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詩,甚至有人稱之為「現代詩的第一名篇」。這首名叫《斷章》的詩作者是卞(biàn)之琳。
卞之琳,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祖籍南京市溧水區,1910年12月8日生於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湯家鎮。上海浦東中學畢業後,卞之琳於1929年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曾師從徐志摩,並深受賞識。徐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為之寫題記。
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後,國內有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叫做「新月派」,這個流派因受泰戈爾《新月集》影響較大而得名,徐志摩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們的活動陣地,先後是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新月》月刊、《詩刊》季刊。
當時,凡在《新月》等投稿多的,就會被稱為「新月派」;除了徐志摩之外,新月派的知名詩人還有聞一多、朱湘、饒孟侃、孫大雨、陳夢家、方瑋德、林徽因、臧克家、劉夢葦、羅隆基、蹇先艾、沈從文、孫毓棠等,卞之琳也是其中代表詩人之一。
不過,比起新月派,卞之琳更醉心於法國象徵派,因此不久就走向了現代詩風;加上他善於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本文開頭的《斷章》,就是詩人創作於1935年10月的一首現代詩。據作者自雲,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於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也由此而來。
《斷章》一詩曾先後吸引無數學者和評論家撰文評述,短短的四句詩,詩評常常都是成千上萬字,而從中解讀出來的意思也紛紜不同。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表達的是詩人對所戀愛異性(即張充和,沈從文妻張兆和的小妹)的傾慕之情;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首哲理詩,表達的意思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異曲同工……
而詩人自己的說法是: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所寫得一剎那意境。他說:「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
儘管如去對於詩並沒有非常專業的研究,但是也知道,當一首詩完成之後,詩人並不擁有這首詩的獨家解釋權,當一首詩被100個人看後、產生100種不同的理解,那就說明詩人的寫作獲得了成功。
卞之琳也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現代派」代表詩人。1936年,他與李廣田、何其芳合出《漢園集》,因此三人又合稱「漢園三詩人」。
所謂「漢園」是「漢花園」的意思。何其芳、卞之琳、李廣田曾是北京大學文學院的同學,當時他們以文會友,常聚一起、切磋詩藝。到了1934年,鄭振鐸編「文學研究會創作叢書」時,要編卞之琳的一本詩集,卞之琳便把何其芳、李廣田到當時為止的詩全部拿來湊成一本集子。因為他們一塊讀書的地方叫「漢花園」,集子就取名作《漢園集》。
卞之琳獲得大眾的廣泛關注,則是因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投寄給《北京晚報》的雜文《漏室銘》。他在文中講述了居室漏雨之苦,行文詼諧,怨而不怒。當時的《北京晚報》是北京唯一的晚報,發行量極大,而這篇文章又是分兩天才登完的,因而一舉為他在北京民眾中間贏得了極大的知名度;甚至有次到醫院看病,醫生見到病歷上的名字,就問:"您就是寫《漏室銘》的吧?"
2000年12月2日,卞之琳先生在北京協和醫院去世;值其忌辰,如去願詩人安息。