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磕磕碰碰,難免會造成皮膚損傷,有些嚴重的還留下了明顯的疤痕。那麼皮膚究竟是怎麼癒合的呢?下面我們就簡單了解下這個神奇的過程。
當我們的皮膚受傷後,身體會啟動一系列的損傷修復機制,動用周圍組織細胞甚至全身力量來修復傷口。我們將這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炎症期——增生期——重塑期
皮膚受傷後馬上就進入炎症期,這時第一個出現的細胞就是—血小板,它並不只是幫忙止血,同時它還釋放一系列的生長因子通知身體「受傷了趕緊來幫忙」。於是嗜中性粒細胞第一個趕來,緊接著單核細胞也趕來並且變身為功能強大的「巨噬細胞」,共同清除傷口中的細菌、殘留壞死組織、受傷的嗜中性粒細胞等。同時身體還派來「組胺、5—羥色胺、激肽類、前列腺素、補體等」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強吞噬細胞作用、增強溶菌作用為炎症修復提供充足的「彈藥」和「給養」。這個過程中傷口局部皮膚表現發紅、腫脹、發熱燒灼、疼痛等。經過一系列「大戰」為血管再生和肉芽組織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組織修復進入到增生期。
增生期,炎症逐漸消退,皮膚的紅、腫、脹、痛等症狀隨之減輕,偶爾感覺傷口有些癢,就是家裡常說的「長肉」。皮膚破損了需要再生,表皮藉助傷口邊緣殘留的」兄弟」和毛囊周圍的「親信」逐漸向傷口中心遷移。真皮中的血管藉助基質和生長因子形成新的血管芽並向傷口內延伸,與傷口中現存血管以及周圍組織斷端血管形成新的血管芽血管網絡。血管形成的過程中,成纖維細胞「變身」形成成肌纖維細胞。成纖維細胞在傷口低氧環境下快速增生,成肌纖維細胞搭起架構合成纖維粘連蛋白和膠原蛋白等。新血管網絡,成纖維細胞和細胞基質共同形成肉芽組織填充破損的傷口。隨著肉芽組織的逐漸形成,傷口也在慢慢癒合。受傷比較淺的傷口(真皮淺層)癒合後和正常皮膚一樣。而受傷比較深的傷口(真皮中下層)面積比較大的逐漸被成纖維細胞替代形成纖維組織,替代原來正常皮膚形成瘢痕。
傷口癒合後就進入到第三期重塑期。皮膚屏障功能恢復後,各種參與修復的組織,基質、膠原蛋白、血管等需要重新磨合以接近正常皮膚組織。這個過程中膠原蛋白起到關鍵作用。膠原蛋白由最初的紊亂無序逐漸排列有序結構清楚,以便達到形成足夠的張力對抗外部拉力,壓力。抗張強度在損傷後一個月達到原正常皮膚的40%。但是即便完全重塑後抗張強度也只有原來正常皮膚的80%。這就是在招飛行員時不能有瘢痕的原因。
張力的大小決定了最後瘢痕的形態。活動部位比較多的傷口,為了抵抗更多的張力活動,膠原蛋白增生明顯形成了增生性瘢痕。而活動少的部位,膠原蛋白逐漸降解形成平整的瘢痕組織。經過時間的錘鍊,瘢痕中的血管、膠原蛋白逐漸達到合理水平,瘢痕也由原來的紅腫凸起變得接近正常膚色。這個重塑修復過程時間很長,大概2—3年時間。
皮膚損傷癒合過程是很神奇的,同時也是十分複雜的,有些到現在我們也還解釋不清,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但是都希望大家不要有傷口,希望每個人的皮膚都是完美的!
★江蘇省人民醫院皮膚科微信公眾號,掃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或者搜索微信號jsphpfk,期待您的加入!
文章來源:皮膚美容王根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