些片段和視頻才得知節目已經播出了好幾期。
  • 《十三邀》第三季首期許知遠對談國師張藝謀,還原真實的張藝謀
    《十三邀》在邀請嘉賓方面確實有兩把刷子。第二季最後一期請來姜文,第三季首期請來張藝謀,夠牛。這兩位是出了名的不喜歡參加節目,除了他們的影視作品外,網上關於他們的個人視頻少之又少,很神秘。電影作品之外張藝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又有些怎樣的性格,價值觀與思考?一定程度上《十三邀》許知遠對談張藝謀的視頻可以給我們答案。
  • 《十三邀》第三季仍用偏見探索真實內涵
    正反兩極的評價讓從不吝嗇表達偏見的《十三邀》處於風口浪尖。當懷疑者認為它無法繼續的時候,第三季依舊來了,帶著第一季與第二季的懷疑與審視,帶著固執與堅持。這是一場對抗,也是一場探索,觀點在對方身上融化與否、深種與否都未可知。
  • 科大訊飛聯合單向空間,智能辦公本助力《十三邀》新書分享會
    12月5日,科大訊飛聯合單向空間,在上海單向空間·亞朵聯名店,創意呈現了《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首場新書分享會「對話的誕生:十三邀創作背後」。許知遠談起做《十三邀》的初衷,5年來身份的轉變與心態的變化,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兩件智能辦公產品,分別是科大訊飛智能辦公本和智能演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