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養生」二字也常常掛在大家嘴邊,也有很多人加入到了養生行列,開始有意的關注相關知識。
很多女性朋友們都喜歡從一些雜誌或美容院、網絡上獲取一些養生知識。殊不知,這些養生知識魚龍混雜,我們從其中了解的知識也很片面,一知半解。
其實生活中有不少 「你以為理所當然」的養生常識,都是有誤的!本來注重保養、養生沒什麼錯,但是如果一直用錯誤的養生方式,那麼對身體的危害可是不容小覷的。
下面就給女性朋友們介紹一下女人五種常見的養生誤區,來看看,你犯過嗎?
氣血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對於女性而言尤其重要,經、孕、產、乳無不以血為本,以氣為用。現代生活物質豐富,與古代的情況已經大大不同,也衍生了很多補氣血、調氣血的說法,今天我們就講一下如何正確認識調養氣血。
民以食為天,如何進補是永恆的話題,尤其是以血為本的女性,往往出現一種觀點,我病了我不舒服了,估計是哪裡虛了,需要好好補一下,調養一下氣血。
但是事實如此嗎?針對當下生活習慣而言,大部分人還是「實多虛少」為主,因為氣血來源於飲食的水谷精微,現代人飲食豐富,氣血來源是相對充足的,所以往往我們看到的氣血不足症狀,不一定是真的虛了,而是「因實致虛,因堵致虛」。
《女科經綸》指出:「血乃氣之配,其升降、寒熱、虛實,一從乎氣」。故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血是物質基礎,要發揮作用需要靠氣的運行,氣血不僅要看是否充足,還要看是否能夠運行暢通。就像疏通河道一樣,河道泥沙淤堵,則下遊容易導致旱澇頻發,這時候最重要是疏通。
那麼我們如何簡單地判斷我們的氣血情況呢?
中醫講求四診合參,不能單憑一個症狀而下診斷。
氣血不足:形體瘦弱、臉色無華、不耐勞作、容易疲勞、平素易怕冷、月經帶下量少,舌頭是淡胖、苔薄白、脈細弱。此種情況往往比較好判斷,以虛像為主,飲食上可以適當進補。調補氣血,多以花膠、紅棗、阿膠、枸杞等常用。
而「因實致虛,因堵致虛」導致的氣血相對不足的情況,往往就是虛實夾雜,除了上述看上去貌似虛的症狀之外,往往會有一些實的情況,例如:帶下量多色偏黃、夾有異味、容易滿臉頭髮油光、易脫髮、臉色容易有瘀斑、月經色偏紅夾多血塊量多、若氣鬱氣滯、月經不能準時而至且伴有下腹脹、乳脹痛明顯、舌苔多為黃膩苔、脈滑實。
此種情況,就不適合進補了,而適合疏通排淤了。
現代的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上承擔的職能越來越多,許多女性朋友既是家裡的頂梁柱之一,白天上班,下班回家還要乾乾家務活,帶孩子等,常常累得腰酸背痛。
不少人就會認為,我這也算是體力勞動了,所以平時就不需要鍛鍊了。
這裡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幹體力勞動等於鍛鍊,其實這其中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呂氏春秋·盡數》中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這個「動」,中醫養生觀點認為是要注重意守、調息和動形的諧調統一,兼而言之形神合一,運動時要配合心情的條暢。
所以建議在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基礎上,堅持一些能夠放鬆心態的鍛鍊,才能更好地工作,如最常見的八段錦、六字訣,都是一些不錯的選擇,每天堅持10-15分鐘,可以釋放身體壓力,
從而做到《黃帝內經》中描述的:「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的狀態。
經常困擾女性朋友們的,還有老生常談的「炎」症問題,包括:宮頸炎、陰道炎、盆腔炎、婦科腫瘤等等現代醫學疾病情況。
雖然「炎」字是兩個火,但是從中醫看來,並不是所有的炎症都屬於火、熱,也有不少炎症屬於虛、寒、溼證。
對於中醫中說的帶下病,《女科證治約旨》說:「若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醞釀成病,致帶脈縱弛,不能約束諸脈經,於是陰中有物,淋漓下降,綿綿不斷,即所謂帶下也」。
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也指出:「帶脈之病,太陰主之」。意思就是說帶脈是調控白帶的重要經脈,與太陰、脾密切相關。
著名婦科大家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提出:「夫帶下俱是溼症」。指出帶下病主要與溼邪相關,而溼邪在中醫中屬於陰邪範疇,主要與脾相關,因此往往治法多從脾胃入手,如健脾、運脾。
而溼邪容易轉化為寒溼證或者溼熱證,所以不一定所有的炎症都要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去消「炎」的,要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治療。
《黃帝內經素問·痺論》中指出:「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所以,不少痛證的發生,多與寒邪相關,痛經也不例外,但是所有的痛經都一定是寒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說到底還是與氣血相關,氣血參與月經產生的生理活動,是衝任經脈維持胞宮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
因此,無論何種原因導致氣血失調,導致胞宮氣血不通,皆可以出現疼痛不適,如氣血虛弱、氣滯血瘀、氣鬱、氣虛、血熱、血寒等,都能直接影響衝任的功能,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樹靠一張皮,人靠一張臉,精緻的容貌是女性展現自信重要的一點。因此不少女性朋友也會為臉上的痤瘡而煩惱,對於痤瘡的認知也有一個誤區:就是臉上長痤瘡,一定是熱氣上火了。
其實這個觀點只說對了一半。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兩部是陽明、少陽經所過」。簡而言之就是頭是陽氣最充足的地方,所以身體需要穿衣服而頭部卻不用。
所以頭部同時也是火氣最容易聚集的地方,但並不是所有的痤瘡都是真的上火,它可能是下虛上實的虛火,也可能是氣鬱化火,也可能是溼熱互結等各種原因導致。
其中由於精神壓力大等情志、飲食導致氣機不暢,往往才是形成這種情況的主因。
中醫認為氣有餘便是火,氣機不暢而氣鬱則容易化火,導致了臉部痤瘡的症狀。此類情況往往伴有情緒易緊張、臉油較多、喜歡唉聲嘆氣;不同於溼熱互結的情況,若此時清熱去火則容易留皮下色素沉著,所以要以疏肝健脾,飲食清淡甘潤為主,同時要加強情緒疏導,適當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