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思考者」趙毅衡②|張愛玲的語言、卞之琳的詩,「像鑽石」

2020-12-26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趙毅衡在家中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視頻 吳德玉 閆雯雯 實習生 甘昕禕

在中國現代文學領域裡,要說真正達到世界文學水準的文學家,在趙毅衡標準看來,只有兩個:「卞之琳的詩,張愛玲的小說。」

他給的理由很乾脆:「因為這兩位是有高度形式感意識的作家。卞先生的詩像一顆顆精心雕刻的精美鑽石,語言晶瑩剔透。張愛玲的出色,重點也不在於她表達了什麼精神,或者講述了多麼驚天動地的故事,而在於她的小說,語言風格具有形式美。

1981年在海外留學

張愛玲也曾同在一所大學

張愛玲

在上世紀80年代,文學研究者、美籍華裔教授夏志清的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使得張愛玲的名字和她的作品,包括錢鍾書、沈從文一批作家,像「出土文物」一樣浮出歷史地表。由此,才便有了《收穫》刊出的《傾城之戀》以及文學界的相關評論。其後,張愛玲迅速走紅,形成內地的第一次 「張愛玲熱」。趙毅衡讀張愛玲比較早,1981年他出國留學,在圖書館裡看到張愛玲的小說,「非常驚豔,印象深刻。

張愛玲和趙毅衡都待過的伯克利

「巧的是,趙毅衡留學的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張愛玲也曾經在那裡工作過。1969年—1971年,張愛玲在伯克利加州大學打工,1971年秋季搬居洛杉磯。時間上雖然有錯位,但同在一個空間,還是讓趙毅衡覺得有一種奇妙,「我想就算時間重合,也未必能偶遇到她。因為她的日常作息跟常人不一樣。但不管如何,增加了一種親切感。」

高羅佩《狄公案》的最早推手之一

對形式的深入理解和推崇,貫穿到趙毅衡的所有藝術欣賞中。 1979年,在中國社科院讀碩士的趙毅衡圖書館裡偶然發現了一本英文版的《狄公案》。翻開一看,才發現是漢學家高羅佩寫的偵探小說,用很有中文特點的英文,寫出一個個發生在中國的偵探故事,讓趙毅衡讀得愛不釋手。1981年1月,趙毅衡在《人民日報》上刊登了一篇書評,這也是最早在國內推薦《狄公案》的文章,「我覺得中國大眾都應該要讀到這些故事。」趙毅衡還撮合了他的兩位朋友(學外文的陳來元,研究漢語言文學的胡明)譯出的130萬字的《狄公案》,最終成為翻譯的定本,也是國內狄公案影視劇改編中對話的據本。

高羅佩所創作的《狄公案》系列,兼具中國古典文學雅韻與西方偵探小說妙趣。高羅佩的寫作,以西方偵探思想集中和提煉了中國古代折獄斷案方面的智慧與方法,並且在表現手法上、創作技巧上,對中國傳統的公案小說做到了進一步提升。這一系列小說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至今暢銷全球、經久不衰,成功地在西方世界塑造了「中國的福爾摩斯」。也就是說,高羅佩的創作,將中國古代公案小說,穿上了西方「偵探小說」這一受眾格外廣泛的文學新衣,給世界文學貢獻出優秀的作品。

在趙毅衡看來,高羅佩的轉化,其實也涉及到藝術形式問題。「中國的公安小說,過於強調內容為先,總是懲惡揚善教訓百姓。但高羅佩的偵探小說避免了這些。」趙毅衡說,「犯罪本身是愚蠢邪惡的,但要把偵破過程的一波三折寫得引人入勝,需要智慧。」

「如果只追求獵奇,誰能比得過公安局裡那些奇怪的案子」

很多人對形式感這件事情不太重視。趙毅衡說,「很多人認為講形式是不講內容,是形式主義,其實是缺乏形式敏感。形式論不是形式主義。沒有形式就沒有內容,因為沒有形式,再好的內容都無法生存。實際上是不尊重讀者。

形式論在中國沒能好好發展,總是從內容到內容,顧及不到形式。趙毅衡認為這跟中國「文以載道」,把文學當作自然實在的簡單反映的思想傳統有關。

作為「形式論」的資深學者,趙毅衡說,他的工作就在於,不僅讚美與欣賞這種形式,還要「要弄明白的是為什麼這樣的形式最出色地整理了生活經驗及其背後所存的文化底蘊。也就是說,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形式對藝術創作的重要性,在趙毅衡看來,怎麼強調都不算過分,「藝術的決定性因素是其形式。如果作品只追求內容獵奇,誰能能比得過公安局裡那些奇怪的案子?傳世的作品,是形式上最出色的作品。數萬首唐詩,能傳世的是內容最深刻、最高尚的作品嗎?顯然不是,而是那些具有最佳形式的作品。詩歌如此,別的藝術體裁也都是如此。」

寫詩只需要「小聰明」

趙毅衡很佩服卞之琳的詩,認為他「是一個對語言美感極其敏銳的詩人。」卞之琳稱自己是minor poet(小詩人)。「我想卞之琳成為真正的優秀詩人,就是因為他拒絕做那種寫毫無形式感的所謂內容宏大的語句。」這也是趙毅衡「小聰明主義」詩歌主張的由來。

「寫詩需要聰明。但是又不需要特別大的聰明。你有大智慧,可以用在你的思考上,可以去研究哲學。而寫詩,不需要宏大的思想,用「小聰明」就行了。」趙毅衡明確提出的「小聰明主義」,很多詩人都不接受。「其實我說的小聰明並沒有貶義,我是說『巧勁兒』。讓人舒服,讓人有所得。哪怕你用了勁兒,你也不要讓人看出來。」

30多年前的譯著如今依然搶手

除了在符號學、敘述學領域專研甚深,是形式論的頭號專家,趙毅衡還有一個比較響亮的頭銜是「比較文學學者」。早在1979年,他的《意象派與中國古典詩歌》發表在《外國文學研究》。1983年,趙毅衡在海外寫出《遠遊的詩神》,成為新時期比較文學研究的開拓之作。他編譯的《美國現代詩選》是80年代影響深遠的外國詩歌選本,在當年文學界幾乎無人不知,大量詩人的寫作受益於它。如今這本書原版在孔夫子舊書網上已是一書難求。《美國現代詩選》2019年迎來最新的修訂版,在豆瓣上有眾多年輕讀者點評留言。

漢語新詩發展剛過100年, 近幾年由於網絡平臺便利,詩歌貌似出現了繁榮現象。但要把詩寫好,還是少數人。在趙毅衡看來:「當代新詩最大的缺點還是,形式感不夠。寫詩首先最要緊的還是要擁有自己的個人風格,具備較高的辨識度。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誰寫的。有一段時間,很多人都在批評『梨花體』,但我覺得,至少它有一點是不錯的:形式上有個性。寫詩當然是抒發情感,但其實,人的情感都差不多的。還是要在語言上有自己的個性。還有就是,寫詩應該是業餘行為。我甚至認為,只有業餘的詩人才能寫的好。如果誰把寫詩當做吃飯的工具,而且朗誦來朗誦去永遠是那兩首詩,就有點尷尬了。

除了寫學術著作,趙毅衡長期寫作專欄與理論普及讀物。2002年出版《對岸的誘惑:中西文化交流人物》,另有多本小說集、詩集、散文集,如《豌豆三笑》《西出陽關》《有個半島叫歐洲》《好一雙中國式眼睛》等。趙毅衡以前常為報刊寫專欄,他還寫小說、做翻譯;8卷本《趙毅衡文集》於2013年出版;新版12卷本《趙毅衡文集》,將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

《趙毅衡文集》

如今的趙毅衡,還在寫散文,只是尚未收納成集。「以前我寫散文,都是刊物專欄逼出來的。現在我寫散文,很多都是給別人的書寫序言,或者評論。這種序言或評論,我努力每一篇都寫出特色來,不要陷入同一個腔調。「那種擺老資格評點年輕人的套路序言,我是不會寫的。」

相關焦點

  • 余光中連朱自清都批評,卻為卞之琳這四句詩點讚
    1910年,卞之琳出生於江蘇海門湯家鎮,7歲入本鎮私立小學,11年歲入私塾學習了一年古代典籍(《孟子》、《左傳》等),12歲,進入高級小學,接受白話文教育。14歲,1924年,卞之琳隨父去上海,第一次買了一本冰心的詩集《繁星》,接著,他又郵購了徐志摩的《志摩的詩》,然後又陸續接觸到了郭沫若、聞一多等更多詩人的詩。
  • 識人先讀詩,沈從文為何對卞之琳高度評價?
    識人先讀詩卞之琳在《〈雕蟲紀曆〉自序》中,這樣敘述他開始寫詩的動因:「我從鄉下轉學到上海,經過一年的呼吸荒涼空氣、一年的埋頭讀書,我終於又安定不下了。說得好聽,這也還是不滿現實的表現吧。我彷徨,我苦悶。有一陣我就悄悄發而為詩。」卞之琳當時的卞之琳,是頗為不自信的。這段時間寫的作品,「自行銷毀的較多」。
  • 卞之琳的《魚化石》賞析
    魚化石(一條魚或一個女子說)卞之琳我要有你的懷抱的形狀,我往往溶於水的線條。你真象鏡子一樣的愛我呢,你我都遠了乃有了魚化石。卞之琳的《魚化石》初讀顯得晦澀,一是因為遠去的時代語言風格,二是因為意象難以理解。這首詩最難以理解的是「你真象鏡子一樣的愛我呢」。
  • 卞之琳最經典的一首無題詩,柔情似水,最後11字令人心醉
    下面分享卞之琳最經典的一首無題詩,柔情似水,最後11字令人心醉。無題作者:卞之琳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掠過你一絲笑影而去的,今朝你重見了,揉揉眼睛看屋前屋後好一片春潮。百轉千回都不跟你講,水有愁,水自哀,水願意載你你的船呢?船呢?下樓去!南村外一夜裡開 齊了杏花。卞之琳出生於江蘇南通,祖籍南京溧水,現當代詩人、文學評論家。
  • 「卞之琳」他寫過一首詩、只有四行,但常有人發表成千上萬字評論
    卞之琳,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祖籍南京市溧水區,1910年12月8日生於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湯家鎮。上海浦東中學畢業後,卞之琳於1929年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曾師從徐志摩,並深受賞識。徐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為之寫題記。
  • 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有什麼特點?你知道嗎?
    在現代小說家中,張愛玲以其優雅的語言和深刻的描述,以及獨樹一幟的風格,奠定了其小說大師的地位。張愛玲的小說,無論是故事的架構,還是角度的選取,以及語言的運用都堪稱獨具匠心。張愛玲小說的成功,是其語言描寫的成功。
  • 卞之琳的戀愛大作戰
    那位年輕人,叫卞之琳。 卞之琳是江蘇南通人,我們熟悉他,是通過那首著名的詩:「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戶\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 讀詩賞譯 卞之琳《斷章》及七個英譯文
    《斷章》是「新月派」代表詩人卞之琳
  • 草堂讀詩|賞析:卡明斯《春天像一隻或許的手》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 「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今天我們一起賞析卡明斯的《春天像一隻或許的手》。愛德華·埃斯特林·卡明斯,美國詩人、畫家。
  • 卞之琳|七十年前,馮至繪出的兩道「弧」線
    馮至的這個比喻,似更適用於他自己在中年(40年代初)用這個歷史傳說寫成的《伍子胥》。它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雖不像一些皇皇巨著「紅火」一時,獨放的異彩,卻也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馮寫出這部中篇小說以後,在說了原始故事像一道虹彩以後,緊接著自稱當時看這個故事已「好似地上的一架長橋」。
  • 才女林徽因冰心張愛玲都是情詩高手,誰更有水平?3首詩見分曉
    在近現代文壇中,林徽因、冰心、張愛玲是最有名氣的3位才女。冰心比林徽因大4歲,林徽因比張愛玲年長16歲,雖都是頗有個性的才女,但這3位的給大家的印象似乎不太一樣。從語言上來看,這首詩寫得十分清麗自然。最難得的是結構上,詩人為避相思而走出屋子,可是相思卻如影隨形,枯枝和雪照樣給她譜寫了一曲相思。不直接寫人的感情,而是以物襯情,筆意雋永自然,這首短詩確是精品。
  • 看風景人亦是風景——紀念卞之琳先生110周年誕辰活動在臨江新區...
    小 ] 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詩人、翻譯家、學者卞之琳先生恰逢2020年12月8日110周年誕辰,作為文壇大家、也是土生土長的海門名人,這天四方賓客齊聚卞之琳先生的老家紀念這位影響海內外的「看風景人」。
  • 張愛玲的母親:最早為詩和遠方出走的女人,最終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縱觀她的一生,這個家庭影響了張愛玲的一生,也影響了弟弟張子敬的一生。張愛玲的父親張之義是清末重臣李鴻章的孫子,祖父是當時的翰林學士。而母親黃一凡的家庭更是顯赫。他的祖父是長江七省水師提督。其父黃宗炎時任廣西延發路。他的家族在朝廷頗有地位,家世殷實。兩家都是顯赫的世家,所以家庭中的張愛玲本應是金枝玉葉,大家閨秀,但連她的教育都是父母給的。
  • 《多向思考者》:為什麼你總是想太多?
    Christel Petitcollin 用20年的工作經驗積累了上萬名「多向思考者」(高敏感者)諮詢。以科學方式不僅分析了高度敏感者的生理和心理特質,還給讓多向思考者認識自我、享受生活的方法。1,「大腦多向思考者」容易想太多。右腦主導思考者一般是發散的思維,發散型思維的特點是思維之間沒有強烈的邏輯關係,有能力提出多種多樣的解決方式,所以他們擁有豐富的創造力。很多名人都是右腦思考者。
  • 張愛玲的禮物
    他不好意思地笑,最近兩年操心張愛玲少了,很多事情忘掉了,不像以前,以前就太熟了。話筒另一面的老人與張愛玲已經一同生活十多年了。故人逝去數十年後,作家的文本、身世皆被澆鑄成「傳奇」,而在香港地區加多利山半山腰上的宋宅裡,張愛玲卻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
  • 新詩百年,誰是經典?
    卞之琳《斷章》《距離的組織》簡介:均寫於1935年,收入《卞之琳詩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推薦理由:《斷章》獨標新格,以主客體的轉換、並置結構成詩,達到一種出人意料的意趣,其中不僅含蘊著時間和空間的美學,還深刻觸及對世界和自我的「觀看之道」,一種相對主義的哲學觀。
  • 張愛玲 愛
    ——張愛玲《愛》賞析周 茜「愛」這一永恆的主題,古往今來述說不盡的主題,張愛玲僅以三百四十餘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輕鬆地淡淡道來。語言洗盡鉛華,單純乾淨,全然沒有她慣有的華麗絢爛。這首「娶豔女以還家」的詠桃詩,給芳齡女子的愛情找到了一個幸福的歸宿。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出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那種惆悵傷懷的情感喚起了大眾隱秘的夢想和物是人非的長嘆,傳達的既是個人的又是共同的經驗。因此這首「人面桃花」詩,被後來不斷地解讀出一個個悱惻動人的愛情故事。
  • 敏感的綜合體,多向思考者
    這類型的人,我們稱他們為,多向思考者。大腦的多向思考者最大的特點,就是發散性思維和敏感。就是比一般人擁有更為敏感的五官,並且因為右腦主導的發散思維,所以能從各個方面同時進行思考。以好的一面來說,多向思考者思維跳躍,更有創造力。可能畫個圓,就能想像成微笑,或者天上的雲,漂浮的形狀,能想像成各種奇特的動物。
  • 教你如何懟人,淺析張愛玲小說語言
    看過張愛玲小說的朋友們應該對她的文風很有印象,她的語言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尤其是,你入手的是張愛玲發表的第一篇小說《沉香屑 第一爐香》。這篇小說很受周瘦鵑的賞識,當時作為主編的周瘦鵑隆重推出這篇文章。張愛玲的語言不僅很有諷刺性,同時也很風趣。如果大家有興趣的,歡迎評論哦~
  • 悽涼路易士遇上蒼涼張愛玲
    作者 / 紀弦對了解一點現代詩的人來說,紀弦這首詩未免太有名,有名得都不知道它到底好在哪裡,有名得現在讀起來,感覺也就是just so so。某天讀睡一個朋友,也是我們的聲優杉梓同學偶然向我談及這首詩,提到張愛玲對紀弦這首詩的評價,倒引起我一點興趣。張愛玲說:「路易士的最好的句子全是一樣的潔淨,悽清,用色吝惜,有如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